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同官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导学案:必修二专题3—4复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铜川市同官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导学案:必修二专题3—4复习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14 08:4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导学案
编制人:杨友亮 审核人:杨友亮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4.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特点;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过程及意义。
【重点难点】
重难点: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 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特点。
【自主学习】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成功探索
1、三年恢复(1949—1952年)
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改造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优先发展重工业,各项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进展。
(二)探索中的失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3、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矛盾;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⑤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A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的束缚。B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C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E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F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经济体制改革
(1)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意义: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影响:A 仅几年时间,全国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B 推动了农村改革的深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4.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实施:1984年以后,城市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199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当堂测试】
1.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该篇社论的关键词应该是 (  )
A. 国民经济恢复 抗美援朝 第一个五年计划 道路探索
B. 抗美援朝 第一个五年计划 道路探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 国民经济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规模建设 三大改造
D. 第一个五年计划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2.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 ( http: / / www.21cnjy.com )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1978年,中国已经成制造业的中心 B. 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 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
3.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对这两种制度的分析评价,正确的是 (  )
A.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 是作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政策
C. 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D. 是为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4. 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  )
A.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5.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  )
①摸着石头过河 ②不是一帆风顺 ③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A. 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 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 ①②③都正确 D. ①②③都不正确
【课堂探究】见《A方略课时讲义》P31课时训练考点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导学案
编制人:杨友亮 审核人:杨友亮 审批人:
【学习目标】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
3.以近现代影视近现代影视、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
【重点难点】
重难点:
1.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
2. 以近现代影视近现代影视、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
【自主学习】
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及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通讯事业的变化发展
1.交通工具的变化
(1)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火车: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3)汽车: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②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
④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4.通讯工具的变化
(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丁汝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 20世纪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纸:
(1)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提供休闲和娱乐,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③开启民智,宣传政治纲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政治运动发展;
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一些优势(如:信息传递更快捷,覆盖面广,应用日趋广泛)等原因,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5.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当堂测试】
1. 据史料记载,1909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而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这则材料反映出的民国时期婚姻的特点是 (  )
①受西方婚俗的影响 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 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④主张男女平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 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 (  )
①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A. ①④③② B. ②③④①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3.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
A. 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 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 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4.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 ( http: / / www.21cnjy.com )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 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 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5. 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中华民国(  )
①提倡男女平等 ②采纳了《新青年》的观点 
③倡导女子关心国事 ④强调社会责任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 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 ( http: / / www.21cnjy.com )!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
A. 公共汽车 B. 飞机 C. 火车 D. 轮船
【课堂探究】见《A方略课时讲义》P33课时训练考点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