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8 15: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
2021年7与1日在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摘自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青春的名义 信仰的力量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课程目标】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青年者,国家之魂。”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五四游行,守常和学生一道参加。
有一次,为了救援被捕学生,大家集队往政府请愿。队伍走到国务院门前,只见铁门紧闭,门内架着机关枪。守常愤怒异常,一个人跑出队伍冲将上去,大家赶忙上前把他拖住,真是又英勇、又危险。”
——北大教授高一涵回忆
第一篇章 青春与时代的相遇——五四风雷
高一涵,1916年与李大钊同办《晨报》,经常为《新青年》撰稿,并协办《每周评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之一。
▲ 北京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
史料 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1912—1919年,北洋政府的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五四运动前,民主科学推动着人们思想不断更新。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震撼,也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1919年5月,外交交涉的失败直接推动了五四风雷的到来。……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孔雀《五四运动爆发原因新论》
第一篇章 青春与时代的相遇——五四风雷
任务一 史料实证——五四运动的爆发
(1)国际方面: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国内方面: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3)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提示:分析背景
试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角度进行思考。
2、经过: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形式
第一阶段
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结果
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革命性、爱国性: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
先锋:先进青年知识分子
群众性:广泛的群众基础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二十一条”
“收回山东权利”
“拒绝和约签字”
5月4日
北京
学生
6月5日
上海
工人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杰出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据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记载:“总共人数无确实统计,大概有六七万工人开始以独立的姿态,以如此规模的行动,走上政治舞台。这又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新起点。”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四 五四运动在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到封建社会的毒瘤,觉悟到挽救危亡,必须民众自己努力更生,而努力更生必从思想教育做起。辛亥革命只是政治的革命,五四运动才是思想革命的先声。
——《论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任务二 实证与情怀——五四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
【性质】
①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历史意义】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任务二 实证与情怀——五四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9年4月30日)
五四运动之时代价值
【课本123页学思之窗】
1919年以后,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献进入中国,其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全国主要报纸、杂志都以大幅版面介绍社会主义思想。
——【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1920年12月,邓中夏等人到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开展工人运动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篇章 青春与信仰的邂逅——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2月,天寒地冻、漫天阴霾,一辆骡车缓缓驶出北京城,车上的两人一副商人装扮,他们在冰冷的骡车里满怀激情地讨论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头筹备党组织。
《觉醒年代》剧照
蕴含着李大钊和陈独秀深厚的革命友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图(1921年前)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毛泽东选集》
1. 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问题: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学习指导】观看视频资料,在教材中标注中共一大的基本概况。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摘自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中共诞生的意义:
红船精神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认为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他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中共三次代表大会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中共一大
(1921.7,上海)
中共二大
(1922.7,上海)
中共三大
(1923.6,广州)
内容
意义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中央机构
制定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和最高纲领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
革命纲领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特点?
1.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
2.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3. 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成长。
第三篇章 青春与革命的碰撞——国民革命
由孙中山亲自作为介绍人,李大钊成为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
1924年1月,(李大钊)出席了标志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

——摘编自郭德宏著:《李大钊传》红旗出版社
李大钊和孙中山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1924年1月,在有共产党人的参加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__________的主张,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
1. 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__________问题的决议。
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2)标志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
(3)意义
党内合作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
根据北伐示意图并结合课本,概述国民革命的目的、经过、主要历史功绩。
任务三 时空观念——国民革命的功绩
(1)目标:“__________________”。
(2)进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______成立,通过再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3)高潮:_______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________流域。
(4)功绩:
打倒列强,除军阀
广州
长江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广大群众受到了革命的洗礼。
2. 国民革命
1926
在国共合作成功之后,李大钊成为北方国共两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全力开展革命斗争,引起反动当局的仇视。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他在《狱中自述》中慷慨陈词:“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28日,神态平静的他第一个走上绞刑台,时年38岁。
中国国家博物馆0001号文物:
李大钊就义绞刑架
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工”。
2. 国民革命
(5)结果:失败
材料 这时的中国共产党尚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缺少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中共领导层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懂得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使党在国民革命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能够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导致革命失败。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
任务四:正确认识大革命的失败,从中可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失败原因】
客观方面:
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
①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经验
②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教训】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③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思考:个人成长成才与时代、国家的关系。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摘自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时代为个人成长成才提供机遇,个人努力奋斗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与国家发展相融相和、同频共振。
第四篇章 青春与现实的思考——责任与担当
第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
第二、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
第三、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
第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胸怀世界、展现担当。

以青春之名致敬伟大时代
以信仰之光照亮青春之路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时空坐标
课程小结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成长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国民党一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过程
背景
历史意义: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共二大
中共一大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失败
北京、上海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课堂小结】
【习题精练】
1.(2024·合肥)下表为近代某些刊物的发刊词摘选。
时间
刊物名称
发刊词
1919年
浙江新潮
改造旧社会,实现“自由”“互动”“劳动”的新社会
1920年
劳动界
启发觉悟、促进阶级团结
1922年
人声
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
据此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 )
A.发展新文化运动 B.阐明民主革命道路
C.宣传马克思主义 D.寻找国共合作基础
C
【习题精练】
[解析] 根据“自由”“互动”“劳动”“劳动界”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是要宣传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是宣传民主与科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革命和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1921年才建立 ,排除B、D两项。
【习题精练】
2.(2023·江门)图1是《新青年》的创刊号,使用“青年”的法语“LA JEUNESSE”作为封面设计的一部分;图2是《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封面设计是两只劳工的手跨越地球紧握着。《新青年》的封面设计反映出( )
D
图1:杂志创刊号(1915年???图2:杂志第九卷第一号(1921年)
A.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已建立 ?
B.战后国际秩序正趋向公平
C.国际工人组织指导中国革命 ?
D.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向转变
【习题精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图1使用“青年”的法语“LA JEUNESSE”作为封面设计的一部分,说明当时中国思想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图2封面设计是两只劳工的手跨越地球紧握着,说明此时宣传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转变,D项正确;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转变,并未涉及战后国际秩序变化、国际工人组织的指导等要素, 排除B、C两项。
【习题精练】
3.(2024·成都一模)1920年夏,一批知识分子深入劳动界开展社会调查,足迹遍及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唐山等地,调查对象涵盖纺织、煤矿、兵工、造船、冶铁等行业的工人以及人力车夫和码头工人,涉及工人的劳动、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这反映出( )
A.劳工觉悟的提升 B.救亡之路的转向
C.研究方法的创新 D.新型政党的建立
B
【习题精练】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工人阶级,认识到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的地位与作用,这也说明近代救亡图存道路的转向,B项正确;“劳工觉悟的提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研究方法的创新”是表面现象,不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C项;“新型政党的建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并且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