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中国古代史: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1840年
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1840年--1949年
01
02
中国现代史:
中华民族的自立富强与伟大复兴
1949--至今
03
中国古代史分期
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BC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秦汉时期(BC221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封建社会高度繁荣时期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封建经济和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封建社会的盛世与危机并存时期
时空坐标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万邦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 1 课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课标要求
识记国家产生的原因、标志,理解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及变化实质。
2
4
识记商朝的政治制度、手工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表现。
3
3
识记原始社会的阶段划分,不同时期古人类代表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掌握原始社会三个阶段;能区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3
1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识记并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含义、作用,识记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目录
1.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1万年前)
(1)含义:
(2)遗存代表:
(3)生活特征:
元谋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
火烧过的朴树籽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元谋人生活场景复原图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思考: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具有:分布广泛,多元起源;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和长江。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目录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BC2070年)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碳化稻米
使用陶器、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1)含义:
(2)生活特征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磨制石器
骨耜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
含 义 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
生 活 原始人群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遗址分布 有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比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3.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1万年前——距今5000年前)文化遗址距今时间主要分布区域基本特征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粟约7000——5000年前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下游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约5000年约5000年约5000年黄河中下游北方辽河上游长江下游黑陶,蛋壳陶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目录
知识拓展: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观察两幅图片,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旧: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新:分布广,朝着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多元:多个文化起源地,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源远流长
比较项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相同点 不同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婚姻关系是群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婚姻关系相对稳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随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男子在社会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亲缘关系以母系计,女性受人尊敬
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亲缘关系以父系计算
注意: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4.原始人类的社会阶段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大墓与小墓对比图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
随葬品 坟墓 占全部坟墓比例
31-40件 1座 0.3%
21-30件 3座 0.8%
11-20件 47座 12.8%
1-10件 270座 73.8%
0件 45座 12.3%
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随葬品统计
遗址中的墓葬随葬品悬殊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5、早期国家雏形的产生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修复图
(新石器早中期仰韶文化)
5、早期国家雏形的产生
以家族血缘为纽带聚居;
母系氏族公社;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良渚古城复原图
(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
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和水利系统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良渚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
墓葬差别较大,贫富分化;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①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②五帝:事迹较为具体。统一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与风格,黄帝和炎帝(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实行“禅让制”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时代:
1.“三皇五帝”: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早期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为“皇”或“帝”。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炎帝: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1.建立:
2.权力继承:
3.国家管理:
最高统治者:夏王,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机构: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夏禹
大同之世 → 小康之世
天下为公 → 天下为家
禅让制 → 世袭制
选贤与能 →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二、从部落到国家
(二)夏朝 (约前2070-前1600)
夏朝疆域图
扑朔迷离的夏文化之继承疑案
益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
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也,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 燕策》
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客观条件限制: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
主观条件限制:史书记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人物立场、能力水平而产生不同。
政权的更替和社会形态的演进并非一帆风顺。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商朝前期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2.迁都:
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3.文化遗存: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统治
4.地方制度:内外服制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商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
四方(四土)
“外服”
大邑商
“内服”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
“外服”则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代的国家形式是“方国联盟”,各方国是原本存在的部落组织,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
核心突破:商朝制度
为什么说商代以后的历史是“信史”?
甲骨文的出土及1928年殷墟的发掘为商朝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证明。甲骨文里出现的王的名字按序排列,与《史记 殷本纪》上叙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
利簋(gui)铭文及注解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人……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 牧誓》
★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
相互印证
二重证据法
1.建立
2.地位
3.制度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今陕西西安西)
我国奴隶制社会由繁荣转向衰落
经济:井田制
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4.衰落
5.灭亡
标志: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原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
结果: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西周从此走向衰落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知识链接: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河南洛阳),东周从此开始。
三、商和西周
( 二)西周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
封国:晋、卫、宋、鲁、齐、燕等
特点:统治集团内部进行层层分封,
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周的统治延续了数百年。
《三字经》:“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王
侯
卿
士
平民
工商
(1)西周分封制
三、商和西周
天子适于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分封制下的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
大夫
庶人
奴隶
士
天下共主
纵向:分封制明确周王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横向: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含义:
目的:
特点:
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上的矛盾。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二者具有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归纳总结: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 “裙带风气、荫庇心态”等。
(2)宗法制: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父系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亲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忠臣孝子、乱臣贼子、孤臣孽子)
庶
小宗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卿
大夫
大宗
士
大宗
天子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2)宗法制:
周公制礼作乐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礼乐相辅相成
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
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3)礼乐制:
“九鼎”作为一种礼器,在西周时期是王位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
礼:秩序
乐:和谐
礼乐制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政治上的表现(表)
血缘纽带(基础;里)
分封制
宗法制
权力继承
权力分配
权力认同
宗法制是分封制基础和实施法则;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解决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的关系?
含义
所有制
经营方式
特点
发展历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千耦其耘”“十千维耦”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拓展——经济制度:井田制
土地规整,沟洫灌溉,疆界分明,形似“井”
字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名义上国家公有,
实际上国王所有,不能随意买卖。
耕种私田,同养公田
①土地不得转让买卖;
②土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③领主强迫庶民耕种,并交纳贡赋;
商朝兴起,西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
归纳总结: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政治: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局面。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
1、青铜铸造;
2、土地国有(井田制),集体劳作;
思想:
1、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色彩;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早期“民本”思想;
2、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前
早期国家
夏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
甲骨文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奴隶制社会
青铜器
聚族而居
本课小结
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 1300 余座墓葬,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 1%、近 10%和 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反映出贫窗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青钢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故选D项:旧石器时代早期尚未出现陶器,与出土文物不符,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晚期虽然接近新右器时代,但同样没有陶器的证据,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
2.(2024·海南高考·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菜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 3370年前后的炭化菜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 2-4 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彩响
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答案】B
【解析】由“乘的栽培和猪的饲养”“茶叶、丝绸以及育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可知,这些都是在西藏地区考古资料中出现的,而这些多数是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的中下游的产物,而且出现于西藏地区不同的发展时段,这说明西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故选B项:题干提到了新物种被西藏地区引进,但并未提到这些新物种对西藏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千所述考古资科是新石器时代及其之后的时间段内的,而不是旧石器时代的,所以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千中提到了青钢制品,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西地区能够铸造育钢,而且也并未提到其他的手工业部门,不能据此得出青钢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的结论,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