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中学高2023级高二上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一名中国游客在P点拍摄到海上日出,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3时16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拍摄时,太阳的方位为( )
A. 正东 B. 东南 C. 正南 D. 东北
2. 此日北京昼长约为( )
A. 14小时 B. 12小时 C. 10小时 D. 9小时
3. 符合M处①②两河岸断面坡面的是( )
A. B.
C. D.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返回舱成功降落东风着陆场。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 ①②之间,在向①方向运动 B. ②③之间,在向③方向运动
C. ①④之间,在向②方向运动 D. ③④之间,在向④方向运动
5. 12月13日到18日期间,下列有关南充(31°N,106°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昼越来越长 B. 北京时间11点时,当地太阳方位为东北方
C. 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D. 正午太阳方位为正南方
广东省石根山风景区,有无数奇形怪状的岩石,景色优美。调查发现,石根山风景区岩石多由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下面为石根山风景区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①——外力作用 B. ②——岩浆活动
C. ③——变质作用 D. ④——重熔再生
7. 材料中的“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和构成石根山风景区的主体岩石分别对应图中的( )
A. 甲、丙 B. 甲、丁 C. 乙、丙 D. 乙、丁
8. 石根山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C. 岩浆喷出一变质作用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D. 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1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到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图为该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适宜修建地下隧道 B. 乙处适合修建大型水坝
C. 丙处易发现地下水资源 D. 丁处河流适宜修建港口
12. 关于图中岩层,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可能找到化石 B. ②处为沉积岩
C. ③岩层比④岩层新 D. ④处为变质岩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北部,西部主要为安第斯山区,另有多处沿海平原;东部主要为奥里诺科平原和亚马孙平原。安第斯山脉在哥伦比亚境内分为三条山脉,山脉中分布着火山,山脉之间有宽大的山间盆地。下图示意哥伦比亚山脉、河流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测在地质构造上,哥伦比亚西部山间盆地多属于( )
A. 向斜构造 B. 背斜构造 C. 节理构造 D. 地堑构造
14. 哥伦比亚三条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彼此分离扩张 B.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C. 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彼此分离扩张 D.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洋中脊是绵延于各大洋底的总长达八万公里的火山山脉。地幔的岩浆在洋中脊处上升,快速冷却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作为板块运动的一部分,在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壳在接近俯冲板块边界的过程中逐渐变冷变重,最终俯冲进入地幔,形成一个大洋地壳的循环。下图示意大洋中脊扩张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大洋中脊处( )
A. 受水平挤压形成断层 B. 热液区多花岗岩
C. 洋壳俯冲到陆壳之下 D. 洋壳不断向外扩张
16. 图中洋壳的新老关系表现为( )
A. 从O到P先变老再变新 B. 从O到P由新到老
C. 从O到P先变新再变老 D. 从O到P由老到新
河流袭夺是指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的现象。下图为某地区河流袭夺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袭夺发生后,河水流向出现倒转的河段是( )
A. ab段 B. bc段 C. cd段 D. ef段
18. 有利于该区域发生河流袭夺的自然条件是( )
A. 被袭夺河流速快 B. 该区域地壳出现沉降运动
C. 流域内降水量明显减少 D. cg河段附近的岩体较破碎
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区域河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河流( )
A. 水流湍急 B. 水量季节变化小
C. 右岸陡峭 D. 虚线为枯水期河岸
20. 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支流流速慢 B. 位于干流凹岸
C. 侵蚀作用强 D. 汇入处落差大
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如图示意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的河流阶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 B. 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
C. 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 D. 地壳垂直上升流水沉积
22. 图示地区地壳运动上升的次数最可能是(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北大河发源于祁连山北坡,中游河段发育了系列古河道,古河道1、2、3分别在距今(以1950年为基准)7471年、7434年、5706年被遗弃。研究发现,图中河道变迁与金塔南山地壳活动和区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古河道3沉积物粒径大于古河道2。下图示意古河道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甲处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
A. 洪积扇 B. 槽形河谷 C. “V”形河谷 D. 三角洲
24. 据材料推测该区域地壳活动最剧烈的时期是( )
A. 古河道1遗弃至古河道2遗弃 B. 古河道1形成期间
C. 古河道2遗弃至古河道3遗弃 D. 现代河道形成期间
25. 与古河道2相比,古河道3河流存在时期气候特征为( )
A. 暖干 B. 暖湿 C. 冷干 D. 冷湿
“空梅”指在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没有出现梅雨。图为1962~2014年江苏省梅雨期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为( )
A. 冷锋 B. 暖锋 C. 准静止锋 D. 锋面气旋
27 图中反映出江苏省梅雨期降水量( )
①最大值超700mm②低于平均值的年份多③季节变化较大④年际变化较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下图示意某气旋(较稳定)经过我国江西省某城市前后该城市的气压、风向和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推测该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为
A. 自西向东 B. 自东向西
C. 自南向北 D. 自东南向西北
29. 假如该地6日的日温差为5 ℃,则该地7日的最低气温最有可能是
A. 13℃ B. 12℃ C. 11℃ D. 10℃
30. 该地6日气压最低的原因是
A. 大气降水较多 B. 受冷气团控制
C. 盛行上升气流 D. 地面辐射强
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9月6日下午在海南文昌登陆,登陆时最大风速达17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下列各天气系统中,台风“摩羯”属于( )
A. B. C. D.
32. 下图为受本次台风影响,某地拍到的树木倒伏照片,树木整齐地倒向了西南方向。图中树木被折断时,该观测点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34. 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 副极地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赤道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B. 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 丙风向形成与偏向力有关 D. 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36. 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 内蒙古高原北风吹雪 B. 澳大利亚西北部吹西北风
C.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 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37. 影响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动力是( )
A. 季风环流 B. 盛行西风 C. 东南信风 D. 东北信风
38. 当沙尘扩散如①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使得高原的盛行风向在冬季和夏季几乎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为青藏高原1月和7月的局部季风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 有关图中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图时间为1月 B. 乙图现象出现季节华北正收割小麦
C. a会加剧横断山区地质灾害 D. b会加剧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
40. 高原季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夏季风的影响是
A. 冬季加强,夏季减弱 B. 冬季减弱,夏季加强
C. 冬季、夏季都减弱 D. 冬季、夏季都加强
二、综合题(共4小题,总分60分)
4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京市的紫峰大厦(位于北纬32°)建成后,居住在紫峰大厦北面居民楼南侧的陈先生发现卧室内日照时间变短,不足2小时。下图为这两幢楼房示意图。
材料二 依据我国相关法规:一年中,住宅建筑大寒日的日照时间应大于或等于2小时。
(1)南京一年中白昼最短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并指出此时物体正午日影朝向。
(2)在楼房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说出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楼间距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为使北楼的日照时间符合相关法规,假设在北楼南侧重新规划建设紫峰大厦,请你简单给出两种合理的设计方案。
4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徽天柱山,呈现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主峰天柱峰(下图)属于花岗岩峰林峰丛地貌。地质史上,这里地壳运动频繁,断层、节理发育,岩层裂隙众多,部分裂隙发育成为断裂构造。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说明天柱山断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天柱山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形成过程。
(3)有学者认为未来天柱山独特的地貌将逐渐被外力侵蚀夷平,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4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左图为河流流域地貌示意图,右图为某地貌景观图。
(1)描述从①地到③地地表所受流水侵蚀类型的变化。
(2)说出③地貌的成因。
(3)指出右图景观地貌在左图中的位置(数字序号),并描述该地貌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特点的变化。
4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留申群岛位于太平洋北部,属于阿拉斯加半岛上阿留申山脉的延伸。阿留申低压是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附近的副极地气旋,是北半球主要的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阿留申低压作为低压中心的形成既有动力原因也有热力原因,其强度和位置异常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的影响。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附近地区气压场形势。
(1)判断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并分析阿留申低压形成的原因。
(2)描述阿留申低压的气流运动特征。
(3)推测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强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白塔中学高2023级高二上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命题人:审题人: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答案】1. B 2. C 3. B
【答案】4. A 5. D
【答案】6. A 7. B 8. A
【答案】9 D 10. C
【答案】13. D 14. B
【答案】15. D 16. B
【答案】17. C 18. D
【答案】19. D 20. A
【答案】21. B 22. C
【答案】23. C 24. A 25. B
【答案】26. C 27. C
【答案】28. A 29. D 30. C
【答案】31. C 32. B
【答案】33. B 34. A
【答案】35. C 36. D
【答案】37. D 38. C
【答案】39. C 40. D
二、综合题(共4小题,总分60分)
41.
【答案】(1)34°34',正午日影朝向:正北。
(2)差异: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楼间距大。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越小,高楼的影子越长。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地区小。
(3)方案一:保持紫峰大厦高度,扩大两楼的间距。
方案二:保持两楼的间距,降低紫峰大厦的设计高度。
42.
【答案】(1)地质史上,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造成了天柱山岩体的抬升;板块挤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错动(相对位移),断层发育。
(2)(地壳运动频繁,)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冷却凝固后形成花岗岩;地壳运动使岩层抬升形成山地,断层发育;受风化作用和外力侵蚀,表层岩体消失,花岗岩出露;出露的花岗岩继续被风化、侵蚀,最终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
(3)不赞同,由于板块挤压,地壳仍在抬升,致使新的花岗岩岩体出露地面,在各种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将继续发育花岗岩峰林地貌;
赞同若地壳保持稳定或下沉,各种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强烈,致使花岗岩峰林地貌被外力侵蚀夷平。
43.
【答案】(1)上游表现为溯源侵蚀和下蚀,中游下蚀减弱侧蚀增强,下游主要变现为侧蚀。
(2)河流携带泥沙,流到入海口处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3)①。变化: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沉积物分选性越来越好;磨圆度越来越高。
44.
【答案】(1)冬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水平方向:逆时针方向辐合(或由四周向中心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3)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强,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大,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强;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寒潮等灾害天气增多。
PAGE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