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时空观念:了解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史料正确分析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知道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挽 救民族危亡的全部责任,落在了共产党身上。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正面战场的抗战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导入新课
正面战场指和敌军正面冲突的地方,敌军入侵我方,我方抵抗的战场是正面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主要是阵地战和防御战。
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开辟的战场。
1、背景
一、台儿庄战役
日本占领南京后,为了打通南北战场,南北夹击徐州。
台儿庄地处山东省枣庄市,位于津浦路台枣支线及台潍公路的交叉点上,扼大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
日军板垣师团(第5师团)
日军矶谷师团(第10师团)
山东半岛登陆,沿胶济线西进日军
沿津浦路南下日军
会师台儿庄
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
再合攻徐州
津浦铁路北上日军
日军作战计划
2、概况:
(1)时间:
(2)地点:
(3)指挥:
1938年3月
台儿庄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4)经过:
日军倚仗优势火力,猛攻三昼夜,冲入台儿庄。
经过激烈巷战,日军占领台儿庄大部分地区,中国军队顽强据守南关一角。
在台儿庄内激战的时候,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起全面反攻。
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
1938年4月6日中国军队发起全线攻击,肃清城内残敌,台儿庄战役以中国方面的胜利而告结束。
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胜利
合作探究
台儿庄战役获胜原因有哪些?
李宗仁命令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必须坚持到次日拂晓,如违抗军令,军法处置。孙连仲回答:“绝对服从命令,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孙连仲对死守台儿庄最后阵地的池峰城师长命令道:“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
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己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
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
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
③中国军队的协同作战;
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3、意义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李宗仁
意
义
①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②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武汉会战
1、背景:
武汉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武汉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战略意图:摧毁国民党的政治、军事中枢,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2、概况:
(1)时间:
1938年6月—10月
(2)指挥者:
(3)战役:
(4)特点:
蒋介石
万家岭大捷
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重,创抗战以来规模之最
史
料
链
接
1938年6月为了防止日军沿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
花园口决堤
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弊大于利
3、主要战役:
万家岭大捷
1938年10月,国民政府薛岳兵团在江西万家岭歼灭敌军3000余人,取得了万家岭大捷。
战术特点: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以重创。
“万家岭大捷”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的辉煌战绩,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叶挺将军评价说:“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3、结果及意义:
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武汉失守。日军乘广州兵力空虚之机,占领广州。
结
果
意
义
保卫武汉之军事,其主要意义原于阻滞敌军西进,消耗敌军实力,准备后方交通,运输必要武器、迁移我东南与中部之工业,以进行西南之建设。——《为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
①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②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史
料
链
接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也英勇作战,击沉,击伤日军舰艇及运输船只共50余艘,击落日机10余架,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基本上全军覆没。
苏联航空志愿大队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背景
南京、武汉失守后,长沙乃至整个湖南成为西北大后方的军事屏障。
1939年9月到1941年9月,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前两次长沙会战,从战略上看,中国军队阻止了日军向西南纵深长驱直入,可以视为中国的胜利;但从战术上看,中国军队损失更大,双方并未分出胜负。
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
PK
阿南惟几
薛岳
30万
12万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至10月)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人参加此次会战。中国军队成功地遏制了日军的大举进攻。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此次会战从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结束,历时一个月,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击落飞机6架,击沉汽艇9艘,使日军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10月中旬,日军全部退回新墙河以北,中国军队收复全部失地,恢复战前态势。
2、经过
长沙城下,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肉搏,并打退来援的日军。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搏杀下,歼灭大批日军,中国军队取得会战的胜利。
防守长沙南门外阵地的三十团团长葛先才,对师长说:“师长即刻将南门关闭堵死,城墙上多准备手榴弹,如敌抢攻城门,手榴弹可以歼灭之。……万一三十团攻击顿挫,官兵也不会白死,定能得到其牺牲代价。不是敌死,就是我到黄泉,决计与敌偕亡。
——葛先才《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葛先才将军抗战回忆录》
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一个团与日军开展激烈争夺。一日之内,双方进行了11次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尸横遍野,战况惨烈。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合作探究
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天炉战法
薛岳诱敌深入,依靠有利地形迟滞敌进攻锋芒。将兵力部署在炉壁,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最后把敌军“拖”到“炉底”,与长沙守军里应外合围歼敌军。如炉熔铁,如火炼丹,故名天炉战。
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
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3、意义: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56000余人,俘虏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000余人,中国军队取得辉煌胜利!这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
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之胜利。
——美国诺克斯《告中国人民书》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在此远东阴云密布之际,唯有长沙上空之云彩确切光辉夺目。
——英国媒体报道标题
四、豫湘桂战役
1、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日本占领武汉后,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国民党顽固派加剧反共摩擦。
2、概况::
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
怎样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材料一: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到1945年,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了22次会战,1117次重要战斗和38931次小型战斗,付出了3220 419人的重大伤亡代价。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数据摘自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
材料二: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吸引了大批日军主力,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战略展开,保障敌后战场开辟的作用。
材料四: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肯放弃反共政策,坚持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大片国土丧失)——《国民党正面战场》
①在全面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为敌后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 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正面战场的作用日趋下降。
历史不会忘记
佟麟阁
赵登禹
王铭章
郝梦龄
张自忠
上将
陈安宝
郑作民
冯安邦
戴安澜
刘家麒
武士敏
中将
史
料
链
接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中国应英军要求,派远征军入缅支援英军作战。总兵力达约260000人。战役指挥有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以及美军的史迪威将军等人。1942年春,日军入侵缅甸。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沉重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国军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小结
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战役
保卫大武汉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38年3月 — 4月
指挥者:李宗仁
意义:
正面战场的最大胜仗
时间:1938年6月 — 10月
著名战役:万家岭战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意义:
时间:1941年12月
豫湘桂战役
意义:
对盟军起到鼓舞的作用
时间:1944年初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一溃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