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中学高 2023 级高二上学期半期测试语文试题 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
命题人:曾秀彬 审题人:陈龙俊 刘念 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福民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
材料一: 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
“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 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
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 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
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 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
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 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
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 了执政者都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智
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慧缺乏、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
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 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
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 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
讨伐“党八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 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
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 唉呀!我不想说了。
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 (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白话译文)
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 材料三:
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日报》1951年 6月 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 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
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 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
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 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
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 青阳、荻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
命呢?”(1958 年 9月 2日的一封信)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 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 (摘编自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 A.材料三,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的文字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
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 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 B.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
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 终是互相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
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 C.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
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 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
(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 D.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
材料二: 的文风,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
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请 A.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
允许我详尽地说出我的道理。 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分不开。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 B.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
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 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
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 C.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
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 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
2024-11 高二语半 第 1 页共 4 页
D.材料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军政完美结合的胜利,而苏洵指出六国之败“弊 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
在赂秦”,则是政治上的失策。 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
3.下列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A.“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 ⑤“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
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 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
的行动。”(1927年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
B.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 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
个婴儿。(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
C.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还有活力的用 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
语。大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 “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
爱诵,百读不厌。(1938年毛泽东接见臧云远时的谈话) 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D.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
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
(1949 年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
4. 材料二是毛泽东 19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时的考试作文,请 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4分) 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
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
5. 假如你要参加“毛泽东政论文特点”的专题研讨会,请结合相关材料拟出你的发言要 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
点并简要分析。(6分) 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
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⑨……
坚硬的荒原 ⑩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 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
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 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他们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
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 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
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 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游队,
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 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的名字还
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 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 [注]坚硬的荒原: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 A.三个小孩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泪水浇灌,种子在坚硬的荒原上生根发芽
上。 成长结果,这些荒诞离奇的情节严重脱离了现实。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B.三个孩子艰难耕耘后“依然是孩子”却“满头白发”,写出了人类用有限的力量
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 不断地与环境作抗争的过程之漫长,付出的代价之大。
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 C.面对三个孩子的战栗、抽泣,老人无动于衷,他不准孩子们享用果实,只狠心命
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 令他们周而复始地播种耕耘,体现了他的严苛冷峻。
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D.小说中的老人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两篇小说主旨也较为接近,
都是通过描写老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硬汉”形象。
2024-11 高二语半 第 2 页共 4 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A.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荒原的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
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播种耕耘做了铺垫。 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B.作者对老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与对荒原的描写相照应,似乎他的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身体、五官、声音和站立的姿态都是大自然的直接延伸。 一处给 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C.尾段画线句点明前文冷漠无情的老人其实是“我们的意志”,使文章的情节内容 吾闻受人施者常畏 A人 B与人者常骄 C人 D纵君 E有赐 F不我 G骄也。
发生逆转,并使构思在荒诞中透出合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老人和孩子在种子发芽、成长直至开花、结果后,又开始了新的开垦,这种循环、 A.“邑”有通称诸侯封地、大夫采地之意,本文即为此意,与《促织》中“俾入邑
重复的手法,表现了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勇气。 庠”的“邑”不同。
8. 小说的主体是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以“坚硬的荒原”作为题目?(4分) B.“其不改节乎”的“其”和《论语·卫灵公》中的“其‘恕’乎”的“其”含义
相同。
9. 本文通过多重隐喻,诠释了“人类前行的历史,血泪斑斑”的道理。请结合这篇小说 C.“几而取之”的“几”和《老子·六十四章》中“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几”含
的相关内容分析本文的隐喻。(6分) 义不同。
D.“夫视锻锡”的“视”和《兼爱》中的“视父兄与君若其身”的“视”含义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A.曾子贫穷却坚守本心,面对鲁君的赏赐其选择出人意料,孔子对其言行大加赞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材料一: B.孔子信任颜回为仁已久,子贡说颜回偷吃米饭,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 后,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致之,奚固辞也 ”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 C.材料二开篇以澹台子羽和宰予的例子,说明即使贤明如孔子,仅评主观判断在选
岂能勿畏乎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才识人上也容易误判。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 D.材料二以伯乐相马,必观其套车奔跑为喻,认为起用官吏当从基层中去选拔,形
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 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哉 ”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
(1)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4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之道》)(4分)
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
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 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3分)
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
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材料二:
苏轼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②。
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 夫视.锻锡
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④剑;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 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
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
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 月十五这一日,与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2024-11 高二语半 第 3 页共 4 页
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浮图,同“浮屠”,对佛 护生态平衡。
或佛教徒的称呼。 北京古树的存在, C 。古树与古都相伴,古都与古树相拥。偌大的北京倘若没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了古树的装点与陪伴,确是少了些古意。古树无可替代。它的根一旦扎进泥土,就要在
A. 首联写下元日天气与中秋并无不同,“不用”红纱灯以衬明月皎洁,为下文写观 它破土的地方站立几百上千年,这壮举算得上伟大了。
月作铺垫。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北京的每一棵古树都活出了各自的气韵与风度。如果它们长有
B. 颔联通过对“白云”“明月”“浮图”等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独 一张老北京人的嘴巴,一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北京故事。
特意境。 北京现存的古树,借盛世之光,国家之兴,棵棵都 D 。
C. 颈联有月下赏景的喜悦,也有对未来行程的期待,“未成”“已约”对举,增强 18.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A.宛然 增大 不可或缺 精神抖擞
D. 尾联虚实结合,由眼前之景到设想未来之境,透露出诗人对未来是否还能回忆起 B.俨然 增扩 至关重要 精神抖擞
今日美景的忧虑。 C.宛然 增大 至关重要 精神矍铄
16. 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 D.俨然 增扩 不可或缺 精神矍铄
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0.本文第三段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1)李白的《将进酒》中,“ , ”两句以曹
植为例,并化用其《名都篇》中的句子,既是对前文“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呼应,又饱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含一种深广的忧愤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2)孔子认为君子的修行应无处不在,“ ”表明君子要主动接近 最近,有个概念在年轻人中流行了起来——“云自在”。追视频,看慢综艺,刷直
“道”,并以此匡正自己,而“ ”则表明看见不好的言行要及时反思。 播……在屏幕里体验自在人生,在云端畅想别样生活。然而,云上再自在,依然只在“方
(3)《论语》中认为说话行文应当“文质彬彬”,即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机结合, 寸之间”, ①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云音乐”会
而《老子》中“ , ”两句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让人热血沸腾,但更令人难忘的,是身处现场时的震撼和感动;“云买菜”的确给生活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来便利,但更能温暖人心的, ② 。倘若把“云自在”作为一种逃避,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分) 那么我们最终收获的, ③ ,而是退缩萎靡。个体灵魂如果是与现实生活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节的,那精神世界如何能自在?
如果说,谁最有资格见证这座古都由历史深处走来的脚步,我想除了天上的日月星 21.“云自在”就是云上自在,在屏幕里体验自在人生。现在以“家人们”称呼为代表的
辰,还有北京的这些参天古树了。 “云亲戚”又成为流行,请简述“云亲戚”的含义与利弊。(3分)
北京的地界儿,多古树。它们有机分布在各自的地盘。每一株,都 A 一位镇守边
关的老将军。①拥有 3000多年建城史和 800 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在它 16410平方千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
米的土地上,分布着 4万余棵古树,②它可谓地球上古树最多、③分布密度最广的城市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之一。④随着古都古城的纵深发展,使北京古树年轮不断 B ,⑤古韵便渐渐从内到外
生发出来。 四、写作(60分)
古树的落地生根,仿佛接受了上天的旨意与安排,它们所承载的功能,无可比拟。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树汲天地精华,聚日月光芒,以壮其筋骨,盈其气血。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 庄子在《庄子·达生》中说:“知忘是非,心之适也。”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
北京的古树大多植于辽金时期至明清两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汉唐两朝。眼下,它们 说,“失眠症”引起的遗忘会让人们最终“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都是有“身份证”的树,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气都很大,各有千秋:有的古 对于“遗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
树曾被古代皇帝御封;有的古树因为外形独特或拥有一段美丽浪漫的传说而得名;有的 与思考。
古树在有名之后,人们再度完善和丰富了其传说,使古树的气场更强大。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北京古树的生态价值尤为直接,体现在制造氧气、调节温湿度、滞尘降噪等方面。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它们巨大的树冠能够遮蔽阳光直射,降低气温,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从而维
2024-11 高二语半 第 4 页共 4 页
树德中学高 2023 级高二上学期半期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9.①坚硬的荒原隐喻个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命运:老人隐喻人类的意志,孩子的僵硬、消
1.A【解析】B选项根据原文内容,法令如果好,政府和国民才是互相维系的;C选项“只 瘦、穷苦隐喻人类自身弱小的力量。②三个孩子种树的艰辛和最后的“满头白发”,隐
有 才 ”太绝对化,原文是“有必要静下来研究”;D选项原文是“后来,我们渐 喻人类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漫长和艰辛。③种子最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隐喻人类
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而非政论文这种文体原本就具有假、大、 虽然弱小,但终究能征服世界和冲破黑暗。④老人让孩子们不停种树,隐喻了民族的生
空的特点。 存和历史的进步,需要人类永不停息的前行。(每点 2分,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分析
2.B【解析】“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 与概括不符酌情扣分)
属无中生有。 10.BDF
3.C【解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毛泽东的政论文有独特的语言风格,C选项所引文字 11.D【解析】A项叙述正确;B项,大概/大概;C项,几乎/接近;D 项,观察,看/对待,
不属于政论文。 看待
4. ①表明观点(提出话题):以自己读“徙木立信”故事引出国民愚昧的观点;②引发 12.B【解析】B项“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错误。原文“召颜回曰:‘畴昔予
思考(表达思考):从法令与民众的关系入手,质疑商鞅的做法,引发思考;③分析根 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 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可知,孔子并不是直接询问颜回,
源(释疑解惑):商鞅法令是好,根源在于国民的愚昧性;④联系当下(联系实际): 而是借用自己的梦境。
谈自己对国民落后的担忧与批评。(每点 1分,意思相近即可) 13.(1)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的功绩(工作成绩),那么普通(一般)的人也不会对他
5.①说理生动形象:毛泽东善于借典、借事来说理言情,深入浅出。②语言风格独特: 是愚蠢还是聪明感到疑惑了。(“课”,考核,考查;“功伐”,功绩;“不疑于愚智”,
毛泽东热爱群众语言和古典语言,憎恨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语言,始终坚决反对文章语 倒装句式;大意 1分)
言的假大空。③表达观点鲜明坚定,强调内容真实客观。(①②各给 3分,其中概括 1 (2)想要使自己心意诚实的人,就要先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推究事物的原
分,分析 2分;若①②点答案不完整,且答到点③,第③点可酌情给 1-2分) 理。(“诚”,使动用法,使 诚实;“致”,获得;“格”,推究,探究;大意 1
6.D【解析】“两篇小说主旨也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老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硬汉’ 分)
形象”错误。《老人与海》是通过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斗争,塑造了“硬汉”形象,表现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是为了证明认识事物或人(1分),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实
“硬汉”精神。而本文不是为了塑造“硬汉”形象,“硬汉”是抽象的,象征着“我们 践来验证(1分);进而提出选拔官员的见解(1分)。
的意志”。 15.D【解析】选项中的“透露出诗人对未来是否还能回忆起今日美景的忧虑”表述有误。
7.B【解析】B.“对老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错误,对老人的描写有肖像“瘦 这是写“下元之感叹”,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有语言“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 16.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
种上。’”,有动作“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没有“心理描写”。 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上元月色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感叹张本。
8.①“坚硬的荒原”创设了老人和孩子奋力抗争的背景,(1分)生存环境的险恶和创造 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
活动的艰难衬托老人和小孩顽强不屈的形象。(1分)②荒原象征着人类的命运,老人和 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每点 3分,点出手法 1分,
小孩象征着人类的意志和力量,(1分)“坚硬的荒原“能够更好的表现人类力量虽然弱 分析 2分,分析若与手法不符,酌情扣分)
小,但能够具有顽强与伟大意志这一主题。(1分) 17.(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2)就有道而正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24-11 高二语半 第 5 页共 4 页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
18.D【解析】文中形容古树像镇守边关的将军,故用“俨然”形容齐整、庄严。增扩指 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 ”孔子说:“改变节操还
增大扩展,更符合语境。“不可或缺”和“至关重要”都表示非常重要,但侧重点不同。 称得上仁人廉士吗 ”子贡问: “像颜回这样的人,他大概不会改变节操吧 ”孔子说:
“不可或缺”强调的是不能有任何缺失或不足,而“至关重要”则更强调在紧要关头的 “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 “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
重要性。不可或缺在这里对应后文的“无可替代”。精神矍铄形容老而强健,精神饱满。 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来
19.③分布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或“分布最广的城市之一”( 搭配不当)。 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
④“随着 使”(成分残缺),应去掉“使”或去掉“随着”。 佑我们吗 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将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 “刚才有灰尘掉入饭
20.①句式整齐,“汲天地精华”与“聚日月光芒”、“壮其筋骨”与“盈其气血” 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
对仗工整,增强了表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②拟人手法,“壮其筋骨,盈其气血”把古 了。”孔子说: “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 “我
树当成人来描写,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语言形象生动。③直抒胸臆,“北京古树,好一派 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威武景象!”一句用感叹句直抒胸臆,有助于直接抒发强烈的赞美之情。(每点 2分, 材料二: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仪表,孔子以为他像君子而选中他作弟子;同他相处
手法 1分,分析 1分,完整答出 2点可得满分,若分析与手法不符酌情扣分) 时间长了,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
21.①含义:“云亲戚”是在虚拟网络中拉近彼此距离,建立社交关系,形成互动的 是真文雅,同他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 “按照
角色。(1分) 容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来,即使
②利:在忙碌与距离之中搭建情感桥梁,让陌生人间的爱与关怀跨越时空限制(1分) 凭借孔子那样的聪明,也还有看人失实的结论。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
弊:难以替代面对面交流的深度与温度,情感体验略显浅薄(容易让人忽略现实当中的 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
互动沟通和交流)(1分) 么能不出差错呢 如果炼铜造剑时只看所掺的锡和火色,就是区冶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
22.①远不如现实生活精彩 可是用这把剑到水上砍死鸪雁,在陆上劈杀驹马,那么,就是臧获也不会把剑的利钝搞
②是漫步街头时的惬意和闲适 错。如果只是打开马口看牙齿,以及观察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
③不是精神的富足充盈 马套上车,看马究竟能跑多远,就是臧获也不会把马的优劣搞错。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
(每句 2分,意思答对即可。超出字数要求酌情扣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用官职来试用他,
【参考译文】 考核他的功绩(工作成绩) ,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会对他是愚蠢还是聪明感到疑惑了。
材料一: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种地,鲁国国君知道(听说)了这件事,送给他 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
封地,曾子坚决推辞不接受。有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 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不断地升官
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 ”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 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
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
不怕他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跑出
包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土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
2024-11 高二语半 第 6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