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第周一诗《蜀相》(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件:第周一诗《蜀相》(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3 15:1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导入新课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写诗的圣人,那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读出他的“圣”呢?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漂泊西南十余年,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但他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这是何等的伟大!忘记“小我”,时刻心怀“大我”,心系百姓疾苦,心忧国家命运,这就是杜甫的高尚之处。?????杜甫在《访诸葛》一诗中这样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他屡次拜访此地,到底要寻找什么?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名篇《蜀相》,体会他的情感。《蜀相》杜甫3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对联陈述了谁的事迹?蜀相诸葛亮的生平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后来又辅佐后主刘禅,六出祁山,最后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完成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世人的敬仰。 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蜀,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兴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死于军中。 背景资料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
   著有《杜工部集》。 4子美( 字 ) “诗圣” 、杜少陵(曾居少陵)杜工部(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
“诗史”
“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走近杜甫(712—770)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 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时期(731—745 )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的浪漫生活 《望岳》二、 35至44岁,困居长安时期(745—755 ) 仕进无门,困顿十年 《兵车行》、《丽人行》三、 45至48岁,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 )
安史之乱爆发《春望》、“三吏”、“三别”四、 48至59岁,西南飘泊时期(760—770 )
逃难、漂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秋兴》安史之乱(755——763)归纳整理
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 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主要情感:忧国忧民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暂时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写作背景杜甫草堂 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写《蜀相》诗时,安史之乱未平。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他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却又仕途失意、报国无门。因流寓成都,转而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表达无限仰慕。他就便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
表达崇敬爱戴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寂寞和感伤寄寓冷清寂寥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自空——独自——白白地意境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 (1)释义(2)描述(3)答手法(4)意境/感情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解读文辞 体会情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情感:称颂,仰慕融入体验,体会情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六出祁山,身死五丈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情感:叹惋感伤 有人说,杜甫写这首诗就仅是凭吊诸葛亮的,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当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热情,但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生不逢时。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
诸葛亮可以得遇明主,去建功立业,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自己却被肃宗猜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渴望遇到明主,为国立功。
英雄——应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赴汤蹈火而壮志难酬之人,尤其如杜甫这样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之人。
知人论世 理解主旨?本诗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不单发思古之幽情,更含有忧时忧国伤己的深心。总结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 相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起承转合 借 景 抒 情 借 古 喻 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24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感慨身世,借古喻己,写壮志未酬。
2、抒发感慨,感伤变迁,写物是人非
3、怀古咏史,借古讽今,写劝诫世人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 主旨25 比较阅读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
五丈原头曰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
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
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
莫将成败论三分.。 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
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异: 内容上,《蜀相》看重情感的宣泄,有自比的意味,所流之泪,为诸葛亮,为天下英才,也为自己;《武侯庙》侧重于正确的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作自比。
情感上,《蜀相》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痛惜。《武侯庙》表达的是对武侯的赞颂与崇拜。
手法上,《蜀相》以乐景抒写哀情,表现功业未就的情怀;《武侯庙》也写景,多着悲壮色彩,正衬成分居多。比较阅读同:《蜀相》以“自”“空”语表现乐景;《武侯庙》以“空”“隔”描写悲景。都表达了哀伤之情。诗歌的意象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 捣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鹃鸟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松柏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楼兰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柳营指军营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 “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东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三径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课堂练习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
“致君尧舜上 , ”
他坚信: “会当凌绝顶, ”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
“朱门酒肉臭, 。”
他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 。”
他心怀天下:
“安得广厦千万万间,————————” 现实主义再使风俗淳。一览众山小。路有冻死骨叹息肠内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 ”。
他的诗风 。
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为人性僻耽佳句, 。”
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 。”
他被誉为“ ”。 语不惊人死不休光焰万丈长诗圣诗史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