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是很高,他们更多地依赖老师在课上的讲解,然后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自主地理解诗歌,也没有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更不用说将课内迁移到课外。
本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领会了诗歌的意蕴,也学会了诗歌鉴赏四步法,并由本诗的主题延伸开来,让学生对离愁别绪这一情感有一定程度的关照,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李白的情感表达结合在一起,并且将本诗在一以贯之的读中熟读成诵。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详案
韩店镇新世纪中学 李娥
导入
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饱读诗书,又睿智勇敢,所以在上课之前老
师想考考大家,让我们共同领略古诗的魅力与风采,我来说诗歌的名字,你来背诵作者与诗句。大家准备好了吗?从大家铿锵有力的回答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大家必胜的信心。好,一首思恋家乡与亲人的小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二首: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看来说大家饱读诗书,还真是名不虚传啊。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李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别有情味的小诗《渡荆门送别》。
古诗鉴赏四步法
鉴赏古诗有方法,首先,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种方法,那就是古诗鉴赏四
步法:
1.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背景,做到读得流畅,读懂诗意;
3.抓住诗眼,做到读出韵味,读出深情。
4.赏析景物,做到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三、“别”有韵味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听读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及诗句的停顿。
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一会请大家来展示你的风采。
这几位同学都做到了读准确,也读出了诗歌的韵味。可是要想读懂、读情、读境,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了解李白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情。
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主了解学案上的作者介绍及背景介绍。好,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到底对李白了解多少,是否已经明确了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杜甫给予李白高度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可谓是豪情万丈,踌躇满志。《渡荆门送别》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此时,25岁的诗人李白,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他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
四、“别”有诗意
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相信会对大家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与尾联共八句。下面就请大家继续朗读诗歌,结合学案自主学习与巩固练习部分,逐句翻译,疏通诗意,看一看诗歌的每一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首联两句: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你能说说这两句交代了什么内容吗?对了,这两句是叙事,交代了作者“渡荆门”的目的。朗读的时候平实一些就可以了。)
颔联两句: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
流。(这两句是作者出了荆门山之后看到的长江两岸的实景:山、原野、江、
大荒。)
颈联两句: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霞在江水上空凝结,成为海市蜃楼般的美景。
尾联两句: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下面让我们共同疏通一遍诗意。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那么就请大家带着对诗歌的理解,齐读诗歌。
五、体悟诗情
同学们已经把诗歌读得非常流畅了,但是我们还要读出感情。那么,我们如何抓住这首诗歌的诗眼呢?请大家思考:诗歌中抒情的诗句是哪两句?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本无感情的故乡水怀着深情厚意,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这也是这首离别家乡的诗歌的独特之处。)尾联两句凝结为诗人读故乡的深沉的眷恋与惜别之情,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把语调放低沉些,语速舒缓沉稳一些。下面就请同学们,揣摩尾联两句,酝酿感情,尝试读出作者的浓浓乡情。一会儿,找两个同学展示一下。
其他同学注意要认真倾听,听后给出评价。请大家用饱满的感情,齐读最后两句。
同学们已经能把诗人的深沉的乡情读出来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读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四句,看看诗人描绘了如何别样的风景?
六、“别”样风景
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诗歌颔联和颈联六句,六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2.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壮丽的景色。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事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两句中的第二字练得好。“随”字,以动衬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所以读的时候,应该注意语调要上扬,语速要轻快。
七、再读传情
作者描绘了荆门山外长江两岸特有的秀美风光,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诗歌的意境。大家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小组合作演绎,
首:语调平实,语速适中;
颔: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兴奋、喜悦)
颈:语调高亢,快慢结合,浑厚粗犷;(万丈豪情、朝气蓬勃)
尾:语调深沉,语速徐缓沉稳。(无限眷恋)
我期待你们精彩的表现。
八、“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白告别家乡,辞亲远游,虽依依惜别,却也朝气蓬勃,豪情万丈,离别于他是一首轻快的歌。离别是诗歌的一大主题,离别于柳永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忧愁;于李煜是“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怅惘;于王维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与思念;于徐志摩,则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静默。
离别,或惆怅、或豁达,在诗人的笔下被定格为永恒,千古传诵。
九、畅叙别情
大家的生活中,必定也有大大小小的离别,或许是与至交好友的悲伤离别,或许是第一次离家住校与亲人的难舍难分,或许是假期与同学的短暂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承载了种种离情别绪。请你用真情的笔触,流泻属于你的别样情怀。
要求: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不少于200字。
课件13张PPT。考考你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渡荆门送别李白古诗鉴赏四步法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背景,读得流畅,读懂诗意;
3.抓住诗眼,读出韵味,读出深情。
4.赏析景物,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别”有韵味写作背景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 “别”有诗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 “别”具一格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清)沈德潜 体悟诗情诗歌中抒情的诗句是哪两句?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学案“中考链接”第4题) “别”样风景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2.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提示:修辞) 再读传情首:语调平实,语速适中;
颔: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兴 奋、喜悦)
颈:语调高亢,快慢结合,浑厚粗犷;(万丈豪情、朝气蓬勃)
尾:语调深沉,语速徐缓沉稳。(无限眷恋)“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 畅叙别情 大家的生活中,必定也有大大小小的离别,或许是与至交好友的悲伤离别,或许是第一次离家住校与亲人的难舍难分,或许是假期与同学的短暂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承载了种种离情别绪。请你用真情的笔触,流泻属于你的别样情怀。
要求: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不少于200字。《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小诗,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怀揣激情与梦想,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荆门山,一片开阔的原野送至作者眼前,这种从未见过的辽远与开阔深深地撞击着李白年轻的心,壮丽的景色激荡胸怀,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但就在作者低头的一瞬间,却被脉脉含情的长江水打动,于是,作者胸中万千豪情与心底柔软互相交融,落笔成诗,这就是《渡荆门送别》。本诗教学重点应为以古诗鉴赏四步法为基础,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悟诗歌的意蕴,描绘诗歌呈现的画面,揣摩诗歌的炼字。
本节课,由学生刚刚学过的李白的两首小诗导入,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之前就给学生以古诗鉴赏的方法指导,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的放矢。值得肯定的还有,读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读中领悟了诗意。只是,本课教学缺乏当堂检测,学生没有把学会的方法用于诗歌鉴赏中。
大家的生活中,必定也有大大小小的离别,或许是与至交好友的悲伤离别,或许是第一次离家住校与亲人的难舍难分,或许是假期与同学的短暂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承载了种种离情别绪。请你用真情的笔触,流泻属于你的别样情怀。
要求:描写、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不少于200字。
《渡荆门送别》教后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流畅,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有诸多不足:
缺少当堂检测,学生只是领会了古诗鉴赏的方法,可是独立地运用于其它古诗鉴赏却没有得到落实。
缺少拓展延伸,古诗教学讲究触类旁通,这节课只将学生的眼光局限于一首小诗,而没有很好地拓展延伸。
掌握浅易古诗的朗读节奏;
背诵教材上的课内外古诗;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