/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01 参照物
1、物理学中,把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先选定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4、由于物体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故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02 运动形式与速度
1、分类
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小
4、公式:通常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即
5、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或m s-1(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千米每小时)做单位。1m/s3.6km/h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8、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速度的应用
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变形公式: →
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注意事项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下
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03 运动和能量的区分
运动是自然世界最普遍的现象。万物都在运动,形式多种多样。生机勃勃的生命运动,划破长空的电闪雪鸣,肉眼看不见的电磁运动,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都是不同的运动形式。宇宙万物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这些运动使处自然绚烂神奇,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能也有多种形式。天体的运行、河水的流淌、鸟的飞翔、人行走、蒲公英种子的飘散等,都属于机械运动。这些做机械运动的物体都有机械能。
人和动物的运动要消耗能,人和动物消耗的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补充。可见,食物中储存着能储存在食物中的能属于化学能。
化学能: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储存着化学能
电能:家电,遥控器等使用需要电能
电磁能: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微波和X射线。
01 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下图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如下图B),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如下图C))
3、周期:一天(24小时)
4、产生的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
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夜,使地球上有了昼夜之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周期:约为24小时
5、晨昏线(圈)
定义: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昏线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
昼夜半球方向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6、时区:北京处于世界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英国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整整相差8小时。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02 地球的公转与太阳高度角变化
阳光是否直射会影响相同表面积所接受的能量。原因是因为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365.2422天)
3、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之间总保持66.5°的夹角,并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图所示
4、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般来说,赤道附近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而随着纬度增加,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匀,使得大气
及水产生循环运动与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指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如下图∠α)
2、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如图1)(北纬23.5°);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图2)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上图1);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
03 昼夜长短变化与二十四节气
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原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冬夏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日期 直射点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春秋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至春分日 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地球从春分点(黄经0°,此刻太阳直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为子节气:岩为周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因此,一年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
月3日至5日之间。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0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将会发生改变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小孔成像:光源上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光源下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相对于光源倒立的像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c=3×108m/s
5、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视为c=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即V气>V液>V固)
6、光在真空中1年传播的距离等于1光年,天文学上常用光年作为单位来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
02 月球的运动与日食、月食
月球的运动
1、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原因: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
日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
2、日食形成原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3、日食的类型
日偏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半影区)
日环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现日环食(伪本影区)
日全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本影区)
4、日食发生时间:每月农历初一,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月食
1、月食:有时候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称为月食
2、月食的形成原因: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一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就产生月食现象
3、月食的类型
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月偏食:是指月球部分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4、月食发生时间:每月农历十五、十六,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01 各类学说与板块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1.大陆漂移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地形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可拼合性);
大西洋两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 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曾相连接。
化石证据:
(1)舌羊齿化石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亚、印度的岩层中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
气候证据:
(1)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极洲发现大量的煤矿;在印度发现古代冰川。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海底扩张说:由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离洋中脊越远,岩石年龄越老)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并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来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来自软流层中岩浆的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般位于板块张裂处;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处。
注:①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亚欧板块被抬升;②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③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④地中海在缩小: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碰撞,靠近;⑤红海在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张裂,离开;⑥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地震;⑦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在板块的张裂地区易形成裂谷和海洋。
02 火山与地震
火山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富士山、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新疆卡尔达西火山群、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乞力马扎罗山)、休眠火山(五大连池)。
3、分布不均匀: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火山口附近一般有丰富的地热能,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火山口是自然旅游景观,火山活动地区多温泉,可以成为休养区,火山喷出的气体和岩浆中含有各种矿藏,可以开发利用。 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地震
地震成因是:地球板块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①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处。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③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同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越高。
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护头部并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01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
1.如图所示,在小车上放一个玩具小人,用手缓慢拉动小车,车上的小人随车一起向前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人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
B.小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小车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D.车上的玩具小人相对于车是运动的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 AC.若以桌面为参照物,玩具小人、小车与桌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A正确、C错误;
B.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玩具小人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
D.以车为参照物,玩具小人与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A。
02 速度的相关应用题型
1. 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标志牌上的“30”表示限制车速不超过30 m/s
B.轿车行驶过程中,以轿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
C.轿车若按规定速度行驶,行驶到萧山机场至少需要 2.5 h
D.若轿车经过某一长为200mm的路段所用时间为10 s,则轿车没有超速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标志牌指示的速度的单位是km/h;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3)已知路程和速度,利用速度变形公式求得时间;
(4)求出速度的大小,然后与40km/h对比,得出答案。
【解答】 A.图中“30”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30km/h,故A错误;
B.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与汽车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故标志牌是运动的,故B正确;
C.根据可得, 按规定速度行驶,行驶到萧山机场至少需要 时间,故C错误;
D.小轿车在行驶过程经过一高架桥,200m内所用时间为10s,则它的速度为,已经超过标志牌中的限速,故D错误。
故选B。
03 速度图像问题
1.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并且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解答】 由题意知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示可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因此v甲<v乙;
A.由图像可知,甲乙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它们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即v甲>v乙,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可知,甲乙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它们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即v甲<v乙,故B符合题意;
CD.根据图像可知,甲和乙的速度都为零,即保持静止状态,故C、D不合题意。
故选B。
04 能量种类的区分
1.(2023七上·镇海区期中)宇宙间一切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都需要能量来维持。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飞行的蒲公英种子具有机械能 B.人在运动时要消耗能量
C.植物的生长需要太阳能 D.人在睡觉时不消耗能量
【答案】D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是:维持基础代谢,劳动消耗,生长需要。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人在睡觉时呼吸作用正常进行。
【解答】A、飞行的蒲公英种子在做机械运动,故具有机械能,故A正确。
BD、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消耗能量,人在运动时要消耗能量,人在睡觉时也要维持基础代谢,呼吸、心跳等都在进行,所以也在消耗能量,故B正确,D错误。
C、植物的生长依赖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来维持生命活动,故C正确。
故选:D
05 地球自转与公转
1. 假如地球的自转周期变成与现在的地球公转周期相同,下列现象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没有昼夜现象 B.没有昼夜交替
C.太阳西升东落 D.面向太阳的一面气温高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解答】 假如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地球公转周期相同,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就没有24小时发生昼夜的变化现象,但还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太阳任然是西升东落,面向太阳的一面气温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 如图所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②→③→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轴的北端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C.12 月 26 日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间
D.地球处于②④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A、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地球自转的一个重要特征,故A正确;
B、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存在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从而引发四季更替,故B错误;
C、12月26日地球运行在冬至日与春分日即④与①之间,故C错误;
D、在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②为夏至日,④为冬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06 正午太阳高度角应用
1.(2022七上·镇海期末)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有四根等长的旗杆。北半球夏至日正午时分,各旗杆的杆影呈现不同朝向和影长(旗杆上旗帜朝北)。则处于纬度最高的地区的旗杆是( )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因此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直射两次,回归线上一年直射一次。
【解答】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节气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时分杆影朝北。北半球纬度越高地区杆影越长,B图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07 昼夜长短变化与四季
1.(2021七上·宁波期末)下列生活现象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B.宁波四季较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C.小明凌晨从床上爬起来观看在欧洲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D.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导致的现象有时差、一天中竿影的变化,太阳的东升西落等;地球绕日公转导致的现象有一年中竿影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答】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是地球绕日公转导致的;所以A错误;
B.宁波四季叫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绕地公转导致的;故B错误;
C.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以我们国家与足球杯的举办方存在着时差,所以小明凌晨爬起来观看欧洲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C正确;
D.地球绕日公转,从而使得昼夜长短变化,在北半球的我们,冬天昼短于夜,夏天昼长于夜,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08 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
1. 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可在易拉罐底部开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
A.若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屏上的像会变小
B.在圆筒 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在半透明薄纸上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光斑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图中圆筒要插入易拉罐中,小孔在易拉罐左侧,那么人眼需要在圆筒右侧观察,而光屏在A侧时亮度更高;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增大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大;孔的形状不改变像的形状。
【解答】 A.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故A错误;
B.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故B错误;
C.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故C正确;
D.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09 日食月食
1. 2020年 6 月 21 日(夏至),我国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奇观。当天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天文现象》特种邮票,下图是其中的日环食邮票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天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
C.这一天杭州白昼最短
D.这一天杭州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
【答案】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农历初一,为新月。月食是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地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月球上,这时发生月食现象,在农历十五,为满月。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
【解答】A、日环食发生时,太阳发射的光被月球遮挡,所以日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所以宁波昼最长,夜最短,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宁波在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 各种板块学说
1. 下图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相似性示意图。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图中显示的信息是 ( )
①两大陆发现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相邻的大陆轮廓形状基本吻合 ③两块大陆发现相似动、植物化石 ④两块大陆古老地层遥相呼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魏格纳天文学博士,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20世纪初,魏格纳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解答】读图可知,图中显示的信息有:②相邻的大陆(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轮廓形状基本吻合,③两块大陆发现相似动、植物化石,④两块大陆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这些都是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力证据。
故答案为:D。
11 火山和地震
1. 2024 年 6 月 18 日在我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4.0级地震。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B.我国台湾省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C.地震发生时震中受到的影响最大
D.地震发生时,教室里的同学应该快速跑到操场或躲到课桌下面
【答案】B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发生时震中受到的影响最大;地震发生时,教室里的同学应该快速跑到操场或躲到课桌下面。
故答案为:B。
1. 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左匀速行驶,如图甲所示,当经过一棵树附近时,恰有一个果子从树上自由落下,则车中的人以车为参照物看到果子的运动轨迹是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根据选择的参照物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 下落的物体相对于车来说,一方面竖直加速下落,另一方面在水平方向上后退,在车中的人以车为参照物,物体向后做平抛运动;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 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在固定位置给小芳先后拍下甲、乙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 ( )
A.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B.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C.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D.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结合图中人与景物的相对位置可做出判断。
【解答】 图乙与图甲相比,广州塔相对于车的位置向右(东)发生了移动,因此,相对于地面,车是向西运动的;
以车为参照物,小芳相对于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芳是静止的。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 北京时间2024 年4 月 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借助降落伞安全着陆,如图所示。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我们说返回舱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返回舱的降落伞 B.地面上的灌木丛
C.太空中的空间站 D.地面上运动的汽车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 A.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以返回舱的降落伞为参照物,两者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则以降落伞为参照物,返回舱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BD.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以地面上的灌木丛和运动的汽车为参照物,返回舱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返回舱是运动的,故BD不符合题意;
C.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以太空中的空间站为参照物,返回舱相对于空间站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返回舱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若没有参照物,则不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C.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人在上升的电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解答】 A.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
B.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故B正确;
C.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人在上升电梯中,人和地面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5. 小平周末同家人出门,在路上行驶时的两个画面如图所示,若判断小平(在甲车中)正在运动,则不能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路面 B.路旁的广告牌
C.驾驶汽车的爸爸 D.旁边经过的乙车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 ABD.选择路面、路旁的广告牌、旁边经过的乙车辆为参照物时,甲车的位置发生变化,可以判断甲车中小平正在运动,故ABD不符合题意;
B.选择驾驶车辆的爸爸为参照物,小平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平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6.观测者观察某天文现象,当时太阳、月球、地球的关系如图所示。对于观测者当时看到的天文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现象发生在农历十五 B.此现象适合在夜晚观测
C.观测者看到的是日全食 D.此现象与光的反射有关
【答案】C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当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的人观察太阳时,月亮遮挡太阳光线,有的地区的人会观察到日全食,有的地区会观察到日偏食。
【解答】A、日全食现象发生在农历初一,故A错误;
B、日全食发生在白天,故B错误;
C、观测者看到的是日全食,故C正确;
D、日全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平时我们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其原因是 ( )
①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②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③月球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④月球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相同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月球在绕地球公转和自转特点可知。
【解答】因为首先光的直线传播,其次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都是27天7小时43分11.47秒,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远都是半个月亮,从来都看不到月亮的那半边,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故答案为:B。
8. 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要求;
AB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BCD不符合要求。
故选A。
9.发生日食现象时,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 ”形太阳进行观察,如图所示,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是 ( )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解答】 由小孔成像的特点可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题图) (10题图)
10.(2024七上·宁波期末)如图是月球绕地公转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为月球公转过程所处的四个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处月球被照亮的区域不相同
B.农历初七、初八,月球公转至②位置
C.月球处于①处时,可能发生日食
D.月球经历①→②→③→④→①的时间为27.3日
【答案】B
【知识点】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农历初一,为新月。月食是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地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月球上,这时发生月食现象,在农历十五,为满月。
【解答】A、由于月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月球的一半,所以①③两处月球被照亮的区域相同,A错误。
B、农历初七、初八为上弦月,月球公转至②位置,B正确。
C、月球处于①处时,可能发生月食,C错误。
D、月球经历①→②→③→④→①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长度是29.5306天,D错误。
故选:B。
11.(2023七上·北仑期末)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将看到地球( )
A.只有绕月球的转动,没有自转
B.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
C.既有绕月球的转动,又有自转
D.既没有绕月球的转动,也没有自转
【答案】B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地球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光照的周期是一个恒星年。月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地球公转,在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约27.3天。
【解答】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即以月球上的某一点为参照物,地球相对于月球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即看不出地球绕月球转动;地球与月球之间保持不变,但地球的一面总是变换着朝向月球的一面,所以地球自身在发生转动,即故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在月球上看地球,将看到地球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2. 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由魏格纳创建的
②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是最正确的地球构造理论
③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④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⑤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①错误;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认为最正确的地球构造理论,②错误;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③正确;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④正确;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⑤正确。
故答案为:C。
13. 下列有关板块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边界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区
B.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高大的山系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往往形成裂谷和断层
D.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A、在板块构造理论中,生长边界通常指的是板块张裂或分离的区域,A错误;
B、在板块张裂的地区,由于地壳的拉伸和变薄,往往形成的是裂谷、海洋或新的地壳,高大的山系通常是在板块碰撞挤压区形成的,B错误;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由于大洋板块密度较大,通常会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岛弧或山脉,如安第斯山脉,C错误;
D、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这里是一个消亡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区域。这种碰撞导致了日本列岛的形成,并且使得日本成为地震和火山活动频发的地区,D正确。
故答案为:D。
14. 下列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海底扩张学说的依据之一是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
B.海底扩张学说认为上升的熔岩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C.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
D.依据海底扩张学说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
【答案】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慢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解答】A、大洋中脊是新的海底地壳不断生成的地方,随着地壳向两侧推移,距离中脊越远的地方,地壳的年龄也就越老,A说法正确;
B、海底扩张学说认为上升的熔岩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B说法正确;
C、海底扩张学说为大陆漂移提供了动力来源的解释,即地壳板块的运动是由海底扩张所驱动的,C说法正确;
D、虽然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新的海底地壳在大洋中脊处不断生成并向两侧推移,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大洋的面积都会不断扩大,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5. 下图描述了大西洋的形成过程。它支持下列观点中的 ( )
A.大地是个球体 B.地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C.大陆漂移学说 D.海水是大西洋扩张的原因
【答案】C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魂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解答】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约在两亿年前,各个大陆还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周围是一片海洋。其后,原始大陆逐步分裂并极其缓慢地向不同的方向漂移分离,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状态。读图可知,图示大西洋形成过程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故答案为:C。
(15题图) (16题图)
16. 地球板块分布如图所示,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是板块碰撞与张裂的原因
C.杭州位于亚欧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解答】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于各大板块的边缘地带;杭州位于亚欧板块的东部;青藏高原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故答案为:C。
17.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地震会造成破坏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空间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解答】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地震发生时躲到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不会造成破坏;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大都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综上分析,①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C。
18.(2023七上·宁海期中)填写下列物体或现象中所具有的能量:
(1)被拉弯的弓具有 ;
(2)雷雨天听到的雷声具有 ;
(3)太阳能路灯是将 能转化成 。
【答案】(1)弹性势能(形变的能)
(2)声能
(3)太阳能;光能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能量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
【解答】(1)被拉弯的弓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形变的能)。
(2) 雷雨天听到的雷声,声音很大,具有声能。
(3) 太阳能路灯是将太阳能转化成光能,进行夜间照明。
19.(2024七上·海曙期末)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息息相关,耕地、播种、除草的时间都要遵循节气之规,如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读图1“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图2“某日夜长的纬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节气位于图1中的 (填节气名称),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2)农民按照节气“小满前后,种瓜种豆”时,地球运行至图1中的 附近(填图中字母)。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描绘的是 (填节气名称)。
【答案】(1)冬至;南回归线
(2)a
(3)秋分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读图2可知,90°S至66.5°S没有夜长,说明夜长时间是0,即出现极昼现象,90°N至66.5°N夜长时间是24小时,此时有极夜现象,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读图可知,有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满位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即地球运行至图1公转轨道中的a。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描绘的是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昼夜平分,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20.(2023七上·余姚竞赛) 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对北半球而言,
(1)D位置的节气是 ;C位置的节气是 。
(2)2023年12月20日,位于图示公转轨道的 之间。
【答案】(1)春分;冬至
(2)BC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解答】(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地球公转方向可判断,D处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A处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B处为秋分;C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
(2)由上题分析可知,B处为秋分,日期是9月23日前后,C处是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故2023年12月20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位于图示的BC之间。
21. 传说公元前585年的某一天,当两河流域的米底王国与吕底亚王国的士兵们正在交战时,天空突然黑了下来,白天顿时变成黑夜。交战双方惊恐万分,以为上天怪罪下来,于是马上停战和好。其实这是一种普通的天文现象,叫作 。推测那天应该是农历的 ,此现象发生时,日、地、月三者正好在同一直线上,居中的天体是 。下面五幅图是这种天文现象发生时的完整过程,请按这种现象发生的正确顺序排序: 。
【答案】日食;初一;月球;②④⑤①③
【知识点】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三者正好在同一直线上,居中的天体是月球。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据此解答。
【解答】 (1)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2)题干中描述的这种普通的天文现象,叫做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三者正好在同一直线上,居中的天体是月球。
(3)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图中天文现象发生的正确顺序排序:②④⑤①③。
22. 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活动中,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个边长为 4.5 mm 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在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间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的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 相距 非 常 近时,在地 面 上 能 观 察 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答案】圆形;直线传播;大;正方形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
【解答】 (1)太阳光通过硬纸板上很小的正方形小孔,在地面上将观察到一个圆形的光斑,这个圆斑是太阳的实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硬纸板与地面的距离增大,也就是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增大,光斑的形状不变,但是光斑变大。当纸板和地面距离非常非常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正方形的光斑。
23.(2024七上·柯桥月考)小钱同学去清水园游玩时,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老师告诉他这是光沿 (选填“直线”或“非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答案】直线;倒立;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这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这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4.(2024七上·金华月考)世界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 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答案】环太平洋;①②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①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故正确。
②如果是在低层建筑物内,可以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故正确。
③发生地震不能从高处跳楼逃生,错误。
④躲在高楼层下面容易被掩埋或砸伤,错误。
故选:①②。
25.(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5月23日珠峰科考登顶队员再次成功登顶地球之巅一——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冰芯钻取、冰塔林无人机航测等十多项既定科考任务。
(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断发生 。
【答案】(1)碰撞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解答】(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了碰撞挤压,该山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25题图) (26题图)
26.(2024七上·南浔期末)如图是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层A的名称 ;
(2)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填字母)层中。
【答案】(1)地壳
(2)B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壳为最薄的一层,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5100—6371公里是内核;则地核的厚度超过3400公里,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厚的一层。其中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一般认为,岩浆来自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解答】(1)圈层A位于地球内部的最外层,且厚度最薄,是地壳;B是中间层的地幔,C是最内层的地核。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即位于B圈层。
27.(2024七上·永康月考)小宁想研究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间的倾角大小有关。
【实验过程】
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所需时间。
【实验数据】
气泡长度约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s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1)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气泡的运动快慢随倾角大小的变化规律为: 。
(3)老师建议小宁每一个倾角都做3次实验,测出气泡3次经过AB段的时间,再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秒表
(2)气泡长度相同时,随着倾角的增大,气泡运动先变快后变慢
(3)减小实验误差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 (1)实验需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据此确定测量的器材;从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关系分析需要的测量器材;
(2)从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变化的规律;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解答】 (1)实验需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故要用到秒表,所以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秒表;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气泡长度相同时,当倾角变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时间先变短再变长,根据知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
(3)本实验应该重复进行测量,取几次的平均值,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1)秒表;(2)当气泡长度相同时,倾角越大,气泡运动速度先变大后变小;(3)减少实验误差。
28.(2023·钱塘模拟)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将与入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 坐标纸上。我们根据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如图所示。若甲的心率为60 次/min。则我们可得出的结论是
(1)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为 。
(2)甲的每次心跳时间间隔为 s,乙的心率为 次/min。
【答案】(1)25mm/s
(2)1;7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图甲所示求出坐标纸在1min内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坐标纸的速度;
(2)甲的心率为60次/min,即甲的心脏每分钟跳60次,然后可求出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由图乙求出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内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然后求出乙的心率。
【解答】(1)由图甲可知在1s时间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25mm,所以坐标纸的速度:
(2)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是:
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相同,
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20mm,
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
故乙的心率=
29.(2019七上·衢州期中) 1583年的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参加比萨教堂活动时,注意到教堂里的一盏悬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摆动。他被悬灯摆动的节奏所吸引,决定对悬灯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后来,他发现了单摆的运动规律。小科在该故事的启发下,决定对单摆运动进行研究。他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了一个小球做成如图所示的单摆,观察单摆摆动的过程。他发现小球每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似乎相同,于是他开始研究在摆动角度α不变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以下几个猜想:
⑴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小球的质量(m)有关
⑵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线的长度(L)有关
A、为了验证猜想,除线,秒表和几个质量已知的小球外,小科还需要器材: 。
B、小科在不同条件下测出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数据:
序号 小球质量m/g 线的长度L/cm 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30 120 2.2
2 40 120 2.2
3 50 120 2.2
4 50 90 1.9
5 50 60 1.5
①为了研究时间(t)和质量(m)的关系,可对序号为 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论: 。
②通过对序号3,4,5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线的长度L有关。
③实验中发现,小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为小科设计一个好的测量方法: 。
④小科发现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 。
【答案】刻度尺;1、2、3;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与小球质量无关;测出单摆来回摆动n次所用时间t,则摆动一次时间为t/n(合理即可);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可能与摆动角度α有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
【解析】【分析】研究任意一个因素和往返摆动时间的关系时,一定保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解答】(1)因为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线的长度(L)有关,线的长度需要刻度尺测量,因此还需要刻度尺。
(2) ①为了研究时间(t)和质量(m)的关系,可对序号为1、2、3的数据进行分析,因为1、2、3组线的长度是相同的,但是小球的质量是不同的,但是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同的,得出结论: 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与小球质量无关。
实验中发现,小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可以从简单的开始,比如测出单摆来回摆动n次所用时间t,则摆动一次时间为t/n。
(3)小科发现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可能与摆动角度α有关。
故答案为:(1)刻度尺(2)1、2、3(3)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与小球质量无关(4)测出单摆来回摆动n次所用时间t,则摆动一次时间为t/n(合理即可)(5)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可能与摆动角度α有关
30.“五一”假期,小丽随父母乘车到杭州探望爷爷和奶奶。他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在她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不一会儿,小丽发现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 为参照物。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动是以 为参照物。
(3)这个现象说明: 。
(4)小丽换乘的火车长 120 m,匀速通过长360 m的山洞,已知火车行驶速度为 10 m/s,则火车 完全 通过该山洞所用的时间为 。
【答案】(1)对面的客车(或赵老师)
(2)地面(或站台)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48s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2)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3)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火车完全通过该山洞的路程等于车长和山洞长的和,再根据计算火车完全通过该山洞的时间。
【解答】 (1)小丽以对面的乘客为参照物,她与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所以感觉自己坐的客车开动了;
(2)小丽以站台为参照物,她与站台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所以,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
(3)火车完全通过该山洞所用的时间为:。
(30题图) (31题图)
3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 A 是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2)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脉,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 与 的相互碰撞。
【答案】(1)非洲;太平洋
(2)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解答】(1)根据六大板块示意图可知,图中的A是非洲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
(2)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脉,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互相碰撞挤压处。
32.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回答下列问题。
(1)魏格纳在 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但他的假说没有解决 问题,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 年,赫斯等人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 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 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经过不断研究,人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填字母,多选)。
A.火山和地震 B.太阳系的形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2005—2015年的10年间,珠穆朗玛峰地区以每年约3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4厘米的速度上升。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答案】(1)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海底扩张
(2)B;C
(3)该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使得珠穆朗玛峰逐年上升并向东北方向移动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洋地壳上有一个分裂带(表现为洋中脊或洋隆),是海洋地壳的产生地;地慢物质由此不断涌出,冷却后成为新的大洋地壳,原来的海底则随着新的海底地壳的产生而向两侧扩张,两侧大致呈对称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格纳在 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但他的假说没有解决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问题,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太阳系的形成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和地震、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是板块运动造成的,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3)2005~2015年这10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3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4厘米的速度上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珠峰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受两大板块的挤压和俯冲,导致岩层抬升隆起所致。
33. 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运动,关于他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
(1)丙同学的运动状态是 (填“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2)由图示可判断 同学运动最快,速度为 m/s,合 km/h。
(3)开始运动时,甲、乙同学相距 m,图中的A点表示 ;图(a)中6 s末,甲、乙同学相距 m。
【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
(2)甲;5;18
(3)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v-t图象可知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运动快慢情况;
(2)图中的a点表示两人通过路程相等,由此分析其表示的含义。
【解答】 (1)v-t图象可知,丙的图象平行于横坐标,速度大小不变,为4m/s,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象可以看出,在时间为5s时,甲同学运动25m,乙车运动25m-10m=15m;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同学运动得快;
,,;
(2)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运动,由图象可知开始运动时,甲同学从0m出发,乙同学距离甲出发点前10m,两人相距的距离为10m;
由图象可知,图中的A点表示两人路程相等,即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图中所示6s末即7s,甲通过的路程,s甲=v甲t=5m/s×6s=30m,s乙=s0+v乙t=10m+3m/s×6s=28m,
甲、乙同学相距:Δs=s甲-s乙=30m-28m=2m。
34.(2022·椒江期末)如图所示为纸制“竹蜻蜓”,小科为探究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从4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测出落地的时间,结果记录如表所示:
组别 翅身长度/厘米 翅尾长度/厘米 翅身负重 竹蜻蜓下落的时间
① 4 4 0 t1
② 4 5 0 t2
③ 5 4 0 t3
④ 4 5 一枚回形针 t4
⑤ 4 5 两枚回形针 t5
(1)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写出两种)。
(2)小科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 (填“翅身长度”“翅尾长度”或“翅身负重”)。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1、t2、t3三者从大到小为 。
【答案】(1)刻度尺、秒表(计时器)
(2)翅身负重
(3)t1>t3>t2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 (1)根据表中数据要测量长度和时间,据此确定故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增大了物体的重力,从而改变了物体下落的速度;
(3)序号①②③实验翅身都没有负重,根据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
由控制变量法,序号③实验与①相比,得出t3与t1大小关系;
序号③实验与②相比,由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及推论和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分析得出t3 与t2大小关系,最终得出“t1、t2、t3 ”三者的关系。
【解答】 (1)根据表中数据,要测量长度和时间,故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增大了竹蜻蜓的重力,所以结合实验目的可知,基于的假设是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的下落快慢;
(3)根据题意,序号①②③实验翅身都没有负重:
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
序号③实验与①相比,翅身长度增大1cm,故t1>t3-----①;
序号③实验与②相比,翅尾长度减小1cm,因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故蜻蜓的下落减慢,时间变长;
而翅身增大1cm,故故蜻蜓的下落加快;
根据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即加快的多而减慢的少,故t3>t2------②;
由①②得:t1>t3>t2 ;
故答案为:(1)刻度尺和秒表;(2)翅身负重;(3) t1>t3>t2 。
35. 图1 为某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 A、B、C表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a、b、c是“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从房门照射到屋内的对应位置。图2 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乙位置时,正午太阳光照射到屋内a、b、c中的 处。
(2)春季学期开学到放暑假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主要运动区间是 (填“甲乙”“乙丙”“丙丁”或“丁甲”),在此期间出现的我国的文化现象是 (填字母)。
A. 吃月饼,共庆团圆
B. 放鞭炮,守岁迎春
C. 望双星,鹊桥相会
D. 荡秋千,踏青插柳
(3)当地球公转到图2 中甲位置时,正午太阳位于图1 A、B、C中的 位置。
【答案】(1)C
(2)丙丁;D
(3)B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进行自转,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进行公转,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1)当地球公转到图2中乙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位于图中C位置。
(2)下学期开学(3月1日)到放暑假(7月中旬),地球在公转中主要运动区间是丙春分日和丁夏至日,经过春季到夏季,在这期间出现的我国的文化现象是荡秋千,踏青插柳。吃月饼,共庆团圆是在中秋节,A错误;放鞭炮,守岁迎春是在春节,B错误;望双星,鹊桥相会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C错误。故选D。
(3)当地球公转到图2 甲位置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高度居中,正午太阳光照射到屋内a、b、c中的B处。
36. 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以下是该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
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
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填“长”或“短”)。
【答案】(1)冬至日
(2)A;B
(3)短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 (1)浙江省台州市冬至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该节气太阳高度最小。
(2)一天中树影变化特点是: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其太阳高度变化特点是低-高-低;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此时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故选AB。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北半球冬至日→甲春分日→乙夏至日的方向公转时,台州市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短,其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37. 一天中,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的竹竿,其影子长短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北纬 40°的小科在某一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所示)。
(1)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 ,竹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是 。
(2)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 (填“甲”“乙”“丙”或“丁”)。
【答案】(1)长一短一长;竹竿影子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小,反之,竹竿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大
(2)丙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自转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由于地球的自转,一天中,早晨晚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一天中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变长。
【解答】(1))读图可知,这一天中,日出竹竿影子长,随后逐渐变短,中午最短,下午竹竿影子又逐渐变长,所以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变长,竹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是竹竿影子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小,反之,竹竿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大。
(2)阳光直射点最北位置在北回归线,图示位置是北纬40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即正午竹竿影子应朝北,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丙。
38. 在学习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关内容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地球仪”,以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姿态,同时针对该模型设计了评价表。
自制“地球仪”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制作精美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一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姿态 能模拟地球自转,不能模拟地球公转姿态 既不能模拟地球自转,也无 法模拟地球公转姿态
小北利用铁丝穿过实心泡沫塑料球,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地球仪(地轴与底座面垂直)。
(1)根据评价表,发现该模型的“指标一”能评为“优秀”。请你对该模型的“指标二”进行评价: (填“优秀”“合格”或“待改进”),你评价的理由是: 。
(2)小北将自制地球仪改进后,用一个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如图乙所示,并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本实验中小北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
【答案】(1)合格;能模拟地球自转,不能模拟地球公转姿态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 (1)地球围绕地轴的转动是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不同经度的时间不同,即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解答】 (1)根据图甲可知,用手拨动泡沫塑料球,则泡沫塑料球能围绕铁丝转动,这种转动模拟了地球的自转,但不能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姿态,所以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指标二能模拟地球自转,不能模拟地球公转姿态,所以符合合格的条件。
(2)用一个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则手电筒类似于太阳辐射;用手拨动地球仪,则太阳光线在地球仪上能东西移动,产生昼夜更替,体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39.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两个箭头中,可以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填“①”或“②”)。
(2) 图中 A、C两地,先看到 日 出 的是 地。
(3)若此时英国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中时区)为12:00,则图中 A 地(东三区)此时为 ,B地(东九区)此时为 。
【答案】(1)②
(2)A
(3)15:00;21:00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
【解答】(1)从经纬网图看出,该区域为是北极地区图,地球的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方向,所以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②。
(2)位于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先见到日出,图中A、C两地,先看到日出的是A地。
(3)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靠西的时间晚,采取“东加西减”的方法计算。若此时英国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中时区)为12:00,则图中A地(东三区)此时为15:00,B地(东九区)此时为21:00。
(39题图) (40题图)
40. 读地球上某时刻的昼夜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2)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特点,判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运动方向,图上标识正确的是 (填“①”或“②”)。
(3)小山和小明同处赤道地区,此时小山处在 (填“昼半球”或“夜半球”),小明处在 (填“昼半球”或“夜半球”)。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填“地球公转”或“地球自转”)。
【答案】(1)自西向东
(2)②
(3)昼半球;夜半球;地球自转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或一天),自转产生的现象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解答】(1)地球绕地轴运动是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2)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特点,判断北极上空的运动方向,图上标识正确的是②逆时针旋转。
(3)同处赤道地区的小山和小明,此时小山的时间是白昼,处在昼半球,小明的时间是黑夜,处在夜半球。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晨昏差异和昼夜更替。
41. 下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西洋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用字母排序)。
(2)在图a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地 (填“张裂”或“碰撞”),据此预测:大西洋面积将不断 (填“扩大”或“缩小”)。
(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脉 C.亚马孙平原
D.日本群岛 E.撒哈拉沙漠
【答案】(1)bca
(2)张裂;扩大
(3)C;E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解答】(1)读图可知,大西洋处在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拉伸,板块分离,岩浆上涌形成大洋中脊,海水涌灌形成大西洋,故顺序是cba。
(2)在图a洋脊处,板块处于不断张裂拉升,距离扩大,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将不断扩大,在大洋中脊处岩浆不断往上涌形成海岭,海岭两侧的陆地板块隆起抬升形成大陆板块。
(3)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在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A东非大裂谷、B喜马拉雅山脉、D日本群岛的形成跟板块运动有关,C亚马孙平原、E撒哈拉沙漠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无关。
42.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 80 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 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度前行了 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1)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 t=0.75s,且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s=15 m,所以制动前汽车的行驶速度
(2)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
t'=4t=4×0.75s=3s,
因为
所以,酒后驾车时司机的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从发现险情到完全停止,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所以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知根据可求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知道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可求出反应距离,加上滑行的距离再与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43.一辆汽车在甬台温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车上的驾驶员在车行驶到图中A 处时看了一下表,时间正好是8点钟;当车行驶到 B 处时,他又看了一下表,时间是8 点 54分。
(1)求汽车在 A、B之间行驶时的平均速度。
(2)若汽车从 B 处以同样的速度行驶到温州,还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S=150km-60km=90km,
汽车行驶的时间为t=8:54-8:00=54min=0.9h,
汽车在A、B两地的速度为
(2)汽车到达泉州需要的时间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已知A、B两地距离泉州的里程,可以得到A、B两地之间的距离;已知前后两个时间点,可以得到行驶的时间。已知AB间的距离和行驶时间,利用计算汽车的速度
(2)已知B地到泉州的距离和行驶速度,利用S=vt可以得到行驶时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01 参照物
1、物理学中,把物体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先选定某一物体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 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 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4、由于物体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故 的
02 运动形式与速度
1、分类
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
3、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小
4、公式:通常用s表示 ,t表示 ,用v表示速度,即
5、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或m s-1(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千米每小时)做单位。1m/s3.6km/h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8、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速度的应用
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变形公式: →
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注意事项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下
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03 运动和能量的区分
运动是自然世界最普遍的现象。万物都在运动,形式多种多样。生机勃勃的生命运动,划破长空的电闪雪鸣,肉眼看不见的电磁运动,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都是不同的运动形式。宇宙万物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这些运动使处自然绚烂神奇,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能也有多种形式。天体的运行、河水的流淌、鸟的飞翔、人行走、蒲公英种子的飘散等,都属于机械运动。这些做机械运动的物体都有 。
人和动物的运动要消耗能,人和动物消耗的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补充。可见,食物中储存着能储存在食物中的能属于 。
化学能: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储存着化学能
电能:家电,遥控器等使用需要电能
电磁能: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微波和X射线。
01 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 的旋转运动
2、方向: (如下图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如下图B),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如下图C))
3、周期:一天( )
4、产生的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原因:地球是一个 、 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夜,使地球上有了昼夜之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周期:约为
5、晨昏线(圈)
定义: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线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昏线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 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
昼夜半球方向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6、 :北京处于世界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英国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整整相差8小时。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02 地球的公转与太阳高度角变化
阳光是否直射会影响相同表面积所接受的能量。原因是因为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公转的方向:
2、周期:一年( 天)
3、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之间总保持66.5°的夹角,并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图所示
4、产生的现象: 的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般来说,赤道附近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而随着纬度增加,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匀,使得大气
及水产生循环运动与变化。各地 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指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 最大(如下图∠α)
2、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 ,冬至日
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在 上(如图1)(北纬23.5°);冬至日太阳直射在 上(南纬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 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图2)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 (如上图1);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 ;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如下图)
03 昼夜长短变化与二十四节气
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原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冬夏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日期 直射点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夏至日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春秋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至春分日 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地球从春分点(黄经0°,此刻太阳直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为子节气:岩为周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因此,一年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
月3日至5日之间。
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0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将会发生改变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3、小孔成像:光源上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光源下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相对于光源 的像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c=3×108m/s
5、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视为c=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即V气>V液>V固)
6、光在真空中1年传播的距离等于1光年,天文学上常用光年作为单位来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
02 月球的运动与日食、月食
月球的运动
1、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原因: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
日食
1、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
2、日食形成原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 ,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3、日食的类型
日偏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半影区)
日环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现日环食(伪本影区)
日全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本影区)
4、日食发生时间:每月农历初一,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月食
1、月食:有时候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称为月食
2、月食的形成原因: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一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就产生月食现象
3、月食的类型
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月偏食:是指月球部分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4、月食发生时间:每月农历十五、十六,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01 各类学说与板块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1.大陆漂移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 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地形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可拼合性);
大西洋两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 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曾相连接。
化石证据:
(1)舌羊齿化石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亚、印度的岩层中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
气候证据:
(1)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极洲发现大量的煤矿;在印度发现古代冰川。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海底扩张说:由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离洋中脊越远,岩石年龄越老)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并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来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来自软流层中岩浆的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般位于板块张裂处;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处。
注:①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亚欧板块被抬升;②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③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④地中海在缩小: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碰撞,靠近;⑤红海在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张裂,离开;⑥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地震;⑦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在板块的张裂地区易形成裂谷和海洋。
02 火山与地震
火山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富士山、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新疆卡尔达西火山群、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乞力马扎罗山)、休眠火山(五大连池)。
3、分布不均匀: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火山口附近一般有丰富的地热能,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火山口是自然旅游景观,火山活动地区多温泉,可以成为休养区,火山喷出的气体和岩浆中含有各种矿藏,可以开发利用。 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地震
地震成因是:地球板块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①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处。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③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同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越高。
分布:
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护头部并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01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
1.如图所示,在小车上放一个玩具小人,用手缓慢拉动小车,车上的小人随车一起向前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人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
B.小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C.小车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D.车上的玩具小人相对于车是运动的
02 速度的相关应用题型
1. 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标志牌上的“30”表示限制车速不超过30 m/s
B.轿车行驶过程中,以轿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运动的
C.轿车若按规定速度行驶,行驶到萧山机场至少需要 2.5 h
D.若轿车经过某一长为200mm的路段所用时间为10 s,则轿车没有超速
03 速度图像问题
1.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
B. C. D.
04 能量种类的区分
1.(2023七上·镇海区期中)宇宙间一切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都需要能量来维持。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飞行的蒲公英种子具有机械能 B.人在运动时要消耗能量
C.植物的生长需要太阳能 D.人在睡觉时不消耗能量
05 地球自转与公转
1. 假如地球的自转周期变成与现在的地球公转周期相同,下列现象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没有昼夜现象 B.没有昼夜交替
C.太阳西升东落 D.面向太阳的一面气温高
2. 如图所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②→③→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地轴的北端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C.12 月 26 日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间
D.地球处于②④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
06 正午太阳高度角应用
1.(2022七上·镇海期末)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有四根等长的旗杆。北半球夏至日正午时分,各旗杆的杆影呈现不同朝向和影长(旗杆上旗帜朝北)。则处于纬度最高的地区的旗杆是( )
B. C. D.
07 昼夜长短变化与四季
1.(2021七上·宁波期末)下列生活现象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B.宁波四季较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C.小明凌晨从床上爬起来观看在欧洲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D.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
08 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
1. 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可在易拉罐底部开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
A.若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屏上的像会变小
B.在圆筒 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在半透明薄纸上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光斑
09 日食月食
1. 2020年 6 月 21 日(夏至),我国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奇观。当天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天文现象》特种邮票,下图是其中的日环食邮票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天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
C.这一天杭州白昼最短
D.这一天杭州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
10 各种板块学说
1. 下图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相似性示意图。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图中显示的信息是 ( )
①两大陆发现古海洋生物的化石 ②相邻的大陆轮廓形状基本吻合 ③两块大陆发现相似动、植物化石 ④两块大陆古老地层遥相呼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火山和地震
1. 2024 年 6 月 18 日在我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4.0级地震。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B.我国台湾省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C.地震发生时震中受到的影响最大
D.地震发生时,教室里的同学应该快速跑到操场或躲到课桌下面
1. 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左匀速行驶,如图甲所示,当经过一棵树附近时,恰有一个果子从树上自由落下,则车中的人以车为参照物看到果子的运动轨迹是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2. 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在固定位置给小芳先后拍下甲、乙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 ( )
A.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B.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C.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静止的
D.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是运动的
3. 北京时间2024 年4 月 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借助降落伞安全着陆,如图所示。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我们说返回舱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返回舱的降落伞 B.地面上的灌木丛
C.太空中的空间站 D.地面上运动的汽车
4. 若没有参照物,则不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C.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人在上升的电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5. 小平周末同家人出门,在路上行驶时的两个画面如图所示,若判断小平(在甲车中)正在运动,则不能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路面 B.路旁的广告牌
C.驾驶汽车的爸爸 D.旁边经过的乙车
6.观测者观察某天文现象,当时太阳、月球、地球的关系如图所示。对于观测者当时看到的天文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现象发生在农历十五 B.此现象适合在夜晚观测
C.观测者看到的是日全食 D.此现象与光的反射有关
7.平时我们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其原因是 ( )
①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②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③月球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④月球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相同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8. 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
B. C. D.
9.发生日食现象时,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 ”形太阳进行观察,如图所示,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是 ( )
B. C. D.
(9题图) (10题图)
10.(2024七上·宁波期末)如图是月球绕地公转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为月球公转过程所处的四个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处月球被照亮的区域不相同
B.农历初七、初八,月球公转至②位置
C.月球处于①处时,可能发生日食
D.月球经历①→②→③→④→①的时间为27.3日
11.(2023七上·北仑期末)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将看到地球( )
A.只有绕月球的转动,没有自转
B.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
C.既有绕月球的转动,又有自转
D.既没有绕月球的转动,也没有自转
12.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由魏格纳创建的
②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证据证明,是最正确的地球构造理论
③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④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⑤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13.下列有关板块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边界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区
B.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高大的山系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往往形成裂谷和断层
D.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14.下列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海底扩张学说的依据之一是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
B.海底扩张学说认为上升的熔岩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C.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
D.依据海底扩张学说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
15.下图描述了大西洋的形成过程。它支持下列观点中的 ( )
A.大地是个球体 B.地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C.大陆漂移学说 D.海水是大西洋扩张的原因
(15题图) (16题图)
16.地球板块分布如图所示,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是板块碰撞与张裂的原因
C.杭州位于亚欧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
1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地震会造成破坏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空间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8.(2023七上·宁海期中)填写下列物体或现象中所具有的能量:
(1)被拉弯的弓具有 ;
(2)雷雨天听到的雷声具有 ;
(3)太阳能路灯是将 能转化成 。
19.(2024七上·海曙期末)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息息相关,耕地、播种、除草的时间都要遵循节气之规,如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读图1“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图2“某日夜长的纬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节气位于图1中的 (填节气名称),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2)农民按照节气“小满前后,种瓜种豆”时,地球运行至图1中的 附近(填图中字母)。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描绘的是 (填节气名称)。
20.(2023七上·余姚竞赛) 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对北半球而言,
(1)D位置的节气是 ;C位置的节气是 。
(2)2023年12月20日,位于图示公转轨道的 之间。
21.传说公元前585年的某一天,当两河流域的米底王国与吕底亚王国的士兵们正在交战时,天空突然黑了下来,白天顿时变成黑夜。交战双方惊恐万分,以为上天怪罪下来,于是马上停战和好。其实这是一种普通的天文现象,叫作 。推测那天应该是农历的 ,此现象发生时,日、地、月三者正好在同一直线上,居中的天体是 。下面五幅图是这种天文现象发生时的完整过程,请按这种现象发生的正确顺序排序: 。
22.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活动中,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一个边长为 4.5 mm 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正方形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远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这是光的 造成的;在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间的距离时,你会发现地面上的亮斑将变 (填“大”或“小”);当纸板和地面 相距 非 常 近时,在地 面 上 能 观 察 到 (填“正方形”“圆形”或“三角形”)亮斑。
23.(2024七上·柯桥月考)小钱同学去清水园游玩时,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老师告诉他这是光沿 (选填“直线”或“非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24.(2024七上·金华月考)世界地震分布主要集中在 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25.(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5月23日珠峰科考登顶队员再次成功登顶地球之巅一——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冰芯钻取、冰塔林无人机航测等十多项既定科考任务。
(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断发生 。
(25题图) (26题图)
26.(2024七上·南浔期末)如图是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层A的名称 ;
(2)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填字母)层中。
27.(2024七上·永康月考)小宁想研究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间的倾角大小有关。
【实验过程】
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所需时间。
【实验数据】
气泡长度约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s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1)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气泡的运动快慢随倾角大小的变化规律为: 。
(3)老师建议小宁每一个倾角都做3次实验,测出气泡3次经过AB段的时间,再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28.(2023·钱塘模拟)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将与入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 坐标纸上。我们根据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如图所示。若甲的心率为60 次/min。则我们可得出的结论是
(1)坐标纸的走纸速度为 。
(2)甲的每次心跳时间间隔为 s,乙的心率为 次/min。
29.(2019七上·衢州期中) 1583年的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参加比萨教堂活动时,注意到教堂里的一盏悬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摆动。他被悬灯摆动的节奏所吸引,决定对悬灯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后来,他发现了单摆的运动规律。小科在该故事的启发下,决定对单摆运动进行研究。他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了一个小球做成如图所示的单摆,观察单摆摆动的过程。他发现小球每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似乎相同,于是他开始研究在摆动角度α不变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以下几个猜想:
⑴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小球的质量(m)有关
⑵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线的长度(L)有关
A、为了验证猜想,除线,秒表和几个质量已知的小球外,小科还需要器材: 。
B、小科在不同条件下测出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数据:
序号 小球质量m/g 线的长度L/cm 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30 120 2.2
2 40 120 2.2
3 50 120 2.2
4 50 90 1.9
5 50 60 1.5
①为了研究时间(t)和质量(m)的关系,可对序号为 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论: 。
②通过对序号3,4,5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线的长度L有关。
③实验中发现,小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为小科设计一个好的测量方法: 。
④小科发现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 。
30.“五一”假期,小丽随父母乘车到杭州探望爷爷和奶奶。他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在她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不一会儿,小丽发现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 为参照物。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动是以 为参照物。
(3)这个现象说明: 。
(4)小丽换乘的火车长 120 m,匀速通过长360 m的山洞,已知火车行驶速度为 10 m/s,则火车 完全 通过该山洞所用的时间为 。
(30题图) (31题图)
3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 A 是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2)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脉,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 与 的相互碰撞。
32.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回答下列问题。
(1)魏格纳在 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但他的假说没有解决 问题,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 年,赫斯等人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 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 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经过不断研究,人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填字母,多选)。
A.火山和地震 B.太阳系的形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2005—2015年的10年间,珠穆朗玛峰地区以每年约3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4厘米的速度上升。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33. 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运动,关于他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
(1)丙同学的运动状态是 (填“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2)由图示可判断 同学运动最快,速度为 m/s,合 km/h。
(3)开始运动时,甲、乙同学相距 m,图中的A点表示 ;图(a)中6 s末,甲、乙同学相距 m。
34.(2022·椒江期末)如图所示为纸制“竹蜻蜓”,小科为探究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竹蜻蜓,从4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测出落地的时间,结果记录如表所示:
组别 翅身长度/厘米 翅尾长度/厘米 翅身负重 竹蜻蜓下落的时间
① 4 4 0 t1
② 4 5 0 t2
③ 5 4 0 t3
④ 4 5 一枚回形针 t4
⑤ 4 5 两枚回形针 t5
(1)本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写出两种)。
(2)小科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影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 (填“翅身长度”“翅尾长度”或“翅身负重”)。
(3)实验结果发现竹蜻蜓的下落随翅身长度和翅尾长度的增大而加快。若翅尾长度对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响大于翅身长度,则t1、t2、t3三者从大到小为 。
35. 图1 为某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 A、B、C表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a、b、c是“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从房门照射到屋内的对应位置。图2 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行到图2中的乙位置时,正午太阳光照射到屋内a、b、c中的 处。
(2)春季学期开学到放暑假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主要运动区间是 (填“甲乙”“乙丙”“丙丁”或“丁甲”),在此期间出现的我国的文化现象是 (填字母)。
A. 吃月饼,共庆团圆
B. 放鞭炮,守岁迎春
C. 望双星,鹊桥相会
D. 荡秋千,踏青插柳
(3)当地球公转到图2 中甲位置时,正午太阳位于图1 A、B、C中的 位置。
36. 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以下是该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
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
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填“长”或“短”)。
37. 一天中,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的竹竿,其影子长短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北纬 40°的小科在某一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所示)。
(1)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 ,竹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是 。
(2)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 (填“甲”“乙”“丙”或“丁”)。
38. 在学习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关内容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地球仪”,以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姿态,同时针对该模型设计了评价表。
自制“地球仪”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结构完整,制作精美 结构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一处以上缺失
指标二 能模拟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姿态 能模拟地球自转,不能模拟地球公转姿态 既不能模拟地球自转,也无 法模拟地球公转姿态
小北利用铁丝穿过实心泡沫塑料球,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地球仪(地轴与底座面垂直)。
(1)根据评价表,发现该模型的“指标一”能评为“优秀”。请你对该模型的“指标二”进行评价: (填“优秀”“合格”或“待改进”),你评价的理由是: 。
(2)小北将自制地球仪改进后,用一个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如图乙所示,并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本实验中小北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
39.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两个箭头中,可以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填“①”或“②”)。
(2) 图中 A、C两地,先看到 日 出 的是 地。
(3)若此时英国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中时区)为12:00,则图中 A 地(东三区)此时为 ,B地(东九区)此时为 。
(39题图) (40题图)
40. 读地球上某时刻的昼夜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2)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特点,判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运动方向,图上标识正确的是 (填“①”或“②”)。
(3)小山和小明同处赤道地区,此时小山处在 (填“昼半球”或“夜半球”),小明处在 (填“昼半球”或“夜半球”)。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填“地球公转”或“地球自转”)。
41. 下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西洋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用字母排序)。
(2)在图a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地 (填“张裂”或“碰撞”),据此预测:大西洋面积将不断 (填“扩大”或“缩小”)。
(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脉 C.亚马孙平原
D.日本群岛 E.撒哈拉沙漠
42.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 80 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 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度前行了 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43.一辆汽车在甬台温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车上的驾驶员在车行驶到图中A 处时看了一下表,时间正好是8点钟;当车行驶到 B 处时,他又看了一下表,时间是8 点 54分。
(1)求汽车在 A、B之间行驶时的平均速度。
(2)若汽车从 B 处以同样的速度行驶到温州,还需要多长时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