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7 12: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日本遣唐使
井真成墓志拓片
国家关系
民族关系
《礼宾图》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鎏金铜像
《燕然山铭》石刻
汉击匈奴,勒石记功
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
第11课
先秦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一、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华夏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华夏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频繁往来
密切联系
各民族交融,
华夏族更加稳定
分布更加广泛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阶段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少数民族的分布:
(2)中央、地方政策:
1、秦朝:

乌桓
夫余
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
典客
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
典属国
北击匈奴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三郡
2、汉朝:
汉代对待周边邻居的关系,不是划境自守,而是开展。
——许倬云《万古江河》
思考1:汉代相比秦代“开展”民族关系的表现?
典客
典属国
大鸿胪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三郡
2、汉朝: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大鸿胪
思考1:汉代相比秦代“开展”民族关系的表现?
2、汉朝:
汉武帝
东汉时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窦宪出击北匈奴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大鸿胪
思考1:汉代相比秦代“开展”民族关系的表现?
《燕然山铭》石刻
汉击匈奴,勒石记功
宪分遣......将南匈奴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洛山,大破之,单于遁走。
——《资治通鉴》
护乌桓校尉
2、汉朝: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思考1:汉代相比秦代“开展”民族关系的表现?
大鸿胪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河西走廊:
“河西四郡”
西域:
“西域都护府”
·屯戍政策——屯田生产+军事防御
材料:《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方式:
①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民屯
材料: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军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阶段
——大迁徙、大交融
1、表现:
五胡内迁
北民南迁
汉化改革
共同开发
2、影响:
②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礼宾图》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
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含光门,使节进入长安必经之地,鸿胪寺与鸿胪客馆位于门东侧
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各边疆民族地区。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隋朝: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4.和平交往:
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2.行册封:
册封岭南地区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设机构: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1.战争: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2、唐朝:(1)民族政权
突厥
南诏
渤海
吐蕃
回纥
唐太宗
文成公主
唐蕃会盟碑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羁縻册封
和亲
战争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会盟
设置机构
2、唐朝:(1)民族政权
突厥
南诏
渤海
吐蕃
回纥
唐太宗
文成公主
唐蕃会盟碑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战争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设置机构
羁縻册封
和亲
会盟
2、唐朝:(1)民族政权
突厥
南诏
渤海
吐蕃
回纥
唐太宗
文成公主
唐蕃会盟碑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和亲
战争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会盟
设置机构
羁縻册封
2、唐朝:(1)民族政权
突厥
南诏
渤海
吐蕃
回纥
唐太宗
文成公主
唐蕃会盟碑
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
和亲
战争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会盟
设置机构
羁縻册封
羁縻册封
安南都护府
2、唐朝:(2)设置各种边疆管理机构
民族首领任职
都护府与都督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
汉人担任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少数民族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特点:
作用:
2、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羁: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用经济和物质利益加以抚慰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2、唐朝: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
材料1:(唐太宗认为)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政策开明,因俗而治
手段多样,措施灵活。
特点:
2、唐朝: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
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政策开明,因俗而治
手段多样,措施灵活。
特点:
材料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摘自《中国通史》
影响:
①对民族
②对国家
③对地方
④ 地区交流
2、唐朝: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
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政策开明,因俗而治
手段多样,措施灵活。
特点:
影响:
①对民族
②对国家
③对地方
④ 地区交流
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边疆开发;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密切各族联系,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推动政治、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阶段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大交融、大发展
3、宋朝: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思考:观察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的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女真族——金
契丹族——辽
党项族——西夏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
榷场贸易
南北面官
澶渊之盟
仿宋建制
庆历和议
1140年郾城大捷
1004年澶州之战
1044年宋夏之战
(七)元朝:
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四等人制)。
2.边疆管理:
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 ——傅乐成《中国通史》
八思巴与忽必烈
西藏:
设宣政院,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云南东北:
设行省,征发赋役
云南东北:
设行省,征发赋役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八)明朝:
2.边疆管理:
东北:
设都司、卫、所
(奴儿干都司)
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
防御:
修长城设九边
开放马市贸易
西藏:
敕封僧俗领袖:“王”“法王” 建立都司
(乌思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九)清朝:
2.地方管理:
蒙古:
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西藏:
设驻藏大臣;册封 “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西南:
“改土归流”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管进行管理。
1.中央机构: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西北:
平等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东南: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多元民族
汇聚一体
先秦
秦汉
隋唐
萌芽
形成
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
宋 元 明 清
近代以来
巩 固
延续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史料实证】指出材料,能够印证的历史史实。
材料1:《左传》中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
材料2:《史记·赵世家》记载了周穆王西巡见西王母的传说:“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一)先秦时期
【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秦汉时期的中外交往。
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二)秦汉时期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3.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甘英出使大秦
张骞通使西域
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三)隋唐时期
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四)宋朝时期
材料:泉州港甚至比辛迦兰(广州)还大,他所在的江水又广又宽,滔滔奔流入海,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的来自阿拉伯,有的来自大印度;有的来自锡兰,有的来自小爪哇,还有的来自北方很远的地方……
——[意]雅各《光明之城》
(五)元朝时期
泉州——宋元中国的
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
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六)明清时期
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走向封闭
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1.特点:
材料: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1)特点: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②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③结构稳定维系千年;④政治经济和文化多重联系;⑤崇尚睦邻友好。
(2)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冲击;
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③清朝国力的衰落;
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1)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2.表现:
(六)明清时期
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中俄双方平等谈判基础上订立的,条约肯定了外兴安岭、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的领土属于中国,该条约还首次出现了“中国”字样。
(2)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朝乾隆皇帝认为天朝地大物博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思考】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的表现
朝贡体系受冲击,转向闭关锁国。
大清王朝的天下秩序
【思考】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