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训练试题(第一、二单元) 2024--2025学年上学期
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2.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这说明良渚文化( )
A.已经形成早期国家 B.宗法制度正式形成
C.可能进入文明时代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相,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4.“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 )
A.通过不断交融而形成 B.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
C.居住分散,交通发达 D.有统一的文化和信仰
5.神话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样式,中国神话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品伦理、道德操守规范。在与自然斗争、在牺牲自我创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神话传说鲜明的民族特色。以下神话故事反映的共同价值追求是( )
A.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B.众志成城的合作精神
C.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D.仁爱宽容的人文情怀
6.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联盟首领 B.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C.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D.白鹤梁对长江水利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7.《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善于制作陶器,有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临终前就把权力正式移交给了舜,而没传给无德无才的儿子。材料反映出
A.半坡人已会烧制陶器 B.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
C.尧舜时期出现世袭制 D.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
8.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下面图示中应填入的是( )
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诸侯国竞相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出现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10.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意在说明( )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
C.“天下共主”局面丧失 D.“尊王攘夷”被认同
11.“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12.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国”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这座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永济渠 D.京杭大运河
13.串联历史,进行对比,找出共性,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未能强化国家机器
B.后期的统治者统治残暴
C.不注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分封诸侯引起内乱
14.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这体现了( )
A.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B.百家争鸣是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
C.百家争鸣各学派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
15.以下汉字的演变示意图体现出( )
A.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B.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
C.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种类多样 D.中华文明起源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
材料二:1930年考古学家首先发现有被火烧过的鹿角,然后陆续发现洞六遗址有很厚的灰烬层,灰烬的底层多为黑色物质,据化验是草木炭灰。以上遗物遗迹说明:他们已经能使用和控制火,并利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和驱赶野兽。
材料三:我国陕西西安和浙江余姚原始遗址的挖掘和考古充分证明:几千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进行栽培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这些世界上最早栽培的植物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1)写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两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的名称。
(2)材料二中认为火对远古人类有哪些用途?
(3)生活在材料三中两处遗址的我国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
(4)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两次游说秦孝公失败后,终以“霸道”学说(即法家学说)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以法家学说作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秦国君主的选择,又是秦国文化的选择,同时也是商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秦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改革路线,从而为变法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材料三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材料四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原始农耕居民河姆渡人使用图③进行农业生产。( )
B图①出现在商周时期。( )
(2)指出图④工具的用途。图②的铁制农具出现在什么时期?同时期还有一项发生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革新技术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B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材料中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B项正确;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史料,与题干信息“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不符,排除A项;文献史料,是指记载在某载体上用来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与题干信息“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不符,排除C项;二手史料是指由历史学家或其它研究者从一手史料中提取的信息,通过对相应史料的编纂、编写和编著而形成的史料,与题干信息“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不符,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已经产生了专门的艺术和文字的雏形,而艺术和文字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可能进入了文明时代,C项正确;早期国家形成是夏朝,排除A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并且这时期还未正式形成宗法制,排除B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商朝的政治特点,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神权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
3.B
根据题干材料“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号神农氏,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这一传说含有原始农业气息,B项正确;此传说来源于古文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私有制的出现,排除C项;目前的考古发现只能印证其中的一部分,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这反映了华夏族是不断交融而形成的,A项正确;BCD选项表述无误,但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5.A
愚公移山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夸父逐日和盘古开天体现了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精神,这体现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A项正确;夸父逐日和盘古开天不体现众志成城,排除B项;英雄气概与愚公移山关系不大,排除C项;仁爱宽容与夸父逐日和盘古开天关系不大,排除D项。
6.D
历史结论应该有结论性质的表述,白鹤梁对长江水利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符合,D项正确;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联盟首领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
7.D
“临终前就把权力正式移交给了舜,而没传给无德无才的儿子”体现了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办法是推举贤德之人为联盟首领,这一制度称为禅让制,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半坡和河姆渡人,排除AB项;尧没有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这不是世袭制,排除C项。
8.D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①④是正确的选项,D项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9.D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社会特点,D项正确;我国的奴隶制开始出现于夏朝,排除A项;题干成语不能体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题干成语不能体现生产力飞速发展,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可知战国时期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被打破,周王室权威被打破,“天下共主”局面丧失,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ABD三项。
11.B
根据题干“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其中“节用”就是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B项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排除A项;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排除C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
12.A
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国”,A项正确;灵渠在广西, 永济渠、 京杭大运河均在东部,排除BCD三项。
13.B
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桀,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商纣,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三者贪图享乐,统治残暴。最后导致亡国,B项正确;未能强化国家机器,与夏商西周灭亡无关,排除A项;不注重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是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分封诸侯引起内乱不是夏商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4.D
材料反映的是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继承性,D项正确;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与夏商西周时期无关,排除A项;百家争鸣是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高峰符合史实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百家争鸣各学派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5.A
汉字“车”的演变是由形象到抽象,由繁到简,既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说明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创新,因此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A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通过汉字“车”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非说明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B项;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种类多样,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题干的主旨是通过汉字“车”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非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排除D项。
16.(1)元谋人、北京人。
(2)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
(3)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4)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聚落出现(定居生活)。
17.(1)A错误;B正确。
(2)图④的用途:翻土;春秋;牛耕技术。
(3)因素:科学的理论指导、领导人的支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是否符合国情等等。
(4)经济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政治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本国国情;统治者要善于识人、用人;要坚持改革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