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十二中初三(上)期中历史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北京十二中初三(上)期中历史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9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7 14:39:42

文档简介

2024北京十二中初三(上)期中
历 史
2024.11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座位号:
(满分 60 分, 时间 70 分钟)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20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
项。
1. 距今约 5300—4300 年的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
面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
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该遗址
A. 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新证据 B. 能够有力佐证尧舜禹禅让的传说
C. 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特征 D. 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 殷墟出土的十多万片甲骨中,有近 200 片记载了妇好的故事:她是武丁的王后,也是祭司;
曾统帅军队讨伐羌方,并取得胜利。这些情况《史记》中只字未提。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

①《史记》首次记录了甲骨文的出土 ②甲骨文记载了祭祀、战争等内容
③甲骨文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证据 ④出土文献可补充传世文献的空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右图是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堇鼎,其铭文记载了燕国国
君派人到西周都城奉献食物等事。该文物反映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4.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
有权就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
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5. 以下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第1页/共8页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墨子
6. 有学者认为:商鞅虽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
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该观点说明了商鞅变法
A. 实施的背景 B. 失败的原因
C. 内容的全面 D. 深远的影响
7. 战国末期,智慧的中国人民充分利用地势,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一座综合性水利枢
纽。该水利枢纽是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长城
8.《汉书》记录了西汉初年统治者推出的举措。以下这些记载可用于了解
①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②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③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9. 西汉中后期的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内容主要为《论语》《诗经》《春秋》等,还出
土了一组以孔子形象为主题的衣镜。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A. 当时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 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C. 北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0. 某学者认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伐,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
的整合与凝聚。“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是指汉武帝
A. 北击匈奴 B. 尊崇儒术
C. 盐铁专卖 D. 实施“推恩令”
11.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主题整理出教材的相关学习资源。据此判断推动这一时期出现下列历
史现象的共同因素是
第2页/共8页
学习资源
(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
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原是北方少数民
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内地
A. 外贸繁荣 B. 孝文帝改革
C. 江南开发 D. 人口迁徙
12. 以下是一位同学搜集的史料,可用于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且北
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资治通鉴》今将军(孙
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三国志》
A. 全面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的原因
B. 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C. 说明三国鼎立局面中孕育了统一的因素
D. 说明淝水之战以后北方陷入混战的状态
13.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以下史实有助于“多元统一体”
形成的是
①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戎、狄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
②汉武帝时期,海上航线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
③魏晋以来,北方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 《国家宝藏》节目介绍:永和九年,会稽山阴。众人曲水流觞,赋诗三十七首成集,并由
他作序,挥墨写就“天下第一行书”。材料中的“他”是
A. 钟繇 B. 王羲之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15. 初三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专题时整理的资源包有以下图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专题是
第3页/共8页
A.
古代亚非文明 B. 古代欧洲文明
C. 古代伟大工程 D. 古代世界文明
16.12 世纪上半叶,欧洲一些城市用罗马法作为向封建领主争取自治权的法学根据,同时由于
市政和市场经济管理需要,新型大学的法学课程得到极大发展。这反映出中世纪大学
A. 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B. 是由教师和学生行会发展而来
C. 开始筹建手工工场 D. 顺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7.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结构图“ ”处应该补充
A. 农业的发展 B. 座园的发展
C. 城市的兴起 D. 商业的兴起
18. 对下列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A. 从封建庄园过渡到租地农场 B. 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 从个体劳动发展为手工工场 D. 庄园是中世纪乡村典型组织形式
19. 中世纪的欧洲只有国王和贵族有姓和名。13 世纪起,意大利等地的人们开始把名字中第二
个字或家乡名用作自己的姓并代代相传。这反映出
A. 王室地位下降 B. 教会控制精神世界
C. 古典文化复兴 D.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第4页/共8页
20.16 世纪以后,非洲、美洲等一些地区出现了以下新地名。它们共同反映出
地区 非洲西海岸 中美洲 太平洋部分岛屿 北美洲
新地名 象牙海岸、黄金海岸 新西班牙 新不列颠 新法兰西
A. 资本主义的产生 B. 美洲文化的衰落
C. 殖民扩张的影响 D. 非洲人口的减少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3 题,共 30 分。
21. (12 分) 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材料一 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
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例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虽然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之
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在那时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在思想上他们都重视人的作用,强调
伦理道德。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摘编自【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孔子 (公元前 551-前 479 年) 苏格拉底 (公元前 469-前 399 年)
思想主 他的思想核心是_____①_____,主张统 他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 强调
张 治者“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知识的作用,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影响 开创希腊哲学新方向,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
_____②_____ 究“人”的学问。他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
学产生深远影响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①②处补充完整。(2 分) 指出“轴心时代”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
的相同点。(2 分)
材料二 丝绸之路示意图
第5页/共8页
(2)依据材料三,判断示意图所属的朝代并说明理由。(2 分)从①和③中任选一项,结合所学,
解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2 分)
材料三 中央政府设置都护,还“立屯田于膏腴(肥沃) 之野,列邮(邮驿) 于要害之处”,保证了
丝绸之路的畅通。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为国内的商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刺激了国内的商人积
极参与开拓丝绸之路的进程。中国的丝织品、科技、文化等也吸引着西方诸国使节的东来。
这种双向的需求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盛。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上的几大文明连接了起来,促
进几大文明的汇集与交流。
——摘编自董莉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强盛》
(3) 依据材料三,说出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2 分) 概括丝绸之路的影响。(2 分)
22. (8 分)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材料一 始皇二十六年,秦既统一中国,《史记》记其统一后的大政,以“车同轨”和“一法度衡
石丈尺” “及书同文字”同列………(车同轨) 告诉我们,这时的车辆已可畅行中国各处,这时的
交通情形已需要车辙和车轮度数的划一;如果车辙和车轮的度数不能划一,一辆车子便不能
畅行各处,便不能适应这个新时代的需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这个新时代”的特征。(1 分)列举秦朝为适应“这个新时代的
需要”所采取的措施。(2 分)
材料二
第6页/共8页
行洞庭(郡)简文.迁陵(县)邮
2002 年,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里耶镇发掘出土了三万七千四百
余枚秦简。专家学者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发现:里耶所在
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 而洞庭郡在以《史记》、《汉
书》为代表的传世文献里完全不见踪影,里耶秦简中关于洞
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
里耶秦简及简文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里耶秦简中反映的地方管理制度。(1分)谈谈里耶秦简的史料
价值。(2 分)
材料三 在秦朝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
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朝,“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
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它废除了列国
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
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朝在疆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既可以集中全国的力
量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又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区发挥了巨大的开拓作用,奠定了此后两
千年中国版图的基础。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3)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2 分)
23. (10 分) 海路大通
材料一 欧洲人探索世界的重要目的是追逐利益,一些人希望能直接找到黄金,另一些更精明
的人则希望找到获得东方商品的新渠道。文艺复兴把好奇心视为美德,鼓励人们尽可能知道
更多的事情,包括欧洲以外的世界。指南针和观象仪能帮助船员绘制更为精确的地图和海图。
15 世纪,葡萄牙人学习阿拉伯造船技术,造出了船速更快、操作更简便的超级大帆船。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背景。(3 分)
① ② ③ ④
第7页/共8页
书籍插图 哥伦布书信 麦哲伦航海日记 《地理发现史》
1887 年英国出版的 哥伦布历经两个多 与麦哲伦同行的一 19 世纪法国小说家
一部书中的绘画作 月航行, 返回途中 位航海助手所撰 凡尔纳的作品, 讲
品, 描绘迪亚士到 写的一封信, 描述 写,记录了航行途 述人类历史上著名
达好望角的场景 了航行中的新发现 中的见闻 航海家的故事
(2) 从材料二中选出研究新航路开辟最可信的两则材料。(2 分,写序号) 从这两则材料中任选
其一,(写序号) 写出其所反映的具体史实。(1 分)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 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
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
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
(3) 依据材料三,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提炼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4 分)
第8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