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 年级 语文 学科
《武陵春》教学设计
授课人 陈凤婷
主编人: 陈凤婷 审稿人: 危晓玲 备课组长签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
4.、通过想象和比较阅读和归纳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感知词作,初体愁情。
初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语气,感受词中流淌的情感。
你觉得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哀愁)你从哪个字可看出?
正板书:愁 副板书 情。
再读,出示感情基调和吟诵语速(舒缓 低沉 充满哀愁)(灯片)
赏析词作,品悟愁情
自主学习
1.为何写愁?(灯片)
结合作者李清照的介绍和经历,知人论世
明确:物是人非事事休
2、如何写愁?
思考:
① 上片中,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词人内心的哀愁?
明确:“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这种通过细微动作巧妙传达内心感情的写法就是细节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浓重愁绪。(细节言愁)
② 是什么触动这份愁情?
明确:“风住尘香花已尽”,(缘景触愁)
合作学习
③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揣摩词人内心有过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学生把握: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随着她一刹间的喜悦而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
④ 佳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哀愁本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
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
化抽象为具体,巧用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重的哀愁。是描摹愁思
的绝妙好辞。
3、小结:
写作借鉴 如何写情感?
细节言情,具体可感
借景抒情,增强感染力
修辞传情,加强效果
四、拓展迁移
1、你还知道哪些巧妙诉愁的诗词佳句?一起谈谈。(灯片)
2、比较阅读
1)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望江南》与《武陵春》两首词中,同是思人,同是梳头,“梳洗罢” 与“日晚倦梳头”体现的感情有何区别?
五:总结归纳
巧抓词眼
知人论世
借景抒情
细品要字
体会修辞
《 武陵春》教学反思
花都区实验中学语文 陈凤婷
选择《武陵春》是因为对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非常喜欢,虽说七年级的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选取了她的《如梦令》,但不需要学生详加理 解,以至于我也觉得不甚过瘾。于是,这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的词。李清照的“易安体”文笔自然细腻,文风婉约优美,砌词清新精巧,在 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感叹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
为了达到学生理解并喜欢这首词的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我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 ,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布置预习时,我便要求学生认真查找与李清照有关的信息,只有对这位词人的形象有自己的认识,才能形象深刻地感知作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深重愁情。上课过程中,首先结合学生们熟悉的《如梦令》,让大家背诵回味作者少女时期无忧无虑、欢快的心情;而后再分析《武陵春》的愁情,更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印象。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明确地告诉了他们要学习并理解一首诗(词)必须建立在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 景的基础上。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所 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预习时的朗读必不可少,但在这一环节中目的只在于让学生过好字词 关,明确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在课堂上学生最初是没有读出作品的情感的,我让他们点出作者写愁情后,再结合背景,让学生反复读,还采用男女生诵读去比较大家对愁情的把握。让学生去品味整首词的情绪。但大家都说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课堂上我也作了诵读的示范,现在回想,如果我能对诗歌的一些关键语句做点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 多愁”,让整首诗歌放慢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 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 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的境界,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或许加 上这一部分能让整个课堂的朗读更加出彩。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 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何而愁?如何写愁?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泪”、“闻”、“拟”、“只恐”等这些关键字词来阐述,从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入手,分析得相当到位。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关于“愁”的诗句进行了拓展延伸,将他们以往所学的以及每个人积累的知识作了小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在分析如何写愁这一环节时,在分析完动作、景物描写后,加入了一张幻灯去归纳本作品对学生写作的借鉴,后来有老师指出好像有点多余,破坏了作品的欣赏,现在想想觉得很有道理。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课件16张PPT。武陵春李清照授课人 陈凤婷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读清停顿。
3.读出自己的理解。 愁抓表达情感的词(字)吟诵语调 : 舒缓 低沉
充满哀愁 品悟愁情愁1、为何而愁?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的词作变化以南渡为界限,
南渡前(靖康之变前),词作内容多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 ,
南渡后主要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怨。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此词是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再次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所作。
时年53岁的李清照,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自主学习
品悟愁情1、为何而愁?物是人非事事休品悟愁情2)上片中,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词人内心的哀愁?是什么触动这份愁情?2、如何写愁?自主学习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动作描写,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的表达了她内心浓重的哀愁如何写愁?品悟愁情风住尘香花已尽环境描写,描写暮春时节的悲景
来烘托作者的愁绪品悟愁情合作学习
1.找出下片中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揣摩词人内心有过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2. 愁是无形的,怎么用船载呢?
试品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闻说 ------也拟 ------只恐佳句赏析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论家赞为“创意出奇”
哀愁本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词人却把
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
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
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
化抽象为具体,巧用夸张,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词人内心深重的哀愁。是描摹愁思
的绝妙好辞。写作借鉴:如何写情感细节言情,具体可感
借景抒情,增强感染力
修辞传情,加强效果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拓展迁移:你还知道哪些巧妙诉愁的诗词佳句?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①句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第②句用比喻(设问、夸张),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比较阅读拓展迁移1、《望江南》与《武陵春》两首词中,同是思人,同是梳头,“梳洗罢” 与“日晚倦梳头”体现的感情有何区别?
“梳洗罢”体现出知远人必归,再失望也可等待的感情。
而“日晚倦梳头”则体现出思念之人已死,没有任何期待,对生活失去兴趣的感受。比较阅读拓展迁移赏词之道巧抓词眼
知人论世
借景抒情
细品要字
体会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