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1.(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项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符合题意;
B项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多政议政权利,B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项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熟人社会”“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2.(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罗马公民马勒奥洛因弑亲遭到弟弟的控告,出于怨恨,他在遗嘱中剥夺了弟弟的继承资格。法官承认马勒奥洛有订立遗嘱的权利,但又认定弑亲者应当被视为精神病人,故根据罗马法判决其遗嘱无效。这体现出罗马法( )
A.突出保护个人私有产权 B.强调程序与形式主义
C.注重维护家庭伦理关系 D.追求实用与实质正义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法官承认马勒奥洛有订立遗嘱的权利,但又认定弑亲者应当被视为精神病人,故根据罗马法判决其遗嘱无效”分析可知:罗马法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追求公平与正义,因此D正确,C错误;
A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灵活与变通,而不是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和注重维护家庭伦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法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官承认马勒奥洛有订立遗嘱的权利,但又认定弑亲者应当被视为精神病人,故根据罗马法判决其遗嘱无效”。
3.(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特殊原因”主要是指( )
A.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 B.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
C.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 D.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
【答案】A
【知识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府院之争”的“特殊原因”是指封建王权观念的影响,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是封建王权观念的影响,“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与材料中“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不符,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是“府院之争”发生的原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依据“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1955年,日本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促成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同年,中国政府确定了贸易、渔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日工作计划,日本对此积极回应。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打破了美国遏制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B.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C.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日本为了恢复发展经济,与中国签订了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而中国当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建立工业化的基础,确定了贸易、渔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日工作计划,并得到日本的积极回应,这说明当时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C项正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遏制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美国,A项错误;
中日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不能说明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而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中日关系的松动,并不能说明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而且当时日本仍然受美国控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日双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去分析材料中中日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1978年5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美国代表布热津斯基时表示:“我方观点很明确,中美正常化的条件是,美国必须与台当局断交、撤军和废约,因为这涉及主权问题……在此前提下,可以同意就正常化问题进行具体的谈判。”这表明( )
A.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
B.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
C.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D.中国对美外交政策出现重大改变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考查中美关系。根据材料,邓小平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是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这体现了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毫不让步,故C项正确。
根据后来中美建交的史实,A项过于绝对,故排除:
1978年5月中国尚未对外开放,故排除B项;
从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到1978年5月的中美会谈,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没有出现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邓小平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是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6.(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自明朝末期起,中国的米价就出现了多次明显的变化,有学者估算在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外来作物大量种植 B.大米产量持续上升
C.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D.白银的购买力下降
【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反映米价上涨、每公分银所能购得之米逐步减少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D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作物逐渐大量种植,材料所述这一现象与外来作物大量种植无关,排除A项;
大米产量上升可能会带来米价下跌,排除B项;
这一现象与土地兼并状况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代商业经济的发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有现代学者认为,“摊丁入亩”对清代人口的增长作用是有限的,由于开始时口号作用和取消丁税后大量隐匿人口的查出,才使人口的表面数字猛增;清代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的种植推广。这说明( )
A.历史越久远研究就越接近真相 B.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有不同解读
C.传统的观点均存在诸多的不足 D.政策的作用不可能有具体结论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现代学者认为,‘摊丁入亩’对清代人口的增长作用是有限的”、“清代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的种植推广”,可知有的学者认为清代雍正时期国家实行的赋役政策对人口增长只是一时的增长,更主要是医学卫生的进步和高产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的影响,因此这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有不同解读,B项正确;
历史的久远与历史真相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
“传统的观点均存在诸多的不足”说法绝对,排除C项;
“不可能有具体结论”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研究的方法,需要结合史学研究的方法特征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出土秦简《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其中有以下规定(费,罚缴一定数量的财物):
衡制 误差 货罚 量制 误差 货罚
石 十六两以上 一甲 桶 二升以上 一甲
钧 四两以上 一盾 桶 一升以上 一盾
斤 三铢以上 一盾 斗 半升以上 一甲
据此可知,这一立法旨在( )
A.保障军备供给 B.打击不法商人
C.加强吏治建设 D.提高生产水平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朝的法律文件中对于各级官府账目的核验和审计方面如果度量衡的误差超过一定比例则罚缴一定数量财务,旨在防止各级官府通过利用度量衡谋私,C项正确;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让各级官府保持度量衡的准确,并非保障军备供给,排除A项;
处罚对象是度量衡不准确的各级官府,并非打击不法商人,排除B项;
官府的度量衡的准确不能提高生产水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古代的监察制度,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村汉墓出土的木犊《集簿》有两段关于户口方面的摘录,以下摘录可以用于研究汉朝( )
(一)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
(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六岁以下廿六万二千五百八十八。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凡万四千四百九十三。多前七百一十八。
①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
②地方行政制度
③赋役制度
④优抚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官员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恳田等数据上报中央,材料木犊《集簿》有大量详细的户口数据,可用于官员考核,故①的表述正确。汉代人头税分为口赋、算赋,材料中的相关年龄段的人口统计可以用于征税的依据,故③的表述正确;材料中统计了老年人的部分年龄段的数据,可用于政府的优抚政策,故④的表述正确,C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人口的数据,没有涉及相应的地方行政制度,无法用于研究地方行政制度,故②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B项、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地方的政治管理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的摘录结合古代基层治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方面更强调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1991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做法旨在( )
A.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B.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C.减轻政府的公共财政负担 D.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解析】【分析】材料中西方国家的做法有利于降低基层治理的成本,从而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鼓励社区、非政府组织自我管理,未体现调节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排除A项;
材料能反映减少政府干预,但并非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项;
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但这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需要结合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下面的漫画反映了当今面临的问题是( )
A.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B.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C.商品保鲜技术发展 D.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法添加物”大量注入“百姓餐桌”,导致人们惊恐不安,反映出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突出,D项正确;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食品中加入“非法添加物”不符,排除A项;
粮食储备技术进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
材料现象并非商品保鲜技术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考生可结合当今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2.(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明确把粮食定位为“基础中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安危”的战略性商品。之后,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表明( )
A.中国人口多的特殊国情 B.西方国家对华粮食封锁
C.国家主体作用得到强化 D.工业建设急需大量粮食
【答案】C
【知识点】食物储备技术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解析】【分析】C.依据材料可知,国家把粮食定位为战略性商品,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表明国家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大幅强化,故C项正确;
A.人口多少与否不能改变国家把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战略问题对待,排除A项;
B.西方国家对华粮食封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D.粮食安全与工业化急需大量粮食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3.(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学生能够看出秦汉在交通建设方面的共性,即交通成网,都城为中心。由此判断选项A、保证秦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
选项B,夸大了交通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与史实不符,故不选;
选项C,能够进行如此庞大的交通建设,其目的在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故C是正确选项;
选项D,交通建设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程度不合理,故不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交通建设与政治制度的关系。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目的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京东配送机器人从站点装货后,按照既定路线自动导航行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客户收货,并支持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码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快捷取货,为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公里”带去全新的解决方案。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 )
A.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 B.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C.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D.提高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答案】B
【知识点】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物流配送更加便捷,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人工智能的应用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未体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排除C项;
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的劳动强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在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2‰,英国伦敦患儿医院对1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80%来自工人阶层。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英国医疗技术水平低下 B.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C.工业革命危害民众健康 D.英国工人遭受沉重压迫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使工人和儿童更容易患上肺结核,可见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民众健康,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英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B项;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中工人受到压迫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英国工人遭受沉重压迫属于工业革命激化阶级矛盾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6.(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列生产工具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D.据所学可知,①曲辕犁出现于唐朝;②匣钵的形状,依器物形状而异。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③水排出现于汉朝;④我国铁农具出现于春秋,但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铜柄铁刃匕首,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故D项正确。
ACD.综上所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7.(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意大利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
A.东西商贸活动的浸染 B.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
C.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时间是1515至1517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新航路开辟的时期,再加上题干的关键信息“玉米”,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可以说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B项正确;
AC.东西方的商贸活动和传统农耕经济大战中中没有玉米,排除AC项;
D.拉斐尔壁画中画的几支玉米不能说明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18.(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宋代仁宗朝,三司使陈旭因违反“三公不按吏”制度,于朝堂“伤人”,被监察官弹劾并被罢职务,枢密使晏殊以笏击人折齿,监察官员曹修古认为其“忿躁亡大臣体”,予以弹劾,据此可推知,当时( )
A.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B.建章立制维护法纪
C.中枢权力相互制衡 D.行政效能有所提高
【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司使陈旭和枢密使晏殊遭到监察官员的弹劾,反映宋代监察官员坚决维护法纪,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皇权的加强,排除A项;
监察机构不属于中枢机构,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宋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三司使陈旭和枢密使晏殊遭到监察官员的弹劾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9.(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下表为隋唐时期南北方绘画文化要素分布对比表。据此可知( )
画家 百分比 壁画寺观 百分比 壁画墓 百分比 石窟壁画 百分比
北方 111 72.08% 112 54.11% 125 93.28% 6 100%
南方 43 27.92% 95 45.89% 9 6.72% o 0.00%
A.南北方文化状况总体较均衡 B.文化发展深受经济南移影响
C.文化发展受历史惯性的影响 D.隋唐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南北方绘画文化要素分布对比表”可知,绘画要素南北方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反映了隋唐时期文化,尤其是绘画深受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影响,故C项正确;
A.依据材料对比表可知,南北方文化状况十分不均衡,故排除A项;
B.文化发展深受经济南移影响,与材料所示信息恰恰相反,故排除B项;
D.隋唐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即可。
20.(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据如表可知,西周时期( )
史料 史料出处
“继自今嗣王……以万民惟正之供。” 《尚书·周书·无逸》
“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 《尚书·周书·酒诰》
“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周书·梓材》
“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 《尚书·周书·康诰》
A.神权政治色彩淡化 B.君民关系相对融洽
C.民本思想比较浓厚 D.礼乐制度雏形初显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万民惟正之供”“当于民监”“保民”“应保殷民”可知,西周时期重视百姓,体现了民本思想,C项正确;
民本思想浓厚不等于神权政治色彩淡化,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出军民关系,排除B项;
D项中的礼乐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需要考生掌握早期国家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1.(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答案】(1)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老子:无为而治;韩非:法治。
演变:秦:法家思想;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
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地位:基础性。
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主张: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张德治;根据材料“‘无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故以法治国’”可知,韩非主张法治。演变:结合所学从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地位。
(2)关系:根据材料二“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及所学可知,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根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结合所学从《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来说明。
(3)地位:根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基础性地位。必要性: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根据材料三“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知,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根据材料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知,依法治国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根据材料三“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可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故答案为:(1) 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老子: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法家思想;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
(2) 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 地位:基础性。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点评】(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秦汉时期的治国思想。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分析;第二问,结合秦朝、汉初、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解答。(2)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和唐朝的法律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三省制的内容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从《唐律疏议》的地位、影响等角度分析。(3)本题考查现代民主法制建设。第一问,根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三,从时代背景、民法局限性、新法治建设需要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1949—1979年间的中美关系史,也是当时世界格局的演变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美关系大事记
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
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961年,肯尼迪政府对中国采取了微小的缓和措施,如表示愿以优惠条件向中国出售粮食等。
1965年年初,美国在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声明:扩大轰炸仅限于北约,美国绝无意同
中国作战。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申明: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隔绝已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宣告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宣布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3月,美国国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
1979年7月,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为期3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
——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的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1949——1979年间的中美关系史,也是当时世界格局的演变史”。
【答案】(1)主要原因: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美国不承认新中国;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冷战,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朝鲜战争美国的失败。
(2)理解: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动。1949~1960年,美国敌视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面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等全面敌视的政策。面对美国的遏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处于冰点。1960~1971年,两极格局面临挑战,出现多极化趋势,中美持续对峙但有些许缓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诸多新的变化,欧洲逐渐联合,中苏关系恶化,不结盟运动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也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反美反苏。1972~1979年,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偶有波折: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的转变都有其实际的考虑:从美方看是因为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受越南战争的拖累、经济危机的打击等;从中国的视角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应对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总之,1949年以后的中美关系史,也是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历史。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0年9月”并结合所学可推出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承认新中国;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冷战,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根据材料信息“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可推出朝鲜战争美国的失败。
(2)理解:结合所学可知,两国关系的演变受制于国家利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故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动。结合所学可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展开阐述。结合所学,1949~1960年,美国敌视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面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等全面敌视的政策。面对美国的遏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处于冰点。1960~1971年,两极格局面临挑战,出现多极化趋势,中美持续对峙但有些许缓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诸多新的变化,欧洲逐渐联合,中苏关系恶化,不结盟运动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也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反美反苏。1972~1979年,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偶有波折: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的转变都有其实际的考虑:从美方看是因为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受越南战争的拖累、经济危机的打击等;从中国的视角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应对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总之,1949年以后的中美关系史,也是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历史。
故答案为:(1)主要原因: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美国不承认新中国;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冷战,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朝鲜战争美国的失败。
(2)理解: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动。1949~1960年,美国敌视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面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等全面敌视的政策。面对美国的遏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处于冰点。1960~1971年,两极格局面临挑战,出现多极化趋势,中美持续对峙但有些许缓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诸多新的变化,欧洲逐渐联合,中苏关系恶化,不结盟运动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也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反美反苏。1972~1979年,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偶有波折: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的转变都有其实际的考虑:从美方看是因为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受越南战争的拖累、经济危机的打击等;从中国的视角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应对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总之,1949年以后的中美关系史,也是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历史。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史,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灵活迁移,分析,归纳即可。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依据所学,可分析出,中美两国关系的演变受制于国家利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故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动。结合所学可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展开阐述,第一阶段:1949~1960年,美国敌视新中国;第二阶段:1960~1971年,中美持续对峙但有些许缓和;第三阶段:1972~1979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偶有波折;第四阶段: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3.(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兴起。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英国城市规划运动进程
时间 阶段 具体实施状况
1848—1875年 以公共卫生为中心 颁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领域基本得到完善。
1875—1909年 以住房问题为中心 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
1909—1939年 以综合治理为中心 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积极并创新地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既有对市区较大范围的总体规划,也有对邻近市区的卫星城市实施的综合规划,更有与周边城市联合进行的区域规划。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
【答案】(1)工业革命;自由放任政策;“城市病”。
(2)目标明确;阶段性(渐进性);立法推进;中央与地方配合;关注民生(解决公共问题);民间力量参与;创新性;综合性。
(3)缓解“城市病”(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民众生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拓展了城市空间;提供城市化发展借鉴。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可知工业革命的影响,出现“城市病”;结合所学可知受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可知以时间划分三个阶段,具体解决问题,有阶段性;根据材料“领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可知有立法推进;根据材料“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可知中央与地方配合;根据阶段性内容可知关注民生问题;根据材料“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可知民间力量有参与;结合材料可知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
(3)根据材料“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可知缓解“城市病”,推动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规划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拓展了城市空间,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借鉴。
故答案为:
(1) 工业革命;自由放任政策;“城市病”。
(2) 目标明确;阶段性(渐进性);立法推进;中央与地方配合;关注民生(解决公共问题);民间力量参与;创新性;综合性。
(3) 缓解“城市病”(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民众生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拓展了城市空间;提供城市化发展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化的演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分析;第三问结合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材料一中的三个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请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影响,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2)材料二中的“卫鞅”指的是谁?在哪个国家变法?目的是什么?春秋战国各学派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请列举两种治国思想。
【答案】(1)儒家、道家、法家;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或答其它孔子思想)百家争鸣;
(2)商鞅;秦国;富国强兵;仁政、法治、无为而治。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学派: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图片可得知孔子属于儒家,老子属于道家,韩非属于法家。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可从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治国思想(为政以德)、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等方面来思考。学术繁荣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卫鞅”指的是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春秋战国各派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仁政)、法家提倡以法治国、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等。
故答案为:
(1) 儒家、道家、法家;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或答其它孔子思想)百家争鸣;
(2) 商鞅;秦国;富国强兵;仁政、法治、无为而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第一问要求结合百家争鸣的学派代表及主张进行分析;第二问结合商鞅变法的目的和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及主张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 / 1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1.(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2.(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罗马公民马勒奥洛因弑亲遭到弟弟的控告,出于怨恨,他在遗嘱中剥夺了弟弟的继承资格。法官承认马勒奥洛有订立遗嘱的权利,但又认定弑亲者应当被视为精神病人,故根据罗马法判决其遗嘱无效。这体现出罗马法( )
A.突出保护个人私有产权 B.强调程序与形式主义
C.注重维护家庭伦理关系 D.追求实用与实质正义
3.(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国家机构之间为争权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下是一种常态。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这里的“特殊原因”主要是指( )
A.古代帝王权力观念根深蒂固 B.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
C.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 D.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
4.(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1955年,日本鸠山内阁同意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促成了中日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同年,中国政府确定了贸易、渔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日工作计划,日本对此积极回应。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打破了美国遏制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B.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C.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
D.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5.(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1978年5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美国代表布热津斯基时表示:“我方观点很明确,中美正常化的条件是,美国必须与台当局断交、撤军和废约,因为这涉及主权问题……在此前提下,可以同意就正常化问题进行具体的谈判。”这表明( )
A.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
B.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
C.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D.中国对美外交政策出现重大改变
6.(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自明朝末期起,中国的米价就出现了多次明显的变化,有学者估算在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外来作物大量种植 B.大米产量持续上升
C.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D.白银的购买力下降
7.(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有现代学者认为,“摊丁入亩”对清代人口的增长作用是有限的,由于开始时口号作用和取消丁税后大量隐匿人口的查出,才使人口的表面数字猛增;清代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的种植推广。这说明( )
A.历史越久远研究就越接近真相 B.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有不同解读
C.传统的观点均存在诸多的不足 D.政策的作用不可能有具体结论
8.(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出土秦简《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其中有以下规定(费,罚缴一定数量的财物):
衡制 误差 货罚 量制 误差 货罚
石 十六两以上 一甲 桶 二升以上 一甲
钧 四两以上 一盾 桶 一升以上 一盾
斤 三铢以上 一盾 斗 半升以上 一甲
据此可知,这一立法旨在( )
A.保障军备供给 B.打击不法商人
C.加强吏治建设 D.提高生产水平
9.(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村汉墓出土的木犊《集簿》有两段关于户口方面的摘录,以下摘录可以用于研究汉朝( )
(一)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
(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六岁以下廿六万二千五百八十八。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凡万四千四百九十三。多前七百一十八。
①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
②地方行政制度
③赋役制度
④优抚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方面更强调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1991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做法旨在( )
A.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B.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C.减轻政府的公共财政负担 D.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
11.(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下面的漫画反映了当今面临的问题是( )
A.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B.粮食储备技术进步
C.商品保鲜技术发展 D.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12.(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明确把粮食定位为“基础中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安危”的战略性商品。之后,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表明( )
A.中国人口多的特殊国情 B.西方国家对华粮食封锁
C.国家主体作用得到强化 D.工业建设急需大量粮食
13.(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14.(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京东配送机器人从站点装货后,按照既定路线自动导航行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客户收货,并支持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码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快捷取货,为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公里”带去全新的解决方案。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 )
A.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 B.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C.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D.提高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15.(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在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2‰,英国伦敦患儿医院对1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80%来自工人阶层。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英国医疗技术水平低下 B.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C.工业革命危害民众健康 D.英国工人遭受沉重压迫
16.(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列生产工具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17.(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意大利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
A.东西商贸活动的浸染 B.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
C.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18.(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宋代仁宗朝,三司使陈旭因违反“三公不按吏”制度,于朝堂“伤人”,被监察官弹劾并被罢职务,枢密使晏殊以笏击人折齿,监察官员曹修古认为其“忿躁亡大臣体”,予以弹劾,据此可推知,当时( )
A.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B.建章立制维护法纪
C.中枢权力相互制衡 D.行政效能有所提高
19.(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下表为隋唐时期南北方绘画文化要素分布对比表。据此可知( )
画家 百分比 壁画寺观 百分比 壁画墓 百分比 石窟壁画 百分比
北方 111 72.08% 112 54.11% 125 93.28% 6 100%
南方 43 27.92% 95 45.89% 9 6.72% o 0.00%
A.南北方文化状况总体较均衡 B.文化发展深受经济南移影响
C.文化发展受历史惯性的影响 D.隋唐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20.(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据如表可知,西周时期( )
史料 史料出处
“继自今嗣王……以万民惟正之供。” 《尚书·周书·无逸》
“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 《尚书·周书·酒诰》
“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周书·梓材》
“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 《尚书·周书·康诰》
A.神权政治色彩淡化 B.君民关系相对融洽
C.民本思想比较浓厚 D.礼乐制度雏形初显
21.(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2.(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1949—1979年间的中美关系史,也是当时世界格局的演变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美关系大事记
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
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961年,肯尼迪政府对中国采取了微小的缓和措施,如表示愿以优惠条件向中国出售粮食等。
1965年年初,美国在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声明:扩大轰炸仅限于北约,美国绝无意同
中国作战。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申明: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隔绝已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宣告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宣布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3月,美国国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
1979年7月,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为期3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
——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的角度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1949——1979年间的中美关系史,也是当时世界格局的演变史”。
23.(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兴起。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英国城市规划运动进程
时间 阶段 具体实施状况
1848—1875年 以公共卫生为中心 颁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领域基本得到完善。
1875—1909年 以住房问题为中心 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
1909—1939年 以综合治理为中心 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积极并创新地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既有对市区较大范围的总体规划,也有对邻近市区的卫星城市实施的综合规划,更有与周边城市联合进行的区域规划。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
24.(2023高二下·蓬莱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材料一中的三个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请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影响,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2)材料二中的“卫鞅”指的是谁?在哪个国家变法?目的是什么?春秋战国各学派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请列举两种治国思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 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更多地利用乡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项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符合题意;
B项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多政议政权利,B不符合题意;
C项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C不符合题意;
D项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管理实现了长治久安,并非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熟人社会”“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2.【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法官承认马勒奥洛有订立遗嘱的权利,但又认定弑亲者应当被视为精神病人,故根据罗马法判决其遗嘱无效”分析可知:罗马法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追求公平与正义,因此D正确,C错误;
A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灵活与变通,而不是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和注重维护家庭伦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法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官承认马勒奥洛有订立遗嘱的权利,但又认定弑亲者应当被视为精神病人,故根据罗马法判决其遗嘱无效”。
3.【答案】A
【知识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府院之争”的“特殊原因”是指封建王权观念的影响,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是封建王权观念的影响,“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上的不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黎段二人政治性格上的缺陷”与材料中“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不符,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日对中国政局的插手与干预是“府院之争”发生的原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期的“府院之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依据“但是发生在刚刚脱离有几千年专制传统的、初建共和的民国,则不能不有其特殊原因”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日本为了恢复发展经济,与中国签订了第三次民间贸易协定,而中国当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建立工业化的基础,确定了贸易、渔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日工作计划,并得到日本的积极回应,这说明当时谋求经济发展是中日双方的共同需求,C项正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遏制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美国,A项错误;
中日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不能说明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而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中日关系的松动,并不能说明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而且当时日本仍然受美国控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日双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去分析材料中中日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考查中美关系。根据材料,邓小平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是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这体现了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毫不让步,故C项正确。
根据后来中美建交的史实,A项过于绝对,故排除:
1978年5月中国尚未对外开放,故排除B项;
从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到1978年5月的中美会谈,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没有出现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邓小平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是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反映米价上涨、每公分银所能购得之米逐步减少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D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作物逐渐大量种植,材料所述这一现象与外来作物大量种植无关,排除A项;
大米产量上升可能会带来米价下跌,排除B项;
这一现象与土地兼并状况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代商业经济的发展,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现代学者认为,‘摊丁入亩’对清代人口的增长作用是有限的”、“清代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的种植推广”,可知有的学者认为清代雍正时期国家实行的赋役政策对人口增长只是一时的增长,更主要是医学卫生的进步和高产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的影响,因此这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有不同解读,B项正确;
历史的久远与历史真相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
“传统的观点均存在诸多的不足”说法绝对,排除C项;
“不可能有具体结论”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研究的方法,需要结合史学研究的方法特征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朝的法律文件中对于各级官府账目的核验和审计方面如果度量衡的误差超过一定比例则罚缴一定数量财务,旨在防止各级官府通过利用度量衡谋私,C项正确;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让各级官府保持度量衡的准确,并非保障军备供给,排除A项;
处罚对象是度量衡不准确的各级官府,并非打击不法商人,排除B项;
官府的度量衡的准确不能提高生产水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古代的监察制度,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官员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恳田等数据上报中央,材料木犊《集簿》有大量详细的户口数据,可用于官员考核,故①的表述正确。汉代人头税分为口赋、算赋,材料中的相关年龄段的人口统计可以用于征税的依据,故③的表述正确;材料中统计了老年人的部分年龄段的数据,可用于政府的优抚政策,故④的表述正确,C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人口的数据,没有涉及相应的地方行政制度,无法用于研究地方行政制度,故②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B项、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地方的政治管理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的摘录结合古代基层治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解析】【分析】材料中西方国家的做法有利于降低基层治理的成本,从而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鼓励社区、非政府组织自我管理,未体现调节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排除A项;
材料能反映减少政府干预,但并非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项;
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但这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需要结合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法添加物”大量注入“百姓餐桌”,导致人们惊恐不安,反映出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突出,D项正确;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食品中加入“非法添加物”不符,排除A项;
粮食储备技术进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
材料现象并非商品保鲜技术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考生可结合当今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2.【答案】C
【知识点】食物储备技术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解析】【分析】C.依据材料可知,国家把粮食定位为战略性商品,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表明国家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大幅强化,故C项正确;
A.人口多少与否不能改变国家把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战略问题对待,排除A项;
B.西方国家对华粮食封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D.粮食安全与工业化急需大量粮食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保障粮食安全被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3.【答案】C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学生能够看出秦汉在交通建设方面的共性,即交通成网,都城为中心。由此判断选项A、保证秦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与史实不符,故不选;
选项B,夸大了交通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与史实不符,故不选;
选项C,能够进行如此庞大的交通建设,其目的在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故C是正确选项;
选项D,交通建设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程度不合理,故不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交通建设与政治制度的关系。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目的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物流配送更加便捷,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人工智能的应用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未体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排除C项;
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们的劳动强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使工人和儿童更容易患上肺结核,可见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民众健康,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英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B项;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中工人受到压迫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英国工人遭受沉重压迫属于工业革命激化阶级矛盾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
【解析】【分析】D.据所学可知,①曲辕犁出现于唐朝;②匣钵的形状,依器物形状而异。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蛋壳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③水排出现于汉朝;④我国铁农具出现于春秋,但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铜柄铁刃匕首,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故D项正确。
ACD.综上所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7.【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的信息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时间是1515至1517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新航路开辟的时期,再加上题干的关键信息“玉米”,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可以说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B项正确;
AC.东西方的商贸活动和传统农耕经济大战中中没有玉米,排除AC项;
D.拉斐尔壁画中画的几支玉米不能说明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18.【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司使陈旭和枢密使晏殊遭到监察官员的弹劾,反映宋代监察官员坚决维护法纪,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皇权的加强,排除A项;
监察机构不属于中枢机构,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宋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三司使陈旭和枢密使晏殊遭到监察官员的弹劾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南北方绘画文化要素分布对比表”可知,绘画要素南北方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反映了隋唐时期文化,尤其是绘画深受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影响,故C项正确;
A.依据材料对比表可知,南北方文化状况十分不均衡,故排除A项;
B.文化发展深受经济南移影响,与材料所示信息恰恰相反,故排除B项;
D.隋唐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学生正确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即可。
20.【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以万民惟正之供”“当于民监”“保民”“应保殷民”可知,西周时期重视百姓,体现了民本思想,C项正确;
民本思想浓厚不等于神权政治色彩淡化,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出军民关系,排除B项;
D项中的礼乐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需要考生掌握早期国家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1.【答案】(1)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老子:无为而治;韩非:法治。
演变:秦:法家思想;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
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地位:基础性。
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主张: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张德治;根据材料“‘无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故以法治国’”可知,韩非主张法治。演变:结合所学从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地位。
(2)关系:根据材料二“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及所学可知,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根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结合所学从《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来说明。
(3)地位:根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基础性地位。必要性: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根据材料三“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知,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根据材料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知,依法治国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根据材料三“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可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故答案为:(1) 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老子: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法家思想;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
(2) 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 地位:基础性。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点评】(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秦汉时期的治国思想。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分析;第二问,结合秦朝、汉初、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解答。(2)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和唐朝的法律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三省制的内容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从《唐律疏议》的地位、影响等角度分析。(3)本题考查现代民主法制建设。第一问,根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三,从时代背景、民法局限性、新法治建设需要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答案】(1)主要原因: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美国不承认新中国;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冷战,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朝鲜战争美国的失败。
(2)理解: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动。1949~1960年,美国敌视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面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等全面敌视的政策。面对美国的遏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处于冰点。1960~1971年,两极格局面临挑战,出现多极化趋势,中美持续对峙但有些许缓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诸多新的变化,欧洲逐渐联合,中苏关系恶化,不结盟运动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也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反美反苏。1972~1979年,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偶有波折: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的转变都有其实际的考虑:从美方看是因为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受越南战争的拖累、经济危机的打击等;从中国的视角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应对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总之,1949年以后的中美关系史,也是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历史。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0年9月”并结合所学可推出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承认新中国;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冷战,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根据材料信息“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可推出朝鲜战争美国的失败。
(2)理解:结合所学可知,两国关系的演变受制于国家利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故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动。结合所学可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展开阐述。结合所学,1949~1960年,美国敌视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面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等全面敌视的政策。面对美国的遏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处于冰点。1960~1971年,两极格局面临挑战,出现多极化趋势,中美持续对峙但有些许缓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诸多新的变化,欧洲逐渐联合,中苏关系恶化,不结盟运动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也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反美反苏。1972~1979年,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偶有波折: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的转变都有其实际的考虑:从美方看是因为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受越南战争的拖累、经济危机的打击等;从中国的视角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应对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总之,1949年以后的中美关系史,也是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历史。
故答案为:(1)主要原因: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美国不承认新中国;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冷战,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朝鲜战争美国的失败。
(2)理解: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动。1949~1960年,美国敌视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面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等全面敌视的政策。面对美国的遏制,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处于冰点。1960~1971年,两极格局面临挑战,出现多极化趋势,中美持续对峙但有些许缓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诸多新的变化,欧洲逐渐联合,中苏关系恶化,不结盟运动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也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反美反苏。1972~1979年,这一时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偶有波折: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的转变都有其实际的考虑:从美方看是因为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受越南战争的拖累、经济危机的打击等;从中国的视角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应对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总之,1949年以后的中美关系史,也是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历史。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史,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灵活迁移,分析,归纳即可。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依据所学,可分析出,中美两国关系的演变受制于国家利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故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动。结合所学可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展开阐述,第一阶段:1949~1960年,美国敌视新中国;第二阶段:1960~1971年,中美持续对峙但有些许缓和;第三阶段:1972~1979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偶有波折;第四阶段: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3.【答案】(1)工业革命;自由放任政策;“城市病”。
(2)目标明确;阶段性(渐进性);立法推进;中央与地方配合;关注民生(解决公共问题);民间力量参与;创新性;综合性。
(3)缓解“城市病”(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民众生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拓展了城市空间;提供城市化发展借鉴。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市政当局无为而治,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可知工业革命的影响,出现“城市病”;结合所学可知受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可知以时间划分三个阶段,具体解决问题,有阶段性;根据材料“领布了多部与卫生治理相关的法案”“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工业城市在规划法案的授权下”可知有立法推进;根据材料“中央机构与地方政府展开了以街道、住房和公共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可知中央与地方配合;根据阶段性内容可知关注民生问题;根据材料“各种非官方建筑团体建造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住房,提高了中等阶层的住房条件”可知民间力量有参与;结合材料可知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
(3)根据材料“到1939年,英国‘城市病’得到缓解,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可知缓解“城市病”,推动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规划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拓展了城市空间,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借鉴。
故答案为:
(1) 工业革命;自由放任政策;“城市病”。
(2) 目标明确;阶段性(渐进性);立法推进;中央与地方配合;关注民生(解决公共问题);民间力量参与;创新性;综合性。
(3) 缓解“城市病”(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民众生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拓展了城市空间;提供城市化发展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化的演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英国城市规划运动兴起的背景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特点分析;第三问结合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答案】(1)儒家、道家、法家;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或答其它孔子思想)百家争鸣;
(2)商鞅;秦国;富国强兵;仁政、法治、无为而治。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学派: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图片可得知孔子属于儒家,老子属于道家,韩非属于法家。孔子的主要思想成就:可从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治国思想(为政以德)、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等方面来思考。学术繁荣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卫鞅”指的是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春秋战国各派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仁政)、法家提倡以法治国、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等。
故答案为:
(1) 儒家、道家、法家;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或答其它孔子思想)百家争鸣;
(2) 商鞅;秦国;富国强兵;仁政、法治、无为而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第一问要求结合百家争鸣的学派代表及主张进行分析;第二问结合商鞅变法的目的和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及主张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