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
1978
徘徊
时期
1976-1978
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20世纪80年代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017
中共十九大
新时代
巨大
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第28课
目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
1
2
3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知道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
3.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人民日报社论》
上千万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城市下放人员要求回城,全国城镇有两千万人等待就业。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安徽省4000万的农村人口中,有3500万以上的人吃不饱肚子!
——李向前《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
思想僵化
经济衰退
就业困难
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文革”结束,是不是思想上就能朝着
正确的方向发展呢?
毛主席要我们时刻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毛主席要我们这样做,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这样做。
──华国锋:《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壹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四人帮)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
——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
经济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恢复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政治路线
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组织路线
(4)意义
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与会议内容对应
1.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最重要):
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
2.彻底结束了文革“左”倾错误的束缚,
实现了党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组织路线、意义)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会议
转折
1927
八七会议
1935
遵义会议
1949
七届二中全会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城市→农村
危→安
农村→城市
“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国家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
◎“文革”中刘少奇遭到迫害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概况:
(2)内容:
1981年6月,在北京举行。
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意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4.1982年宪法
(1)概况:
(2)意义: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贰
改革开放进程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为什么要改,要怎么改?
由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影响了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粮食产量极低,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天9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2.8两粮食,收入0.04元。小岗村当时一共有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
——赵海均《30年》
定点购买
限制种类
限制重量
农民生活困苦,平均主义影响生产积极性
计划经济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陈云(1978年12月)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产品分配:“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对内改革——农村
二、改革开放进程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改革——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他们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自发实行了一包到底的责任制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改革——农村
1978年,先是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机构改革
初步实行
普遍实行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改革——农村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或调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年代及农业政策
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
是否改变土地私有制
突出意义或问题
1950-1952土地改革
地主→农民
没有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53-1956农业合作社
农民→集体
私有→公有
确立了农业的公有制
1958-1983人民公社化
无
提高公有化程度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1978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无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改革——城市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月上旬:首钢给主管部门打报告。
6月初:主管部门结束了一个月的研究、审查,同意
7-8月:找管物资的部门、管机械的部门签署意见
9月17日:管进出口的部门将批复文稿转送
国家计划部门审查签字
10月3日:出差回来的某局长终于在文稿上签了字
──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
二、改革开放进程
2.对外开放
1980
经济特区
1984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沿海港口城市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
2000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引进来”“走出去”
2001
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特点: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1992
1987年
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2年
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1989年,《光明日报》刊发
《中国不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1990年,《北京日报》刊发
《中国的改革决不是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1991年,《当代思潮》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姓“资”姓“社”争论场景,改革阻力重重
二、改革开放进程
3.深化改革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把不争论作为一条原则定下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现在的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说起市场,又有人讲市场经济是搞资本主义。其实,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哪是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主义。
——邓小平(1992,深圳)
1987年
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引进来”和“走出去”
1982年
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2001年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2年
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改革开放进程
3.深化改革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破除了对领导人的个人崇拜
破除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
破除了对公有制的崇拜
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的过程
4.稳步推进
1.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
2.成果: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二、改革开放进程
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提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确立
基本框架确立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基本建立
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理论完善
进一步完善
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
叁
“一国两制”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1979年叶剑英《告台湾同胞书》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3)实践:
1982年中英就香港问题开启会谈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 香港回归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 澳门回归
(4)意义: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从1997年至2017年,20年间,香港财政储备
增长近3倍;上市公司数目增长近3倍;
股市资本总值增长8倍。20年里,
香港获外资直接投资总额
增长超过10倍。
──数据整理自凤凰网
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台湾问题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4.29
2015.11.7
《告台湾同胞书》
“九二共识”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反国家分裂法》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标题文字添加
内政问题
内部解决
可保留军队
历史遗留问题
外交途径解决
人民解放军必须进驻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
该图反映了( )
A.国家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工作的重心
B.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深入发展
C.经济转轨背景下个体发展的不确定
D.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课堂总结
1.(2024·黄冈)下图为改革开放后的一幅画
D
[解析] 根据漫画“自主选择、政策扶持、就业、创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就业选择多样,国家在个人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还提供政策性的扶持,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多元化发展路径,D项正确;国家工作的重心是发展经济,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深入发展,排除B项;漫画强调的是个体发展的多元性,不是不确定性,排除C项。
2.(2024·广州)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庐山恋》,讲述一位归国华侨游览庐山收获爱情的故事。此片公映后,对于影片中该华侨的语言表达方式、日常着装等出现了不小的争议。但影片也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唤起了许多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种情况( )
A.反映了我国全面开放后的社会风貌
B.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C.折射出时代变迁影响人们观念变化
D.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电影《庐山恋》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归国华侨游览庐山收获爱情的故事,影片唤起了许多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反映出时代变迁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我国全面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是在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的信息,排除B项;1984年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3.(2024·长沙)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质量提高等综合功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指标,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如图是我国1953—1998年的TFP增长率图,对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经济总体增速趋于稳定
B.政局稳定决定了经济的发展
C.改革开放举措成效初显
D.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前,我国TFP增长率波动较大,起伏不定;改革开放后,TFP增长率相对平稳,这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各项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C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经济增速,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政局基本稳定,排除B项;在1992年之前,我国尚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念,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