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 专题练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 专题练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8 16: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 专题练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一、文言文阅读
①李贤,字原德,宣德八年成进士。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①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②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或谮②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注】①帑(tǎng):指国库里钱财。②谮(zèn):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谮贤曲护 (2)帝渐疏贤,寻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御 史 刘 濬 劾 柳 溥 败 军 罪 触 帝 怒 贤 言 御 史 耳 目 官 不 宜 谴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李贤去世后,“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②,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严:尊敬。②尸:古代祭祀时,代表受祭的活人,通常由臣下或晚辈担任。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 ) (2)师逸而功倍 ( )
(3)先其易者 ( ) (4)及其久也 ( )
5.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叩之以小者则小鸣”中“以”的意义及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徐以杓酌油沥之 B.以其境过清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6.请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7.《说文解字》有言:“学,觉悟也。”请联系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善学”的理解。
【链接材料】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众①令,丧于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②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思情笃③密。兴病愈,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虽母道益隆,我等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已之过,乞就刑。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彰其母,免除徭役,遣散四子,令其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
穆姜年八十余卒。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乃智达之士。所言薄莽,其义至矣。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诸子奉行焉。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释】①安众,县名。②字,哺育、养育。③笃 dǔ,忠实。
8.解析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使其自迁善也( ) (2)临终敕诸子曰( )
9.用“/”划分朗读节奏。
继 母 慈 仁 出 自 天 受
10.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①,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墫麻蒿②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③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拾遗记》)
【注释】①庵:茅草小屋。②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③门徒:一同求学的人。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笈从师( )
②常以净衣易之( )
(2)任末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
①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
③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复上二十馀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
③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繇终南背走峨眉,抵峨眉,属奢酋阻兵,乃返。过余山中,剧谈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经纬分合历历如指掌。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二经,山川两戒,多囿于中国一隅。
④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泛洞庭,上衡岳。再登峨眉,北抵岷山,极于松潘。过丽江,憩鸡足。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节选自[清]钱谦益《徐霞客传》)
1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耕奉母(侍奉) B.曾造雁山绝顶否(到)
C.谒曹溪(拜见) D.憩鸡足(休息)
1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剧谈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经纬分合历历如指掌。
14.翻译下列句子。
(1)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
(2)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
15.钱谦益对徐霞客给出“奇人奇书当流传不朽”高赞评论,请概括赞他为“奇人”的原因。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chái):同辈,同类中人。③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徙知徐州/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B.轼诣武卫营/及郡下,诣太守
C.使官吏分堵以守/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卒全其城/卒获有所闻
17.请用三条“/”给文中的句子断句。
复 请 调 来 岁 夫 增 筑 故 城 为 木 岸 以 虞 水 之 再 至 朝 廷 从 之
18.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你从选文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①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②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③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④。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里中:乡里;②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③子母:利息和本金。④责券:求取证据。
19.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20.选文表现了卖酒者的哪些品行?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条说明。
参考答案:
1. 有人 随即、不久 2.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 3.①李贤端正认真,进谏切中要害;②反驳徐有贞的说法,极力主张赈济灾民;③以国家大事为重,爱惜人才,广开言路;④皇帝遇到事情都会询问他的意见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人诬陷李贤曲护刘浚。 或:有人;
(2)句意为:皇上渐渐疏远了李贤,不久才醒悟。寻:随即、不久。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意思是:御史刘浚弹劾柳溥败军之罪,触怒了皇上。李贤说御史是国家耳目之官,不宜谴责。“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主谓结构,应在“罪”后停顿;“触帝怒”兼语结构,应在“怒”后停顿;“贤言御史耳目官”主谓结构,应在“官”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①段“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李贤气度端正凝重,奏对皇上都切中机宜)可知,李贤端正认真,进谏切中要害;
根据①段“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徐有贞说赈济的财物多被官员中饱私囊。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可知,反驳徐有贞的说法,极力主张赈济灾民;
根据②段“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李贤务持大体,尤其以珍惜人才、广开言路为急务)可知,以国家大事为重,爱惜人才,广开言路;
根据②段“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他常常独自与皇上谈话,很久才出来。一有事情,皇上一定召他去问这样处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询问他)可知,皇帝遇到事情都会询问他的意见。
参考译文:
李贤字原德,宣德八年李贤考中进士。明英宗重新即位后,命他兼任翰林院学士,入文渊阁当值,与徐有贞一起参预机务。不久,升任尚书。李贤气度端正凝重,奏对皇上都切中机宜,皇上非常宠爱他。山东闹饥荒,国家拨出赈济的财物不足,皇上召徐有贞和李贤来商议,徐有贞说赈济的财物多被官员中饱私囊。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皇上于是下命增拨银两。
当初,御史刘浚弹劾柳溥败军之罪,触怒了皇上。李贤说御史是国家耳目之官,不宜谴责。有人诬陷李贤曲护刘浚。皇上渐渐疏远了李贤,不久才醒悟,又待之如初了。他常常独自与皇上谈话,很久才出来。一有事情,皇上一定召他去问这样处理是否可行,或者派宦官去询问他。李贤务持大体,尤其以珍惜人才、广开言路为急务。成化二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皇上十分哀悼,追赠为太师,封谥号为文达。
4. 把……当作臣子。 安闲,安逸。 容易 等到 5.A 6.(1)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2)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收获小,又因此而埋怨老师。 7.“善学”就要尊敬老师,虚心求教;多思多问,心思专一。
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因此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两种人。臣:把……当作臣子。
(2)句意:老师很轻松而能够事半功倍。逸:安闲,安逸。
(3)句意: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易:容易。
(4)句意:等到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及:等到。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句意:轻轻扣击,钟声就小。以:介词,用。
A.句意:慢慢地用勺子舀起油滴入葫芦里。以:介词,用;
B.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连词,因为;
C.句意: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以:介词,乘着;
D.句意: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以:连词,来;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严:尊敬;道:真理;尊:尊重;知:懂得;敬:敬重;学:学业;
(2)善:善于;勤:辛勤;功半:事倍功半;怨:怨恨。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第②段“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和链接材料“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可知,“善学”就要尊敬老师,敬重学业,在向老师提出疑问时,要“俯身倾耳以请”尊重老师,虚心求教;
根据第②段“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和链接材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学习的过程就像撞钟,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在提出疑问时,要耐心听老师的讲解,弄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重复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所以“善学”就要学会多思多问,心思专一。
参考译文: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因此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两种人:当此臣担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时候,就不把他看作臣下;此臣是老师,就不把他看作臣下。大学的礼法是: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能够事半功倍,学生会把功劳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勤可是事倍功半,还怨恨老师。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才解决有硬节的地方,等到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不善于提问题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会像撞钟一样,轻轻扣击,钟声就小,用力敲打,钟声就大。等到能够从容自如地撞钟时,然后钟声才会悠扬动听。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链接材料】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8. 改变、变化 命令、训诫 9.继 母/慈 仁/出 自/天 受 10.对继子的衣食供给比对亲生儿子优厚;精心照料生病的继子;临终前教导儿子不要厚葬自己。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使其自迁善也:让他们自己变好哩。迁:改变,变化。                   
(2)临终敕诸子曰:临终交代几个儿子道。敕:命令、训诫。
9.本题考查节奏划分。一般而言,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句意断句,可以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断句,一般而言在虚词之前、语气词之后断句。
继母慈仁出自天受:继母慈祥仁爱,出自本能天授。
“继母”是人物,“慈仁”是品行,“出自天受”写的是“慈仁”的出处,故分别断开。
断句:继母/慈仁/出自/天受。
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可概括: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对继子的衣食供给比对亲生儿子优厚;
根据“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可概括:精心照料生病的继子,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
根据“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乃智达之士。所言所言薄莽,其义至矣。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可概括:临终前教导儿子不要厚葬自己。
参考译文:汉中程文矩的妻子,是汉中李法的姐姐。字穆姜。有二个儿子,而前妻有四个儿子。文矩做安众令,死在官位。四个儿子认为母亲是后母,怨恨毁嫌弃后母的心思越来越重,可是穆姜慈爱温和,抚养更加尽心,衣食资财供给都比亲生儿子加倍。有人对母说:“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答道“:我正用义来引导,让他们自己变好哩。”后来前妻的大儿子程兴生病很厉害,后母内心不安,亲自调理药和膳食,恩情极厚。程兴病了许久才好,于是把三个弟弟叫来说道:“继母慈祥仁爱,出自本能天授。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虽然母爱更厚,我们的过恶也很深了。”于是将三个弟弟送进南郑牢狱,说明母之恩德,也诉述自己的过失,请求处以刑罚。县官报告郡守,郡守表彰其母,免去他家的差役,遣散四个儿子回家,准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以后训导更加明白,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穆姜年八十多岁死去。临终交代几个儿子道:“我的弟弟伯度,智慧通达的人。他所说的薄葬,其意义很深。我去世以后,叫你们遵守,不要与流俗相同,增加我的负担。”几个儿子都照办。
11.(1) 背着、背负 交换
(2)①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路上的危险困阻;②晚上在星月照耀下读书,或晚上用麻嵩照明来谈书;③看书有领会时,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及通假字、古今异义。
①负笈从师: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负:背着、背负。
②常以净衣易之: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易:交换。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可得: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路上的危险困阻;
根据“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墫麻蒿自照”可得:晚上在星月照耀下读书,或晚上用麻嵩照明来谈书;
根据“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可得:看书有领会时,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12.C 13.剧谈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经纬分合/历历如指掌。 14.(1)(他)每年的三季出游,秋冬天的时候,拜望探视双亲,把这当作常例。(2)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遭受伤害致死。(徐霞客)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 15.①敬奉母亲,恪守孝道。②争奇逐胜,敢于冒险。③为友尽心,重情重义。④醉心山水,放志远游。
1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C.句意:拜谒了曹溪 谒:拜谒;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开心地谈论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纵横变化,清楚得好像是谈论手掌中的事。
“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经纬分合”为并列关系,
故断为:剧谈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经纬分合/历历如指掌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岁:年;三时:三季;觐:拜望;省:探视;以:把……当作。
(2)于:在;被:遭受;创病:伤害;函:用盒子盛放;负:背着;行:前行。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第①段“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可知,徐霞客热爱山水,一直在家耕种敬奉母亲,三十岁时听从母亲出去游玩,但他秋冬季会赶回家拜望双亲,看出徐霞客恪守孝道;
根据文章第②段“‘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复上二十馀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可知,徐霞客在登山时喜欢走险峻的小路,敢于冒险,登山时与他人,赌上身命,争奇逐胜;
根据第④段“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泛洞庭,上衡岳。再登峨眉,北抵岷山,极于松潘。过丽江,憩鸡足。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可知,僧人静闻在途中被害,徐霞客不辞辛苦背着静闻尸骨把他埋葬在他想去的鸡足山,了却他的心愿,看出徐霞客为友尽心,重情重义;
根据第③段“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繇终南背走峨眉,抵峨眉,属奢酋阻兵,乃返”可知,徐霞客在服完丧后更加醉心山水,放志远游,去了福建许多当地人都不了解的地方,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又在黄山追访黄石斋,从终南山南走峨眉山,遇到战争才返回。
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徐霞客生在乡里,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三十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出游。每年的三季出游,秋冬天冷的时候,拜望探视长辈,把这当作常例。
拜访陈木叔在临海的住处。陈木叔问他:“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吗?”徐霞客不敢肯定地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走了三十里,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攀登陡峭的山路,走了十多里,又上行二十多里,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开始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以身家性命相赌,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美景,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黄山追访黄石斋。 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从终南山南走峨眉山,到了峨眉山下,正碰上奢崇明反叛朝廷的战争,只好返回。回来到拂水山庄拜访,开心地谈论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纵横变化,清楚得好像是谈论手掌中的事。说从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都是抄袭附会。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从有记载以来,大多局限于中原之内。
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遭受伤害致死。徐霞客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泛舟洞庭湖,上了衡山。然后登上峨眉山,北面抵达氓山,最远到了松潘。最后渡过丽江,在鸡足山休息。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16.D 17.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8.记叙了苏轼带领徐州官民一起抵御水灾的事情。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可贵品质。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动词,主管、执掌/动词,知道;
B.动词,前往,到/动词,拜访;
C.动词,派、让/动词,出使;
D.意思相同,都是副词,最终;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夫役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用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提议。
句子结构:“复请调来岁夫”表明再次请求调拨来年的役人,这是一个动宾结构;“增筑故城”是说增筑旧城墙,又是一个动宾结构;“为木岸”表示建造木制的堤岸,是一个动宾结构;“以虞水之再至”意思是用来防备水患再次到来,表目的;“朝廷从之”是指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主语是朝廷。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断句为: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根据“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可知,选文描述了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面对黄河决堤、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况。
根据“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和“驱使复入”可知,苏轼在百姓纷纷逃避洪水时,坚定地表示要与大家一起守城,展现出临危不惧和以身作则的品质。
根据“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可知,苏轼动员武卫营士兵参与抗洪,显示了他的善于指挥和足智多谋。
根据“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可知,苏轼顾全大局,不回家照顾自己的家庭,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品质。
根据“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组织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市,这表现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对人民的关爱。
因此,选文记叙了苏轼在徐州任上带领百姓和士兵成功抵御洪水的故事,展现了他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可贵品质。
参考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将要被冲坏,富人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富人出城了,百姓都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冲坏城墙。”驱赶(富人)重新进入城里。苏轼到武卫营去,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泥沼雨水,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率领兵卒拿着箕畚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在河堤上建了房舍(暂住),(每天巡守)经过家门也不进入,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夫役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用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提议。
19.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 20.(1)诚信经营。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
(2)乐于助人。如:有来买酒的人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为别人还债。
(3)智慧理家。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里中:乡里。数:多次。平事:商量事情。决:决断。相对:相互。咨嗟:叹息。
20.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
第①段“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意思是: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可知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据此概括为:诚信经营;
第①段“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意思是: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第②段“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意思是: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根据以上可概括为:乐于助人;
第③段“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意思是: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据此可概括为:智慧理家。
参考译文:
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的人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宁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