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8 10:56:09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 刘禹锡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
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一首《秋词》,领略一下刘禹锡那与众不同的颂秋情怀。
探究新知
一、走近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探究新知
二、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
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
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
探究新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探究新知
四、点拨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晴空、仙鹤。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运用对比,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探究新知
四、点拨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意象赏析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课堂练习
1、《秋词》是( )代文学家( )的作品。
2、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
3、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觉: 。
次句直接表明诗人对秋日的态度: 。
诗人是带着 的心态对待秋天的。

刘禹锡
自古,包含一切,也有例外,为什么还这么说?
是为了突出下文的“我”。反映作者的豪迈气概。
寂寞萧索 、悲凉
秋天胜过春天
昂扬向上
课堂练习
4、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
5、后两句诗通过描绘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排”字写出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
抒发了诗人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堂总结
秋词 刘禹锡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分层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刘禹锡《秋词》中借白鹤形象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诗中诗人表达了一个观点是: 。
4. 解词:
①寂寥: 。 ② 春朝: 。
③排: 。 ④ 碧霄: 。
基 础 必 做 题
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开
春天
冷清萧条
蓝天
分层作业
5.搜集学过的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
能 力 选 做 题
秋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秋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菊——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秋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秋词》导学设计
课题 秋词 单元 六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这是第六单元后面,安排的课外故事诵读材料,因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达到积累语料的目标,理解和鉴赏点到为止即可,不宜深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 积累词汇和常识,熟诵全诗。
难点 把握意象和借景抒情写法技巧,体会感情主旨。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一首《秋词》,领略一下刘禹锡那与众不同的颂秋情怀。 做好学习准备,认真看ppt课件。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探究新知一、走近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二、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三、合作探究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四、点拨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晴空、仙鹤。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运用对比,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注意识记文学常识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要求独立朗读,完成任务。合作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真相。 学生先完成知识积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对于自主独立学习遗留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双赢或多赢。
课堂练习 1、《秋词》是( )代文学家( )的作品。2、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3、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觉: 。次句直接表明诗人对秋日的态度: 。诗人是带着 的心态对待秋天的。4、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5、后两句诗通过描绘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见对应课件】 课堂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限时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适度紧张感,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可以尝试学生总结。 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
板书 秋词 刘禹锡议论(1、2句)——亮明观点。抒情(3、4句)——积极向上。 学生建构学习思维知识系统。 只有建构在系统中的知识,才能记得牢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
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三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受诗人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
探究新知
一、走近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探究新知
二、了解背景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探究新知
三、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
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
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
探究新知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探究新知
五、点拨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孤村、风雨、铁马冰河。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点明诗人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
探究新知
五、点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虚实结合。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了诗人的报国情怀!
课堂练习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 )诗人( )的作品。
2、根据要求填诗句。
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出诗人凄凉处境中仍坚守卫国戍边信念的诗句: , 。
②借风雨梦境抒发诗人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 。
南宋
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课堂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分层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实写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虚写的诗句是:
, 。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基 础 必 做 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分层作业
4.同学们,假如作者陆游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能 力 选 做 题
围绕“爱国报国、表达敬意”等方面表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导学设计
课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单元 六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这是第六单元后面,安排的课外故事诵读材料,因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达到积累语料的目标,理解和鉴赏点到为止即可,不宜深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 积累词汇和常识,熟诵全诗。
难点 把握意象和借景抒情写法技巧,体会感情主旨。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三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受诗人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 做好学习准备,认真看ppt课件。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探究新知走近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二、了解背景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三、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四、合作探究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五、点拨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孤村、风雨、铁马冰河。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点明诗人处境及心态,直抒报国情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虚实结合。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了诗人的报国情怀! 注意识记文学常识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要求独立朗读,完成任务。合作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真相。 学生先完成知识积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对于自主独立学习遗留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双赢或多赢。
课堂练习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 )诗人( )的作品。2、根据要求填诗句。 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出诗人凄凉处境中仍坚守卫国戍边信念的诗句: , 。 ②借风雨梦境抒发诗人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 。【答案见对应课件】 课堂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限时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适度紧张感,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可以尝试学生总结。 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
板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实写(1、2句)虚写(3、4句) 学生建构学习思维知识系统。 只有建构在系统中的知识,才能记得牢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关
谭嗣同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
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四首《潼关》,领略一下十多岁谭嗣同的少年意气。
探究新知
一、走近作者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探究新知
二、写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多岁的谭嗣同,随父赴甘肃上任途中,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写下此诗。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探究新知
三、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
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
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
探究新知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探究新知
五、点拨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高云、秋风、马、河流、山。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前句通过远景式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后句从听觉角度,写出诗人在壮阔天地间策马驰骋,豪情四射的少年意气。
探究新知
五、点拨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运用拟人,赋予山河生命动感,表达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课堂练习
1、填空。
《潼关》作者是 。
2、解词:
① 终古: 。 ② 簇: 。
③束: 。 ④解: 。
3、当堂背会。
谭嗣同
久远
簇拥
拘束
懂得
课堂总结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反映着少年谭嗣同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完全合拍。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分层作业
1.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① 这首诗中写高云簇拥古城,马蹄声声前行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运用拟人,把山水写活融进诗人少年意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 础 必 做 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分层作业
3.请用生动的语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段话。
能 力 选 做 题
改写: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潼关》导学设计
课题 潼关 单元 六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这是第六单元后面,安排的课外故事诵读材料,因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达到积累语料的目标,理解和鉴赏点到为止即可,不宜深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 积累词汇和常识,熟诵全诗。
难点 把握意象和借景抒情写法技巧,体会感情主旨。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四首《潼关》,领略一下十多岁谭嗣同的少年意气。 做好学习准备,认真看ppt课件。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探究新知一、走近作者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二、写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多岁的谭嗣同,随父赴甘肃上任途中,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写下此诗。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三、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四、合作探究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五、点拨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高云、秋风、马、河流、山。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前句通过远景式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后句从听觉角度,写出诗人在壮阔天地间策马驰骋,豪情四射的少年意气。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运用拟人,赋予山河生命动感,表达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注意识记文学常识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要求独立朗读,完成任务。合作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真相。 学生先完成知识积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对于自主独立学习遗留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双赢或多赢。
课堂练习 1、填空。 《潼关》作者是 。2、解词: ① 终古: 。 ② 簇: 。 ③ 束: 。 ④解: 。3、当堂背会。【答案见对应课件】 课堂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限时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适度紧张感,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反映着少年谭嗣同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完全合拍。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可以尝试学生总结。 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
板书 潼关 谭嗣同写景(1、2句)——视听觉角度。抒情(3、4句)——托物言志。 学生建构学习思维知识系统。 只有建构在系统中的知识,才能记得牢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
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二首《夜雨寄北》,领略李商隐的相思之苦。
探究新知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晚唐最出色的诗人。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探究新知
二、解题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探究新知
三、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
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
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
探究新知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探究新知
五、点拨
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巴山夜雨、秋池、剪烛西窗。
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两个“期” ,一问一答,写出了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 。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中。“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绵绵深长的愁思。
探究新知
五、点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再叙。
运用虚写,以设想未来相逢,诉今日离情。表达了诗人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探究新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象赏析
课堂练习
1.品析“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两次有何效果?
2.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体现在哪里?
诗人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主要体现在,未有期,涨秋池。
第一次“巴山夜雨”实写眼前场景,渲染气氛和烘托相思之情。第二次“巴山夜雨”虚写夫妻未来重逢之景。表达了诗人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思念。重复巴山夜雨,回环往复,体现了时空的意境美。
课堂练习
3.全诗运用何种表现手法?
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你怎样理解?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也称剪烛西窗、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等,所指不限于夫妇,也用以写朋友间思念之情。)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虚实回环。
课堂练习
5. 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D
课堂练习
6. 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D
课堂练习
7.对《夜雨寄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D
课堂总结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和对妻子深挚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分层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写出相应诗句:
① 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诗中想象日后相见情景,暗示今日思念之深的名句是:
, 。
3.《夜雨寄北》作者是( ),( )代诗人。
基 础 必 做 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分层作业
4.解词:
何当( ) 却( )
未( ) 话( )
5.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 )衬托( ),( )转化为( )
6. “秋”字的作用 ?
基 础 必 做 题
重聚希冀
会晤的欢娱
客居的寂寞
思念深情
点明季节,烘托了人物心情。
什么时候

没有
追述
分层作业
4.请用生动的语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段话。
能 力 选 做 题
改写:
您问我啥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下来。在这巴山的夜里,越发孤独寂寞,秋雨绵绵,眼前的池塘都涨满了水。什么时候回去,能和你坐到一起秉烛长谈啊,到那时我一定给您讲讲,今夜我在巴山夜雨对你的思念之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夜雨寄北》导学设计
课题 夜雨寄北 单元 六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这是第六单元后面,安排的课外故事诵读材料,因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达到积累语料的目标,理解和鉴赏点到为止即可,不宜深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识,积累字词,熟诵全诗。2.疏通诗意,把握意象,体会主旨。3.培养我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 积累词汇和常识,熟诵全诗。
难点 把握意象和借景抒情写法技巧,体会感情主旨。
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朗读第二首《夜雨寄北》,领略李商隐的相思之苦。 做好学习准备,认真看ppt课件。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探究新知一、走近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晚唐最出色的诗人。有《李义山诗集》传世。二、解题《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三、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全诗,扫除字音障碍。2.再次朗读全诗,把握诗中意象。3.三次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四、合作探究1.小组内朗读比赛一下,看谁读音准,读得好。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五、点拨2.交流分享自己找到的诗中意象。 巴山夜雨、秋池、剪烛西窗。3.交流分享自己对意象和诗歌感情的理解。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 ,一问一答,写出了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 。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中。“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绵绵深长的愁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再叙。 运用虚写,以设想未来相逢,诉今日离情。表达了诗人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注意识记文学常识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按要求独立朗读,完成任务。合作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交流,共同探究知识真相。 学生先完成知识积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对于自主独立学习遗留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实现双赢或多赢。
课堂练习 1.品析“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两次有何效果?2.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体现在哪里?3.全诗运用何种表现手法?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你怎样理解?5. 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6. 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7.对《夜雨寄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答案见对应课件】 课堂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限时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适度紧张感,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和对妻子深挚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可以尝试学生总结。 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
板书 夜雨寄北 李商隐(1、2句)——自问自答。(3、4句)——想象未来。 学生建构学习思维知识系统。 只有建构在系统中的知识,才能记得牢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