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示范课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共3份(黄肖葵)(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示范课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30张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共3份(黄肖葵)(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14 08:52:43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秦 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集权君主专制①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特征:中央:②分封----郡县----行省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地方:不




化 君主专




权.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A B C DCP16 【历史纵横】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权集中央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坐而论道站而论道跪而论道汉至唐宋明清问题探究一请大家结合课本第16页【导入框】、第一段正文、
【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回答问题
1:明朝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
(1)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2)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3)具体原因: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废行 中书省设三司使,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4)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B问题探究二参看P17【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
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391件事,即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皇帝负担加重内阁的创立与发展思考: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的处理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其意见的认可或否定。 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问题探究三:比较宰相制与内阁质的区别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
意愿决定制约皇权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设置殿阁大学士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宰相职权扩大。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日理万机,力不从心。大学士只是作为侍从顾问,协理政务。一切大事由明太祖亲自主持。归纳:明太祖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
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提示)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清朝中枢机构是怎样演变的?
(参考提示)二、军机处的设立【问题探究四】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原因:加强皇权二、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跪授笔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跪受笔录按谕拟诏皇帝审定 廷寄(地方) 交片(六部)皇帝朱批从运作程序看:只供传述缮撰,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二、军机处的设立【问题探究四】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1、原因:
2、职能:
3、意义: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3)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二、军机处的设立跪受笔录,承旨传达秦朝(形成)从汉到元(发展)明清(顶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史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基本矛盾.下面四幅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势力消长的示意图,哪一幅是最准确的?
A B C DB 有人说,中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
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明清时期,
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改革和革命
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中国的内乱和封闭,使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远……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抓住第四次机遇。
所以21世纪的100年,能否赶上世界?对中国
来说,很重要。观点导航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1)西方(2)中国东西方拉开差距 x(t)Y(程度)
0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 义发展的趋势0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趋势Y(程度)
秦明清秦明清 x(t)图一图二早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过程特点影响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皇权不断强化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本单元小结积极方面消极方面教学反思
1、教法学法: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注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例如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与废除有何作用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点——评价历史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历史事物。
黑板板书设计,构建知识结构:分明朝、清朝进行简明扼要的列举措施及其原因、作用, 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2、时间分配:在前半部分,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上,费时较多,时间把握上有所欠缺。导致“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3、4课总结”和“课堂小测”没有时间落实。可以把“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3、4课总结”放到一单元总结课上。
3、讲思比例:讲的内容过多过细,有些冲淡主题。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落后对近代中国被动挨打有何关系。
4、问题设计:有的问题,问的过于肤浅,有效性较差,有的问题,学生无从回答,教师不得不自问自答。
5、单元提升:本切课做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应该有相对够的量来做总结,时间安排上被冲淡了,应该联系到第四单元及第三单元的相关内容,起到启下的作用。
6、排版技术:本课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排版、字体型号、色彩对比等多个方面没有做到细致认真,从而使学生在观看时很费劲,所以,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致些、更科学些。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课时)
授课教师:花都区实验中学 黄肖葵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9月28日第8节
一、核心内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学习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丞相、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等具体的历史史实。培养在课本标记笔记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课堂作历史笔记的技能。
2.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从“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利弊)”、“分析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不同”中,培养阅读教材、材料,把握关键字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养成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归纳材料、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埋下了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祸根。
学习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学习难点
1.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利用《学习与评价》第4课“学习目标”指导阅读课文;闭卷默写完成“知识梳理”填空题并批改;思考“情景与问题”。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过渡语设计
(导入)第3课时间跨度大(从汉至元),以地方机构的演变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两条主线来编写;本课第4课只限一个时期(明清),以中央机构的演变为主线来编写。(皇权与相权这一矛盾是以废除宰相制度、强化君主专制为归宿。)突出“一个主题”(君主专制的加强)、学好两大问题(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过渡语)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内阁的形成过程
(过渡语)通过前两个子目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明朝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明朝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致达到顶峰。
五、问题设计
1、参看P16 【导入框】、第一段正文、【历史纵横】、【资料回放】:明朝为何废除宰相制度?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因素是当时宰相胡惟庸利用相权与皇帝分庭抗礼,为了杜绝宰相与皇帝的权力出现对峙的局面,将权力更系统地集中在皇帝手中,因此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原因是为了解决宰相与皇帝争夺权力,集中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2、参看P17【学思之窗】: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思路:首先要对宰相制度的作用及利弊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再对废除宰相制度的利弊进行探究;探究时既要结合课文有关讲述,也要运用[学思之窗]提供的有效信息。
“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积极作用:一方面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废除宰相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它使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会造成什么消极后果呢?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
分析P17第一段前两句得出结论:皇帝个人负担加重。
3、P17【历史纵横】、最后一段正文、《学评》材料三思考讨论“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4、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出现为什么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5、讨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六、黑板板书设计

七、课堂总结:
1、本课小结:废宰相、设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见第4课“本课要旨”。
2、2、3、4课小结:
八、课堂小测:默写第4课“要旨”。(5分钟,默写+批改)
九、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第4课“学习评价”。
2、在笔记本整理第4课笔记。
3、预习第5课:利用《学习与评价》第5课“学习目标”指导阅读课文;闭卷默写完成“知识梳理” 填空题并批改;思考“情景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