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五章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五章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1-08 09:5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核心素养
1.使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
2.通过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史,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伟大,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首先通过篇头“长江三峡”山水画和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引入,再引导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动的例子,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初步定义,进而提出了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
本节课共通过一个活动、两个实验展开,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技能,了解实验误差的初步知识。“活动5.1”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知道:要比较一个物体的长短,需要制定一个标准;而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则需进一步找到公认的标准——单位。教材中在以“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为题的图中,给出了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的数量级,以深化对长度主单位——米的认识。两个学生实验涉及对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这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物理测量涉及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通过测量活动,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结合长度的测量安排了一个“生活  物理  社会”栏目,介绍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
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优化教学过程,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使师生共同发展。
1.关于“活动5.1  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教学。
活动的开展应是开放性的,由于学生使用的课桌及目测经验各异,目测的结果会比较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从而说明感官的判断并非总是可靠的,进而使他们体到测量的重要性。不用尺,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的做法很多。例如,取一根线,使其与课桌的宽等长,以此作为标准与课桌的长、高进行比较;用一拃或教材的宽度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等等。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在活动的最后,建议让学生交流具体的测量结果,会注意到大家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难以对不同的课桌进行比较,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
2.关于“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刻度尺”的教学。
在第四章的教学中,学生练习使用了温度计。开展本活动时,可结合阅读“信息快递”栏目,引导他们把温度计的使用技能迁移到刻度尺的使用上,需关注它的量程、分度值、零点;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记录测量结果时,需写出数值和单位。同时要注意,对刻度尺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测量值需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应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练习使用刻度尺,掌握一定的技能。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测量有误差。
科学思维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通过实践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道测量的实质就是将被测量物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活动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难点
1.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
2.什么是误差。
教学突破
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道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需找到公认的标准——单位,在此基础上介绍长度的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及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怎样使用刻度尺时总感觉很困难,不能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去操作。本节课将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先共同去测量同一物体(物理教材)的长度,让学生汇报数据,数据定会有偏差。这时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各个同学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不同,再让学生思考怎么操作最准确。学生再进一步思考,逐步就能过渡到教材上的标准方法。通过学生体验测量过程,发现每组数据都不完全一样,教师借机分析其中的缘由,即误差,进而讨论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办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包括: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诗句、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的片、各类刻度尺的图片、有关“缪勒一莱耶错觉和艾宾浩斯错觉”的图片等);各种刻度尺各一把;有关“练习刻度尺读数”的视频;自制厘米刻度尺一把等。
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回顾温度计的观察和使用规则;回顾数学中长度单位的换算;阅读教材“学生验——练习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观察和使用规则有哪些 应注意些什么 与温度计王使用方法上有哪些异同点
2.直尺和三角板各一把。
教学过程
一、赏读诗句,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1.幻灯片投影本章导图并配唐朝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诗句,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读后提问:
(1)李白的诗句描述的是什么
描述了长江三峡两岸水湍急、小船行驶快……
(2)从哪些诗句中你看出小船快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从这些关键词句中你看出他是从几个方面进行描述的
——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
2.幻灯片投影精选运动图片:飞奔的骏马、飞奔的汽车绽放的烟花等。
导入新课:骏马、汽车、烟花、运动员以及所有的运动物体的位置都发生变化、且都随时间而变化。本章将带领我们进入丰富多彩的运动世界,共有四节内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世界是运动的。今天我们一起先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充满人文气息的“长江三峡”山水画并配以大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关注,并思考其中蕴涵的物理问题,教师设置了层层递迸的“问题串”,分析诗句中的“千里”“一日”“猿声啼不住”“万重山”对应描述物体运动中的距离和时间,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接着教师话锋一转,把学生从古代拉到现代的运动之中,既能起到本课导入之用,又能达到统领本章内容之妙,真可谓恰到好处。另外,教师在选择图片时,也关注学情,以学生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运动物体为主,特别是“飞人刘翔”这张图片。
二、活动5.1:比较课桌的长、宽、富
1.幻灯片投影图5-1-1(a)和图5-1-1(b),让学生观察,比较图5-1-1(a)中哪条线段长及图5-1-1(b)中哪个圆的直径大。
学生看图,纷纷做出猜测。有的学生说图5-1-1(a)中AB线段长,图5-1-1(b)密中第一个圆的直径大,有的学生说两者相等。
引导:到底谁的判断是正确的呢 用直尺量一量,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结:可见,要进行准确的比较,就必须进行测量。
2.幻灯片投影图5-1-1(c):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一下谁长谁短。
板书:1.活动5.1·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学生猜测:高大于长,长大于宽。
引导:不用尺,你如何证实自己目测的结果 说出你的做法。
学生进行讨论和测量。
生1:用手去拃……
生2:用教材的长去量……
生3:用一根长绳子去比……
生4:……
提问: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回答:选取同一个标准。
板书:单位意义——公认的标准。
3.归纳并提问: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就称为单位。不同的方法用的标准不一样,即单位不同。能否用不同的单位标准来比较不同的物体的长 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选取的标准不一样,无法比较。
4.讲解:从而,在国际上,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必须要统一标准,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除了米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请四位同学现场画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
学生画,集体纠正并评价。
5.幻灯片投影“估测练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字。(学生口答)
(1)某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2________
(2)一支钢笔长约为17________
(3)一张纸厚约70________
(4)教室黑板长约为________
(5)教室高约为_______
幻灯片投影下列“单位换算”,学生回答。
l km=______ m ldm=_______ m 1cm=_______m
l mm______m   lμm=_________m lnm=______ m
随堂练习:500 μm=_______m 0.42 m=__________nm
点评:通过展示“缪勒一莱耶错觉、艾宾浩斯错觉”,让学生认识到精确比较必须要用测量工具;进而通过“活动5.1”让学生认识到测量要统一单位,知道长度的单位有哪些,会粗略估计物体的长度,并对长度的单位有一个概念性的理解,会进行单位换算。通过展示对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的认识,了解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的数量级,以深化对长度主单位——米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科学哲理。
三、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刻度尺
1.当我们把单位长度刻画在板上就变成了最基本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出示自制厘米刻度尺,介绍自制过程。
幻灯片投影(见图5-1-2);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学生回答:三角板、直尺、游标卡尺皮尺螺旋测微器。(教师同时展示实物)
2.让学生观察手边的刻度尺,完成教材第124页“实验与记录”第3题。学生进行活动,并记录。
板书:2.练习使用刻度尺。
3.我们把这一环节叫“会认”,即: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3页的“信息快递”,了解使用刻度尺的注意事项,然后与温度计的使用进行对比,注意它们使用方法的不同,并用简单概括。
学生阅读后讨论归纳(教师板书)。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紧贴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幻灯片投影展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重点练习刻度尺读数,然后播放有关“练习刻度尺读数”的视频。(例题补充“会选”)
例题:现有卷尺(分度值1 cm)和游标卡尺(分度值0.1 mm),根据需要选择测量下述物体所用工具;
(1)测量跳远长度需用______
(2)测量铜丝的直径需用______
点评;教师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后续学习及学生终身学习奠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在前面已学过对温度计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础,教师通过观察和阅读活动使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使学生会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做到“六会”),并通过播放视频对“测量的数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一难点进行练习突破。
四、活动:用刻度尺测量教材一张纸的厚度
1.让学生用手边的刻度尺测量教材的长度,并记录。
学生进行测量,并对错误结果进行纠错。
2.观察记录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我发现虽然测的是同一长度,结果却不一样,有的偏大,有的偏小。
3.讲解:这就是误差,不同人、不同的测量方法、不同的测量工具都能引起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那如何去减小误差呢
学生回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测量物理教材一张纸的厚度 教师板书:活动:用刻度尺测量教材一张纸的厚度。
生1: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出。
生2:测出50张纸的总厚度,再除以50。
生3:……
归纳:(1)在物理教材内页中数出30张纸。
(2)用刻度尺测出30张纸的总厚度,记录在表格中。
(3)算出1张纸的厚度,记录在表格中。
(4)同上方法,再测出50张纸、60张纸的总厚度,分别算出1张纸的厚度,最后取平均值,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板书;测多算少法  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表格设计,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张数/张 总厚度l/mm 1张的厚度
1 30
2 50
3 60
5.幻灯片展示小资料:有趣的人体尺度。
学生阅读教材第125页“生活  物理  社会”,了解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
点评:通过两次活动反复练习和巩固刻度尺的使用,初步了解误差的原因及消除办法,从中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对我国的建设工程的认识。
五、活动5.3:学会使用秒表
让学生根据第129页的方法,测出自己十次脉搏的时间。具体方法将在下一课时作详细讲解。
六、交流与小结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请大家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发言:本课我学习了……
1.长度的单位及其意义。
2.会观察和使用刻度尺,做到“六会”。
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会选:根据被测量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3.知道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29页“实践与练习”第1、2、3、4题。
板书设计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
1.活动5.1: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单位的意义:公认的标准
2.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刻度尺
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紧贴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会选:根据被测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时准备充分、容量大,教学设计以活动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入自然,有一定的寓意和深度,从运动的要素(长度和时间)切入,转入本课题,基本做到重点突出,并能体现物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材的人文背景,融入情感教育。如介绍中国古代诗词、典籍中描述运动的片段以及竞速项目中的中国奥运健儿等。
本教案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对长度单位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形成更为具体的认识,并与自己的身体进行联系,避免了机械识记。
值得探讨的是:误差的处理是否还要加深一些,引导学生讨论。如:引起误差的原因跟“测量的人”“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方法”有关等。
- 1 -
- 8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