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五语下表格式授课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五语下表格式授课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2-27 13:07:00

文档简介

7、克隆之谜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掌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4、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的含义。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投影克隆技术的进程时间 对象 类别 技术 顺序 1979 鲫鱼 鱼类 换核卵(囊胚细胞核) 1960 1962 爪蟾 两栖类 换核卵(肠上皮、肝、肾细胞核) 1978 黑斑蛙 两栖类 换核卵(红细胞核) 鲤鱼、鲫鱼 异种鱼类 异种鱼类换核卵 鼠 哺乳类 换核卵(胚胎细胞核) 1996 羊 哺乳类 换核卵(体细胞核)
有性繁殖 克隆之谜 无性繁殖(克隆)造福人类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释题: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四、默读课文,划分段落五、学习第一段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板书――《克隆之谜》 1、生齐读课题,说说中心语是什么? 2、“之谜”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那么克隆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卓、畜、薯”都是翘舌音,“例、率”声母都是“”,“雌、饲”都是平舌音。 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2、交流:第一段(1-4):介绍克隆是什么。 第二段(5-):介绍1996年人类得到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段(6-8):介绍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第四段(9-):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1、克隆到底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巧妙、有趣地作了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1)什么是“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呢?它们有什么区别?(第二自然段)(下定义、比较说明的说明方法) (2)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克隆”本领?(第三自然段) 各抒己见齐读课题讨论按要求自学课文指名读课文交流自学结果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交流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前课内容二、继续学习课文。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低等生物又是怎样“克隆”的呢?(第四自然段)(举例子说明) 1、什么是“克隆”。 2、什么叫“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3、植物和低等生物是怎样“克隆”的。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 1、植物和低等生物都可以进行“克隆”,那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呢? 2、读后交流: (1)“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是怎样诞生的?叫什么名字? (2)第一只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因为这次换进去的不再是核卵,不是胚胎细胞,而是体细胞,这意味着克隆技术已获得巨大发展和重大突破;胚胎细胞与体细胞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已经受精了细胞,一个是还未受精的细胞。我们可以像克隆植物一样去克隆动物,这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所以引起轰动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克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很多好处,。(二)学习第六到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得到的发展,它又是怎样造福人类的呢? 2、读后交流: (1)“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培育出……”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蓄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交流说明方法指名回答自由读第五小节,思考交流一一讨论自学第六到第八小节。思考交流
三、总结 (2)“可以挽救濒临灭绝的动物”、“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大意义。 (3)“能够培植……能够‘制造’出……”、“一旦”、“重新”等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三)第九自然段 1、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还有什么广阔的前景呢?请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克隆”这项高科技“奇”就“奇”在无性繁殖,“妙”就“妙”在杂交创新。 克隆技术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关于克隆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试问:我们可不可以克隆人? 1、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她?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她,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 2、一个真实的人和一个克隆人,克隆人应该跟随真实人姓同样的姓,还是自立门户?站在克隆人的角度来说,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说:这是某某克隆出来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克隆人的心灵会不会蒙上阴影?产生自卑?会不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3、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陷战争深渊。 4、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 我们该怎样确认他们的身份 如果他们犯罪, 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 再说, 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 交流交流感受交流
5、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 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 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 挖走一只眼吗 习 作 2
1、阅读教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教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了的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2、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能参照教师的修改意见,把这篇习作修改好,誉在自己的作文本。3、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第一课时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三、再读课文,明确写作方法 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2、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作概述。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他修改自己的习作。1、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了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作汇报。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教师的修改意见,比较教师批语和学生的汇报。4、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教师的修改意见,比较教师批语和学生汇报的异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要求。5、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1、学生默读全文,本篇作文如何修改诃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批注。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组织交流。3、教师点拔:定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4、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5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5、师生共同结:在这篇习作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气氛,还必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 观看录像,交流回忆交流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默读老师的批语,思考尝试交流默读,尝试修改交流欣赏录像,尝试修改
四、学生修改,最后誉抄。第二课时习作练习第三课时一.小结二.指导修改三.尝试修改 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1、学生作文,力求做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比较,从中讨论受益。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誉抄教师巡视,指导修改。小结此次习作的大致情况。表扬此次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 优秀片断。表扬此次习作有进步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 优秀片断。总结此次习作的主要问题。1、出示一篇有共性问题的习作,并且出示讨论题:(1)这一篇习作与刚才的习作比,存在什么问题?(2)这个问题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可以怎样解决?(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修改?2、组织交流。3、提问:(1)从刚才的讨论中,你有什么启示? (2)你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4、要求同桌交流互提修改意见。1.教师巡视修改情况。 尝试习作讨论自查自改,最后誉抄习作,尝试修改。1.看例文,思考。2.同桌讨论,修改。3.小组讨论。4.指名汇报。5.指名补充。6.一一指名回答,交流。7.同桌交流。1.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4、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投影、录音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生命生存?(谜)
1、抄写词语 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3、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或挂图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文。 1、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象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交流看图说话交流自读课文读课文,思考交流字音交流预习问题自由读,思考默读,勾画交流自读,思考尝试分段
三、练习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课文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完成钢笔习字册 2反复朗读课文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一) 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 。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 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 自读课文,概括段意交流齐读默读思考观看图片,交流感受交流讨论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指名介绍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二、继续学习第三段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 2、思考以上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1、指名说说通过前面对课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师适时补全板书) 2、齐读全文所学内容 1、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自读,思考交流齐读课文默读,思考交流讨论齐读课文尝试质疑齐读课文5 、梦圆飞天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指导学生精读感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2、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表演和有关资料
5 梦圆飞天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三、交流感悟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3、师生谈感受。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要求: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按自然段读课文。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听写部分词语。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质疑问难: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观看录像交流按要求自学默读,思考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书,评议正音练习朗读尝试听写指名读课文质疑
四、安排写字练习五、练习布置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精读感悟 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1、听写词语。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尝试练习听写,反馈指名朗读交流尝试理清课文层次指名读1小节
3、朗读2-5自然段。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1) 请学生读第三部分。(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指名读2-5小节,交流体会练习朗读尝试朗读,评议练习朗读,体会情感交流想象默读,题会人物情感
三、合作探究四、课堂练习、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3、指导方法:(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4、全班交流。1、朗读练习。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分角色朗读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练习二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5、学写毛笔字。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二、教学第二题 1、教学第一部分。(1)创设情境。(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2、教学第二部分。(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3、教学第三部分。(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4、教学第四部分。(1)学生读八个成语。(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3)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1、诵读词语。 指名读题思考,交流讨论交流尝试交流交流用法尝试造句评议齐读,思考交流尝试练习齐读成语练习交流诵读词语
第二课时一、教学第三题。二、教学第四题 (1) 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3) 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4) 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2、积累反馈。1、指导。(1) 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 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 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3、反馈。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3、反馈。 指名读正音交流词义练习交流交流成语故事指名读题齐读句子观察、分析字型交流字型要点尝试练习指名读题尝试练习同桌交流大组交流评议
五、教学第五题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3、审题。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出示书法作品交流感受练习写字尝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