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井头镇大云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开学测试卷
1.(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西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西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小明 C.岸边的树 D.妈妈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ABD.分析题意可知小明的爸爸相对船、小明、小明的妈妈为参照物时,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没有发生改变,小明的爸爸是静止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小明的爸爸相对于岸边的树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树为参照物时,小明的爸爸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则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是静止的。
2.(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由于两小球间需要的时间是相等的,通过观察发现,只有A的小球间距是相等的,故它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解答.
3.(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游客在山西名胜古迹莺莺塔侧以石扣击,竟能听到塔上发出清脆悦耳的蛤蟆声,游客能分辨出是蛤蟆声主要依据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故A符合题意。
BC:音调、响度是用于评判声音的高低和大小的,无法辨别声音,故BC不符合题意;
D:频率是影响音调的因素,即影响声音的高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别;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以及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与声源的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4.(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根据该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钢琴与长笛的音调不同,音色相同
B.钢琴与长笛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C.钢琴与长笛的响度相同,音色相同
D.钢琴与长笛的响度不同,音色不同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由波形图可知,钢琴与长笛的振动幅度与频率相同但波形不同,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音色与波形状有关,则二者响度与音调相同,但音色不同,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音调和频率有关,音色不同,声波图形不同。
5.(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答案】C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病人甲的体温是38℃,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注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用没有甩过的读数停留在38℃的体温计测量乙的体温时,若乙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体温计液注不变化,仍为38℃;若乙的体温高于38℃,液柱会上升,示数大于38℃;所以,测量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时,病人乙的温度可能等于或低于38℃,不可能高于38℃,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能上不能下).
6.(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当用力挤压装满水的玻璃瓶时,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明显上升。这是利用细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来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下列做法中没有用到这种思想的( )
A.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由乒乓球的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B.在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观察纸屑的跳起高度
C.在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听音调的变化
D.通过温度计毛细管中液面高度变化测量温度的高低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用细玻璃管的水面变化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用到了转换法的思想;
A.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由乒乓球的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将音叉不明显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运动,用到了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将振幅的大小转换为纸屑的起跳高度,用得到用到了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听音调的变化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故C符合题意;
D.通过温度计的毛细管的液面高度,测量温度的高低用到了转换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题干中用细玻璃管的水面变化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用到了转换法的思想;本题的ABD都涉及到了转换法,C选项中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是控制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是控制变量法。
7.(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8.(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一束光线斜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它与界面成20°角,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的夹角恰好是90°,则入射角、折射角分别是( )
A.20°、70° B.20°、20° C.70°、20° D.70°、70°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因为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等于20°,所以入射角为90°﹣20°=70°;
又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70°;
因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等于90°,所以反射角与折射角之和等于90°,故折射角为180°﹣90°﹣70°=20°.
故选C.
【分析】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指对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然后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折射角等于180°减去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角.
9.(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近年来,刷脸支付已成为付款的常见方式,如图所示。消费者刷脸时面对摄像头, 系统将摄像头拍到的人像与后台信息对比,确认后完成付款。关于刷脸支付的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镜头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人脸通过摄像镜头成放大的实像
C.人脸应该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若要像变大,人脸应该远离镜头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摄像镜头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C.刷脸时,人脸应该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若要像变大,人脸应该靠近镜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摄像镜头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人脸应该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10.(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时,此时成了像也位于二倍焦距处,为倒立等大的实像,结合图像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故A错误;
B.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u=15cm时,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u=25cm时,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在凸透镜成实像的范围内,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靠近凸透镜,且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BC.本题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即可求解: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处于二倍焦距处时,所成的像在二倍焦距处,为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处于一个焦距处时,此时不成像;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与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D.在凸透镜成实像的范围内,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保持一致,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靠近凸透镜,像变小。
11.(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下列四幅图中,有的能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①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应该为远视眼,应该用凸透镜矫正,即③。②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应该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即④。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12.(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11月12日,云南昆明的天空中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一座巨大的建筑物金光闪闪地似乎悬浮在天空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那么与海市蜃楼形成有关的光学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散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A:影子、小孔成像等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潭清疑水浅等是光的折射导致的,故C符合题意。
D:朝霞、晚霞是太阳光经过云层大气层散射后的现象,故D不符合
故选C。
【分析】知道并熟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光的散射的概念及现象,能够用上述知识分析常见的物理现象即可求解。
13.(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由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相等两种实心球,按照如图所示方式,放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左右盘内,天平仍平衡。则甲 乙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
A.3∶4 B.4∶3 C.2∶3 D.3∶2
【答案】D
【知识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即,已知甲乙两种物质制成的球的体积相等,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可得,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本题中已知两球的体积相等,结合图像可求解甲、乙两种实心球的质量关系,带入密度的表达式即可求解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
14.(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从空间站回到地球,把来自太空的纸星星送给女儿.纸星星从太空返回地面后( )
A.质量不变 B.质量变大 C.质量变小 D.重力不变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物体的质量与其空间位置无关,因此将太空中的纸星星返回地球之后其质量不变,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分析】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空间位置、形状、状态、温度无关。本题中考察物体的空间位置与质量的关系。
15.(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如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
B.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71.8 g
C.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
D.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
【答案】D
【知识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A.根据图甲可知,此时指针向左偏,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故A错误;
B.根据图乙可知,砝码的质量为70g,游码的质量为1.4g,天平的读数是71.4g,故B错误;
C.根据图丙可知,石块的体积是20cm3,故C错误;
D.根据图乙可知石块的质量为71.4g,石块的体积为20cm3,可计算石块的密度为,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B.使用天平之前,观察天平的指针指针位置,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左侧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右侧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用天平进行测量时,左盘应该放物体右盘放砝码,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对游码进行读数时应读游码的左侧刻线处;
C.本题利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选项中单位错误;
D.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已知石块的质量和体积,结合密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16.(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可知,材料是非晶体,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该材料在凝固的过程中持续放热,故A符合题意;
B.根据图像可知,该物体的温度持续升高,可能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像可知,该图像可能是晶体的熔化图像,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像可知,该图像可能是晶体的凝固图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晶体具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降低。
17.(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以下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屋顶的霜 B.窗玻璃上的冰花
C.树枝上的雾凇 D.水面上的冰
【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霜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B.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C.雾凇是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D.水面上的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
D和ABC形成原因不同。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放热,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放热。
18.(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调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
D.中考时,学校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交响音乐会中,我们是通过音色分辨出乐器的种类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
C.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故C错误;
D.中考时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造成的,故D正确错误。
故选D。
【分析】A.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别;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以及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与声源的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的传播距离较远;
D.噪声的防治途径为: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能够辨别常见的噪声防治方法即可求解。
19.(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小明在水平地面上水平推动一物体前进,物体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该物体在第2 s时的速度为 ,在1~6 s内通过的路程为 m。
【答案】;3.5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该物体在第2s时的速度为0.5m/s;
(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图乙可知在1~6s内通过的路程为。
【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小明在水平地面上1~4s内以0.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4~6s内以1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可求解1~6s内的路程。
20.(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段平直的公路上一起向东行驶,当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时,它们行驶所花费的时间之比是4:3,则甲、乙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 行驶.
【答案】9:10;西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已知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6:5,甲、乙两车所花费的时间之比为4:3,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可得,,;
(2)在第一问中已经求解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9:10,以乙车为参照物时,此时甲车相对于乙车向西行驶。
【分析】(1)已知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及时间之比,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2)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则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是静止的。
21.(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同学们往往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变声期就是其中之一,变声期后男同学的声带会变得更加宽、厚,所以 会变得沉而粗;但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能区分不同同学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答案】音调;音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可知,变声期后的男同学声带变化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我们分辨不同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
【分析】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别;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以及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与声源的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在本题中由于男同学在变声期,声带变得更宽、更厚,振动频率降低,导致音调降低。
22.(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勤劳的蜜蜂飞出去采蜜时翅膀每秒振动为440次,但它们满载而归的时候,翅膀每分钟振动1.8×104次,则蜜蜂采蜜归来时翅膀的振动频率为 Hz,它比蜜蜂出巢时双翅振动的音调 (选填“高”“低”),有丰富经验的养蜂人据此判断出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归来。
【答案】300;低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蜜蜂采蜜归来时翅膀的振动频率为:,比蜜蜂出巢时双翅振动的音调低。
【分析】根据“振动频率=”计算蜜蜂采蜜归来时的振动频率,然后与出巢时的频率进行比较即可。
23.(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若要测量此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最好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液态萘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
【答案】酒精;水银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中的数据可知酒精的熔点为-117℃,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测量低温环境时,不能让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凝固,因此可选用酒精做测温物质;
(2)根据题干中的数据可知液态忍耐的温度在80.5℃到218℃之间,水银的沸点为357℃,测量高温物体时,不能让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汽化,因此可选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
【分析】实验室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选择温度计测量高温物体时,不能让测温物质汽化,选择温度计测量低温物体时,不能让测温物质凝固,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即可选择正确的测温物质。
24.(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用久了的油漆黑板常会因“反光”而看不清写在黑板上的字,这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而毛玻璃黑板则不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光射到毛玻璃黑板上发生了 .
【答案】镜面反射;漫反射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可知黑板“反光”,这种现象仅在某一个方向上可见这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造成的;
(2)毛玻璃板作为反射面时比较粗糙,能够将光线反射到各个方向,因此光射到毛玻璃黑板上发生漫反射。
故答案为:镜面反射;漫反射
【分析】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是由于反射面比较光滑,反射光线沿一个方向射出,镜面反射的光比较亮,镜面反射仅在某一个方向上可见反射光线;漫反射由于反射面比较粗糙,反射光线沿各个方向射出,能够在各个方向看到反射光线,漫反射的光比较暗。
25.(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如图所示,请分别画出AB的入射光线和CO的折射光线。
【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正向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会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射出,穿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分析】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会被发散,其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焦点,正向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之后,会平行于凹透镜的主光轴射出,穿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概括为“平行过焦,过焦平行,穿心不变”。
26.(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点燃蜡烛后,在调整过程中,应调整光屏、凸透镜或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上。
(2)当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实像;生活中我们使用的 就是利用了该原理(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3)小明将自己的一个近视眼镜片放在图中烛焰和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4)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可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以便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
(5)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答案】(1)同一高度
(2)缩小;照相机
(3)右
(4)下
(5)完整的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点燃蜡烛后,在调整的过程中,应调整光屏、透镜和烛焰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是为了使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
(2)根据图像可知,此时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时,此时由于光线被发散,光屏应该向右移动;
(4)凸透镜在成实像的范围内,始终为倒立的实像,蜡烛燃烧变短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应将凸透镜向下调节使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
(5)若用一张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物体的光线依然能通过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
【分析】(1)调整光屏、透镜和烛焰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是为了使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
(2)本题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即可求解: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处于二倍焦距处时,所成的像在二倍焦距处,为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处于一个焦距处时,此时不成像;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与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凸透镜在成实像的范围内,始终为倒立的实像,蜡烛燃烧变短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此时可将蜡烛向上调节,或将光屏向上调节,也可将凸透镜向下调节;
(5)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物体的光线依然能通过凸透镜的其余部分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
27.(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中:
(1)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应先调节 (选填“A”或“B”)固定夹的位置;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会继续沸腾一小会儿,这是因为 ;
(4)图乙是a、b两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则水的沸点为 ℃,说明当时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选填“<”“>”“=”),a、b两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A.酒精灯的火焰相同,a组水的质量大
B.水的质量相同,b组酒精灯的火焰小
【答案】(1)A
(2)93
(3)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能继续吸热
(4)98;<;B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利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如果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实验装置,可能无法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或放不进酒精灯,因此组装实验装置时需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组装,应该先调节A固定夹的位置,
故答案为A;
(2)根据图象可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3℃,
故答案为93;
(3)由于烧杯或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移开酒精灯之后水依然能够吸热,继续沸腾;
(4)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为: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98℃,说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根据乙图可知a升温更快,可能是a组的酒精灯火焰更大,b组的酒精灯火焰更小,
故答案为:98;<;B。
【分析】(1)利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先确定酒精灯的位置,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组装;
(2)使用温度计时,若温度计的示数自下而上逐渐变,大测量的温度为零上,如果温度计的示数自下而上逐渐变小,测量的温度为零下;
(3)加热之后的石棉网和烧杯的温度都高于水的温度,二者之间存在温度差,水能够持续的吸热,继续沸腾;
(4)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为: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28.(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G530次列车由南宁东开往北京西,自南宁东到北京西铁路长约2576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G530次列车当天的运行时刻表如下:求:
车次 到站、发车时间 南宁东 桂林北 武汉 北京西
G530 到站时间 …… 14∶10 18∶19 22∶48
发车时间 11∶48 14∶13 18∶22 ……
(1)G530次列车由桂林北到武汉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G530次列车由南宁东到北京西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保留一位小数)
(3)中途G530次列车以40m/s的速度完全通过某一高架桥,用时70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
①该高架桥的长度;
②火车全部在该高架桥的时间。
【答案】(1)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从桂林北到武汉所用的时间为
(2)解:由时刻表知G530次列车11∶48从南宁东出发,22∶48到达北京西,列车的运行时间为
南宁东到北京西的平均速度为
(3)解:①火车通过高架桥行驶的路程为
因为
高架桥的长度为
②火车全部在高架桥上所行驶的路程为
由得,火车全部在高架桥上的时间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桂林北到武汉所用的时间,用到站的时间与发车时间相减即可求解;
(2)根据表格中的发车时间和到站时间可求解南宁东到北京西的时间,题干中已经告知南宁东到北京西的铁路长度,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可求解;
(3)火车通过高架桥的总路程为高架桥的长度与火车长度之和,题干中已知列车的长度以及所用的时间,即可求解总长度以及高架桥的长度。
1 / 1湖南省衡阳县井头镇大云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开学测试卷
1.(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西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西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小明 C.岸边的树 D.妈妈
2.(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3.(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游客在山西名胜古迹莺莺塔侧以石扣击,竟能听到塔上发出清脆悦耳的蛤蟆声,游客能分辨出是蛤蟆声主要依据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4.(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根据该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钢琴与长笛的音调不同,音色相同
B.钢琴与长笛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C.钢琴与长笛的响度相同,音色相同
D.钢琴与长笛的响度不同,音色不同
5.(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6.(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当用力挤压装满水的玻璃瓶时,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明显上升。这是利用细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来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下列做法中没有用到这种思想的( )
A.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由乒乓球的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B.在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观察纸屑的跳起高度
C.在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听音调的变化
D.通过温度计毛细管中液面高度变化测量温度的高低
7.(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8.(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一束光线斜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它与界面成20°角,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的夹角恰好是90°,则入射角、折射角分别是( )
A.20°、70° B.20°、20° C.70°、20° D.70°、70°
9.(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近年来,刷脸支付已成为付款的常见方式,如图所示。消费者刷脸时面对摄像头, 系统将摄像头拍到的人像与后台信息对比,确认后完成付款。关于刷脸支付的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镜头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B.人脸通过摄像镜头成放大的实像
C.人脸应该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若要像变大,人脸应该远离镜头
10.(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1.(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下列四幅图中,有的能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12.(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11月12日,云南昆明的天空中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一座巨大的建筑物金光闪闪地似乎悬浮在天空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那么与海市蜃楼形成有关的光学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散射
13.(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由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相等两种实心球,按照如图所示方式,放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左右盘内,天平仍平衡。则甲 乙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
A.3∶4 B.4∶3 C.2∶3 D.3∶2
14.(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从空间站回到地球,把来自太空的纸星星送给女儿.纸星星从太空返回地面后( )
A.质量不变 B.质量变大 C.质量变小 D.重力不变
15.(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如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
B.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71.8 g
C.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
D.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
16.(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17.(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以下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屋顶的霜 B.窗玻璃上的冰花
C.树枝上的雾凇 D.水面上的冰
18.(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调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
D.中考时,学校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9.(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小明在水平地面上水平推动一物体前进,物体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该物体在第2 s时的速度为 ,在1~6 s内通过的路程为 m。
20.(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段平直的公路上一起向东行驶,当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时,它们行驶所花费的时间之比是4:3,则甲、乙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 行驶.
21.(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同学们往往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变声期就是其中之一,变声期后男同学的声带会变得更加宽、厚,所以 会变得沉而粗;但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能区分不同同学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2.(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勤劳的蜜蜂飞出去采蜜时翅膀每秒振动为440次,但它们满载而归的时候,翅膀每分钟振动1.8×104次,则蜜蜂采蜜归来时翅膀的振动频率为 Hz,它比蜜蜂出巢时双翅振动的音调 (选填“高”“低”),有丰富经验的养蜂人据此判断出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归来。
23.(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物质 水银 酒精 甲苯 萘
熔点/ 80.5
沸点/ 357 78 111 218
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若要测量此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最好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液态萘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
24.(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用久了的油漆黑板常会因“反光”而看不清写在黑板上的字,这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而毛玻璃黑板则不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光射到毛玻璃黑板上发生了 .
25.(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如图所示,请分别画出AB的入射光线和CO的折射光线。
26.(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点燃蜡烛后,在调整过程中,应调整光屏、凸透镜或烛焰,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上。
(2)当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实像;生活中我们使用的 就是利用了该原理(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3)小明将自己的一个近视眼镜片放在图中烛焰和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4)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可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以便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
(5)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27.(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中:
(1)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应先调节 (选填“A”或“B”)固定夹的位置;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会继续沸腾一小会儿,这是因为 ;
(4)图乙是a、b两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则水的沸点为 ℃,说明当时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选填“<”“>”“=”),a、b两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A.酒精灯的火焰相同,a组水的质量大
B.水的质量相同,b组酒精灯的火焰小
28.(2024八下·衡阳开学考)G530次列车由南宁东开往北京西,自南宁东到北京西铁路长约2576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G530次列车当天的运行时刻表如下:求:
车次 到站、发车时间 南宁东 桂林北 武汉 北京西
G530 到站时间 …… 14∶10 18∶19 22∶48
发车时间 11∶48 14∶13 18∶22 ……
(1)G530次列车由桂林北到武汉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G530次列车由南宁东到北京西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保留一位小数)
(3)中途G530次列车以40m/s的速度完全通过某一高架桥,用时70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
①该高架桥的长度;
②火车全部在该高架桥的时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ABD.分析题意可知小明的爸爸相对船、小明、小明的妈妈为参照物时,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没有发生改变,小明的爸爸是静止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小明的爸爸相对于岸边的树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树为参照物时,小明的爸爸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则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是静止的。
2.【答案】A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由于两小球间需要的时间是相等的,通过观察发现,只有A的小球间距是相等的,故它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析解答.
3.【答案】A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故A符合题意。
BC:音调、响度是用于评判声音的高低和大小的,无法辨别声音,故BC不符合题意;
D:频率是影响音调的因素,即影响声音的高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别;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以及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与声源的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4.【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由波形图可知,钢琴与长笛的振动幅度与频率相同但波形不同,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音色与波形状有关,则二者响度与音调相同,但音色不同,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音调和频率有关,音色不同,声波图形不同。
5.【答案】C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病人甲的体温是38℃,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注不会下降,所以读数仍会是38℃;用没有甩过的读数停留在38℃的体温计测量乙的体温时,若乙的体温低于或等于38℃,体温计液注不变化,仍为38℃;若乙的体温高于38℃,液柱会上升,示数大于38℃;所以,测量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时,病人乙的温度可能等于或低于38℃,不可能高于38℃,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用没甩的体温计测体温时,如果被测的温度比原先高,则读数准确,如果被测的体温比原先低,则仍然是原先的读数(能上不能下).
6.【答案】C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用细玻璃管的水面变化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用到了转换法的思想;
A.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由乒乓球的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将音叉不明显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运动,用到了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将振幅的大小转换为纸屑的起跳高度,用得到用到了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听音调的变化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故C符合题意;
D.通过温度计的毛细管的液面高度,测量温度的高低用到了转换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题干中用细玻璃管的水面变化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用到了转换法的思想;本题的ABD都涉及到了转换法,C选项中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是控制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是控制变量法。
7.【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解答】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8.【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解答】因为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等于20°,所以入射角为90°﹣20°=70°;
又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70°;
因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等于90°,所以反射角与折射角之和等于90°,故折射角为180°﹣90°﹣70°=20°.
故选C.
【分析】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分别指对应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先求出入射角的大小,然后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折射角等于180°减去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角.
9.【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摄像镜头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C.刷脸时,人脸应该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若要像变大,人脸应该靠近镜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摄像镜头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人脸应该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10.【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时,此时成了像也位于二倍焦距处,为倒立等大的实像,结合图像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故A错误;
B.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u=15cm时,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u=25cm时,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在凸透镜成实像的范围内,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靠近凸透镜,且像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BC.本题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即可求解: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处于二倍焦距处时,所成的像在二倍焦距处,为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处于一个焦距处时,此时不成像;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与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D.在凸透镜成实像的范围内,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保持一致,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靠近凸透镜,像变小。
11.【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①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应该为远视眼,应该用凸透镜矫正,即③。②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应该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即④。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12.【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解析】【解答】A:影子、小孔成像等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潭清疑水浅等是光的折射导致的,故C符合题意。
D:朝霞、晚霞是太阳光经过云层大气层散射后的现象,故D不符合
故选C。
【分析】知道并熟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光的散射的概念及现象,能够用上述知识分析常见的物理现象即可求解。
13.【答案】D
【知识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即,已知甲乙两种物质制成的球的体积相等,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可得,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本题中已知两球的体积相等,结合图像可求解甲、乙两种实心球的质量关系,带入密度的表达式即可求解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
14.【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解答】物体的质量与其空间位置无关,因此将太空中的纸星星返回地球之后其质量不变,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分析】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空间位置、形状、状态、温度无关。本题中考察物体的空间位置与质量的关系。
15.【答案】D
【知识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解答】A.根据图甲可知,此时指针向左偏,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故A错误;
B.根据图乙可知,砝码的质量为70g,游码的质量为1.4g,天平的读数是71.4g,故B错误;
C.根据图丙可知,石块的体积是20cm3,故C错误;
D.根据图乙可知石块的质量为71.4g,石块的体积为20cm3,可计算石块的密度为,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B.使用天平之前,观察天平的指针指针位置,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左侧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右侧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用天平进行测量时,左盘应该放物体右盘放砝码,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对游码进行读数时应读游码的左侧刻线处;
C.本题利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选项中单位错误;
D.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已知石块的质量和体积,结合密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16.【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晶体和非晶体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可知,材料是非晶体,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该材料在凝固的过程中持续放热,故A符合题意;
B.根据图像可知,该物体的温度持续升高,可能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像可知,该图像可能是晶体的熔化图像,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像可知,该图像可能是晶体的凝固图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晶体具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降低。
17.【答案】D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霜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B.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C.雾凇是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D.水面上的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
D和ABC形成原因不同。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放热,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放热。
18.【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交响音乐会中,我们是通过音色分辨出乐器的种类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
C.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故C错误;
D.中考时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造成的,故D正确错误。
故选D。
【分析】A.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别;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以及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与声源的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的传播距离较远;
D.噪声的防治途径为: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能够辨别常见的噪声防治方法即可求解。
19.【答案】;3.5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该物体在第2s时的速度为0.5m/s;
(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图乙可知在1~6s内通过的路程为。
【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小明在水平地面上1~4s内以0.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4~6s内以1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可求解1~6s内的路程。
20.【答案】9:10;西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已知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6:5,甲、乙两车所花费的时间之比为4:3,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可得,,;
(2)在第一问中已经求解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9:10,以乙车为参照物时,此时甲车相对于乙车向西行驶。
【分析】(1)已知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及时间之比,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解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2)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则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是静止的。
21.【答案】音调;音色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可知,变声期后的男同学声带变化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我们分辨不同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
【分析】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别;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以及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的振幅越大、与声源的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在本题中由于男同学在变声期,声带变得更宽、更厚,振动频率降低,导致音调降低。
22.【答案】300;低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蜜蜂采蜜归来时翅膀的振动频率为:,比蜜蜂出巢时双翅振动的音调低。
【分析】根据“振动频率=”计算蜜蜂采蜜归来时的振动频率,然后与出巢时的频率进行比较即可。
23.【答案】酒精;水银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中的数据可知酒精的熔点为-117℃,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测量低温环境时,不能让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凝固,因此可选用酒精做测温物质;
(2)根据题干中的数据可知液态忍耐的温度在80.5℃到218℃之间,水银的沸点为357℃,测量高温物体时,不能让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汽化,因此可选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
【分析】实验室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选择温度计测量高温物体时,不能让测温物质汽化,选择温度计测量低温物体时,不能让测温物质凝固,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即可选择正确的测温物质。
24.【答案】镜面反射;漫反射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可知黑板“反光”,这种现象仅在某一个方向上可见这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造成的;
(2)毛玻璃板作为反射面时比较粗糙,能够将光线反射到各个方向,因此光射到毛玻璃黑板上发生漫反射。
故答案为:镜面反射;漫反射
【分析】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是由于反射面比较光滑,反射光线沿一个方向射出,镜面反射的光比较亮,镜面反射仅在某一个方向上可见反射光线;漫反射由于反射面比较粗糙,反射光线沿各个方向射出,能够在各个方向看到反射光线,漫反射的光比较暗。
25.【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解答】正向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会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射出,穿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分析】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会被发散,其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焦点,正向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之后,会平行于凹透镜的主光轴射出,穿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概括为“平行过焦,过焦平行,穿心不变”。
26.【答案】(1)同一高度
(2)缩小;照相机
(3)右
(4)下
(5)完整的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点燃蜡烛后,在调整的过程中,应调整光屏、透镜和烛焰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是为了使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
(2)根据图像可知,此时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时,此时由于光线被发散,光屏应该向右移动;
(4)凸透镜在成实像的范围内,始终为倒立的实像,蜡烛燃烧变短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应将凸透镜向下调节使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
(5)若用一张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物体的光线依然能通过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
【分析】(1)调整光屏、透镜和烛焰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是为了使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
(2)本题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即可求解: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处于二倍焦距处时,所成的像在二倍焦距处,为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为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处于一个焦距处时,此时不成像;当物体处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与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凸透镜在成实像的范围内,始终为倒立的实像,蜡烛燃烧变短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此时可将蜡烛向上调节,或将光屏向上调节,也可将凸透镜向下调节;
(5)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物体的光线依然能通过凸透镜的其余部分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
27.【答案】(1)A
(2)93
(3)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能继续吸热
(4)98;<;B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利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如果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组装实验装置,可能无法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或放不进酒精灯,因此组装实验装置时需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组装,应该先调节A固定夹的位置,
故答案为A;
(2)根据图象可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3℃,
故答案为93;
(3)由于烧杯或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移开酒精灯之后水依然能够吸热,继续沸腾;
(4)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为: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98℃,说明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根据乙图可知a升温更快,可能是a组的酒精灯火焰更大,b组的酒精灯火焰更小,
故答案为:98;<;B。
【分析】(1)利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先确定酒精灯的位置,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组装;
(2)使用温度计时,若温度计的示数自下而上逐渐变,大测量的温度为零上,如果温度计的示数自下而上逐渐变小,测量的温度为零下;
(3)加热之后的石棉网和烧杯的温度都高于水的温度,二者之间存在温度差,水能够持续的吸热,继续沸腾;
(4)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为: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28.【答案】(1)解: 由表格数据可知,从桂林北到武汉所用的时间为
(2)解:由时刻表知G530次列车11∶48从南宁东出发,22∶48到达北京西,列车的运行时间为
南宁东到北京西的平均速度为
(3)解:①火车通过高架桥行驶的路程为
因为
高架桥的长度为
②火车全部在高架桥上所行驶的路程为
由得,火车全部在高架桥上的时间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桂林北到武汉所用的时间,用到站的时间与发车时间相减即可求解;
(2)根据表格中的发车时间和到站时间可求解南宁东到北京西的时间,题干中已经告知南宁东到北京西的铁路长度,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可求解;
(3)火车通过高架桥的总路程为高架桥的长度与火车长度之和,题干中已知列车的长度以及所用的时间,即可求解总长度以及高架桥的长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