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王室衰微
经济发展
分封制逐步瓦解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力提升,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奴隶制开始瓦解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
我国何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为什么?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通过了解战国时期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过程,学习商鞅的创新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人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
《战国策》书影
其编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
1.背景
战国初期形势图
战国七雄
1.背景
①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②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史称“田氏代齐”。
周王室统治完全崩溃,分封制进一步被瓦解。
战国初期形势图
战国七雄
2.代表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3.战争性质
战争的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
春秋时期:
诸侯的旗号:“尊王攘夷”
战国时期: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史记·秦本纪》
战国七雄
4.兼并战争
战国铜壶
纹饰展开图
透过铜壶细节思考战国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地增加,贵族统治者更通过战争兼并掠夺,竞相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战国七雄
4.兼并战争
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所统率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
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围魏救赵
减灶记
纸上谈兵
战国七雄
5.影响
争城以杀,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战国形势图
春秋争霸形势图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积极影响:
①促进民族交融。
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走向统一。
③促进各诸侯国的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
1.背景
生产力水平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力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改革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目的:
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根本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商鞅变法
2.各国的变法
齐
燕
赵
魏
韩
楚
秦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改革
吴起改革
申不害改革
李悝(kuī)变法
李悝画像
成效最大
商鞅变法
人物:
时间: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领域 内容 作用
政治 ①确立 ,由国君 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 。
③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②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
③统一 。 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 并 。
县制
直接派官吏
世袭特权
户籍
耕织
免除徭役
度量衡
军功
授予爵位
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
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提高军队战斗力
“富国”
“强兵”
商鞅变法
3.商鞅变法的影响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后……
十年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公元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
——《阿旁宫赋》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论功行赏。
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的启示
商鞅出生于卫国,“少好刑名之学”。入秦后,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相关措施也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启示:认识:
①改革是强国之路,要不断改革创新,顺应时代潮流。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
商鞅变法
5.商鞅变法的性质
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
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提高军队战斗力
封建性质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战国铁犁铧
①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②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2.手工业
战国时期铜冰鉴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3.商业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4.都江堰
时间:
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
李冰(秦国蜀郡郡守)
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地点:
成都附近的岷江
商鞅变法100年后
内江
外江
鱼嘴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4.都江堰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建成后)“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影响: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考察水情和地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李冰还治理大渡河、开发岷山,对蜀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课堂小结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铁农具和牛耕
生产力提高
分封制瓦解
诸侯兼并
商鞅变法
影响:综合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统一奠基
背景:生产力提高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
取 胜
封建社会形成
奴隶社会瓦解
都江堰
人物:李冰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作用:“天府之国”
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
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革
课堂练习
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经过近300年的征战;战国初年;仅剩十几个,以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较强。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社会经济发展
C.各国变法改革 D.统一趋势增强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对其本质理解最正确的是( )
A.人民深受沉重灾难,进行起义
B.无正义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人口和土地
C.我国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的重要时期
D.奴隶制度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D
D
课堂练习
3.都江堰在修筑时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水势,采取无坝分水,耀江排沙,继而自然灌溉,譬如鱼嘴、飞沙、宝瓶口等均是顺应水势,而非逆水阻水,更非拦坝蓄水之类的做法,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些说明都江堰修筑的重要原则是( )
A.连接南北 B.就地取材 C.因地制宜 D.堵疏结合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推动了商业发展 B.有利于交通出行
C.凝聚了人民智慧 D.加强了中央集权
C
C
课堂练习
5. 《史记·商君(商鞅)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发吏捕商君……秦惠文车裂商君以徇”。而商鞅死后,商鞅创立的新法却并未被废除,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地主阶级势力
6.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了。”由此可见秦国国势的强盛源于( )
A.建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奖励耕战 D.废除特权
B
C
课堂练习
7.大单元主题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请根据如图,选择一个最合适探究的大单元主题( )
A.早期人类的发展与文明起源 B.早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