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0 07:37:02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课时练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兰 拔拔 丘穆陵 尉迟
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尉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改用汉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全面向汉族学习,这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
B.江南开发,不符合题意;
C.南朝稳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对该现象的影响的分析理解回答。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相比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废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除原有的鲜卑习俗,推行汉族文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废分封行县制 ,这是秦统一后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实行盐铁专营,这是汉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发现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3.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不符合题意;
B.官渡之战,200年,不符合题意;
D.城濮之战,春秋争霸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4.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旧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经济繁荣 C.国家统一 D.江南开发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旧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样式。”可得出北魏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民族交融,A符合题意;
经济繁荣与题干无关,排除B;
北魏、南朝都未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C;
江南的开发与北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和南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3七上·紫金期末)如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反映的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反映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从题干无法得出,A不符合题意;
少数民族的汉化表述不全面,B不符合题意;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6.(2023七上·洞口期末)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魏晋时期(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B选项正确;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同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A选项错误;
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选项错误;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
7.(统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卷)在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衣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意思是少数民族的人穿汉族衣服,汉人也吃少数民族的食物,这反映出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这是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是说 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衣物,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细心分析辨别题肢回答,注意要理解。
8.(2022七上·乐至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
A.孝文帝改革 B.昭君出塞 C.商鞅变法 D.汉通西域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推行汉化措施,如使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等,促进了胡汉之间的民族交融,与材料所述项符合,A项符合题意。
昭君出塞发生在东汉元帝时期,使匈奴向汉称臣,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汉通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与胡汉民族融合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理解。难度适中,学生需理解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使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胡汉隔阂淡化,黄河流域出现多元文化融合的景象即可作答。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9.(2021七上·长安期末) 439年,   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即位后,将都城迁到洛阳,立志推行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答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将都城迁到洛阳,立志推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的建立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1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题)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   取代,西魏被   取代,这五个朝代统称为   。
【答案】北齐;北周;北朝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朝的形成,学生应掌握好基础知识。
【点评】考查学生记忆能力。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11.(2022七上·济宁期末)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交流】
材料一:
【民族交流】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将A,E两处补充完整。上图所示路线的开通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这一路线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西汉朝廷在C处设置了什么官职,这一官职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主”是谁?概括魏主为“变北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魏主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最远到达欧洲。因此A是长安;E是大秦(欧洲);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汉朝廷在C处设置了西域都护,这一官职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根据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概括魏主为“变北俗”采取了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等改革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魏主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故答案为:
(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课时练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兰 拔拔 丘穆陵 尉迟
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尉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4.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旧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经济繁荣 C.国家统一 D.江南开发
5.(2023七上·紫金期末)如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6.(2023七上·洞口期末)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魏晋时期(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7.(统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寒假作业(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卷)在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衣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8.(2022七上·乐至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
A.孝文帝改革 B.昭君出塞 C.商鞅变法 D.汉通西域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9.(2021七上·长安期末) 439年,   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即位后,将都城迁到洛阳,立志推行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1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题)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   取代,西魏被   取代,这五个朝代统称为   。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材料分析题
得分
11.(2022七上·济宁期末)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交流】
材料一:
【民族交流】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将A,E两处补充完整。上图所示路线的开通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这一路线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西汉朝廷在C处设置了什么官职,这一官职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主”是谁?概括魏主为“变北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魏主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改用汉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全面向汉族学习,这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
B.江南开发,不符合题意;
C.南朝稳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对该现象的影响的分析理解回答。
2.【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相比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废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除原有的鲜卑习俗,推行汉族文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废分封行县制 ,这是秦统一后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实行盐铁专营,这是汉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发现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不符合题意;
B.官渡之战,200年,不符合题意;
D.城濮之战,春秋争霸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4.【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采用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旧都)和建康城(今南京,南方六朝都城)的样式。”可得出北魏吸收了汉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民族交融,A符合题意;
经济繁荣与题干无关,排除B;
北魏、南朝都未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C;
江南的开发与北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和南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反映的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反映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从题干无法得出,A不符合题意;
少数民族的汉化表述不全面,B不符合题意;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B选项正确;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同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A选项错误;
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选项错误;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
7.【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意思是少数民族的人穿汉族衣服,汉人也吃少数民族的食物,这反映出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这是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是说 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衣物,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细心分析辨别题肢回答,注意要理解。
8.【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推行汉化措施,如使用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等,促进了胡汉之间的民族交融,与材料所述项符合,A项符合题意。
昭君出塞发生在东汉元帝时期,使匈奴向汉称臣,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汉通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与胡汉民族融合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理解。难度适中,学生需理解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使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胡汉隔阂淡化,黄河流域出现多元文化融合的景象即可作答。
9.【答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将都城迁到洛阳,立志推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的建立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10.【答案】北齐;北周;北朝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朝的形成,学生应掌握好基础知识。
【点评】考查学生记忆能力。
11.【答案】(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最远到达欧洲。因此A是长安;E是大秦(欧洲);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汉朝廷在C处设置了西域都护,这一官职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根据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概括魏主为“变北俗”采取了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等改革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魏主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故答案为:
(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