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2024)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题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2024)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题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9 08:2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历史(2024)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题二
一、单选题
1.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天京事变 B.火烧圆明园 C.黄海大战 D.公车上书
2.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  )
A.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B.政府禁止使用电灯
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
4.圆明园遗迹控诉的是(  )
A.鸦片战争的耻辱 B.英美联军的罪证
C.英法联军的暴行 D.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
5.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列可用于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可靠的史料是(  )
A.《天朝田亩制度》文本 B.电视剧《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的连环画 D.小说《洪秀全演义》
6.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期间,山东地区属于下列哪一国家的势力范围(  )
A.德国 B.俄国 C.法国 D.日本
7.漫画《人民公敌蒋介石》(如下图所示)中,蒋介石彻底脱下伪装革命的外衣,露出狰狞的面目。这一政变标志着(  )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C.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反抗
8.“五四运动”是民国时期流行话题的分水岭。五四运动前流行话题多为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教育改良;五四运动后流行话题多为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流行话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B.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C.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9.晚清时期,新文学品种 “理想小说”出现。下表两部作品共同(  )
作品及成书时间 对未来社会的描述(片段)
《新中国未来记》(1902年) 1962年,“中华民主国”举行盛大的开国五十年纪念庆典。
《新纪元》(1908年) 1999年,所有沿海、沿江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
A.反映国人对民主的追求 B.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C.体现了反帝的强烈愿望 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
10.以下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 D.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二、填空题
11.民主与科学是   所标举的两大口号,陈独秀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12. 1895年,《   》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   》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14.1907年,革命党人    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徐锡麟,被捕遇难。
15.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口号是   (填革命团体)的宗旨。
16.根据提示,写出下列标志性事件。
(1)1894年孙中山创建   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2)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   标志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3)1895年甲午战争中   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4)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   标志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17.请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史实。
(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战役——
(3)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8.将下表空白处填写完整:
战争名称 不平等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材料分析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先进的中国人曾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曾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3000多爱国学生在天安门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材料三: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1)材料一中的“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进行的探索运动是什么?“推翻封建帝制”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一爱国运动?1919年6月5日以后,哪一阶级成为此次运动的主力?
(3)材料三中的“征途”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优秀品质?
20.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不得志)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故致治平。
——摘自《旧唐书》
材料二: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俄国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遵义的那次会议上,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
——摘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党的文献》
材料四: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以后又进一步提出“联蒋抗日”,是抗战前夜中国共产党战略决策的重大转变,从而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而今,又一座全新、庄严的“风雨同舟”主题的雕塑在重庆和大家见面。雕塑以20世纪40年代重庆“特园”的史实为背景,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等聚会重庆,共商国是的情景。
——摘自《重庆日报》
(1)材料一中的“书同文字”指什么措施 “治平”是唐朝哪一盛世局面
(2)材料二中的汉阳铁厂是在中国近代哪一运动中创办的
(3)材料三中俄国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什么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指哪条道路 “遵义的那次会议”发生在哪个历史事件过程中
(4)材料四中“逼蒋抗日”是什么事件 “聚会重庆,共商国是”是什么事件
2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受命于钦差大臣,后赴广东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三幅漫画
材料三 中国是怎样进入近代的,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近代中国”。费正清在《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一书中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的思想主题……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将一个古老帝国改造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中国向近代转型,费正清与徐中约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4)选取其中一个观点,用史实加以论述,写成一篇小短文。(要求:80字左右;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行文流畅;表述完整,逻辑清楚)
四、综合题
22.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遭受侵略的历史,列强发动了一次次侵略战争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给中华民族到来深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明白,若这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城市被敌军攻陷,或许他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皇帝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英国的要求,签署议和协定。这个“不平等条约”不仅让中国向西方敞开了大门,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剥削时代的来临。
-摘编自魏斐德《智能化帝国的衰落》
材料二:咸丰皇帝逃至热河……他已经基本放弃了抵抗的想法,连下几道谕旨,让奕 完全同意英法公使提出的要求,甚至连他们提出的超出《天津条约》以外的要求也全盘接受。1860年10月24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字……在《北京条约》签订前,英法联军还做出了一件至今让中国人耿耿于怀的事情…….
-摘编自曲辉《遥远的近代》
材料三:就在清朝内部帝后两党明争暗斗的时候,日本却打起来中国的主意。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又交叉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1894年,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两国战争正式爆发。因为(清朝)战士训练程度不够,大炮多有失灵,军舰老化、速度慢,指挥失误等一系列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
-摘编自胡泽《慈禧传:权力巅峰上的女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英法联军做出的“让中国人耿耿于怀的事情”是什么事件?概述与材料二相关的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政府在三次反侵略战争中战败的共同主观原因。
(4)根据材料三,概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客观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于1840年6月发动侵华战争。尽管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战争终以中国的失败结束。
——摘编自《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侵华战争”是指哪次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转变成什么社会?
材料二 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2)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全民族抗战又开始于哪个历史事件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7年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1945年 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1945年8月9日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3)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0个字左右)
24.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近代以来,大国崛起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探究它们的崛起过程,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炼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
材料二 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做视亚洲诸国。
——日·福泽谕吉《脱亚论》
材料三 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材料四 中国人……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序言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两场“探索”有何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救亡图存”之路有何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之路的选择,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2.【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4.【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5.【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6.【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7.【答案】B
【知识点】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8.【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9.【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0.【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11.【答案】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12.【答案】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13.【答案】商务印书馆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4.【答案】秋瑾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15.【答案】兴中会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16.【答案】(1)兴中会
(2)公车上书
(3)北洋舰队
(4)戊戌政变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17.【答案】(1)南昌起义
(2)孟良崮战役
(3)平津战役
【知识点】南昌起义;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18.【答案】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19.【答案】(1)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2)五四运动。工人阶级。
(3)红军长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探索精神、反抗精神、顽强不屈的乐观主义精神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20.【答案】(1)统一文字;开元盛世
(2)洋务运动
(3)俄国十月革命;井冈山革命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长征;
(4)西安事变;重庆谈判;
【知识点】“开元盛世”;洋务运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西安事变;重庆谈判
21.【答案】(1)人物:林则徐;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言之有理即可)
(3)费正清的观点:中国走向近代是西方推动;
徐中约的观点:中国走向近代是主动求变。
(4)范文:
观点1:中国走向近代是西方推动的。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入我国,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开始沦为半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人代社会转型是西方推动的。
观点2:中国走向近代是主动求变的。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危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开办新式学校,建立新式海陆军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这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一些先进人士主动开展的,对我国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22.【答案】(1)《南京条约》
(2)事件:火烧圆明园。危害: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清政府妥协退让,腐败落后;清朝国力日趋衰弱;清朝军事装备落后。
(4)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和两次工业革命实力大增;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日本采取突然袭击。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3.【答案】(1) 鸦片战争或第一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3) 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观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论述: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1927年,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4.【答案】(1)共同之处:都主张学习西方
(2)不同: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相同:都是为了挽救中国等
(3)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中国人民具有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精神。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知识点】洋务运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日本明治维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 /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