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分子基础 突破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遗传的分子基础 突破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1-08 16: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遗传的分子基础 突破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药物DSF 已被证实在各种肿瘤中均能发挥抗肿瘤效应。用PD-1 单抗法治疗肿瘤对部分病人无效。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小分子改变PD-L1 的表达情况可以增强 PD-1 单抗的疗效,DSF 能促进 IRF7 基因去甲基化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IRF7通过对翻译水平的调控影响PD-L1 的合成
B.图中在核糖体上mRNA 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往右
C.推测成熟的PD-L1 的第一个氨基酸一定是甲硫氨酸
D.推测 DNMT1 通过维持IRF7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而抑制其表达
2.下图为大肠杆菌的蛋白质翻译延伸示意图,其中30S和50S表示核糖体两个亚基蛋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翻译延伸时,携带氨基酸的tRNA先进入A位点,后从E位点脱离
B.丙氨酸(Ala)的密码子所对应的DNA序列是5'CGG3'
C.I(次黄嘌呤)与A、U、C皆可配对,有利于提高tRNA的利用效率
D.当核糖体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30S和50S从mRNA上分离,翻译终止
3.细菌glg基因编码糖原合成中的关键酶。细菌糖原合成的平衡受到CsrA/CsrB系统的调节。CsrA蛋白可结合glgmRNA分子,也可结合CsrB(一种非编码RNA分子),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抑制CsrB基因的转录能促进细菌糖原合成
B.CsrB与glgmRNA竞争结合CsrA蛋白
C.CsrA蛋白与glgmRNA结合抑制细菌糖原的合成
D.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glg基因的启动子后驱动转录
4.人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细胞因子,含有3个半胱氨酸,分别位于第58、105、125位,其中58位与105位半胱氨酸之间形成的二硫键对保持IL-2活性起重要作用。用大肠杆菌生产IL-2,为保证产物活性,将IL-2基因中编码125位半胱氨酸的序列突变为丝氨酸序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的IL-2基因的序列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
B.天然的和基因工程生产的IL-2均在核糖体上合成
C.突变的IL-2基因的表达降低了二硫键错配的可能
D.大肠杆菌中IL-2基因的复制和表达遵循中心法则
5.FTO蛋白可擦除N基因mRNA的甲基化修饰,避免mRNA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从而提高了鱼类的抗病能力。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Y蛋白能识别mRNA甲基化修饰 B.mRNA甲基化会影响其转录
C.mRNA甲基化会提高其稳定性 D.N基因表达会降低鱼类抗病能力
6.16SrRNA是原核生物核糖体RNA的一种,在物种间有较大差异。以下关于16SrR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有A、G、U、C四种碱基
B.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过转运氨基酸参与翻译
D.可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7.西北牡丹在白色花瓣基部呈现色斑,极具观赏价值。研究发现,紫色色斑内会积累花色素苷。PrF3H基因控制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合成。如图,分别提取花瓣紫色和白色部位的DNA,经不同处理后PCR扩增PrF3H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花瓣紫色与白色部位PrF3H基因的碱基序列存在差异
B.白色部位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于紫色部位
C.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D.启动子甲基化可调控基因表达说明性状并非由基因控制
8.核糖体的形成依赖Mg2+,去除Mg2+则解离成游离亚基。16SrRNA是原核生物核糖体RNA的一种,在物种间有较大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B.16SrRNA通过转运氨基酸参与翻译
C.核糖体解离成游离亚基时肽键不被破坏
D.核糖体蛋白质的结构由核糖体RNA决定
9.要炒出一碗粒粒分明的蛋炒饭,选择合适的米很重要。水稻糯性品系籽粒支链淀粉含量高,吸水性强,花粉可被碘液染成红褐色;非糯性品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高,吸水性弱,花粉可被碘液染成蓝黑色。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用非糯性品系和糯性品系杂交,取F1的花粉经碘液染色,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花粉呈红褐色,F1自交后代F2中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之比为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F1的花粉经碘液染色后,既有红褐色的也有蓝黑色的,体现了性状分离现象
C.上述现象中最能直接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是F2中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之比为3:1
D.取F2中的非糯性水稻自交,后代中籽粒适合做炒饭且能稳定遗传的植株占1/2
10.某种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后的生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标出的酶本质上是一种RNA聚合酶
B.①②过程消耗的嘌呤与嘧啶比值相同
C.①②③过程的酶均由病毒RNA控制合成
D.③过程的起点由启动子决定
11.MMP-9是一种明胶酶,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科研人员通过合成与MMP-9基因互补的人造双链RNA,将其转入胃腺癌细胞中,可干扰MMP-9基因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双链RNA通过抑制MMP-9基因的转录来干扰表达
B.胃腺癌细胞中MMP-9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C.MMP-9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在细胞质中加工后才能用于翻译
D.人造双链RNA中某些片段能与MIMP-9的mRNA互补配对
12.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某品系野生型水稻中控制叶绿素合成酶的A基因突变为a基因后,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片出现黄化现象。经过测序发现a基因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00位碱基由5’-GAGAG-3’转变成5’-GACAG-3’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叶绿素是A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
B.基因A与a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控制合成的色素含量不同
C.氨基酸的序列是影响蛋白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D.上述5’-GAGAG-3’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中含有2种碱基
13.为研究细胞核内45sRNA与细胞质内28sRNA和18sRNA的关系, 将 H标记的尿嘧啶加入到鼠肝细胞的培养物中。开始计时,10分钟后洗涤培养的细胞(洗脱游离的 H标记的尿嘧啶),并将其转移到不含标记的尿嘧啶培养基中,然后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测定的细胞部位 细胞质 细胞核
时间(分) 0 10 30 60 0 10 30 60
含3H-尿嘧啶的RNA 45sRNA - - - - - + - -
32sRNA - - - - - - + -
28sRNA - - - + - - - +
18sRNA - - + + - - + +
性:“+”表示有,“一”表示无,“s”大小可间接反映分子量的大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合成RNA时,RNA 聚合酶沿DNA模板链的5'→3'方向移动
B.18sRN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C.10分钟后不再合成45sRNA
D.32sRNA是在细胞质中由45sRNA 加工而成
14.血糖升高可导致机体表观遗传改变,诱发糖尿病肾病(DKD)。组氨酸-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EZH2) 可催化组蛋白的甲基化,抑制E-cadherin 表达, 影响DKD 的发病几率。抑制EZH2基因表达或敲除EZH2基因可延缓DKD 的发生和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cadherin的表达量与DKD 的发病几率呈负相关
B.组蛋白的甲基化改变了组蛋白基因的遗传信息
C.血糖升高引起的DKD 不会遗传给子代
D.敲除 EZH2 基因属于表观遗传改变
15.斑马鱼幼鱼正常发育温度为28℃,在幼鱼发育的第20~30天用23℃、28℃和33℃处理,测得雌雄比分别为7:3、1:1和3:7。S1和S2分别为雌、雄性分化指示基因,5-AZA为DNA甲基化抑制剂。不同条件处理幼鱼的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斑马鱼雌雄表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基因共同决定
B.33℃培育使雄性分化指示基因表达上调促使雄性数量偏多
C.高温提高甲基化水平进而使雌性分化指示基因的表达上调
D.全球气候变化会对斑马鱼群体的性别比例产生影响
二、非选择题
16.茄子的果皮和花因富含花青素而呈现紫色。花青素能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增强免疫力等。为揭示茄子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1)研究者用甲、乙两白花白果纯合突变体进行杂交,结果如图1.已知甲为单基因突变体(A突变为a)。

①据图1可知,茄子花色由 对基因控制。而F2紫果:白果为27:37,可得出果皮颜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理由是 。
②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另外两对基因为D/d、M/m)。
(2)研究者推测,M基因的调控具有组织特异性,其突变会抑制果皮花青素合成,却不抑制花中花青素合成。可选用亲本乙与表型为紫花白果的纯合体杂交进行验证,若F2表型及比例为 ,则支持上述推测。
(3)光是诱导茄子花青素合成的信号之一,进一步研究上述基因与光信号间诱导成色的机制。克隆茄子蓝光受体基因CRY1和光信号调控因子基因COP1.将CRY1与黄色荧光蛋白基因(YFP)的C端融合(CRY1-cYFP),COP1与YFP的N端融合(COP1-nYFP)分别构建质粒,并转入烟草叶片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检测荧光,结果如图2。

结果说明CRY1能与COP1发生依赖蓝光的相互作用。本实验除nYFP+cYFP外,还应设置的对照组为 。研究者还证实了COP1与M基因表达产物M蛋白也存在互作,并使M降解。
(4)进一步研究表明,前体物质(无色)在D酶催化下转变为无色花青素,无色花青素在A酶催化下生成花青素(紫色)。M蛋白能促进D基因的表达。综合上述研究,在答题卡上完善野生型茄子果皮成色的过程 (选择其一)。

17.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构建“动态调控”的工程酵母菌
酿酒酵母作为极具潜力的细胞工厂,经遗传改造后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燃料、化工产品、医药保健品等的合成,但代谢途径改变常造成细胞生长受损即存在“生长”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国研究者在酿酒酵母中构建了群体密度调控的蛋白降解系统。
在酿酒酵母中表达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和细胞分裂素受体.并使细胞分裂素响应途径与酵母菌内源的Ypd1-Skn7信号转导途径结合,构建出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如图。当菌体密度增至足够高时,扩散到胞外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达到一定阈值,会进入细胞与受体结合,引起Skn7与特定启动子中一段重复序列(SD)结合,导致下游基因从低表达状态显著上调表达水平,通过选择适当的下游基因,实现了细胞分裂素信号的正反馈激活。研究者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作为报告基因进行检测,发现当酵母菌菌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时,荧光强度开始随菌体数量增加而显著增强。
生长素受体与生长素(IAA)结合后,可进一步结合特定蛋白并导致特定蛋白的降解。这些特定蛋白中共同的氨基酸序列称为IAA蛋白降解决定子。研究者在酵母菌中表达生长素受体,并将IAA蛋白降解决定子与目标蛋白融合表达,构建了IAA诱导的蛋白降解系统。
法尼烯是喷气燃料的替代品。酿酒酵母可利用F酶将法尼基焦磷酸(FPP)合成为法尼烯,E酶会与F酶竞争FPP催化合成麦角固醇,麦角固醇过少时严重影响菌体数量增加。研究者将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和IAA诱导的蛋白降解系统整合,使工程酵母菌生长到一定密度后,才启动E酶的降解,实现对其代谢的动态调控,提高了生产效率。
(1)研究者从拟南芥中 目的基因,构建 后再导入酿酒酵母,经检测鉴定后获得工程菌。
(2)如何通过提高细胞分裂素浓度实现其信号的正反馈激活,请选择适宜的基因和启动子填在图中。① ② ③ 基因A: 基因B:
a.持续表达下游基因的启动子
b.能结合细胞分裂素的启动子
c.含有SD的启动子
d.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
e.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
(3)为将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和IAA诱导的蛋白降解系统整合入酿酒酵母,从而解决法尼烯生产中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将群体密度感应系统中的 基因替换为IAA合成酶基因,一方面还需导入 基因替换酵母菌内源的E酶基因。
(4)综合所学知识和文中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利用酿酒酵母工业生产法尼烯涉及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
B.文中的两个系统均属于转录水平的代谢调控手段
C.工程菌大量增殖后,细胞分裂素合成多,IAA合成少,利于F酶催化FPP合成法尼烯
D.通过引入两个系统,实现了工程菌生长和生产的平衡,有利于提高法尼烯生产效率
E.该策略也可推广至酿酒酵母多种代谢途径的调控,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答案:
1.D
A、IRF7通过对转录水平的调控,进而影响PD-L1 的合成,A错误;
B、翻译时是核糖体沿着mRNA从5'向3'移动,即图中的从左往右,不是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B错误;
C、成熟的PD-L1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而可能将甲硫氨酸切除,所以第一个氨基酸不一定是甲硫氨酸,C错误;
D、从图一中可以看出,DSF会抑制DNMT1,DNMT1促进IRF7基因的甲基化,故DNMT1 通过维持IRF7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而抑制其表达,D正确。
2.B
A、由图可知,mRNA的翻译方向是从左到右,因此蛋白质翻译延伸时,携带氨基酸的tRNA先进入A位点,后从E位点脱离,A正确;
B、 mRNA的翻译是沿5'—3'方向进行,mRNA的翻译方向是从左到右,据图可知,丙氨酸(Ala)的密码子应该是5'GCC3',B错误;
C、若I(次黄嘌呤)均可与A、U、C配对,则提高了密码子的简并,使得剪辑配对的效率更高,有利于提高翻译的效率,C正确;
D、30S和50S表示核糖体两个亚基蛋白,当核糖体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30S和50S从mRNA上分离,翻译终止,D正确。
3.A
AC、由题图可知,抑制CsrB基因转录会使CsrB的RNA减少,使CsrA更多地与glg mRNA结合形成不稳定构象,最终核糖核酸酶会降解glgmRNA,而glg基因编码的UDPG焦磷酸化酶在糖原合成中起关键作用,故抑制CxrB基因的转录,CsrA蛋白更多的与glgmRNA结合能抑制细菌糖原的合成,A错误,C正确;
B、依题意,CsrA蛋白可结合glgmRNA分子,也可结合CsrB,因此,CsrB与glgmRNA竞争结合CsrA蛋白,B正确;
D、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从而启动转录,D正确。
4.A
A、由题意可知,为保证产物活性,将IL-2基因中编码125位半胱氨酸的序列突变为丝氨酸序列,只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应该是发生了碱基替换,而不是碱基对的增添,A错误;
B、天然的和基因工程生产的IL-2的本质都是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
C、58位与105位半胱氨酸之间形成的二硫键对保持IL-2活性起重要作用,突变的IL-2基因的表达降低了二硫键错配的可能,C正确;
D、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基因的复制和表达都遵循中心法则,D正确。
5.A
A、题意显示,FTO蛋白可擦除N基因mRNA的甲基化修饰,避免mRNA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说明Y蛋白能识别mRNA甲基化修饰,A正确;
B、mRNA甲基化会影响其翻译过程,B错误;
C、FTO蛋白可擦除N基因mRNA的甲基化修饰,避免mRNA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说明mRNA甲基化会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其稳定性降低,C错误;
D、FTO蛋白可擦除N基因mRNA的甲基化修饰,避免mRNA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此时mRNA翻译的N蛋白质会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D错误。
6.C
A、16SrRNA含有A、G、U、C四种碱基,A正确;
B、依据题干信息,16SrRNA是原核生物核糖体RNA的一种,所以16SrRN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B正确;
C、16SrRN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参与翻译过程,但是不能转运氨基酸,C错误;
D、16SrRNA在物种间有较大差异,所以可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D正确。
7.B
A、紫色部位和白色部位PrF3H的碱基序列相同,只是甲基化程度不同,A错误;
B、根据电泳结构白色部位加入McrBC后没有出现电泳条带,而McrBC只能切割DNA的甲基化区域,说明白色区域的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B正确;
C、白色部位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而色色素表达少,因此可以推测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不利于花色素苷合成,C错误;
D、启动子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说明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D错误。
8.C
A、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A错误;
B、16SrRN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参与翻译过程,但是不能转运氨基酸,B错误;
C、降低Mg2+浓度后,核糖体可解离为大、小亚基,此时,核糖体蛋白质中的蛋白质没有变形,肽键也没有被破坏,C正确;
D、核糖体的蛋白质由DNA控制合成,合成后与rRNA结合形成核糖体,D错误。
9.D
A、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错误;
BC、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得到F1,假设用基因A、a表示,则F1的基因型为Aa,能产生A和a两种配子,且比例是1:1,F1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后,两种颜色的花粉粒数量比例约为1:1,能证明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可以作为证明基因分离定律最直接的实例;F1自交的到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F2表型的比例为3:1,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能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但属于间接验证方法,BC错误;
D、非糯性品系和糯性品系杂交获得F1,F1自交后代F2中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之比为3:1,F2中的非糯性水稻基因型为1/3AA,2/3Aa,F2中的非糯性水稻自交,后代中籽粒适合做炒饭且能稳定遗传的植株AA占比=1/3+2/3×1/4=1/2,D正确。
10.A
A、过程①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过程②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参与①②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A正确;
B、过程①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过程②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两过程形成的产物正好碱基互补,消耗的嘌呤数和嘧啶数的比值互为倒数,即过程①消耗的嘌呤数与嘧啶数的比值等于②消耗的嘧啶数与嘌呤数的比值,B错误;
C、由图可知,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之后,通过③能指导合成酶催化自身RNA的复制过程,此时需要的酶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C错误;
D、DNA上的启动子是转录的起点,③是翻译过程,由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决定,D错误。
11.D
A、由题干和图可知,人造双链RNA与沉默复合体结合后变成单链RNA,其与MMP-9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结合,通过抑制翻译来干扰表达,A错误;
B、MMP-9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胃腺癌细胞中MMP-9基因表达水平较高,B错误;
C、mRNA需要在细胞核中加工,C错误。
D、造双链RNA与沉默复合体结合后变成单链RNA,与MMP-9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结合,D正确。
12.C
A、基因的直接表达产物是蛋白质,叶绿素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因此叶绿素不是A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A错误;
B、不同基因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B错误;
C、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直接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多肽盘却、折叠的方式决定,C正确;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mRNA上含有GAG,则与之对应的双链DNA片段上有CTGA四种,D错误。
13.B
A、细胞核内RNA合成也就是转录,应该是沿着模板链的3’-5’,A错误;
B、由表可知,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出现了18sRNA,说明先是在细胞核中加工,再到细胞质,B正确;
C、据表格分析,10分钟细胞核中仍存在45sRNA,说明10分钟后细胞还在合成45sRNA,C错误;
D、据表格分析,细胞质中不存在32sRNA,说明32sRNA不是在细胞质中由45sRNA加工而成,D错误。
14.A
A、因为EZH2会抑制E-cadherin的表达,而抑制EZH2表达或者敲除EZH2基因可以延缓DKD的发生,说明抑制EZH2不会抑制E-cadherin的表达,这样就会延缓DKD的发生,说明E-cadherin的表达越多,DKD就越延缓发生(不容易发生),所以E-cadherin的表达量与DKD 的发病几率呈负相关,A正确;
B、组蛋白的甲基化是一种表观遗传修改,它并不改变DNA序列,故不改变组蛋白基因的遗传信息,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血糖升高可导致表观遗传改变,诱发DKD,说明血糖升高引起DKD和表观遗传遗传有关,表观遗传修饰会遗传给子代,C错误;
D、敲除EZH2基因改变了遗传物质,涉及到改变或删除基因本身,而表观遗传改变通常指的是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对基因表达的修饰,如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影响基因的活性,D错误。
15.C
A、根据题意以及题图结果可知,斑马鱼雌雄表型受基因S1、S2以及温度共同影响,A正确;
B、由题左图可知,,相较于正常发育温度28℃,温度升高(33℃)会抑制S1基因表达,促进S2基因表达,促使雄性数量偏多,B正确;
C、由左图可知,相较于正常发育温度28℃,温度升高(33℃)会抑制S1基因表达,由右图可知,33℃的条件下,DNA甲基化抑制剂降低DNA甲基化水平,提高了S1基因的表达量,C错误;
D、斑马鱼雌雄表型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会对斑马鱼群体的性别比例产生影响,D正确。
16.(1) 二/2/两 3对基因杂合的F1可以产生8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自由结合可以产生 27:37(总数为 64)后代分离比(或紫果的比例为=()3,符合三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自由组合的比例) (合理即可) aaDDMM、AAddmm
(2)紫花白果:白花白果=3:1
(3)COPI-nYFP+cYFP和nYFP+CRYI-cYFP
(4)光照 CRY1 积累/含量升高/不降解 表达 能 紫
(或黑暗 M蛋白 降解 不表达 不能 白)
(1)①据图可知,F1紫花自交,F1中紫花:白花=36:28=9:7,是9:3:3:1的变形,说明茄子的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而F2紫果:白果为27:37,说明果皮颜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原因是:3对基因杂合的F1可以产生8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自由结合可以产生 27:37(总数为 64),符合三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自由组合的比例) 。
②F1都是紫花紫果,F2出现性状分离,说明F1是三杂合个体,且甲、乙是两白花白果纯合突变体,甲为单基因突变体(一定是aa),白色的基因型是A-dd、aaD-、aadd,据此可知,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DDMM、AAddmm。
(2)分析题意,M基因的调控具有组织特异性,其突变会抑制果皮花青素合成,却不抑制花中花青素合成,要验证上述推测,选择亲本乙(AAddmm)与表型为紫花白果的纯合体(AADDMM)杂交进行验证,子一代是AADdMm,令其自交,但不影响花色,D-M-∶D-mm∶mmD-∶ddmm=9:3:3:1,由于M基因会抑制果皮花青素合成,却不抑制花中花青素合成,即M只影响果皮颜色,都表现为白果,则F2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白果:白花白果=12:4=3:1。
(3)分析题意,克隆茄子蓝光受体基因CRY1和光信号调控因子基因COP1.将CRY1与黄色荧光蛋白基因(YFP)的C端融合(CRY1-cYFP),COP1与YFP的N端融合(COP1-nYFP)分别构建质粒,要说明CRY1能与COP1发生依赖蓝光的相互作用,除nYFP+cYFP外,还应分别探讨COPI-nYFP+cYFP以及nYFP+CRYI-cYFP的作用,故还应设置的对照组为COPI-nYFP+cYFP和nYFP+CRYI-cYFP。
(4)分析题意,前体物质(无色)在D酶催化下转变为无色花青素,无色花青素在A酶催化下生成花青素(紫色),M蛋白能促进D基因的表达,故根据上述综合研究,可构建茄子果皮的成色过程为:光照→COPI与 CRY1结合→M蛋白积累→D基因表达→能合成花青素→紫色。
17.(1) 筛选和获取 基因表达载体
(2) a c c e d
(3) 荧光蛋白 IAA蛋白降解决定子对应的DNA序列与E酶基因的融合
(4)ADE
(1)题干信息:在酿酒酵母中表达拟南芥的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和细胞分裂素受体.并使细胞分裂素响应途径与酵母菌内源的Ypd1-Skn7信号转导途径结合,构建出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可见目的基因从拟南芥中筛选与获取,然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接着导入酿酒酵母,经检测鉴定后获得工程菌。
(2)题干信息:当菌体密度增至足够高时,扩散到胞外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达到一定阈值,会进入细胞与受体结合,可知基因A应该为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①应该为持续表达下游基因的启动子,启动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转录;Skn7与特定启动子中一段重复序列(SD)结合,导致下游基因从低表达状态显著上调表达水平,通过选择适当的下游基因,实现了细胞分裂素信号的正反馈激活,可知基因B为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②和③是含有SD的启动子。
(3)分析题图酵母菌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可知,只有荧光蛋白基因可以被替换,故为将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和IAA诱导的蛋白降解系统整合入酿酒酵母,需要将群体密度感应系统中的荧光蛋白基因替换为IAA合成酶基因;题干信息IAA诱导的蛋白降解系统,需要IAA蛋白降解决定子与目标蛋白融合基因,故还需导入IAA蛋白降解决定子对应的DNA序列与E酶基因的融合基因替换酵母菌内源的E酶基因。
(4)A、利用酿酒酵母工业生产法尼烯涉及酵母菌培养和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和IAA诱导的蛋白降解系统,而前者属于发酵工程,后者属于基因工程技术,A正确;
B、转录是由DNA到RNA的过程,由mRNA到蛋白质的过程是翻译;文中的两个系统均属于翻译水平的代谢调控手段,B错误;
C、依据题意可知,工程菌大量增殖后,细胞分裂素合成多,IAA合成多,利于F酶催化FPP合成法尼烯,C错误;
D、题干信息可知,酿酒酵母可利用F酶将法尼基焦磷酸(FPP)合成为法尼烯,E酶会与F酶竞争FPP催化合成麦角固醇,麦角固醇过少时严重影响菌体数量增加;通过引入两个系统促进E酶降解有利于法尼烯的合成,由此可知,通过引入两个系统,实现了工程菌生长和生产的平衡,有利于提高法尼烯生产效率,D正确;
E、题干信息:酿酒酵母作为极具潜力的细胞工厂,经遗传改造后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燃料、化工产品、医药保健品等的合成;综合上述研究者的工作,可推测该策略也可推广至酿酒酵母多种代谢途径的调控,应用前景广阔,E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