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我与地坛》与《五人墓碑记》中的生死观》公开课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我与地坛》与《五人墓碑记》中的生死观》公开课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2 08:1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与《五人墓碑记》中的生死观
介休一中 郭建林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这两篇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主题。
2、能结合两篇文章的思想主题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3、能用正确的生命观去分析历史和人生。
教学重难点:
1、能从文本中总结出作者的生命观。
2、辨证地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3、学以致用,客观公正地分析历史人生。
学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王羲之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生莫大矣”。那么,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如何形成自己的生命观,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谈到了生死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做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看看从这两篇文章中会得到什么启发。
二、研读文本,设疑探究。
(一)快速翻阅《我与地坛》,思考问题。
师:史铁生说,他说他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你能体会史铁生那时候的心理状态吗?
生:史铁生因为是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双腿而非常痛苦,而且因双腿残废而使他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感到迷茫。
师:嗯,很好,请坐!马文凯同学说到很关键的一点,最狂妄的年龄失去双腿。痛苦而迷茫的史铁生到地坛去干什么呢?
生:去专心致志地想死的问题。
师:对,他最终把死的问题想明白了吗,他怎么说的?
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师:嗯,是这样。他说死不必急于求成,死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他把生命的消失看成是一个节日的时候,也就把生命的存在看成是一个美好的过程,他用这样的目光再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一起看一段文字。
(出示课件)“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我们来寻找一下这段话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叶。”
师:那么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这些生物都非常弱小,生命都非常短暂,但他们都是生机勃勃的.
师;看到这些弱小短暂而生机勃勃的小生命,史铁生得到什么启发?
生:这些弱小短暂,但活得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机勃勃的小生命启发了史铁生!连这样短暂弱小的生命都活的如此有滋有味,生机勃勃,都活得如此有希望和前途,那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没有资格没有理由因为遇到了挫折就轻言放弃生命。
师:说得真好!这些小生命启发了史铁生,也感动了我们。大家再看一段文字。(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段文字。
生朗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那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师:嗯,好极了。朗读的功底不错啊!咱们来找他写了哪些景物。
生:落日、雨燕、脚印、古柏、气味、落叶。
师:我们来分析这一段景物的共同特点,它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像落日、雨燕,还有那些孩子的脚印都是在荒凉的背景下出现的。这些东西一出来,就显得这些场景非常的灵动和生机勃勃。
师:嗯。灵动和生机勃勃。很好,请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一出来,整个世界就美啦!大家再思考,这些景物到底又是从哪个角度启发了史铁生?让一个经历磨难的不幸者,由悲观绝望变得坦然从容了。
生:这些景物他们所处的背景,或是苍 ( http: / / www.21cnjy.com )凉或是荒芜,都是让人感觉绝望那种场景。但是他们那些小东西,“雨燕、脚印、落叶、气味、古柏”等,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坦然,依然坦然从容不为外界所动,而史铁生就考虑这个问题,这些小物件,在这种背景下能够坦然从容,何况我们呢?我虽然残废了双腿,但依然能够自信的坚强的活下去。
师:很好,说的太棒了!这些弱小的生命,他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存环境,寂寞而荒凉。你比如像落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生命要消逝了,多么令人悲叹啊,可是落日要把地上每个坎坷都照得灿烂。于是史铁生想,它落下去,那是一个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自己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呢?在它还没有落下去的时候,去观赏!生命会不会消失呢?这个没有人能改变。每个人都要消失,但是你能做的是什么呢?在生命没有消失的时候,把生命过得精彩一些。所以史铁生在这些景物中,真正体味到了生命的真谛。
师:我找了一些图片让大家看。(出示课件)一轮落日、一棵古柏、一片落叶、一颗露珠。看到这些生命,大家有何感想。
生:看到这幅落日图想到一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所以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不用管他即将落下,我们只管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一棵古柏,几百年的参天古树,生命力如此旺盛,活得如此生机勃勃。刚刚飘落的一片落叶,生命结束了,已经从树上飘下来了,即将变为粪土。但是这片落叶却是“坦然安卧”,甚至还有点想翩翩起舞的味道。露珠生命很短,可是能折射出万道金光。
师:说得真好!这个世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切生命,都不甘心白来这一遭,即使下一刻生命结束,这一刻也要努力生机勃勃。那么我们从史铁生文章所写的景物中能总结出怎样的生命观呢?
生: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命。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该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呢?遇到困难和挫折,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做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参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
师:非常好的总结。要珍惜生命,努力让她 ( http: / / www.21cnjy.com )绽放美丽。关于生命,我们又想到了司马迁,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却接受了宫刑,“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为什么不选择死呢?是因为他有没有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说,他的人生价值还没有实现。人活一生,要有价值,没有实现价值就轻易死掉,这是不值得的。 “生,当如夏花之绚烂。”
(二)快速翻阅《五人墓碑记》,思考问题。
师:五人的死因是什么?
生:“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师:作者说十一个月后的葬礼“亦盛矣哉”,原因是什么?
生1:因为周顺昌,是个忠臣。这五个人,除了周文元是他的轿夫以外,其他四个人并不认识。实际上可以说是素未平生,他们的献身,完全是激于义愤。
生2:事情发生后,毛一鹭以苏州民变请于朝,很可能招来血雨腥风,而这五人挺身而出,没有使更多的人受到牵连,所以苏州人民怀念感激他们。
师:非常好。总结为两点。为了“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领大家打死缇骑,抗击阉党;为了“义”又挺身而出,舍己为人。在这篇文章中,张溥极力赞扬这五个人的思维很有趣。你能看出张溥肯定这五个人的牺牲的意义的巧妙之处吗?
生:张溥的赞扬除了肯定这五人的牺牲对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重大意义外,还特别指出了,这样的牺牲对于他们个人也是意义非凡的。文中说“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师:棒极了!他们的牺牲不仅帮助了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且就了自己。张溥是想用这个来传递正能量。苟且偷生可能多活几年,但舍生取义却成就了永恒。所以这篇文章的核心是舍生取义。对于张溥的生命观,你有怎样的结论。
生:生命是宝贵的,但是如果有人侵害了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利益,侵害了人间正道,就要舍生取义。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很好!舍生而取义,这就是张溥心中的伟男子,大丈夫!
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这两篇文章看起来对待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你能否把他们统一起来,形成自己的生死观。
生:我们要珍惜生命,生命多么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啊,我们为什么不珍惜呢?要好好活,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虚度人生!但如果有人侵害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侵害了人间正道,绝不能仅仅为了活下来而苟且偷生,就要舍生取义。
师:非常好!这应该是我们这两篇文章中所获得的正确的生死观。珍惜生命但也要懂得舍生取义!这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死观!
三、学以致用,体味历史,分析世事。
师:大家都知道文天祥,也学过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那我问问大家,你认为文天祥感动你的是哪儿?大家可以交流讨论一下。
生:我文天祥的生死观很有价值,国难当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觉得他自己应该活下来,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时候死去太没有价值了。然而南宋朝廷灭亡,自己被俘,他觉得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尊严,他应该选择死。
师:很好,请坐!围绕了一个词“价值”。也就是说活要活得有价值,死要死的有意义。说得很好!下一位!、
生:文天祥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念,他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他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在刚开始他被敌军俘虏的时候,他死里逃生是为了他的抱负,而后面不得不面对敌人的囚禁的时候,他知道他这时应该为了自己和国家,而放弃生。总结起来,文天祥就知道“以生鉴志,以死明志”。
师:说得很好,请坐!南宋还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灭,他还有希望,还有未完成的事业,他还有活着的价值,必须要活下来,因为自己的才华还可以去施展,去抗击外辱,国家需要他活着。但是国破家亡后,为了国家、民族还能保留一份尊严,保住这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就只能杀身成仁。
师:李敖曾经写了一本书,叫《北京法源寺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点讲维新变法和谭嗣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是有机会走的,英国使馆和日本使馆,都有好朋友过来救他,当时他可以乘船走的,但当时谭嗣同跟梁启超说了这么一段话,说“无有行者无以图未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你怎么理解他的这句话。
生:搞革命搞维新一定有人牺牲,不能维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力大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等到失败都落荒而逃,就剩下一个皇帝了,这是不忠义的一种表现,所以应当要有人流血,陪着皇帝死,那么谁来陪呢?谭嗣同来陪。谭嗣同放弃逃走的机会,为了心中对国君对民族的忠诚,决定引刀成一快,也就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那么“无有行者无以图未来”呢?就是革命必须留下火种,没有火种也没有将来,有时候活着比死了更难,责任更重大。
师:说得很好,前两个都是古人的事情,接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这件事是发生在09年10月份,长江大学几名舍生救人,荆门几百辆的出租车给他们送灵,为什么当时社会给予这几个年轻人这么高的尊重?请同学来说。
生1:他们的意义在于,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不认识的孩子献出自己的生命。、
生2:他们最大的贡献在于,当让他们选择是自己的命还是别人的命时,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而救别人的生命,所以他们舍生取义,救了别人的生命。
师:嗯,很好,请坐!他们诠释了舍生取义,还有没有其他认识呢?
生:他们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的行动,在我们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一个社会里面,他们的行动唤起了我们心中的一份良知,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他给我们一个提醒,也给我们一个榜样。
师:嗯,说得很好!他们用生命给我们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世界送来了感动。我们的生命在关键时候是可以付出的,是可以舍生取义的。所以,长江大学这几个学生,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说他用生命为这个炎热的世界送来一份清凉和感动。这是长江大学这几个学生用他们的生命给这个社会送来最珍贵的财富。
四、课堂结语
师:生命,是上天给我们最美好的馈赠,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生命多么美好,我们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生,应当活得有价值。生,将以有为,而死,要重于泰山。我们珍爱生命,但是,当国家利益,人间道义受到侵害时,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绝不苟且偷生,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这个顶天立地的“人”字。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生:老师再见!
五、教后记
语文课应该怎么上 这个问题怕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一直伴随我的语文教师生涯了。我总是想有所突破,想把语文课讲得更有用!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我一直觉得如果我们把高中语文课堂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死板的知识贩卖,变成生拉硬拽,只注重表层文本的研读,那就是在买椟还珠。一篇文章吸引人的地方一定不只是文本本身,而应当是其蕴含的精神思想。解读文章的精神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感受到前辈先贤精神的力量。这才能把语文课讲得有用,有魅力。这两篇文章一篇是被称之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是影响明朝社会的复社领导人张溥的文章,讲得角度不同,一者谈生,一者谈死。但是实际上他们都是想说明白人应该怎么活,怎么对待自己的生命。作为教育者,耳畔常能听到中学生自杀或是杀死别人的事情。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变得如此暴戾?为什么他们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或剥夺别人的生命?这值得每一个成年人思考。而且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责任和担当有所缺失,所以我们才得呼唤铁肩担道义,不见得每个人都得舍生取义,但是应当呼唤更多人去担当责任。而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并不罕见,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想必学生会在语文课上获得其他课堂得不到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语文老师的真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