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
2.
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
1.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3.
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试剂
95%酒精溶液、蒸馏水、小蜡烛、木条、小煤块;
实验仪器
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玻璃杯、玻璃棒等。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95%酒精溶液、蒸馏水,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观察两种物质是否可以燃烧
实验过程
酒精燃烧,蒸馏水不燃烧
酒精具有可燃性,
水没有可燃性,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分别点燃两支蜡烛,竖直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尽量使玻璃杯口与桌面间不留空隙)
实验过程
一段时间后,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熄灭,没有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正常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用坩埚钳分别夹取木条、小煤块,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比较两者燃烧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过程
小木条燃烧所需要的时间短,而小煤块较难燃烧
小木条的着火点比小煤块的低,说明燃烧
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1. 结合你在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试着总结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问题讨论
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该物质称为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并试着说明其灭火原理。
问题讨论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
隔绝氧气
木材着火时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液化气泄漏着火时关闭阀门
隔离可燃物
(1)(3)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1)(2)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2)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
(3)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你还能设计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吗?
问题讨论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可以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中考链接
1. (2024·四川乐山)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温度为60℃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260℃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500℃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D
中考链接
2. (2024·辽宁)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降低着火点
B.用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空气
C.设置隔离带,防止森林火灾蔓延——降低温度
D.红磷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红磷不是可燃物
B
中考链接
3. (2024·黑龙江)化学实验对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验中观察到薄铜片上的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该实验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中考链接
4. (2024·北京)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若a、b均为白磷,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若a、b均为红磷,判断该实验能否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接触,并说明理由: 。
a处白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
不能,因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a、b处的红磷均不燃烧
中考链接
5. (2024·云南)某同学为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向装置甲中通入空气,甲中的热水压入到乙中,甲、乙中的白磷均燃烧。由液面降低后甲中白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 ;由热水进入后乙中白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 。
与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中考链接
6. (2024·山东青岛)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可燃物
中考链接
6. (2024·山东青岛)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小红根据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中考链接
6. (2024·山东青岛)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
环保
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有关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B.烧杯上盖铜片是防止氧气进入水中
C.红磷燃烧与白磷燃烧产物不同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探究磷燃烧的条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试管中加入60℃的热水有隔绝空气的目的
B.通入O2后,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O2
C.通入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D.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
3.白磷易燃,保存在冷水中、利用白磷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左侧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时可观察到隔板先向右再向左移动
C.对比两侧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
D.白磷保存在冷水中是为了降低白磷的着火点
4.通常状况下白磷的着火点为40℃,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入空气前,甲中白磷和乙中白磷均不燃烧
B.通入空气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C.对比通入空气前甲中的现象、通入空气后乙中的现象,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对比通入空气前乙中的现象、通入空气后乙中的现象,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5.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关注物质变化过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很有必要。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 ;②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达到着火点)。
(2)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 ,另一个是 。
(3)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6.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此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试管中红磷未燃烧,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还可以观察到 ,由所填现象可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
②从现象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 。
(2)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
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红磷熄灭后,瓶内氧气并未耗尽,氧气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新认识是 。
7.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A.该实验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 B.该实验能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C.该实验乙中仍未密闭,对环境污染较大 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
8.为了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而进行的实验如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60℃,白磷、红磷均不能穿过带小孔圆形铝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到甲中白磷未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B.热水主要起隔绝氧气的作用
C.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该实验相比教材实验更为环保
9.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关闭弹簧夹,实验中观察到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b处白磷熄灭,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H形管的容积为50mL,白磷为足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处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对比b、c两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最终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约为10mL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10.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可将两端封闭通过抽动注射器活塞来判断是否漏气
B.室温时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至凹槽,红磷未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
C.打开K通入N2排尽管内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红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有可燃物
D.后面设置吸收装置的目的是防止燃烧产物逸散导致空气污染
11.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I. 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 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 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①由现象Ⅰ、Ⅱ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②由现象Ⅰ、Ⅲ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 。
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2)①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②将红磷换成过量白磷重复上述实验,反应后装置内氧气的含量为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相同情况下,红磷与白磷燃烧后剩余氧气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 。
12.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夹持装置略)。
已知:①W形玻璃管容积为 300ml.。②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②: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过量的红磷和过量的白磷,塞好橡胶塞,夹紧弹簧夹,将W形玻璃管放入80℃的热水中;
步骤③:待步骤②中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最终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剩余51mL。
(1)步骤②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写出该实验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该实验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4)为了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图实验。
A.通入N2,点燃酒精灯对b处加热,一段时间后, a、b中均无明显现象;
B.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棉布颗粒燃烧。
①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②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安全至关重要。若实验室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
13.探究燃烧的条件便于控制燃烧。可燃物燃烧的一般条件是:①可燃物与O2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用如图装置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欲证明条件①:先通O2,再通N2
B.欲证明条件②:先通N2,再点燃酒精灯
C.欲证明条件①②:先通O2,再点燃酒精灯,然后立即改通N2
D.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并吸收木炭燃烧生成的CO
14.按图1装置将点燃蜡烛伸入瓶中,蜡烛燃烧,白磷不燃烧:蜡烛熄灭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瓶内O2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2。依据实验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B.蜡烛熄灭后白磷能燃烧说明瓶内还有氧气
C.在t1-t2之间,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t3时,白磷熄灭,瓶内氧气没有完全消耗
15.某兴趣小组以“白磷”(着火点为40℃)为药品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兴趣小组利用图1、图2装置进行实验:步骤1:图1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称量装置总质量为;步骤2:将图1装置放到热水中(如图2所示),白磷剧烈燃烧。白磷熄灭冷却后称量此时图1装置的总质量为;步骤3:将图1装置再次放入热水中,打开弹簧夹,试管内残留的白磷复燃。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对比步骤1、步骤2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步骤3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m1、m2的大小关系是:m1 m2 (填“>”“<”或“=”)。
(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探究活动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兴趣小组利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步骤1:加热铜丝;引燃白磷。步骤2:待白磷熄灭,冷却,至液面不再变化,测得左管中剩余气体的高度为h1。
(5)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h1和h0表示)。
1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参与探究。
【初步探究】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热水至刚刚浸没白磷 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 ③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
(1)以上步骤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若把60℃的热水换成冷水,并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提出问题】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究竟有没有氧气剩余?
【深入探究】定量检测白磷在瓶内燃烧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反思交流】(3)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该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②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没有氧气
③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
(4)通过数据分析,你对燃烧需要氧气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
(5)在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反应结束并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根据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 (填“准确”或“不准确”)的。
17.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再探燃烧条件。
【查阅资料】I.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Ⅱ.二氧化碳难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探究一:燃烧条件的再探。
【实验1】兴题小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在燃烧匙中加入足量的红磷和白磷,往长颈漏斗加入80℃的热水、待热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后(不浸没燃烧匙)关闭止水夹并连接注射器,继续往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如图所示)。观察到燃烧匙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长颈漏斗液面下降,热水浸没燃烧匙,白磷火焰熄灭。
(1)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中导致长颈漏斗液面下降,热水浸没燃烧匙的原因是 。
(3)利用注射器,让白磷重新燃烧的操作是 。
探究二:是否可燃物满足了三个必要条件就一定会燃烧?
【实验2】不同规格的铁丝在空气中的燃烧对比。将不同规格的铁(普通细铁丝、细铁丝棉、铁粉)放在空气中加热,普通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细铁丝棉能部分燃烧;铁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5)根据实验可知,像铁丝这类在空气中不能直接燃烧的物质,使其燃烧的措施有 。
探究三: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是否是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
【实验3】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蜡烛在密闭容器内从燃烧到熄灭过程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变化如下图所示。
【实验4】利用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法收集一瓶约80%的二氧化碳和约20%的氧气的混合气体,将燃着的蜡烛伸入,观察到蜡烛先正常燃烧,后慢慢熄灭。
(6)结合实验3数据分析,密闭容器中燃烧的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7)据此分析,实验室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该方法 (填“准确”或“不准确”),理由是 。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有关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B.烧杯上盖铜片是防止氧气进入水中
C.红磷燃烧与白磷燃烧产物不同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答案】D
【解析】A、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还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烧杯上盖铜片是放置红磷与白磷,并使两物质的温度相同,不是隔绝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红磷与白磷燃烧的产物都是五氧化二磷,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铜片上的红磷与白磷都与氧气接触,且温度相同,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探究磷燃烧的条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试管中加入60℃的热水有隔绝空气的目的
B.通入O2后,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O2
C.通入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D.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
【答案】B
【解析】A、该实验中60℃热水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温度、隔绝空气,故说法正确;
B、实验中,红磷没有燃烧,因此其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C、通入O2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故说法正确;
D、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故说法正确。
故选B。
3.白磷易燃,保存在冷水中、利用白磷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左侧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时可观察到隔板先向右再向左移动
C.对比两侧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
D.白磷保存在冷水中是为了降低白磷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A、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故说法错误;
B、左侧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隔板左侧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实验开始时观察到隔板向右移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隔板左侧装置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隔板向左移动,故说法正确;
C、对比W型管左右两侧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D、白磷保存在冷水中,不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白磷的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故选B。
4.通常状况下白磷的着火点为40℃,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入空气前,甲中白磷和乙中白磷均不燃烧
B.通入空气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C.对比通入空气前甲中的现象、通入空气后乙中的现象,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对比通入空气前乙中的现象、通入空气后乙中的现象,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答案】C
【解析】A、通入空气前,甲中白磷和乙中白磷均不与氧气接触,均不燃烧,故说法正确;
B、通入空气后,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甲中白磷温度未达到着火点,不燃烧,故说法正确;
C、对比通入空气前甲和通入空气后乙,未控制唯一变量,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D、通入空气前,乙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通入氧气后,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故说法正确。
故选C。
5.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关注物质变化过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很有必要。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 ;②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达到着火点)。
(2)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 ,另一个是 。
(3)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2) 提供热量 隔绝氧气
(3)4P+5O22P2O5
【解析】(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进一步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3)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6.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此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试管中红磷未燃烧,气球a先变大后变小,还可以观察到 ,由所填现象可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
②从现象分析:气球a先变大的原因是 。
(2)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
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红磷熄灭后,瓶内氧气并未耗尽,氧气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新认识是 。
【答案】(1) 试管中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 燃烧放热
(2) 4P+5O22P2O5 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浓度达到一定的体积分数方可燃烧。或“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的含义是氧气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
【解析】(1)①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所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
②由所填现象可得到的燃烧条件是: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
③气球a变大,是因为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故填:燃烧放热;
(2)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②红磷熄灭后,瓶内氧气并未耗尽,氧气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新认识: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浓度达到一定的体积分数方可燃烧。或“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的含义是氧气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
7.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A.该实验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 B.该实验能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C.该实验乙中仍未密闭,对环境污染较大 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
【答案】B
【解析】A、乙中通入氧气前,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错误;
B、通入氧气后,甲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而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C、乙中白磷在水中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被水吸收,不会造成污染,错误;
D、红磷着火点为240℃,水的温度无法达到红磷着火点,所以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错误;
故选B。
8.为了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而进行的实验如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60℃,白磷、红磷均不能穿过带小孔圆形铝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察到甲中白磷未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B.热水主要起隔绝氧气的作用
C.该实验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该实验相比教材实验更为环保
【答案】B
【解析】A、甲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未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乙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能燃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直通管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甲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乙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能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会污染环境,该实验装置为密闭装置,与教材实验相比,更环保,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关闭弹簧夹,实验中观察到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b处白磷熄灭,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H形管的容积为50mL,白磷为足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处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对比b、c两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最终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约为10mL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答案】C
【解析】A、b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说法正确;
B、b处白磷与氧气接触,c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而b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说法正确;
C、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量筒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且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则进入的水的体积为50mL×=10mL,则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50mL-10mL=40mL,故说法不正确;
D、烧杯中的水一方面提供热量,另一方面使c处白磷隔绝氧气,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0.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可将两端封闭通过抽动注射器活塞来判断是否漏气
B.室温时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至凹槽,红磷未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
C.打开K通入N2排尽管内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红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有可燃物
D.后面设置吸收装置的目的是防止燃烧产物逸散导致空气污染
【答案】C
【解析】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可将玻璃管两端封闭,推拉注射器活塞,若活塞推到一定程度不能推动,证明气密性良好,故A说法正确;
B、室温时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至凹槽,红磷与氧气接触未燃烧,点燃酒精灯加热,红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故B说法正确;
C、打开K通入N2排尽管内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红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有氧气,故C说法错误;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设置吸收装置的目的是防止燃烧产物逸散导致污染空气,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1.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I. 试管中白磷燃烧;
Ⅱ. 水中白磷未燃烧;
Ⅲ. 试管中红磷未燃烧;
①由现象Ⅰ、Ⅱ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 。
②由现象Ⅰ、Ⅲ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 。
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2)①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②将红磷换成过量白磷重复上述实验,反应后装置内氧气的含量为3.21%,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回答:相同情况下,红磷与白磷燃烧后剩余氧气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 。
【答案】(1) 燃烧需要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发光、发热 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不同
【解析】(1)①Ⅰ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则试管中白磷燃烧;Ⅱ水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则水中白磷不燃烧,故由现象Ⅰ、Ⅱ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燃烧需要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试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则试管中白磷燃烧;Ⅲ试管中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则试管中红磷未燃烧,故由现象Ⅰ、Ⅲ对比可推知的结论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①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②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将红磷换成过量白磷重复上述实验,反应后装置内氧气的含量为3.21%,燃烧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白磷着火点最低,瓶内剩余氧气较少,红磷着火点最高,瓶内剩余氧气较多,相同情况下,红磷与白磷燃烧后剩余氧气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不同。
12.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夹持装置略)。
已知:①W形玻璃管容积为 300ml.。②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②: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过量的红磷和过量的白磷,塞好橡胶塞,夹紧弹簧夹,将W形玻璃管放入80℃的热水中;
步骤③:待步骤②中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最终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剩余51mL。
(1)步骤②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写出该实验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该实验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4)为了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图实验。
A.通入N2,点燃酒精灯对b处加热,一段时间后, a、b中均无明显现象;
B.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棉布颗粒燃烧。
①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②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安全至关重要。若实验室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
【答案】(1)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3)16.3%
(4) A、通入N2,点燃酒精灯对b处加热,一段时间后, b中无明显现象;B、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b中棉布颗粒燃烧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解析】(1)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过量的红磷和过量的白磷,塞好橡胶塞,夹紧弹簧夹,将W形玻璃管放入80℃的热水中,白磷和红磷均与氧气接触,此时可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3)原W型管内气体为300mL,后白磷燃烧结束后,量筒内的100mL水剩余51mL,则被吸入W型管内的水的体积为100mL-51mL=49mL,即W型管内气体中氧气体积为49mL,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6.3%;
(4)①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需要对比两次实验中b处的现象,因为b处两次的温度达到了棉布颗粒的着火点,但A操作中没有与氧气接触,未发生燃烧,B操作中,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
②若实验室不慎碰到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 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
13.探究燃烧的条件便于控制燃烧。可燃物燃烧的一般条件是:①可燃物与O2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用如图装置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欲证明条件①:先通O2,再通N2
B.欲证明条件②:先通N2,再点燃酒精灯
C.欲证明条件①②:先通O2,再点燃酒精灯,然后立即改通N2
D.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并吸收木炭燃烧生成的CO
【答案】C
【解析】A、先通O2,再通N2,不点燃酒精灯,木炭不会燃烧,不能说明可燃物与O2接触,A错误;
B、先通N2,再点燃酒精灯,木炭不能燃烧,不能证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错误;
C、先通O2,木炭不燃烧,再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木炭能燃烧,说明燃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然后立即改通N2,木炭熄灭,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C正确;
D、一氧化碳不能与石灰水反应,D错误。
故选:C。
14.按图1装置将点燃蜡烛伸入瓶中,蜡烛燃烧,白磷不燃烧:蜡烛熄灭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瓶内O2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2。依据实验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B.蜡烛熄灭后白磷能燃烧说明瓶内还有氧气
C.在t1-t2之间,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t3时,白磷熄灭,瓶内氧气没有完全消耗
【答案】A
【解析】A、结合图2可知,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氧气的含量降低造成的,选项错误;
B、燃烧需要有氧气,蜡烛熄灭后白磷能燃烧说明瓶内还有氧气,选项正确;
C、白磷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由图2可知,t2-t3过程中氧气继续减少说明t2时白磷开始燃烧,说明在t1-t2之间,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正确;
D、由图2可知,t3时,白磷熄灭,瓶内氧气没有完全消耗,选项正确。
故选A。
15.某兴趣小组以“白磷”(着火点为40℃)为药品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兴趣小组利用图1、图2装置进行实验:步骤1:图1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称量装置总质量为;步骤2:将图1装置放到热水中(如图2所示),白磷剧烈燃烧。白磷熄灭冷却后称量此时图1装置的总质量为;步骤3:将图1装置再次放入热水中,打开弹簧夹,试管内残留的白磷复燃。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对比步骤1、步骤2实验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步骤3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3)m1、m2的大小关系是:m1 m2 (填“>”“<”或“=”)。
(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探究活动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兴趣小组利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步骤1:加热铜丝;引燃白磷。步骤2:待白磷熄灭,冷却,至液面不再变化,测得左管中剩余气体的高度为h1。
(5)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h1和h0表示)。
【答案】(1)
(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需要与氧气接触
(3)=
(4)用沙土填埋,隔绝空气
(5)
【解析】(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2)步骤1:图1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称量装置总质量为;步骤2:将图1装置放到热水中(如图2所示),白磷剧烈燃烧,变量是温度,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步骤3:将图1装置再次放入热水中,打开弹簧夹,空气中的氧气沿玻璃导管进入试管,试管内残留的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接触。
(3)白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并且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相等,m1、m2的大小关系是:m1= m2。
(4)灭火原理: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或氧气、移除可燃物,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用沙土填埋,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
(5)设硬质玻璃管横截面积为,则反应前装置内气体总体积,消耗氧气的体积=,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
1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参与探究。
【初步探究】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热水至刚刚浸没白磷 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 ③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
(1)以上步骤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对比⑤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若把60℃的热水换成冷水,并重复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提出问题】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究竟有没有氧气剩余?
【深入探究】定量检测白磷在瓶内燃烧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反思交流】(3)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该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②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没有氧气
③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
(4)通过数据分析,你对燃烧需要氧气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
(5)在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反应结束并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根据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从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 (填“准确”或“不准确”)的。
【答案】 ④②①⑤③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变小 需要空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①③ 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不准确
【解析】(1)以上步骤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①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蒸馏水至刚刚浸没白磷;⑤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③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导致瓶内液面上升;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白磷燃烧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对比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若把60℃的蒸馏水换成冷的蒸馏水,白磷不能燃烧,可知60℃的蒸馏水的一个作用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能够达到着火点从而燃烧,根据对比,该实验还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①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过程中密闭装置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②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浓度低于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③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继续燃烧;故选①③。
(4)通过数据分析,我的新认识: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5)在按课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因为还有部分氧气未反应。
17.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再探燃烧条件。
【查阅资料】I.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Ⅱ.二氧化碳难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探究一:燃烧条件的再探。
【实验1】兴题小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在燃烧匙中加入足量的红磷和白磷,往长颈漏斗加入80℃的热水、待热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后(不浸没燃烧匙)关闭止水夹并连接注射器,继续往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如图所示)。观察到燃烧匙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长颈漏斗液面下降,热水浸没燃烧匙,白磷火焰熄灭。
(1)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中导致长颈漏斗液面下降,热水浸没燃烧匙的原因是 。
(3)利用注射器,让白磷重新燃烧的操作是 。
探究二:是否可燃物满足了三个必要条件就一定会燃烧?
【实验2】不同规格的铁丝在空气中的燃烧对比。将不同规格的铁(普通细铁丝、细铁丝棉、铁粉)放在空气中加热,普通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细铁丝棉能部分燃烧;铁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5)根据实验可知,像铁丝这类在空气中不能直接燃烧的物质,使其燃烧的措施有 。
探究三: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是否是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
【实验3】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蜡烛在密闭容器内从燃烧到熄灭过程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变化如下图所示。
【实验4】利用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法收集一瓶约80%的二氧化碳和约20%的氧气的混合气体,将燃着的蜡烛伸入,观察到蜡烛先正常燃烧,后慢慢熄灭。
(6)结合实验3数据分析,密闭容器中燃烧的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7)据此分析,实验室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该方法 (填“准确”或“不准确”),理由是 。
【答案】(1) 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热水浸没燃烧匙,白磷火焰熄灭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减小
(3)打开止水夹,利用注射器向瓶内推入大量空气
(4)
(5)将铁丝制成铁粉
(6)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降低
(7) 不准确 集气瓶中空气没有排净,氧气的体积分数小到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并没有集满,燃着木条就可熄灭。
【解析】(1)红磷的着火点是240℃,80℃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红磷不能燃烧;故填: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热水浸没燃烧匙,白磷火焰熄灭。热水将白磷与氧气隔开,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填:热水浸没燃烧匙,白磷火焰熄灭。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减小。将导致长颈漏斗液面下降,热水浸没燃烧匙。故填: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减小。
(3)打开止水夹,利用注射器向瓶内推入大量空气,是瓶内压强增大,将瓶内热水压回长颈漏斗,燃烧匙中白磷露出水面,与氧气重新接触,白磷重新燃烧。故填:打开止水夹,利用注射器向瓶内推入大量空气。
(4)铁粉在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
(5)由于普通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所以根据实验可知,像铁丝这类在空气中不能直接燃烧的物质,使其燃烧的措施有将铁丝制成铁粉,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填:将铁丝制成铁粉。
(6)根据验3数据图分析可知,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降低到一定程度,密闭容器中燃烧的蜡烛熄灭。故填: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降低。
(7)由于集气瓶中空气没有排净,氧气的体积分数小到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并没有集满,燃着木条就可熄灭。所以实验室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该方法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