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历史(2024)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单选题
1.公元383年,东晋成功击败苻坚亲自率领的87万大军,使得苻坚“一举消灭东晋,将南北地区统一起来”的理想破灭,也使东晋的统治得到稳定。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战争是( )
A.漠北战役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2.小明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赤壁之战”“两晋南北朝更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淝水之战”等内容。请判断他复习的单元主题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两方军队在淝水激战,最后东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下列成语出自此次战役的是( )
A.退避三舍、卧薪尝胆 B.纸上谈兵、朝秦暮楚
C.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D.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4.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有
①废除国有土地制度②颁布“推恩令”③推行汉化措施④迁都洛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建康
6.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7.如图所示是云南省某中学绘画小组以孝文帝改革为主题设计的漫画。漫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8.北魏时期的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得到了更大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9.下面是历史社团在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时收集到的资料(部分)。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
政治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复杂。
文化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是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0.“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诸族同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疆域最终奠定主要得益于( )
A.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不断 B.多民族的交融与统一
C.历代政府合宜的民族政策 D.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填空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
11.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
4世纪后期, 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2.改革内容
(1)迁都 。
(2)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 等。
13.改革的影响:促进了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4. 439年, 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即位后,将都城迁到洛阳,立志推行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15.淝水之战
1、时间:383年。
2、交战双方: (氏族、苻坚)←→ (汉族)。
3、著名典故: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4、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5、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16.【民族交融】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 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后来,民族关系趋于缓和,逐 渐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各民族在文化上交流日益频繁,在 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17.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 ,进一步推行 措施,促进了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8.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对应的事件名称。
(1)汉武帝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钱币)。
(2)公元200年,奠定了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战役是 。
(3)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哪一次战役有关? 。
三、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帝(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下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四、综合题
21.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上述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改革?其具体内容有哪些(任意写出三点即可)?
(5)材料二所述改革产生了什么作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侯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先后成为联盟的首领。
材料二
为了维护统治,周王规定,请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仅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观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请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即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畏强大,赏不私亲近……
材料四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因此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材料一中“尧、舜、禹先后成为联盟的首领”和哪一制度有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等级制度的名称和主要目的。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改革,这一改革对秦有何积极意义。
(4)据所学说出北魏统治者如何解决材料四问题。综合材料三四和问题谈谈社会变革带给你的主要启示。
2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和孟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民本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如西汉初期和唐朝前期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六个王妃中,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摘译自《魏书》
(1)依据材料一写出民本思想是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孔子和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提炼材料二中有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它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2.【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淝水之战
3.【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4.【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5.【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6.【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7.【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8.【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9.【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0.【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答案】11.鲜卑族
12.洛阳;汉语;汉服;汉姓;联姻
13.民族交融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4.【答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5.【答案】前秦;东晋;草木皆兵;北方
【知识点】淝水之战
16.【答案】北魏孝文帝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7.【答案】洛阳;汉化;民族交融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8.【答案】(1)五铢钱
(2)官渡之战
(3)淝水之战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19.【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禁用鲜卑语,说汉语;改鲜卑服为汉服。
(2)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0.【答案】(1)淝水之战。
(2)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识点】淝水之战
21.【答案】(1) 事件:商鞅变法;
(2) 措施:奖励军功
(3) 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提倡与汉族贵族联姻等。
(5)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实力,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2.【答案】(1)禅让制。
(2)分封制;目的:为了维护统治或稳固周初政治形势,开疆拓土。
(3)商鞅变法;意义:使秦国实力强大,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答出一个方面即可给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4)孝文帝改革或进行改革;启示:变革推动国家发展或社会进步。
【知识点】商鞅变法;大禹治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3.【答案】(1)民本思想:以人为本。
主张:孔子:以德治国;实行德政,反对苛政。孟子: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措施: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鲜卑语;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改鲜卑姓为汉姓。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