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1-4章化学模块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1-4章化学模块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08 09: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1-4章 化学》 期中特训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2Fe+6HCl=2FeCl3+3H2↑ B.Fe2O3+4HCl=2FeCl2+2H2O
C.Cu+2HCl=CuCl2+H2↑ D.Cu(OH)2+2HCl=CuCl2+2H2O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实验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高锰酸钾完全反应。下列能正确表示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大致曲线的图是(  )
A.B. C.D.
3.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中,操作规范的是(  )
A.干燥氧气 B.测定某溶液pH
C.块状锌与酸反应 D.稀释浓硫酸
4.下列物质名称、俗称、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铁、铁锈、FeO B.氢氧化钠、烧碱、NaOH
C.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 D.氧化钙、生石灰、CaO
5.某学习小组用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实验,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若乙实验中装置漏气,天平最后不平衡
C.丙实验容器敞口,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丁实验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
6.手机芯片的核心材料是高纯硅,工业冶炼高纯硅过程中涉及了如下化学反应:SiCl4+2H2Si+4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HCl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氯元素
7.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至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pH基本不变的是(  )
A.硫酸溶液 B.二氧化碳
C.硫酸钠固体 D.硫酸镁固体
8.如图为硫酸性质的知识归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些盐为氯化钡溶液,则反应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若某些金属分别为锌和银,都可以观察到大量气泡
C.若某些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铁,则反应后溶液呈黄色
D.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红
9.下列药品未经密封保存,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并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①苛性钠②碳酸钠晶体③浓盐酸④浓硫酸⑤生石灰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④⑤
10.以下是小宁同学记录的化学实验现象,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B.将未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铜固体,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形成了“黑面包”
11.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探究酸与碱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象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所示现象不能判断酸与碱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13.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酸过量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小于1:1
C.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14.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下列不能与这种混合液发生反应的是(  )
A.氧化铜粉末 B.盐酸
C.氢氧化钠固体 D.氯化钡溶液
15.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下列图像与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不相符的是(  )
A. B.
C. D.
16.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象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17.下列坐标图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C.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钙
18.常温下,下列离子能在pH=4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B.Ca2+、OH﹣、K+
C. D.
19.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3、Na2SO4、NaOH
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
20.将质量相等的A,B,C三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  )
A.放出H2的质量是B>A>C B.三种金属反应完所需要的时间相同
C.相对原子质量是A>B>C D.反应结束时,A金属消耗的稀盐酸溶液质量最多
21.某工厂的废水经预处理后得到含FeSO4和CuSO4的溶液。为了减少污染并促进废物利用,工厂设计以下流程回收Cu和FeS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Ⅰ和步骤Ⅱ都是过滤 B.N可以是稀硫酸,也可以是稀盐酸
C.固体A是Fe和Cu的混合物 D.溶液B和溶液C中的溶质成分不完全相同
22.在学习金属相关知识时,小科往盛有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如图。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硝酸铜剩余 B.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硝酸银剩余
C.原溶液中硝酸银的质量等于硝酸铜的质量 D.原溶液中硝酸银的质量小于硝酸铜的质量
23.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①用酚酞试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②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③用氯化钙溶液鉴别烧碱溶液和纯碱溶液④用水鉴别NH4NO3和NaOH固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24.50g镁、锌、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混合溶液,蒸发后得到218g固体(已换算成无水硫酸盐)。则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  )
A.2g B.3g C.3.5g D.4.5g
25.小科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 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图1中b点的值为106
C.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图1中o→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26.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在人体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各小题所叙述的分别是哪种营养素的功能,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合适的答案(选填字母)。
(1)   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2)   是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
(3)   是能被人体吸收并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生理活动的微量有机物。
A.水;B.无机盐;C.脂肪;D.蛋白质;E.糖类;F.维生素;G.膳食纤维
2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请从①金刚石②铜③氢氧化钙④干冰⑤小苏打⑥氯化钠⑦硫酸铜中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    。(2)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3)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    。(4)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28.8月4日起,慈溪街边多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慈交喵走”共享电单车,作为慈溪本土电单车,“慈交喵走”致力于倡导“低碳出行”,践行我国环境治理的“碳中和”理念,收到广大年轻群众的喜爱。
(1)共享电单车车架用到了铝合金,它与纯铝相比硬度更    (填“大”或者“小”)。
(2)共享电单车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租用,二维码的制作材料一般是PVC不干胶贴纸。PVC[化学式(C2H3Cl)n]属于    (填“金属材料”或“有机合成材料”)。
(3)共享电单车使用的是锂电池,受限于锂矿高成本,钠离子电池正在逐渐推动新能源发展,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石墨双炔包覆的锑纳米空心立方盒,可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SbCl3+3Cu2Sb+3X,X的化学式是    。
29.某溶液中可能含有Cu+、H+、Cl﹣、中的几种离子,现欲检验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选用的最佳方案是:先向溶液中滴入足量的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存在;再取上层清液滴加   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可得出Cl存在的结论。
30.向硫酸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判断,AB段的实验现象是    。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3)C点溶液的pH    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1.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1实验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脱脂棉团逐渐变为    色。
(2)图2实验紫色石蕊的小花放置瓶中后观察到变色,使小花变色的物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3)图3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时观察到气球膨胀,以下满足要求的选项是    。
选项 A B C
锥形瓶 MnO2 H2O CO2
胶头滴管 H2O2 浓H2SO4 NaOH溶液
32.小科同学完成了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分析回答:
(1)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所含溶质为    。
(2)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的溶质    。
33.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1实验,请回答问题:
(1)试管A中的现象是:   ;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    (写离子名称)。
(2)实验发现试管C中出现蓝色溶液,固体全部溶解;试管D中出现沉淀。接着往试管D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2,则试管C中的溶质成分是    (用化学式表示)。
34.鉴别稀盐酸、稀硫酸、B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时,将它们随意编号为A、B、C、D、E后进行如下实验:
(1)根据以上实验过程,确定C溶液是    ,写出B、E的反应方程式为    。
(2)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混合,发现混合物呈浑浊状,过滤后,滤液呈红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盐是    ,滤渣的成分是    。
35.铜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其中涉及印刷版面的制作。若用腐蚀法制作版面,先要在铜板上涂上不与化学药剂反应的防腐层,再用刻针作画,以刻除相应的防腐层,再用硝酸等腐蚀没有防腐层的铜,以使画线处形成凹陷的线条。在缺乏硝酸的情况下,某同学用过量AgNO3溶液与铜反应的方法尝试版面制作,因AgNO3成本较高,故对废液进行Cu、Ag回收。具体流程如下:
(1)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看,步骤①是    反应。
(2)在该流程中,收集滤渣    (填字母)可获得金属Ag。
(3)在步骤③中,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36.如图1所示,小瑾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时,发现烧杯内白色沉淀明显增多。为了探究烧杯内物质的成分,她立即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   (写化学式)。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   (写离子符号)。B点,烧杯内的沉淀由   种物质组成。
(4)检验D点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方法   。
37.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实验一】科学小组用压强传感器装置(如图1),测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喷泉的实验过程中,三颈烧瓶内压强的变化(如图2)。
实验过程:室温下,将装满二氧化碳的三颈烧瓶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单孔塞(插有装水的注射器)塞紧瓶口a,数据采集器采集起始气压。将注射器内水压入瓶内,打开止水夹b,烧杯内的NaOH溶液喷到三颈烧瓶内形成喷泉。
(1)试分析图1中形成喷泉的原因:   。
(2)图2中A、B、C、D、E哪点时喷泉现象最剧烈:   。
【实验二】科学小组利用喷泉原理设计连锁反应装置(如图3)。
实验过程:圆底烧瓶内有收集满的二氧化碳,如图3组装装置。用注射器缓缓注入3毫升NaOH溶液,轻轻振荡烧瓶,打开止水夹,玻璃导管尖嘴处很快产生喷泉,与此同时,试管C、E中发生连锁反应。
(3)实验中,试管C中的现象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试管C、E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废液缸内蓝色絮状沉淀消失溶液呈蓝色。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的溶质为    。
三.解答题(共6小题)
38.如图实验所示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研究。
(1)为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的试剂有    。
A.氢氧化钙溶液B.锌粒C.碳酸钠溶液D.紫色石蕊试液
(2)图①实验,烧杯中的各个量随稀盐酸的滴入变化情况示意图如图,其中不正确的有    。
39.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明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1)ab段在加入稀盐酸后,出现的现象是    。
(2)bc段烧杯中固体质量并未增加,是因为NaOH溶液与    先反应。
(3)cd点时,烧杯中不断增加的固体是    。
40.现有三种易溶于水的钠盐组成的混合物,将其溶于水后得无色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并得到相应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无色溶液F时,需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
(2)白色沉淀E是    。
(3)分析得知晶体G为氯化钠,则三种钠盐的组成为    。
41.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    。(选填字母)
(2)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然后    。
(3)小金认为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比C更好,理由是    。(写出一点即可)
(4)若如图A所示的装置制备氧气,该同学制备氧气时应选用的药品是    (选填字母)。
A.过氧化氢溶液B.高锰酸钾C.二氧化锰D.氯酸钾
(5)若用C装置收集制备的氧气,判断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
42.将铁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加入物质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a点时剩余的固体物质是    (填化学式)。
(2)n点对应的横坐标数值是    。
(3)实验过程中共产生FeSO4多少克?
(4)模型能够直观反映化学变化的结果。将一定质量的镁条放入某一溶液(如图),其溶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相同,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固体的组成和质量大小关系不可能的是    。
A.B.C.D.
43.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质量为1.5g。某实验小组将这份样品完全溶解,配成50g溶液,然后缓慢滴入7.3%的稀盐酸,同时进行搅拌,使二氧化碳全部逸出。滴加过程中,多次测得溶液pH和溶液总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6次 第16次 第21次 第26次
滴加的盐酸总质量/g 0 5 15 20 25
溶液总质量/g 50 55 m 69.78 74.78
溶液pH 12.4 12.1 7.0 2.2 2.1
请分析计算:
(1)第   次测量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2)表中m=   。
(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1.5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2Fe+6HCl=2FeCl3+3H2↑
B.Fe2O3+4HCl=2FeCl2+2H2O
C.Cu+2HCl=CuCl2+H2↑
D.Cu(OH)2+2HCl=CuCl2+2H2O
【解答】解:A、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是Fe+2HCl═FeCl2+H2↑,故选项错误。
B、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故选项错误。
C、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实验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高锰酸钾完全反应。下列能正确表示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大致曲线的图是(  )
A. B.
C. D.
【解答】解: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二氧化锰质量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反应前氧气质量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完全反应后高锰酸钾质量是0,故选对应关系正确;
D、反应前锰酸钾质量是0,随着反应进行,锰酸钾质量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3.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中,操作规范的是(  )
A.干燥氧气 B.测定某溶液pH
C.块状锌与酸反应 D.稀释浓硫酸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错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应先加入锌粒,再加入稀盐酸,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4.下列物质名称、俗称、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铁、铁锈、FeO
B.氢氧化钠、烧碱、NaOH
C.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
D.氧化钙、生石灰、CaO
【解答】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某学习小组用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实验,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若乙实验中装置漏气,天平最后不平衡
C.丙实验容器敞口,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丁实验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但甲实验不是化学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A错误;
B、乙实验中,若装置漏气,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减小,所以最后天平不平衡,故B正确;
C、丙实验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生成气体,所以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镁条与氧气结合产生氧化镁,质量增加,故生成物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B。
6.手机芯片的核心材料是高纯硅,工业冶炼高纯硅过程中涉及了如下化学反应:SiCl4+2H2Si+4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HCl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氯元素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HCl,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是SiCl4+2H2Si+4HCl,符合单换单、价改变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所以该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都是﹣1,反应前氢元素的化合价是0,反应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是+1,所以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氢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至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pH基本不变的是(  )
A.硫酸溶液 B.二氧化碳
C.硫酸钠固体 D.硫酸镁固体
【解答】解:A、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会使溶液的碱性减弱,pH变小,故错误;
B、氢氧化钡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会使溶液的碱性减弱,pH变小,故错误;
C、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碱性基本不变,pH基本不变,故正确;
D、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会使溶液的碱性减弱,pH变小,故错误;
故选:C。
8.如图为硫酸性质的知识归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些盐为氯化钡溶液,则反应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若某些金属分别为锌和银,都可以观察到大量气泡
C.若某些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铁,则反应后溶液呈黄色
D.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红
【解答】解:A、若某些盐为氯化钡溶液,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则反应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某些金属分别为锌和银,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以观察到大量气泡,银不与硫酸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若某些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铁,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则反应后溶液呈黄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酸显酸性,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下列药品未经密封保存,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并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①苛性钠
②碳酸钠晶体
③浓盐酸
④浓硫酸
⑤生石灰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④⑤
【解答】解:①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导致质量增加。
②碳酸钠晶体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失去结晶水,质量会减少,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使其质量减少。
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⑤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敞口露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导致质量增加。
故①⑤中的药品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并发生化学反应。
故选:C。
10.以下是小宁同学记录的化学实验现象,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蓝色
B.将未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铜固体,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形成了“黑面包”
【解答】解:A、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会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未打磨过的铝片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氧化铝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铝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则将未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铜固体,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由无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蔗糖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水的组成脱去生成水,会观察到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形成了“黑面包”,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1.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答】解: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均能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锌与稀盐酸、稀硫酸均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氢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均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与稀盐酸不反应。故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①②③。
故选:B。
12.探究酸与碱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象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所示现象不能判断酸与碱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解答】解: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在酸性的环境下氢氧化铜难以沉淀,所以必须先把盐酸消耗掉才能生成沉淀,根据图象可以判断出酸碱的中和反应的发生,故A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在酸性环境中碳酸钙不能存在,所以稀盐酸要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然后才会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气体和氯化钙,故B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颜色体现主要来自于硫酸铜的浓度,而氢氧化钠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必须将氢氧化钠完全消耗之后才能够形成硫酸铜溶液,即硫酸要和氢氧化钠反应然后才能观察到蓝色溶液,故C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开始反应时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即使是沉淀完成后氢氧化钠与硫酸不反应的现象也是该图象的情况,故D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
故选:D。
13.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酸过量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小于1:1
C.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解答】解: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不能证明酸过量,也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为1:1,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小于1:1,能证明酸过量,故选项正确。
C、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为无色,溶液可能显酸性或中性,不能证明酸过量,故选项错误。
D、氯化钠、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产生,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不能证明酸过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下列不能与这种混合液发生反应的是(  )
A.氧化铜粉末 B.盐酸
C.氢氧化钠固体 D.氯化钡溶液
【解答】解:由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的方程式H2SO4+2KOH=K2SO4+2H2O中硫酸与氢氧化钾的质量比98:112可知,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硫酸过量,则反应后溶液成分为硫酸钾和硫酸,
A.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不符合题意,故A不选;
B.盐酸不能与硫酸反应,符合题意,故B可选;
C.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不符合题意,故C不选;
D.氯化钡与硫酸钾和硫酸都能反应,不符合题意,故D不选;
故选:B。
15.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下列图像与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不相符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加,然后不变,故A正确;
B、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随着盐酸的加入,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小到零,故B错误;
C、反应前是盐酸溶液,反应后是氯化铁溶液,溶液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只要盐酸还在增加,溶液质量就在增加。反应时溶液质量增加的速率大,反应结束后小,图象先陡后缓,故C正确;
D、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剂的质量开始增加的多,完全反应后,溶剂的质量增加的就少了,图象先陡后缓,故D正确;
故选:B。
16.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象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解答】解: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正确;
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其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正确;
③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④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增大;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大,但是幅度减小,故正确。
故选:B。
17.下列坐标图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C.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钙
【解答】解:A、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2NaOH+H2SO4═Na2SO4+2H2O,CuSO4+2NaOH=Na2SO4+Cu(OH)2↓,
98 142 160 142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大,和硫酸铜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NaOH+HCl═NaCl+H2O,
40 36.5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时,
稀盐酸过量,因此完全反应后溶液显酸性,pH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加热前碳酸钙不能分解,没有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加入前二氧化碳的质量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钙时,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导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反应后溶液的温度逐渐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当恢复至室温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成和反应前的溶解度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A。
18.常温下,下列离子能在pH=4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B.Ca2+、OH﹣、K+
C. D.
【解答】解:pH为4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Ba2+、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O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D、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9.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HCl、ZnSO4、K2CO3、NaCl
B.KNO3、BaCl3、Na2SO4、NaOH
C.NaOH、K2CO3、NaCl、Na2SO4
D.HCl、NaNO3、H2SO4、KCl
【解答】解:A、HCl、K2CO3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BaCl2、Na2SO4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NaOH、K2CO3、NaCl、Na2SO4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氢氧化钠、碳酸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符合题意。
D、HCl、NaNO3、H2SO4、KCl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但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将质量相等的A,B,C三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  )
A.放出H2的质量是B>A>C
B.三种金属反应完所需要的时间相同
C.相对原子质量是A>B>C
D.反应结束时,A金属消耗的稀盐酸溶液质量最多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A>B>C,故不正确;
B、由图象可知,三种金属反应完所需要的时间不相同,B时间最短,A时间最长,故不正确;
C、三种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A>B>C;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C>B>A,故不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氢元素全部来自酸,生成氢气的质量A>B>C,所以反应结束时,A金属消耗的稀盐酸溶液质量最多,故正确。
故选:D。
21.某工厂的废水经预处理后得到含FeSO4和CuSO4的溶液。为了减少污染并促进废物利用,工厂设计以下流程回收Cu和FeS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Ⅰ和步骤Ⅱ都是过滤
B.N可以是稀硫酸,也可以是稀盐酸
C.固体A是Fe和Cu的混合物
D.溶液B和溶液C中的溶质成分不完全相同
【解答】解:A、步骤Ⅰ和步骤Ⅱ均能将不溶物和液体分离,都是过滤操作,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固体A是铜和过量的铁,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N可以是稀硫酸,不能是稀盐酸,否则会导致溶液C中含有氯化亚铁,会导致最终得到的晶体中含有氯化亚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工厂设计以下流程回收Cu和FeSO4,则加入的M是铁,则固体A是Fe和Cu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溶液B是硫酸亚铁溶液,溶液C是硫酸亚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溶液B和溶液C中的溶质成分不完全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2.在学习金属相关知识时,小科往盛有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如图。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硝酸铜剩余
B.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硝酸银剩余
C.原溶液中硝酸银的质量等于硝酸铜的质量
D.原溶液中硝酸银的质量小于硝酸铜的质量
【解答】解:A、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往盛有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铁优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AgNO3反应完,若还有铁粉,铁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由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图可知,剩余固体为银、铜、铁,反应后的溶液中不可能有硝酸铜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图可知,剩余固体为银、铜、铁,反应后的溶液中不可能有硝酸银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图可知,生成银和铜的质量相等;由Fe+2AgNO3═Fe(NO3)2+2Ag可知,每340份质量的硝酸银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由Fe+Cu(NO3)2═Fe(NO3)2+Cu可知,每188份质量的硝酸铜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则原溶液中硝酸银的质量不可能等于硝酸铜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C选项的解析可知,每340份质量的硝酸银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由Fe+Cu(NO3)2═Fe(NO3)2+Cu可知,每188份质量的硝酸铜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生成银和铜的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硝酸银的质量小于硝酸铜的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3.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①用酚酞试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
②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③用氯化钙溶液鉴别烧碱溶液和纯碱溶液
④用水鉴别NH4NO3和NaOH固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答】解:①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NaCl溶液和盐酸分别显中性、酸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无色、无色,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
②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与稀盐酸不反应,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③氯化钙溶液与纯碱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与烧碱溶液不反应,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④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
故②③④切实可行。
故选:C。
24.50g镁、锌、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混合溶液,蒸发后得到218g固体(已换算成无水硫酸盐)。则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  )
A.2g B.3g C.3.5g D.4.5g
【解答】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根据关系式A→ASO4→SO4→H2↑,
则2:96=x:168g
x=3.5g;
故选:C。
25.小科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 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图1中b点的值为106
C.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D.图1中o→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
【解答】解:A、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故A选项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y 2.2g
106:y=44:2.2g
解得,y=5.3g;
Na2CO3溶液的质量为:=53g,所以图1中b点的值为53,故B不正确;
C、c点表示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NaCl一种溶质,故C错误;
D、图1中0→a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开始盐酸有剩余,溶液呈酸性,当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所以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26.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在人体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列各小题所叙述的分别是哪种营养素的功能,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合适的答案(选填字母)。
(1) E 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2) C 是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
(3) F 是能被人体吸收并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生理活动的微量有机物。
A.水;B.无机盐;C.脂肪;D.蛋白质;E.糖类;F.维生素;G.膳食纤维
【解答】解:(1)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约占人体能量供应量的70%。
(2)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但是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属于贮备能源物质。
(3)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故答案为:(1)E;
(2)C;
(3)F。
2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请从①金刚石②铜③氢氧化钙④干冰⑤小苏打⑥氯化钠⑦硫酸铜中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的是  ⑤ 。
(2)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③ 。
(3)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  ⑦ 。
(4)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④ 。
【解答】解:(1)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2)氢氧化钙属于碱,具有碱性,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
(3)硫酸铜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
(4)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故答案为:
(1)⑤;
(2)③;
(3)⑦;
(4)④。
28.8月4日起,慈溪街边多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慈交喵走”共享电单车,作为慈溪本土电单车,“慈交喵走”致力于倡导“低碳出行”,践行我国环境治理的“碳中和”理念,收到广大年轻群众的喜爱。
(1)共享电单车车架用到了铝合金,它与纯铝相比硬度更  大 (填“大”或者“小”)。
(2)共享电单车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租用,二维码的制作材料一般是PVC不干胶贴纸。PVC[化学式(C2H3Cl)n]属于  有机合成材料 (填“金属材料”或“有机合成材料”)。
(3)共享电单车使用的是锂电池,受限于锂矿高成本,钠离子电池正在逐渐推动新能源发展,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石墨双炔包覆的锑纳米空心立方盒,可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SbCl3+3Cu2Sb+3X,X的化学式是  CuCl2 。
【解答】解:
(1)共享单车硬度大可以提高安全性,使用铝合金是因为其硬度高于纯铝,安全系数更高。
(2)PVC化学式中没有金属元素,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3)将化学方程式配平,得到X的化学式为CuCl2。
故答案为:(1)大;(2)有机合成材料;(3)CuCl2。
29.某溶液中可能含有Cu+、H+、Cl﹣、中的几种离子,现欲检验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选用的最佳方案是:先向溶液中滴入足量的 硝酸钡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存在;再取上层清液滴加 硝酸银 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可得出Cl存在的结论。
【解答】解:证明溶液中含氯离子,通常用硝酸银溶液;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会生成氯化银沉淀,证明溶液中含硫酸根离子;用硝酸钡溶液检验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会生成硫酸钡沉淀,但因为硫酸银是微溶物,故如先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硫酸银,因此应该先加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以检验硫酸根离子是否存在,再加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是否存在。故答案为:
硝酸钡;硝酸银。
30.向硫酸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判断,AB段的实验现象是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硫酸钠、氯化钠 。
(3)C点溶液的pH  大于 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解答】解:(1)向硫酸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然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铁反应,则开始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故0A段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AB段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的红褐色沉淀和硫酸钠,实验现象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AB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A点时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时硫酸铜恰好反应,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氯化钠;
(3)C点时,加入的氢氧化钠是过量的,溶液的pH大于7。
故答案为:(1)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硫酸钠、氯化钠;
(3)大于。
31.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1实验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脱脂棉团逐渐变为  红 色。
(2)图2实验紫色石蕊的小花放置瓶中后观察到变色,使小花变色的物质是  H2CO3 (用化学式表示)。
(3)图3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时观察到气球膨胀,以下满足要求的选项是  C 。
选项 A B C
锥形瓶 MnO2 H2O CO2
胶头滴管 H2O2 浓H2SO4 NaOH溶液
【解答】解:(1)图1实验中,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色。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脱脂棉团逐渐变为红色。
故答案为:红。
(2)图2实验紫色石蕊的小花放置瓶中后观察到变色,使小花变色的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
故答案为:H2CO3。
(3)图3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时观察到气球膨胀,说明锥形瓶中气压减小。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导致气球缩小。
B、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导致瓶内气体膨胀,进一步导致气球缩小。
C、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压减小,进一步导致气球膨胀。
故答案为:C。
32.小科同学完成了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分析回答:
(1)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所含溶质为  HCl和CaCl2 。
(2)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的溶质  NaCl 。
【解答】解: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甲中盐酸过量,乙中碳酸钠过量;
(1)甲中盐酸过量,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含稀盐酸和CaCl2;
(2)乙中碳酸钠过量,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2CO3,根据题意是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碳酸钠过量,则废液中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若氯化钙过量,则废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不一定含有CaCl2或Na2CO3。
故答案为:(1)HCl和CaCl2;
(2)NaCl。
33.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1实验,请回答问题:
(1)试管A中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变红色 ;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  亚铁离子 (写离子名称)。
(2)实验发现试管C中出现蓝色溶液,固体全部溶解;试管D中出现沉淀。接着往试管D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2,则试管C中的溶质成分是  H2SO4、CuSO4 (用化学式表示)。
【解答】解:(1)试管①中,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能够观察到溶液变红色;反应后试管②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中的亚铁离子;
(2)接着往试管D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内不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所以试管D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铜和过量的硫酸。
故答案为:(1)紫色石蕊变红色;亚铁离子;
(2)H2SO4、CuSO4。
34.鉴别稀盐酸、稀硫酸、B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时,将它们随意编号为A、B、C、D、E后进行如下实验:
(1)根据以上实验过程,确定C溶液是  稀盐酸 ,写出B、E的反应方程式为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
(2)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混合,发现混合物呈浑浊状,过滤后,滤液呈红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盐是  NaCl ,滤渣的成分是  BaSO4 。
【解答】解:分别取五种溶液滴加石蕊试液,A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的是中性的氯化钠溶液,因此A是氯化钠;B、C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是酸性溶液,因此B、C分别是稀盐酸、稀硫酸中的一种;D、E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的是碱性溶液,因此D、E分别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钠中的一种;B、C、D、E溶液两两混合,B和D能够产生沉淀,因为硫酸能和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因此B是稀硫酸,D是氢氧化钡,则C是稀盐酸,E是碳酸钠;因此:
(1)根据以上实验过程确定C溶液是稀盐酸,B是稀硫酸,E是碳酸钠,反应方程式为H2SO4+Na2CO3=Na2SO4+H2O+CO2↑;
故答案为:稀盐酸;H2SO4+Na2CO3=Na2SO4+H2O+CO2↑;
(2)过滤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滤液显酸性;因为溶液为酸性,则有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剩余,可知肯定不存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钡,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盐是氯化钠;则不溶于酸的沉淀(滤渣)应该是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
故答案为:NaCl;BaSO4。
35.铜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其中涉及印刷版面的制作。若用腐蚀法制作版面,先要在铜板上涂上不与化学药剂反应的防腐层,再用刻针作画,以刻除相应的防腐层,再用硝酸等腐蚀没有防腐层的铜,以使画线处形成凹陷的线条。在缺乏硝酸的情况下,某同学用过量AgNO3溶液与铜反应的方法尝试版面制作,因AgNO3成本较高,故对废液进行Cu、Ag回收。具体流程如下:
(1)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看,步骤①是  置换 反应。
(2)在该流程中,收集滤渣  AB (填字母)可获得金属Ag。
(3)在步骤③中,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
【解答】解:(1)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看,步骤①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是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置换。
(2)在该流程中,滤渣A是硝酸银和铜反应生成的银,滤渣B是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银,收集滤渣AB可获得金属Ag。
故答案为:AB。
(3)在步骤③中,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故答案为: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6.如图1所示,小瑾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时,发现烧杯内白色沉淀明显增多。为了探究烧杯内物质的成分,她立即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 BaSO4、BaCO3 (写化学式)。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O3+2HNO3═Ba(NO3)2+H2O+CO2↑ 。
(3)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 Na+、Cl﹣、SO42﹣ (写离子符号)。B点,烧杯内的沉淀由 2 种物质组成。
(4)检验D点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方法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解答】解:(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氯化钡和硫酸钠、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碳酸钡。
故填:BaSO4、BaCO3。
(2)BC段,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
故填:BaCO3+2HNO3═Ba(NO3)2+H2O+CO2↑。
(3)A﹣B过程中,沉淀质量增大,是因为稀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钠和硫酸钠,存在离子为Na+、Cl﹣、SO42﹣;
B点,烧杯内的沉淀由2种物质组成,即碳酸钡和硫酸钡。
故填:Na+、Cl﹣、SO42﹣;2。
(4)检验D点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方法: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故填: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37.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实验一】科学小组用压强传感器装置(如图1),测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喷泉的实验过程中,三颈烧瓶内压强的变化(如图2)。
实验过程:室温下,将装满二氧化碳的三颈烧瓶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单孔塞(插有装水的注射器)塞紧瓶口a,数据采集器采集起始气压。将注射器内水压入瓶内,打开止水夹b,烧杯内的NaOH溶液喷到三颈烧瓶内形成喷泉。
(1)试分析图1中形成喷泉的原因: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气体体积减小,导致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烧杯内的NaOH溶液沿导管压入三颈烧瓶内形成喷泉 。
(2)图2中A、B、C、D、E哪点时喷泉现象最剧烈: C 。
【实验二】科学小组利用喷泉原理设计连锁反应装置(如图3)。
实验过程:圆底烧瓶内有收集满的二氧化碳,如图3组装装置。用注射器缓缓注入3毫升NaOH溶液,轻轻振荡烧瓶,打开止水夹,玻璃导管尖嘴处很快产生喷泉,与此同时,试管C、E中发生连锁反应。
(3)实验中,试管C中的现象是  红色消失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试管C、E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废液缸内蓝色絮状沉淀消失溶液呈蓝色。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的溶质为  NaCl、CuCl2、Na2SO4 。
【解答】解:(1)将注射器内水压入瓶内,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气体体积减小,导致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烧杯内的NaOH溶液沿导管压入三颈烧瓶内形成喷泉;
(2)由图2可知,C点时瓶内压强最小,所以此时喷泉现象最剧烈;
(3)连锁反应后,C试管中进入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颜色的变化为红色消失;
(4)C试管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试管中含有物质可能为氯化钠,氯化钠和稀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钠,E试管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E试管中可能含有的物质为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钠和硫酸铜,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钠和氢氧化钠,试管C、E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废液缸内蓝色絮状沉淀消失溶液呈蓝色,说明C试管中有盐酸,E试管中没有氢氧化钠,蓝色絮状沉淀消失是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则废液缸中一定含的溶质为NaCl、CuCl2、Na2SO4。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气体体积减小,导致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烧杯内的NaOH溶液沿导管压入三颈烧瓶内形成喷泉;
(2)C;
(3)红色消失;
(4)NaCl、CuCl2、Na2SO4。
四.解答题(共6小题)
38.如图实验所示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研究。
(1)为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的试剂有  ABCD 。
A.氢氧化钙溶液
B.锌粒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2)图①实验,烧杯中的各个量随稀盐酸的滴入变化情况示意图如图,其中不正确的有  CD 。
【解答】解:(1)A.原溶液中含有酚酞,若恰好完全反应,滴加氢氧化钙溶液会立刻变红色;如果盐酸过量,则一段时间后变红色,能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
B.锌粒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产生,能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
C.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能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
D.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能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
(2)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故选项图像正确。
B、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C、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滴加过程中钠离子的数量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D、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第一个过程溶剂增加的质量包括稀盐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大;第二个过程是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溶剂增加的质量只是稀盐酸中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小,故选项图像错误。
E、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氯离子的数量逐渐增加,至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氯离子的数量继续增加,故选项图像正确。
F、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氢离子的数量为0,至恰好完全反应,氢离子的数量逐渐增加,故选项图像正确。
故答案为:
(1)ABCD;
(2)CD。
39.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明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1)ab段在加入稀盐酸后,出现的现象是  黑色的氧化铜固体溶解,溶液变蓝色 。
(2)bc段烧杯中固体质量并未增加,是因为NaOH溶液与  HCl 先反应。
(3)cd点时,烧杯中不断增加的固体是  Cu(OH)2 。
【解答】解:(1)ab段在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出现的现象是黑色的氧化铜固体溶解,溶液变蓝色。
(2)bc段烧杯中固体质量并未增加,是因为NaOH溶液与HCl先反应。
(3)cd点时,烧杯中不断增加的固体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
故答案为:(1)黑色的氧化铜固体溶解,溶液变蓝色。
(2)HCl。
(3)Cu(OH)2。
40.现有三种易溶于水的钠盐组成的混合物,将其溶于水后得无色溶液A,进行如下实验并得到相应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无色溶液F时,需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
(2)白色沉淀E是  硫酸钡 。
(3)分析得知晶体G为氯化钠,则三种钠盐的组成为  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 。
【解答】解:(1)蒸发无色溶液F时,需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由分析可知,白色沉淀E是硫酸钡。
(3)分析得知晶体G为氯化钠,则三种钠盐的组成为: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
故答案为:
(1)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硫酸钡;
(3)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
41.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  B 。(选填字母)
(2)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然后  向长颈漏斗中加适量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时间后高度差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
(3)小金认为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比C更好,理由是  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干燥、纯净 。(写出一点即可)
(4)若如图A所示的装置制备氧气,该同学制备氧气时应选用的药品是  CD (选填字母)。
A.过氧化氢溶液
B.高锰酸钾
C.二氧化锰
D.氯酸钾
(5)若用C装置收集制备的氧气,判断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 。
【解答】解:(1)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为固液常温型反应,则发生装置可以选择B;
(2)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然后向长颈漏斗中加适量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时间后高度差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3)C装置属于向上排空气法,用排空气法的优点是收集的气体干燥,缺点是收集的气体不纯,而D装置是排水法,同时利用油层隔绝二氧化碳和水接触,则D装置可以收集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小金认为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比C更好,理由是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干燥、纯净;
(4)A装置是固体加热型装置,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说明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故选:CD;
(5)若用C装置收集制备的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判断氧气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
故答案为:(1)B;
(2)向长颈漏斗中加适量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时间后高度差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
(3)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干燥、纯净;
(4)CD;
(5)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收集满。
42.将铁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加入物质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a点时剩余的固体物质是  Cu、Fe (填化学式)。
(2)n点对应的横坐标数值是  11.2 。
(3)实验过程中共产生FeSO4多少克?
(4)模型能够直观反映化学变化的结果。将一定质量的镁条放入某一溶液(如图),其溶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相同,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固体的组成和质量大小关系不可能的是  C 。
A.
B.
C.
D.
【解答】解:(1)a点是铁与硫酸铜完全反应后过量,此时剩余固体中含有剩余的铁和生成的铜;
(2)由图示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铁质量是5.6g,
设5.6g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x,则:
Fe+CuSO4=FeSO4+Cu
56 64
5.6g x
x=6.4g
与硫酸铜反应完剩余的铁是:12g﹣6.4g=5.6g,所以反应前铁的总质量是5.6g+5.6g=11.2g,
n点对应的横坐标数值是11.2;
(3)由图示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铁质量是5.6g,与硫酸铜反应完剩余的铁是:12g﹣6.4g=5.6g,所以反应前铁的总质量是5.6g+5.6g=11.2g,设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y,根据:
Fe~FeSO4
56 152
11.2g y
y=30.4g
答:实验过程中共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30.4g。
(4)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镁>铁>铜,将镁条加入溶质为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的溶液中,镁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该反应方程式为Mg+CuSO4=MgSO4+Cu,即每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硫酸铜反应完全之后,若镁还有剩余,镁会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铁,该反应方程式为Mg+FeSO4=MgSO4+Fe,即每24份质量的镁能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
A、经上述分析,若镁无剩余,且只与硫酸铜反应置换了铜,故A不符合题意;
B、经上述分析,若镁无剩余,可能硫酸铜完全反应完,且硫酸亚铁反应了一部分,则生成的铜的质量可能大于生成的铁的质量,故B不符合题意;
C、经上述分析,若镁有剩余,说明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均反应完全,根据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相同,则生成铁的质量一定小于生成铜的质量,而图示中生成铁和铜的质量相等是不合理的,故C符合题意;
D、经上述分析,若镁有剩余,说明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均反应完全,根据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相同,则生成铁的质量一定小于生成铜的质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Cu、Fe;
(2)11.2;
(3)30.4g;
(4)C。
43.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质量为1.5g。某实验小组将这份样品完全溶解,配成50g溶液,然后缓慢滴入7.3%的稀盐酸,同时进行搅拌,使二氧化碳全部逸出。滴加过程中,多次测得溶液pH和溶液总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6次 第16次 第21次 第26次
滴加的盐酸总质量/g 0 5 15 20 25
溶液总质量/g 50 55 m 69.78 74.78
溶液pH 12.4 12.1 7.0 2.2 2.1
请分析计算:
(1)第 16 次测量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2)表中m= 64.78 。
(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1.5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解答】解:
根据第16次实验时pH=7,表示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前两组数据,而第四组数据应该是总质量不变,所以m=69.78g﹣5g=64.78g,即m=64.78。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g+15g﹣64.78g=0.22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44
x 7.3%y 0.22g
==
x=0.53g
y=5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35.3%
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15g﹣5g=10g。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36.5
z 10g×7.3%

z=0.8g
故答案为:
(1)16。
(2)64.78。
(3)35.3%,
(4)0.8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