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从革命酝酿到武昌起义、再到中华民国建立的近代民主革命时空特征。
(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局限性,形成辩证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目录
◎近代时事漫画《时局图》
◎近代时事漫画《木乃伊——“中国人”》
◎慈禧太后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一 清末社会状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实质:清政府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二 清末1901年“新政”和1906年“预备立宪”
【拓展延伸】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清皇族内阁合影
一场骗局! 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部分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内容
0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0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03、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0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05、……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06、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
10、总揽司法权……
11、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十年以来,我国朝野上下莫不奋袂(mèi,袖子)攘臂,嚣然举行新政。……然而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挐(rú,纷乱),国势益以抢攘。夫我国今日所谋之新政……则反以速亡而召乱。
——《论莱阳民变事》,《国风报》1910年第18期
——引自 《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册,第212页
民变不断,革命共识
清末新政(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二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新军
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
预备立宪(1906—1911)
1911
皇族内阁
1908
颁布宪法大纲
1906
宣布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离心离德
“种瓜得豆”
矛盾加剧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
材料三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革命哉!革命哉!
—邹容《革命军》
材料四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章炳麟
(1869-1936)
陈天华
(1875-1905)
邹容
(1885-1905)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1905年8月,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成立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会党 孙中山 檀香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学界 黄兴、宋教仁 湖南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学界 蔡元培 上海
材料五 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5、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的建立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民族主义 :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民 生主义:
平均地权
民 权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解决土地与贫富差距问题
(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
前提
补充
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权利
中国人民要求发展经济
性质:当时最进步、最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作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核心
广州起义
自立军起义
惠州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冈起义
七女湖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钦廉上思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1895年
1900年
1895年
1906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8年
1908年
1910年
1911年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一、山雨欲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六 革命实践斗争的起伏
6、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有人说;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
材料七 保路运动
7、四川保路运动牵制了湖北的反动力量,为武汉革命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时机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结合所学,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再次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⑥实践基础:各地革命团体发动的武装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实践基础。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全国有十几个省市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分崩离析。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辛亥鼎沸,识者已知清之必亡。盖(总)督、(巡)抚什九弃城遁。以身殉节者,闽督松寿、晋抚陆钟琦、赣抚冯汝骙三人而已。
——陈刚一《甘移随笔》
低烈度革命
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五色旗
湖北军政府安民告示
象征着汉满蒙回藏等民族的大共和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缔造共和)
3
1月5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次內阁会议召开
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缔造共和)
3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
宣统帝退位前留影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缔造共和)
3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5
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共和)
6
捍卫共和
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缔造共和)
3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4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5
第1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5、6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选举以及被选举等自由权利。
第16条: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弹劾总统
第51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45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1.时间:1912年3月11日
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捍卫共和)
3.内容:(分别体现了什么思想或制度?)
【拓展延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主权在民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想要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帝制不存,三纲焉附?辛亥革命后三纲的合法性成了问题,这也是新文化运动能够一呼百应的主要原因。
——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明显发展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辛亥革命后,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实业,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法令条例。如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拟定的《商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私人资本开办银行。……实业部拟定了《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取消前清规定的种种注册费用。“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思想解放 移风易俗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理论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角度 功绩
除旧方面 (革命角度) 反封建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反帝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布新方面 (现代化角度) 政治 建立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想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风俗 发生新的变化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什么没有变化?
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
——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
局限: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 ——宋教仁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原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道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把总。”
天下为公,无私奉献
前仆后继、坚毅不懈
除旧布新、民主妥协
爱国爱民、国家复兴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这一种结果,后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结果,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和专制之争注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新的肉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历史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回眸辛亥百年
1.“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改变这种现象,革命党人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A. 成立中国同盟会 B. 发动武昌起义
C. 发动黄花岗起义 D.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答案:A
由材料中“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等信息可知,革命党人要建立一个全国性领导机构,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故选A。
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课堂检测
2.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北军政府以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发布《照会各国领事》公告。由专人迅速送达到外国驻汉口的各国领事馆。各领事馆也于10月18日通电。宣布“严守中立”。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革命 B.列强着眼于维护既得利益
C.形势发展威胁外国势力 D.中立有利于稳定清朝统治
答案:B
从材料看,在湖北军政府发布《照会各国领事》并迅速告之各国领事馆之后,西方列强才宣布“严守中立”,这显然是列强认为其既得利益得到了军政府的保证,故B项符合题意;
列强是“严守中立”,并不是真正支持辛亥革命,也不是为了稳定清朝统治,排除A、D两项;
形势发展如果威胁到外国势力,必然会引起其干涉,排除C项。
故选B。
课堂检测
3.1913年11月,《民权报》发表评论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这一评论折射出( )
A.传统政治模式已改变 B.民国政府不得民心
C.政治民主化基本实现 D.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集会、结社现象日益增多,政党活动空前活跃等折射出专制制度受到破坏,传统政治模式已改变,A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民国政府不得民心,B项错误;
近代中国并未基本实现政治民主化,C项错误;
仅有集会、结社现象和政党活动不能说明民主观念深入人心,D项错误。
课堂检测
4.1912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共和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 B.革命党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C.中华民国遵循三权分立原则 D.列强在华统治方式开始变化
答案:A
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约法》中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通过国务员制约临时大总统,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选A项;
革命党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从二次革命开始,B项错误;
三权分立原则主要是指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分开,排除C项;
列强在华统治方式转变为“以华治华”开始于《辛丑条约》,排除D项。
故选A。
课堂检测
5.据统计,负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审查的14人,除两人年龄不详外,其余12人平均年龄仅30岁,而且多数仅接受日本法政速成教育,“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既数千年……政治之学,夙未讲求,经验所至,尤属浅薄”。这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者()
A.以开启近代法制转型为使命 B.宪政思想较为淡薄
C.注重借鉴日本的政治体制 D.革命经验比较丰富
答案:B
负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审查的14人,多数仅接受日本法政速成教育,他们“经验所至,尤属浅薄”,这说明他们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候并不具备较为完整的西方宪政理念,故B项正确;
题目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者的保守性,A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虽然材料提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者在日本接受速成教育,但中华民国体制并没有学习日本,C项错误;
革命经验丰富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故选B。
课堂检测
6.如图反映的是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结果,其中“进步党”和“其他党派”都是支持袁世凯的“拥袁派”。这表明()
A.辛亥革命作用比较显著 B.合法斗争突出的有效性
C.革命派立法目的已达到 D.革命成果难以继续保持
答案:D
“‘进步党’和‘其他党派’都是支持袁世凯的‘拥袁派’”说明革命成果难以继续保持,故D正确;
此时辛亥革命早已结束,故A错误;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课堂检测
7.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进程阻力较大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
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答案:A
材料信息说明辛亥革命给商业带来损失,因此中外商人反对革命,这反映了民主革命进程具有艰巨性,故A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实业救国思想,故B错误;
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材料的实质,故C错误;
材料信息不是强调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故D错误。
课堂检测
8.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之后(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各民族实现了一律平等
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 D.承认各民族享有自决权
答案:C
“五族共和”“中华”等的出现和认可表明了民族间的平等性和整体性,体现了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故选C;
民主共和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现象,但与民族观念不符合,A错误;
BD有史实错误,均排除。
故选C。
课堂检测
9.下表为武昌起义以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表(百分比)
武昌起义以后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表
据右表,清朝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的变化( )
A.充分调动了资产阶级参政热情
B.说明晚清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
C.是清政府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
D.有利于地方军阀左右国家政局
答案:C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武昌起义之后新任督抚中,出身监生、行伍的比例有所提高,同时出现了新式学生中任命为督抚的现象,说明清政府认识到要利用新生力量巩固统治,是当局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故选C项。
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参政状况,故A项错误。
1905年科举制已被废除,故B项错误。
材料表格没有反映地方军阀势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
故选C。
课堂检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孙中山让位的利弊与影响,学术界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对革命造成极大危害,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它成为辛亥革命的降弧——如果不是终结——的标志。”有的认为功过参半,“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所造成的后果,是正确与错误交织,成功与失败并存。”有的则予以全盘肯定,认为让位之举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最后完成”。
——摘编自严昌洪、马敏《二十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评材料中关于孙中山“让位”影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所造成的后果,是正确与错误交织,成功与失败并存”可提取出论点:不认同孙中山让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观点,而是特殊情况下革命党人采取的一种适当的选择;也可根据材料“有的认为对革命造成极大危害,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提取出观点:孙中山让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论述可结合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要求史论结合。
课堂检测
【答案】
示例一
论点:不认同孙中山让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观点,而是特殊情况下革命党人采取的一种适当的选择。
论述:孙中山内外交困,执政难以为继,而袁世凯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当权成为必然;促使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成果得以保留,革命党人仍参与中央和地方政权;实现了政权的和平嬗递,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结论:孙中山的让位是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完成和转轨。
示例二
论点:孙中山让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论述:它既分化了敌人,又断送了革命成果;既加速了清朝的崩溃,实现了南北统一,又促使民国变质;既赶走了封建皇帝,建立了共和,又为袁世凯夺取政权打开了方便之门。
结论:孙中山让位,成功与失败并存。
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