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11 13:37:59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科举制的创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4
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学 习 目 标课堂小结最早用分科考试选官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扩充国学规模,录取极严开创殿试和武举进士科主考诗赋你了解后来的科举制吗?世卿世禄制
军功授爵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
科举制诞生隋明唐清第15课:八股取士唐太宗:扩充国学。
严格考试
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主考诗赋
(完善时期)清末(1905)
被废除1、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 )
A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随堂检测2、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3.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 )
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风吹进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以上材料反映唐朝实行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种制度对唐朝有什么影响?科举制说明进士及第的困难,同时也说明了科举制是士人出仕的途径,也是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说明进士科极为重要,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发展、繁荣。感谢聆听!  
知识回顾:
科举制诞生前,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来选官?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例如,西周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例如,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
到了汉朝,政府进一步重视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制度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征辟制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知识回顾:
科举制诞生前,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来选官?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由特定官员(中正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知识回顾:
科举制诞生前,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来选官?知识回顾:
科举制诞生前,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来选官?请思考:
这些选官制度存在什么样的弊端?
人才由有地方官员推荐,使得选拔
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
不利于中央集权;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官注重门第,出身低微但有
才学的人,不能担任高官,造成人
才流失,不利于统治。请回答:
为了消除这些弊端,隋文帝采取了什么方式来选官?分科考试思考: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高门权贵的子弟:
寒门学子:
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朝廷):失去凭出身做官的机会失去选官的权力得到选官的权力和大批人才得到凭才学做官的机会
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他令各州推荐人才,参加考试,
合格的可以做官。请回答:这种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称为什么?
科举制请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分科考试
举:选拔请回答: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实现于何时?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请回答: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有谁?说一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做了什么?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扩充国学规模,录取极严开创殿试和武举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状元请回答:
唐朝科举制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吗?
其中以哪两科最为重要?1、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律令)、明书(文字)、明算(数学)等五十多种。2、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儒家经义;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论从史出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进士科极为重要,录取极严,应试难度大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他得到了什么?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在之前的学习中,你知道有哪些名臣名将曾参
加科举? 宋璟
十七岁中进士。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经武周、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开元年间与姚崇同朝为相。 狄仁杰
唐代著名政治家。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出任汴州判佐。后来,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一年之内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一时名声大振。
后来,两度拜相。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
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做官。一个读书人的一生影响②:使士人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
了教育事业发展。 影响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P21阅读分析: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过去的。”请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结论:表明中国科举制试世界上最早的
考试制度,说明科举制对世界文
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科举考试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