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2016届化学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高2016届化学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3-11 13:3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高2016届化学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
重庆市2016届高考将回归全国卷的统一考试。根据这一变化,经各方深入研究,现特制订重庆市高2016届化学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供我市各级各类高级中学在高三教学中参考。本意见将就全国试卷与重庆试卷的异同、全国卷的试题特点、教学进度安排建议、复习策略等方面提供分析结果和指导建议。
一、普通高考重庆卷与全国卷在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异同分析
重庆从2006年开始到2015年,共10年时间进行了高考自主命题,逐渐形成了重庆卷的命题风格和试题特色。其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与全国卷既有共同之处,也呈现出不少差别,现用表格来呈现两类试卷在试卷结构和考核内容的异同点(如表1所示)。
表1:重庆卷与全国卷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的异同分析
全国卷
重庆卷
分值
100
100
试卷结构
①在理综中交叉排版;
②选择题7题(7-13题),每题6分;
③非选择题4题(26-28题),前3题分别为13分、15分、15分,第4道为选做题(3选1,36-38),分值15分
①在理综中单独排版;
②选择题7题(1-7题),每题6分;
③非选择题4题(8-11题),分值分别为15分、15分、14分,14分,无选作
考核内容
①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
②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3选1
①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
②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中的部分内容。
1.选择题分析
下面具体就对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II卷,近3年的试题呈现的特点和命题规律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分析选择题。如表2所示:
表2:201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选择题对比分析
题号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7
元素化合物(与氨、碘、氮有关的常识)侯氏制碱法、氨检验、碘、黑火药
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
元素化合物(清代记载的无机药物的判断,硝酸的性质)
8
有机化学(分子式及官能团性质的判断
化学与STS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计算
9
物质结构(元素的“位”“构”“性”的关系)
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及活化能的判断)
有机结构的识别(利用原子守恒计算)
10
电化学原理(利用原电池原理给银器除黑)
物质结构(元素的“位”“构”“性”的关系)
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结论及因果关系的判断)
11
沉淀溶解平衡(利用Ksp进行离子沉淀的计算)
沉淀溶解平衡(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有关Ksp的计算及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电化学原理
12
有机化学(酯的水解、酯化反应、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
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或操作正误的判断)
物质结构(元素的“位”“构”“性”的关系)
13
化学实验(萃取、分液、重结晶等)
化学实验(实验装置及相关实验操作与结论正误判断)
电解质溶液理论(利用图像进行相关的判断)
表3: 201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选择题对比分析
题号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7
油脂及能源
生活中化学常识
食品干燥剂
8
芳香烃,烯的性质
取代芳香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羧酸酯的组成
9
物质中微粒数目的计算
物质的性质,质量守恒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0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基本实验操作
阿伏加德罗常数
11
原电池
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关系
羧酸同分异构现象
12
盖斯定律
原电池基础
海水开发利用
13
溶液pH和沉淀溶解平衡
盖斯定律的应用
基础实验
从表2和表3的分析可以得出:近3年全国新课标I卷和II卷对于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反复考查。比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及运用,有机物中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结构(元素的“位”“构”“性”的关系)等在两套试卷中频频出现。在复习时应针对这一特点进行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复习。
2.主观必考题分析
(1)原理综合——与重庆卷11题相似
无论新课标Ⅰ卷还是Ⅱ卷,原理综合题与重庆卷相比:都有平衡相关知识,但重庆卷平衡知识较基础,在电化学上加大区分度;课标卷约8~9个空,通常有计算反应热、速率、平衡常数K、转化率、浓度;还可能有排列温度或压强的顺序、平衡移动因素、用平衡移动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等,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2)无机综合——与重庆卷8题相似
全国卷比重庆卷的知识容量大,约10空左右,常以化工流程题或以某新物质合成为主题引入,或以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为载体作为考查的主体,并与反应原理核心内容实现综合——电解质溶液相关知识、元素化合价、化学计算、物质的制备、调pH、分离、除杂、陌生的电极反应、氧化还原的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考查。重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实验探究——与重庆卷9题相似
课标卷约9~10空,通常还涉及计算。
①2013年、2014年的新课标Ⅰ卷和2013年新课标Ⅱ卷都是有机物制备实验,重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使用、仪器的作用,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蒸馏、分液)。
②2015年新课标Ⅰ卷探究有机物草酸的性质实验,考查实验的设计能力、装置的认识与评价筛选(与2009年重庆高考题“草酸分解产物探究”相似)。
③2014年和2015年的新课标Ⅱ卷实验题是无机物制备及性质探究。有计算填空、误差分析和陌生方程式书写,重在考查学生的定量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与重庆卷无机实验题相比:涉及的元素化合物不常见,阅读量和计算量加大,比新课标Ⅰ卷的实验题难,比重庆卷更难。
3.选考题分析
(1)第36题——《选修2 化学与技术》用必考知识就能做几分,但得满分较难,一般不建议学生选该题。(2013年新课标Ⅱ卷选做题36题与2015年新课标Ⅱ卷必做题26题有相似处,都以锌锰干电池为主线贯穿题目的始终。)
(2)第37题——《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通常在10空左右,都以周期表中几种元素为载体。新课标Ⅰ卷以某一元素为载体组合式考查;新课标Ⅱ卷都以元素推断题呈现,每年都有相对新的信息:价层电子的未成对电子数。两卷考查的内容有电子排布、轨道杂化方式、键型、微粒构型、价电子数、晶胞的微粒数、配位数和密度计算,此题Ⅰ卷比Ⅱ卷要容易一些。只要把《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础知识学了,把最几年各地的模拟题、高考题以专题形式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易得11分左右,尖子生容易得高分。
(3)第38题——《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通常有8~10空。每年都有判断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写反应方程式或物质(原料、产物或中间产物)结构简式,并都有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推导同分异构体数、并写指定物结构简式。全国卷对于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比重庆卷要难些,往往超过10种,不容易考虑全面,书写结构简式、方程式容易丢三落四,自己觉得写对了而得不到分,与37题相比,得高分要困难些。
通过对近三年重庆卷和课标卷的对比分析知道:新课标卷Ⅰ、Ⅱ卷都比重庆卷的难度大,区分度强,灵活度大。
二、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特点分析
高考全国卷近3年试题有以下特点:
(1)试题综合性较强,学科内综合题比例不断扩大。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化学学科方法的考查,不追求知识覆盖面。减少虚拟,贴近真实,元素化合物知识更加重视实际应用。
(2)试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命题意图主要是为了突出能力考查,特别是对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以学为主”的特点。
(3)信息呈现形式多样,重视从图像或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会整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试题情景设置新颖、灵活,新高考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境、分析全新的内容。
(4)突出学科特色,重视试题内容和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考查对物质世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
(5)强化实验考查——用“真实验”为素材命题,强调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实验结果处理等能力。
(6)体现新课程理念,试题在立意和设问上力求创新,主观题题目情景和问题思维容量比重庆卷有较大提高。强调学生化学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潜能的考查,问题设置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避免过于强调结果的模式。问题的解决方法多样:体现评价的多元——允许有开放的多种答案。
三、复习教学进度安排建议
根据全国高考试卷命题的特点及我市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建议在高三上学期结束时,完成《化学1》《化学2》《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的教学,并完成《选修2 化学与技术》《选修3 物质结构》《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三个模块中的任意一个模块的教学,在高三下学期对剩余的两个模块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时,应深入研究全国高考试题,并切实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正确处理必修内容教学与选修内容教学的关系,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
四、复习教学策略
1.夯实学科基础
学科主干知识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高考复习应围绕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电解质溶液、元素的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知识和化学计算等主干知识,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实验为一体,建立知识网络体系,切实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化学概念和理论是中学化学的基础,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不好,考生高考命题要求考查的“四大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实现。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必须以理解为本,讲究方法,注重实效,通过关键字词的分析、挖掘,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内涵外延,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可以看出,试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使一部分涉及新信息、新情景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和解决的仍然是基础问题。所以,越临近高考,越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中还应重视化学观念的构建,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形成过程和认知方法的教学。学习的重心从“记忆”化学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化学观念和知识结构中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和感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感悟、构建、形成化学的核心观念(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结构观、能量转化观、定量研究观)。
2.突出学科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如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装置的绘图能力、获取并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化学用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教学中要树立能力意识,以化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本,切实加强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复习中应注重教学策略,精心备课,认真选题,通过变式训练,联系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两年高考化学试题涉及化学计算的得分来看,计算是我省考生的薄弱项目,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化学计算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3.重视化学实验
由于高考采用笔试形式考查实验能力,很难测试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很难区分做实验和不做实验、认真做实验和应付实验的考生。所以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增加了实验细节的考查,在测试动手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日常学习中如果学生不亲自动手,只由教师“说实验”或用各种实验题应付高考,那么学生会很难注意到实验中的细节,能否处理好实验细节问题与平时实验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考查实验操作细节已成为间接考查学生操作能力的一种新形式。高三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它知识块的复习。事实上用实验带复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实验复习中要注重对教材典型实验操作的理解,注重对实验基本知识的理解,基本实验现象的分析、表达,注重对实验仪器与装置的选择和使用,注重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等。要积极地渗透无形的实验探究、定量实验思想、控制变量思想、绿色化实验思想、对比实验思想、平行实验思想寓具体的实验活动中,达到认识化学知识、构建化学理论、参与探究过程,逐步树立化学实验学科思想。
4.避免常见错误
要善于总结归纳化学考试中考生常丢分的地方,集中展示,作为警示,引起重视。要高标准严要求,从平时做起,向规范要高分。如排列顺序时要分清“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不要忽视题干中 “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限制条件;要求写“名称”就不要写成分子式或其它化学式,要求写分子式或结构式就不要写名称;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要看清楚,不要张冠李戴;要求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要错写成化学方程式;要分清原电池的正负极,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要把电极反应式写反了;“转化率”和“百分含量”不能混淆;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要正确表达,不要写错位。结构简式有多种,但是碳碳键、官能团不要简化,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顺序不要乱写,硝基、氨基写时注意碳要连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COOH(少双键) 等;化学用语不能写错别字。如“酯化”不能写“脂化”,“羧基”不能写成“酸基”,酯化反应生成物不漏写“水”,缩聚反应的生成物不能漏写“小分子”等等。
5.重视答题规范
审题不慎、急于求成、考虑不周,是考生解题失误的通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意图,仔细、冷静地审题,找出题干设问的关键,不受思维定势的干扰。本次评卷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有学生答题不规范,每个大题中都能看到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如化学方程式书写缺条件、不配平、不写气体符号等。这些因审题不慎、表达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造成的失分,是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得到及时纠正、缺乏规范的训练所造成的。要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强调专用名词符合学科要求,符号符合规定,答案数据要有单位,电子式、结构简式、化学(离子)方程式要书写规范等,尽量减少失分。要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必要时进行错题纠正训练,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化训练的目的,切实提高应试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