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7 21:4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和主要战场,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二)知识结构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通过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三部分内容的学习,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在二战中,英美法各国对侵略由避纵容到中立再到反击联合,最终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大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引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课内容还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由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不是很强。课本内容较多,二战的历史进程又较为曲折复杂,作为教师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梳理,还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的同时,在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中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
(一)唯物史观:通过对二战取得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义必将战争邪恶、认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关键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时空观念:通过地图并结合《纽约时报》在二战时期的报道标题构建时间轴,锻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正确认识和了解二战当中的关键事件。
(三)史料实证:通过《纽约时报》的二战报道、照片、音频、视频等,使学生在了解二战历史进程的同时,更加深刻的分析认识到二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四)历史解释: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正确认识历史叙述,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进而认识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五)家国情怀:通过和平与战争的辩证思考和“给续联英雄英雄母亲写几句话”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通过二战的艰难过程的了解,认识到和平是需要争取,需要维护的,献身于世界反法西斯伟大斗争的人们值得我们称颂和敬仰。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巨性。
五、设计思路
(一)教学立意
以《纽约时报》的二战报道为基础,围绕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在阐释二战从爆发、到最大规模,再到转折胜利过程的同时,以胜利的原因与影响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和平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创新
探索发掘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报刊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落实的运用路径,在把握二战历史进程的同时,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在二战艰辛过程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报刊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有一定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的电视截图和手机短视频软件截图,设问:
同学们,这是什么事件?
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这些时事的
在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大家怎么了解时事?
进而指出报刊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事件,许多报道、记载可以称之为第一手史料,具备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但也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我手上的这份创刊于1851年的《纽约时报》是世界最权威的报纸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纽约时报》从前线到后方,共计刊载9万多篇报道,这节课,让我们通过《纽约时报》走进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新课讲授
1.虚妄的和平
上节课最后的知识推展中,我们了解到,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开始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面对德意日法西斯步步紧逼的态势,英法等国却回避战争,保全自己,甚至是祸水东引。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领导人在德国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把人家卖了,强行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来看当时的《纽约时报》是如何报道《慕尼黑协定》的,
《巴黎各大报纸盛赞四国协定—— <巴黎晚报>称:“世界再次呼吸,我们仍能存活》而巴黎本地的《新闻报》《自由报》更是高呼“和平的伟大胜利”、“和平万岁”。
此时欧洲的民众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普遍产生了厌战情绪。一味地厌战反战情绪,从而使人们模糊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而当时的报纸几乎都在附和《慕尼黑协定》带来的所谓“和平”。而《慕尼黑协定》主导者之一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刚飞回英国便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得意的在机场宣传“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这之后甚至祝贺这一协定的避免了战争的信件更是从英国以及世界各地寄往了了张伯伦的办公室,这些信件装满了几个大盒子。
设问:张伯伦真的带来了和平吗?世界怎么了?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世界。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在看看那个被张伯伦带来和平的欧洲,在《慕尼黑协定》签订仅5个月后,德国便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而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更是击碎了这虚妄的和平。
2.残酷的战争
在德国入侵波兰的第二天,作为波兰盟友的英国法国相继对德宣战,但是却未在德国西面采取什么实质性的军事行动,导致波兰一个月就沦陷了。
而这年12月《纽约时报》的报道显示法军在西线更是陷入了一种全无战事的作战状态。英法这种避战自保的姿态,进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接下来希特勒怎么打?1940年4月,为了保障铁矿石额运输通道,德国通过闪电战一举夺取了北欧的挪威和丹麦。
设问:那么接着,德国将进攻哪个国家。
怎么打?直接硬碰硬去打德法接壤处的马其诺防线?怎么打?
绕道荷兰、比利时这些低地国家来进攻法国。这次德国的装甲部队再次以闪电战突进,荷兰抵抗仅5天便投降的事实让英国震惊。
而接下来,德国出其不意从法国北部突进,包围了还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法军主力损失严重,而英军则通过敦刻尔克撤退回国。6月15号德军的坦克耀武耀威开入了巴黎香榭丽大街,法国仅6周法国便投降了。
德国乘胜追击发动了不列颠空战。
在此后的一年里,德国轰炸伦敦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德国的轰炸使得伦敦变得破败不堪,一些人更是在这场灾难中失去至亲,不少英国民众情绪悲观。(同时出示伦敦被空袭后照片)
这期间,英国首相张伯伦因为“绥靖政策”失败而不得不主动辞职,他则推荐曾不被看好的丘吉尔继任。面对残局,丘吉尔发表了一番讲话(同时播放讲话原声音频):
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在田野和街头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投降。
出示《纽约时报》报道:
丘吉尔唤醒国人——在所有领导人中,他最能激发人民的自信和拼搏精神
被困在孤岛的英国军民顽强抵抗了近一年,这样的对峙消耗使得希特勒在1941年6月放弃了不列颠空战,转而集结了超过550万兵力,直扑苏联。
在战争初期,德军的闪电战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仅损失了五六百万苏军,甚至这年11月德军180万主力更是兵临莫斯科城下。面对入侵者的步步紧逼,斯拉夫民族发出了歇斯底里的怒吼。这年11月7日,斯大林照常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他慷慨陈词道:
敌人已经进犯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门口……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斯大林的讲话,振奋人心,给保家卫国的战士们赋予了更加崇高的使命,这些受检阅的将士们直接开赴到了莫斯科保卫战的一线,他们中不少的人在战场上的存活时间不足5小时。这些英勇的将士,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苏军才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而此时大洋彼岸想置身事外的美国人因日军的一场“无耻行径”,也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同时出示《纽约时报》报道:
赫尔谴责东京的“无耻行径”
为什么是无耻行径?因为是“偷袭”珍珠港。日本的偷袭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此时我们看这张世界地图。战火从欧洲、北非和中国已经蔓延到了太平洋,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达到了最大规模。
在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了对日宣战演讲演讲(同时出示演讲视频)。
随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设问:
继续避战自保吗?继续各自为战吗?怎么办?
团结!联合!
我们继续看纽约时报1942年1月的报道,26国签订了一则战争协定,这便是《联合国家宣言》。出示材料,并让学生观察课件地图,《宣言》签订前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
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
看到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了,德国也加强了在欧洲的战略攻势,这时的德国纳粹准备进攻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不仅是苏联重要的交通枢纽,还是通往苏联南部粮食、石油和煤炭产区的门户。苏德双方在这场战役中投入兵力近400万,德军凭借着火力压制,曾一度攻入城中,与守城的苏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斯大林格勒标志性的儿童圆舞雕塑后的城市已经化作一片废墟,但是英勇的苏军将士依旧在穿梭在尸积如山的城市废墟中,与侵略者展开白刃战。
这一年的11月底,《纽约时报》报道了前方的战事:
纳粹军队岌岌可危——苏联两支部队分别向南北挺进,围捕敌军
学生观察课件战役形势图,设问:
苏联红军的挺进说明了什么?
说明苏联红军展开了反攻,收复了失地,由此我们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2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苏德战场的形势变换,极大的鼓舞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浩劫,协调各方行动,1943年10月底,一场协调远东作战计划的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出示照片:
这是一张开罗会议参会的领导人合影,同学们,左一这位是谁?蒋介石,看他跟谁坐在一起?罗斯福,丘吉尔,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以大国领袖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会议让日本强制回到1895年以前的地位,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看课本70页相关史实意味着我们可以收回甲午战争战败后被日本割走的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
在欧洲战场,1943年6月,为了加速德国法西斯的崩溃,英国、美国等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军队在欧洲西海岸登陆,在哪登陆啊?诺曼底!诺曼底登陆后,我们看地图,德国陷入了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所以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欧洲战场胜利的到来。
1945年初,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之时,为了协调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的一个议题,便是在战后成立联合国,促进战后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而在会上,罗斯福为了能够在太平洋战场上减少英美军队,加速战争的胜利,促成苏联答应在欧洲战事结束后的3个月对日作战事宜。
1945年的春天,苏军与英美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德国,最终迫使德国于5月8日投降。激动万分的纽约群众聚集在时代广场欢庆胜利,而这一幕也被纽约时报记载了下来。
而之后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对日本展开了猛烈反攻。但是日本仍旧顽固抵抗着,为了减少海上夺岛进攻的巨大损失,加速日本投降。出示《纽约时报》的报道:
杜鲁门警告日本:要么停止战争,要么彻底毁灭?
美国此时宣称毁灭日本的手段是什么?是原子弹。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同时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对日作战,穷途末路的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不宣布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胜利。自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以来,历时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为什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能取得胜利呢?
3.胜利的回响
出示材料,并设问:为什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能取得胜利呢
签署各方深信,“彻底战胜敌人”是捍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的基础,不仅对自己国家如此,对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各国代表纷纷宣言参与“共同斗争”,抗击妄图称霸世界的邪恶势力。
——《纽约时报》1942年1月3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和其他22个国家联合签署战争协定》
命中注定的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塑造未来——尚未大相径庭却又同样手握重权的人 ——《纽约时报》1943年11月21日
美军谱写马金和塔拉瓦史诗。
——《纽约时报》1943年12月4日
苏联红军的一如既往的勇猛。
——《纽约时报》1944年7月23日
威伦鲁恩工厂成为战时奇迹。
——《纽约时报》1942年5月22日
女性参与生产改变工厂面貌。
——《纽约时报》1943年1月24日
诸多原因中我们发现,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可见,在冲突、灾难与挑战面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么重要!
二战的胜利不仅仅是战争的结束,但它给此后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二战的胜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来看两则二战后的纽约时报报道,并设问:胜利带来了什么?
越南运动,即印度支那抵抗运动,已经在河内建立政府。它要求完全独立,要求法国军队和官员全部撤回。
——《纽约时报》1945年9月22日《印度支那反抗法国回归》
在菲律宾,不管生活水平如何变化,它的人民很快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纽约时报》1945年10月9日《社论:印度尼西亚的骚乱
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广大殖民地国家走向了民族解放,近代以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中的中国呢?
在纽约时报在二战期间,共计有476篇报道,关注了中国的抗战,我们一起来看其中搞的几则标题:
1939年3月12日:《不屈的中国在歌唱》
1939年11月19日:《中国掌握着胜利筹码》
1940年10月20日:《伟大的滇缅公路》
1941年3月30日:《中国抗战是人类意志的胜利》
1941年8月21日:《中国以游击战策应盟国》
1941年10月10日:《中华之魂坚贞不屈》
1942年1月4日:《四强共建联合国》
1942年1月5日:《5万日军溃败长沙》
1942年2月22日:《中国的抗战拷问西方》
1943年7月8日:《中国军备简陋,但士气高昂》
1943年7月8日: 《中国的勇气和美丽》
1944年2月20日:《中国为战争胜利做出四大贡献》
……
一战后中国同为战胜国,但是连本该属于自己的青岛都无法收回,但是在二战,我们不仅以四强身份,共建联合国,还获得了世界权威媒体《纽约时报》的高度评价?什么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同学们,我们在分析战争当地影响绝对不能忘记战争对人类来说是灾难,是浩劫,出示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人民遭受了重大牺牲和损失,其中苏联损失巨大,约2700万人死亡;德国人死亡约 650万左右;英国伤亡较少,为45万;英帝国其他国家为 12万;法国约45万;意大利41万;美国29万;日本为 250万;中国伤亡达3 500 万人;其他各国人民的死亡数量也不小。至于财产的损失就更巨大,达4万亿之多。 ——李世安《世界现代史》
二战中总计共有超过6000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这一切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6000万个鲜活生命离我们而去,千万个家庭陷入失去至亲的悲痛当中。
我们来看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叶皮斯季尼娅,她是苏联牺牲的600多万将士众多的母亲之一,二战爆发后她们为了保卫祖国,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上了战场,叶皮斯季尼娅有9个儿子,其中8个相继走上了二战战场,1945月德国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孤苦伶仃的她,却没有等来一个孩子。她悲痛的上天祈祷,“总该留一个给我吧”。这年的6月,一个明媚的早晨,她的尼古拉次子拖着重伤回来了,而1963年重伤的尼古拉因感染而离世,她失去了最后一个儿子。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的英雄母亲,铸就了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抵御外来侵略中成了中坚力量。
(三)总结提升
课堂活动: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母亲,俄罗斯某报纸正在征稿:请你为英雄母亲写几句话。
和平,怎样才会有?当面对侵略者的时,我们不可能等来和平,盼来和平,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一味强调和平的置身事外,是不能带来和平,面对凶残的侵略者,我们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七、板书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意日 →发动侵略 →失败投降
1938 1939 1941 1942 1945
和平? 全面爆发 最大规模 转折 结束 和平!
英法
美苏 自保 → 结成联盟 → 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