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课堂】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3第一单元_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时作业3份+单元测评+课件(77张PPT)(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赢在课堂】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3第一单元_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时作业3份+单元测评+课件(77张PPT)(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12 15:20:19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00年,德国首相比洛曾提出:“如果我们没有巨大的威力,没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就不能得到幸福。”此话表明(  )
                
A.统治阶级提倡加强军事力量振兴德国
B.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到仇视
C.统治者要使德国走上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
D.统治者准备通过增强军事力量提高国际地位
解析:本题题干中指出德国要发展陆军和海军是为了得到幸福,满足军国主义扩张的心理需求,并不是振兴德国和提高国际地位,故A、D两项错误,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
答案:C
2.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民族自决 B.势力均衡
C.绥靖主义 D.严守中立
解析:丘吉尔的话表明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是反对欧洲大陆最强大或具有支配力的国家,不管它是法国还是德国,英国的目的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的利益。故B项正确。
答案:B
3.《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
解析:这位银行家选择了三个帝国作为赌注,三个帝国在当时的欧洲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这三个帝国在战后都崩溃了。民主制度发展不充分,封建残余力量强大是导致这几个欧洲帝国崩溃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反面证明了欧洲民主思想尚未达到很完善的程度,从侧面反映了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答案:B
4.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各国的扩张激化了矛盾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解析:根据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战争威胁不断增加。结合材料可知,本题中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A项。C项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D项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答案:A
5.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该观点提出的依据是(  )
A.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一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一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仅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进行或给欧洲带来毁灭性打击得不出题干材料观点,排除B、D两项。C项说法错误,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故选A项。
答案:A
6.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Europe became a “powder keg”,waiting for the spark that make it explode。点燃欧洲“火药桶”的这颗“火星”是(  )
A.德奥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  B.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C.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D.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解析: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成为点燃欧洲“火药桶”的那颗“火星”。
答案:B
7.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从下边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经济基础等比英法薄弱,只有速战速决,才能取胜。后来的实践证明德国采取了速战速决的计划,但未取得成功。
答案:A
8.第三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个战役中(  )
A.凡尔登战役 B.库尔斯克会战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首次使用坦克是在索姆河战役中。
答案:C
9.《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解析:本题是顺序排列题,注意时间的先后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即1914年、1915年、1916年。第一阶段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战略,第二阶段的德军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第三阶段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10.“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一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反映了(  )
A.一战后期的厌战情绪 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
C.一战中各国伤亡情况 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解析:从材料“我要回家”等有效信息分析材料反映了一战后期的厌战情绪。
答案:A
11.“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以下史实能证明列宁这一论断第二层意思的是(  )
①一战引发了俄国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②一战引发了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③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退出战争 ④德国革命使德皇退位,战争结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①②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一层意思,③④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二层意思,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12.斯大林曾经说过:死一个人是一个悲剧,死100万个人就是一个统计。杀一个人是罪犯,杀100万个人就是一个英雄。这段让人不寒而栗但又真实到极点的话反映了战争的(  )
①成就感 ②愉悦性 ③残酷性 ④反人性 ⑤罪恶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B
13.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 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欧国家带来灾难,一些国家被削弱,依据所学知识,主要是英、法、德、奥匈等国。
答案:A
14.1918~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导致共2 200万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最多。导致这种状况的诸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
A.欧洲各国忙于镇压革命而无暇顾及防治流行病
B.欧洲人生活质量的下降使其难以抵御疾病
C.欧洲各国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影响了流行病防治
D.刚刚经历战争的欧洲人没有重视疾病防治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由于受到战争的创伤,各国经济都十分困难,劳动人民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导致人们身体素质迅速下降,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也逐渐降低。
答案:B
15.一战摧毁了一个旧世界,催生了一个新世界。这里的“新”表现在(  )
①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出现 ②新的国际格局开始形成——西欧衰落,美日崛起 ③欧洲新生独立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出现 ④亚、非、拉掀起新的民族独立运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彼此对立的两大势力……假如德国昨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英国《星期天评论》
材料二 “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威尔逊演说(1916年7月10日)
材料三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威尔逊关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演说
材料四 在1918年11月,当德国宣告投降的消息传到前线时,一部分德军官兵认为“德国在战场上没有战败,而是被卖国贼从背后捅了一刀”。
请完成:
(1)材料一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材料中英国在参战后未达到的目的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战的直接目的、最终目的及所打的旗号各是什么。(8分)
(3)材料四的“卖国贼从背后捅了一刀”的真实情况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英国没有因德国失败而更富,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
(2)直接目的:发战争财。最终目的:统治世界。旗号:捍卫人类权利。
(3)在1918年,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给20世纪初的人类造成了严重后果,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整个树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或两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
(1)材料一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4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3)材料三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具有哪些方面的积极影响。(4分)
(4)除上述材料所揭示的后果或影响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两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所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凡尔登战役。说明了战争的残酷。
(2)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本土没有遭受战火;美国的参战以及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3)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
(4)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美日趁机崛起;苏维埃政权成为欧洲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课件24张PPT。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课件23张PPT。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课件20张PPT。第3课 大战的后果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课件5张PPT。单元整合DANYUAN ZHENGHE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
一、选择题
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除了无关紧要的例外情形,探险不再是‘发现’,而是一种运动挑战……”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在绘制世界各地的地图,这显然是为瓜分世界做准备。
答案:B
2.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解析:本题材料所表述的内涵为维持现状,亦即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维持强国对峙局面。所以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应是处于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
答案:A
3.右图漫画《均势》是英国詹姆斯·吉尔雷的作品,它形象地反映了英国近代外交政策的特色。历史上英国长期推行这一外交政策的目的是(  )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均衡
D.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漫画的能力和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为了便于控制欧洲,英国长期推行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漫画反映的是一种均衡的策略。
答案:C
4.1895年,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
A.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与英国在全球进行经济竞争
C.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把德国的商品和技术推广到全世界,体现了其称霸世界的意图,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假如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富有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战吗?”(选自1887年英国《星期六评论》)为此,英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大陆均势政策 B.采取绥靖政策
C.形成三国同盟集团 D.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工业制造能力迅速发展,商业和航海业迅速发展,对英国的商业和海上霸主地位构成挑战。面对这种挑战,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抛弃英国过去一贯推行的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转而采用遏制和对立的政策,积极寻找同盟,构筑三国协约集团,以应对德国的迅速发展。
答案:D
6.德意志统一后,为建立和维护其欧洲霸权,俾斯麦不得不“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充当“欧洲这个不倒翁娃娃的重心”,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  )
A.德意结盟 B.法俄结盟
C.英法结盟 D.英俄结盟
解析:根据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可知,题干中“德国两侧的大国”指的是法、俄两国。三国同盟的形成引起了法、俄两国的巨大不安,使两国日益接近。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为两国结盟奠定了基础。
答案:B
7.19世纪下半期,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带来的后果是(  )
①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②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 ③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④战争更加残酷,充满更大的危险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具体分析理解各项,如“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是指新通讯工具的影响。
答案:A
8.美国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鲍德温在此(  )
A.批判了极端民族主义 B.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观念
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 D.总结了人类历史的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鲍德温的话讲述了极端民族主义的特点及危害,把民族看作是唯一和全部,是最高指南,可见是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批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贪婪占领亚洲,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7年12月)
材料二 西部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长期处于奥地利的殖民压迫之下,一些知识分子呼吁斯拉夫各民族以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起源、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为纽带,建立斯拉夫各民族的联邦国家,联合对付外敌的侵略和殖民压迫。由于斯拉夫各民族居住的分散和力量的弱小,相当多的斯拉夫民族自然地把联合斯拉夫人、摆脱异族统治和建立斯拉夫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政治经济独立并且国际地位处于上升阶段的俄国身上,从而为沙皇政府宣扬和利用泛斯拉夫主义创造了条件。
——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奥结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参考答案:(1)原因: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盛行;德、奥同属德意志民族;奥、俄在巴尔干的激烈争夺。
(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民族主义思潮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一、选择题
1.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
                
A.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英法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分析能力。从“1914年6月”、“机会”等关键词分析,此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A
2.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  )
A.德国和法国 B.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C.意大利和法国 D.奥斯曼帝国和塞尔维亚
解析:引发战争的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德等国相继参加进来。
答案:B
3.“你们将会在树叶落下之前返回家中。”德国皇帝这一许诺宣告破产是在(  )
A.马恩河战役后 B.索姆河战役后
C.凡尔登战役后 D.日德兰海战后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德国速战速决的梦想,而打破这一梦想的则是马恩河战役。
答案:A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解析:一战时期,德国的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的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答案:C
5.“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  )
A.日德兰海战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1916年9月15日”“首次使用坦克”可以判断此战役为索姆河战役。
答案:C
6.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借此与双方进行贸易,扩充美国的实力
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美国在一战爆发后采取中立政策,其直接目的在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
答案:B
7.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这样评价道:“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下列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解析:材料从客观的角度评价了中国参加一战对协约国的贡献,从而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8.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其历史著作《剑桥战争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解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在作者分析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
A.美国始终援助协约国
B.德国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C.德国资源匮乏,工业力量薄弱
D.协约国经济实力总体强于同盟国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可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说明协约国的力量在壮大,最后一句“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说明协约国力量超过了同盟国。A项错误,战争初期美国持“中立”态度,B项是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但不符合题干内容,C项说法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1915年春,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首次使用毒气,英法损失惨重。
材料三 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德国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均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参考答案:(1)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3)战局的演变:1914年西线双方转入阵地战,进入相持阶段;1915~1916年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战场重心转移:1914年在西线;1915年转移到东线;1916年重新回到西线。
第3课 大战的后果
一、选择题
1.战争结束后,德法边境的村庄和城镇全部化为灰烬,孩子们在垃圾中寻找吃的东西,有人只能居住在旧果皮箱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国是战争的主战场 B.德国速战速决战的破坏
C.德国武器先进 D.法国武器落后
解析:C项和D项无法比较。西线是一战的主要和决定性战场,英法对德国进行了许多次战役,对处于西线战场的法国造成了极大破坏。
答案:A
2.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  )
A.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
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了争夺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和民族而进行的战争,对战争的双方来说都带着罪恶的目的,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创伤和灾难,都有着不可推卸的罪责。
答案:A
3.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拔”“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B.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C.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解析:梁启超游历欧洲期间,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社会的破坏,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导致他的文化观发生变化,由之前的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转而关注中华文明。
答案:B
4.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从题干可知灾难过后,学者甲、乙、丙都是担心欧洲的前途,而没有提到宗教信仰和革命运动的担忧,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5.列宁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这表明(  )
A.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B.美国经济全面繁荣
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解析:从材料看出美国在一战后国际影响力提高,变成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A
6.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B.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传播了社会主义的观念
D.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解析:1926年,印度支那是法国的殖民地,“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答案:B
7.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说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这里主要是指(  )
A.拿破仑战争激起了欧洲民族主义
B.普法战争引起了欧洲的民族主义
C.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主义
D.第二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主义
解析:从题干时间1918年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C
8.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一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不包括(  )
A.民族矛盾激化
B.民族工业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D.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A、B、C三项都是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而殖民体系此时只是受到冲击,直到二战后才土崩瓦解。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这些投资每年产生大量的利润。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
在工业上,与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显,因为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
——《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什么历史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W.E.B.杜波伊斯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参考答案:(1)西欧经济相对衰落。
(2)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
(3)“结局”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时代;“开端”是说亚、非、拉地区从此开始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