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7 12:3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失败的原因,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政治制度的探索,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
课程标准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目录
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分析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显著特点?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
思考题:
主题: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
1948年5月20日
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1915年 袁世凯称帝祭天
194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情景导入
观察这几幅图,说一说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到当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建立民主共和制
(1)共和制度建立: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内容:①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目的: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
时空概念阐释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建立民主共和制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
(1)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2)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3)导致政治纷争不断、政局动荡。
积极作用: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探究: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什么作用和局限?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1)政党政治: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也称北京政府。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开始: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发展: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革命派以同盟会为基础改组,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主持党务。1912年12月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席位中具有压倒性优势。
转折: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
失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失败原因
归纳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发展历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形成:
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反对;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失败原因:
袁世凯称帝祭天
影响: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奉系
直系
皖系
晋系
桂系
滇系
特点:①政党林立,但真正有影响力的较少;
②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不具有政党政治的实质;
③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④不同政党的政治纲领明显趋同;⑤受执政者镇压,政党政治实践以失败告终。
想一想: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思考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材料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①脱离中国国情,盲目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 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③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革命程序“论
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
——孙中山《建国方略》
“军政”时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待“地方自治完备之后”创制和颁布宪法,“宪政”是“还政于民”的民主时期。
“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
——孙中山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训政”时期(1928—1948)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背景:
《训政纲领》规定: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内容: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主权在民原则
实质:一党专政
(1)“军政”时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
指出国民党“训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指出国民党“宪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宪政”时期(1948—1949)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概况:
实质: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也就是说,总统实际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一切重大事宜,等于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只要总统愿意,就可以无限期地拥有“紧急处分权”。“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问题探究: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⑤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时期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法律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 政府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④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政党政治; 袁世凯实行总统制、君主立宪制,实质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训政开始; ②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归纳总结: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共和的缔造与破坏
思考:分析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显著特点
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②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③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1. 土地革命时期:
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内容: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意义:
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工农民主专政)
性质: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制度探索的背景、内容、性质、意义。
①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②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2.抗日战争时期:
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背景:
目的:
①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内容: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意义: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制度探索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
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答:(1)“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和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
(2)①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精神。
②“三三制”原则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③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2.抗日战争时期:
材料一: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3: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2)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由推翻国民政府变为团结一切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3)中共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共斗争理论和政权建设理论不断深化
2.抗日战争时期:
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
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背景:
目的:
措施:
意义:
战局的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在解放区设置六大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理论建设:
▲六大行政区
(1)政权建设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理论:
内容:
意义:
3.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解放战争时期政权建设的表现?毛泽东在理论上做所的贡献?
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 ——毛泽东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农村革命 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抗日 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解放区
探索共和
苏维埃政权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行政区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
归纳总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制度建设
学习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都有哪些?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梳理建国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含义:
(1)初步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发展历程:
(2)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作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完善:1982年宪法
表现:①改进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
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
③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
(3)破坏和挫折:
①1957年以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②“文革”十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发展历程:
如何评价《1982年宪法》?
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地位:
史料阅读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
特点:
①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
②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发展历程:
确立
发展
完善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①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
②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基本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土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意义: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时间 法律依据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
(1)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1)历程: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10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2)特点:
1
3
2
4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
四个坚持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③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两个实现)
(3)意义: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党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
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完善共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归纳总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课堂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认识:①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A
D
1.(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2.(2023·浙江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真题试做
3.(2023·浙江高考)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4.(2023·海南高考)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C
A
C
1.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苏区货币”,其中五分钱纸币上面的图案中有“梭镖”“镰刀”“锤子”“红旗”等物。这一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A.新型民主制度的特色     B.民族团结繁荣的原则C.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D.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2.下图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摘录。这体现了(  )
A.基层的民主制度发展完善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C.该制度的人民性和民主性D.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已构建
课堂巩固
B
C
3.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梁启超一直支持袁世凯,反对革命党人的主张,还曾先后担任新内阁的司法总长和币制局总裁。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声传出后,梁启超于1915年8月20日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表示与袁世凯决裂。梁启超态度的转变说明(  )A.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巩固 B.共和观念的影响力增强C.美日在华争夺渐趋激烈 D.立宪转向革命符合潮流
4.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条例,在城市里统一设置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基层行政组织;居委会的法定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但在当时主要作为街道办事处的进一步延伸。这一举措旨在( )
A.保障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C.提高国家的城市治理水平 D.健全国家的基层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