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情分析:
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在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古汉语字典,自主翻译全文。我要做的是点出重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把握。在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桃花源记的很大一个特点是使用了设悬念的叙述技巧和优美自然的语言,文章因此而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写法,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并试着学习使用设悬念作文。另外,课文的借代修辞也是学生们之前比较少接触的一种修辞手法,教师应该着重点拨。在文章主旨上,课文的主题思想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围绕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一是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二是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一个世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讲解。
《桃花源记》效果分析
我在设计《桃花源记》这节课的时候,打算从这几方面入手:
1、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梦入桃花源》的歌曲。看着同学们入神的表情,应该是效果不错;
2、检查预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本篇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陶渊明,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
3、加强文言文学习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自己的大声朗读、学生的示范读教师加以指导,这些环节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4、整体感知内容的环节老师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最概括的语言概括事件?这个环节的设置我有些茫然,不知道是提还是不提?
5、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1、2段,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学生活动还不够积极。 6、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让学生感悟桃林美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居然没有举手,出示了桃林的图片,才有一个同学妙语连珠,描绘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学生的掌握情况看,桃花源的美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偏难,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为了进一步的启发引导,我也出示了相关的图片,但这些图片所起到作用不大,我又在黑板上画了桃源美景图,但由于水平有限,画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还没用我去启发,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可能是他们已经讲过的原因)
7、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让学生畅谈现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讲课剩下的时间已经很短,只让一个学生来回答,这里缺少过渡语,“我们已经过上了桃源般和平宁静幸福美满的生活,” 8、由于课堂时间后半节课比较紧张,学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复习巩固的环节丢掉了,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总之,我想这节课突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显得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各环节的衔接语言、教师心理素质较差,如当学生不配合时,教师有些慌张、启发引导还不够到位、教师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如毛笔字书写及绘画还不够好等等。
“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课前预热:
师生共同欣赏精美的图片,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成语和课题。老师对学生的书写作点评。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 ——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温故知新:
师: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对作者了解多少?好,你来。
生回答。师补充作者资料。生齐背《归园田居》
师:有一首歌唱到“常回家看看”,我们学过的知识也要常回头看看。大家看投影“你还认识我吗?
男女生分别读,然后齐读生字词。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读音,还要读准句子的节奏。
生自由朗读投影句子,齐读,指名读。
感知课文:
生齐背课文,梳理脉络。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
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品读课文:
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
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
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
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发现。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师巡视指导。(约两分半。)
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还不够。再跟同桌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的意见能不能形成一个丰富和互补。(生交流,约一分半。)好,看看,咱们的意见是不是更丰富了呢?来,分享一下吧!好多同学愿意。好的,这边开始。
师: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有道理的话,可以在旁边再做一点批注。
生:我选的一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觉得这是渔人与外面的乱世的黑暗进行了对比,内心十分震撼。看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生活幸福美满。渔人对这里的生活非常向往。
师: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场景?这句话中是哪个词?
生:怡然自乐。
师:(惊讶)哦?他刚才读的是这个句子吗?(学生沉默)你刚才读的是哪个句子?
生:其中往来种作。
师:对,个句子,哪个词语?
生:我觉得应该是“悉如外人”。
师:有疑问有思考非常好,请坐。他抓到这个句子。然后,这边来。
生:其实我读的是一样的句子。但是,我听了老师的问题,我觉得那个词语应该是“往来种作”,因为在外面都是乱世,没有这样安静、和平、宁静的生活。而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然后外面都是战争不断的。这里人们的往来种作,在外面的世界是很少见的。你同意她的意见吗?(面朝前一位学生)对,他由衷地笑了。谢谢你,请坐。后面来。
生:我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师:(打断)正音“舍”。再来。
生重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句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世界是战乱,非常的黑暗,这里的生活非常美好,和平,宁静。
师:美好,和平,宁静。从这个句子当中,哪里看出来?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明他们这儿十分的宁静。鸡和狗的叫声是互相听得见的。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宁静的氛围呢。
生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哪个字让我们感觉到宁静呢?
生:相闻的“闻”字吧!
师:“闻”字,这是她的感觉,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哪一个字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宁静?
生自由读该句。
生:我选的是“便邀回家,设酒杀鸡作食”。现的是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大方的性格,把外面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师:能抓住具体的句子?
生:设酒杀鸡作食。
师:设酒杀鸡作食,什么感觉?请你来说说。
该生沉默,师:哦,她想给你补充一下,可以吗?
生:我感觉设酒杀鸡作食,有一种热情,很喜庆。
师: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来了。真不错。刚才我们两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个动词的品味,“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温度。体现的是桃源人的人情味,在这个段落里还有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桃源人的人情味呢?
生:我觉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还能体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师:落实到词上
生:皆。因为渔人到桃花源的时候,不是只有一家人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是整个村的村民都邀请他去各自的家里去作客。
师:真不错,她抓住了一个字“皆”字来谈感受。再来。
生:“村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里的“咸”字,说明村民对渔人十分的热情,一听到有渔人这个人,都来问消息。
师:很好,热情好客,除此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村人对外人的信任,在这里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师生共同填空。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合作探究:
陶渊明用这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可是,这个桃源到底有没有嘛?这是我们昨天同学最疑惑的问题?
生:我觉得这个桃源并不存在,因为,原文最后说他们在返回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了,所以说不存在。
生:我觉得不一定的,因为他们说是找不到了,但是感觉这个社会是存在的。
师:感觉这个地方应该存在的,渔人都去过了。
生:我觉得不一定,既然说不存在,渔人是如何进去的?
师:奇怪了,有到底还是没有呢?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啊,其实,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最后留下了淡淡的六个字,说“后遂无问津者”,咱们班有两位同学一个是郑文瑜,一个是沈甜,两位同学很敏锐的关注了这句话,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呢?大家一起来思索一下,思而不得,可以用读,读是让文字走进我们心灵的方法,可急读,可缓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的快,读的慢?
生:慢。这句话应在暗示,像世外桃源这样的桃花源是并不存在的一个理想社会。
师:“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
生:我觉得我同意他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感叹这个社会有很少人像他一样去找一个安适宁静的地方。
生: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阳刘子骥,更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对世人的无奈,他想为什么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想到这样安静和平的社会。
师:对啊,其他的人呢?为什么都没人相信了呢?所以读这个句子要慢慢的读。怎么读呢?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读。
师:突出哪个字?
生:“遂”“无”。
师生齐读。
师:在深深地叹惋中,先生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来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寻的一生啊。
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但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
拓展延伸:
学生用美丽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理想生活。
结束语:
师:人生有梦 生活会更美好,今天重读经典,我们有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