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 词五首武陵春(课件20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 词五首武陵春(课件20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3 20:32:00

文档简介

《欢歌悲词 易安情愁》教学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武陵春》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首诗词,九年级大多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学习态度端正,对待学习较为认真。但是,语文知识尚未形成初步体系和综合融会贯通。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在语文学习上,认知能力差,阅读量少,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
宋词的美是姹紫嫣红的,李清照的清丽,辛弃疾的豪气,苏轼的从容,都各有魅力。学生因为性格的差异和生理的不同,喜欢的文人也是不同,一般而言,女生会比较多的喜欢李清照,男生更喜欢辛弃疾和苏轼。
李清照是我们人教版中唯一一位入选的古代文化史女作家,七年级是学过她的《如梦令》,九年级节选了她的《醉花阴》和《武陵春》,这三首词分别属于作者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李清照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加以系统学习,结合诗词的意境感知作者的悲与喜。
二、应对策略
1、合理安排晨诵课程,化整为零,提高学生每日的积累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给学生以信心。
2、重点精讲文言文,词句掌握扎实有效,课课有练有测。
3、现代文阅读训练结合,每教一种文体,进行文体知识的集中复习,并尽量贴近中考题型及考点。
4、强化写作训练,注重写前指导,拓宽思路与深化立意,写后评讲与优秀作文展示,力求作文能力提高。
《欢歌悲词 易安情愁》效果分析
古典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完美的表达技巧,更需要我们去深入理解、体会。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创造的意境,成为理解诗歌和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以语学文,以读悟情
本节课以诗词的语言为依托,生活的时代为背景,借助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感悟诗词的意境。主要使用诵读法、问题讨论法和描述法等来为教学服务的。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强音,“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生跟读、个读、自由读灵活多样,吟诵帮助学生生深入体会诗词情感意蕴,读出词味,悟出词情,达出词意。同时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互相研讨,养成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
二、掌握词中意象的特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诗词意境的生成主要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意象,分析意象,体会情感的方法,使学生更易体会、感悟作者情感,进入诗词的艺术境界和诗人情感世界。
在授课中,结合李清照思念丈夫所作《一剪梅》一词中亦借雁表达自己的思念,“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写出了思夫的迫切心情,凭栏望眺,月已西斜,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诵读、领悟,词中雁的形象,感知意象,体会情感。
三、结合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绘出一幅情感的艺术画面。在教学中,找到现实与历史的切合点,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打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学生情感能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武陵春》时,我补充背景在线,学生从李清照的行踪中感知到了什么是颠沛流离,什么是孤苦无依,对词中的情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
附:时空链接:背景在线
1127年 44岁 金人南侵,北宋崩溃
1128年携15车书籍器物抵南京
1129年 赵明诚病逝
1130年 只身流徙浙东
1131年 赴绍兴, 图书文物大部丧失
1134年51岁,避乱金华
《欢歌悲词 易安情愁》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所选诗词,体会李清照词中婉约的风格。
2.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情愁,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
3.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增强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赏析李清照的作品为突破口,追忆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深情和疏离,感悟李清照的千年悲歌。
教学内容流程:
少女无忧、活泼明朗→闺妇深情、悠悠情思→晚年无依 哀婉凄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聆听李清照的心曲,借助其作品体察其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四、教学过程:
导入: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和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李清照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我们初中语文教材里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惟一一位入选的女作家。在宋王朝那个男权横扫一切,以“词”为标榜的时代,李清照击败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陆游、辛弃疾等摘得“一代词宗”之桂冠。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品味亘古芬芳的文字,解读李清照的苦与乐,聆听她动人的笑,动情的哭,感悟婉约情愁。
学习目标:PPT
1.品味词的意境与情感。
2、体会李清照词中婉约的风格,及时代和生活对她词风的影响。
3.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和语言美。
走进李清照 PPT
李清照 (1084—1155), 号 , (朝代)女词人,今 (籍贯)人。兼工诗文,著有《词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生1:自由展示,了解作者。
师:宋代词学家沈去矜在《填词杂说》中如此评价李清照: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资料链接(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PPT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宋神宗九年中进士,以文章受知于礼部尚书苏轼,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是典型的洒脱俊逸型文人,他不执拗于世风俗见,不仅不为女儿的舞文弄墨而烦恼,反而颇以“中郎有女能传业”而自豪。
《宋史·李格非传》
◆少女活泼明快
师:李格非没有将李清照束缚在传统女教的狭窄空间里,化养出李清照超出凡俗的修养和刚强独立的个性。故此李清照那张扬的个性,率真的性情,良好的文化熏陶在仕宦富足的家庭中自然地生长,从容的绽放,摇曳生姿。故她这段时期的词风开朗明快、清新自然,在轻快的诗词中表达出作者幸福愉悦的心情。我们一起看一下她少女时期的代表作品《点绛唇》PPT。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生:自由诵读,思考:在这首词中,你见到了一位怎样的姑娘?
生:展示诵读,并谈自己的理解。
生 1:我看到这是一位无忧快乐的姑娘。
生2:她家的院子里有架秋千,看来她的父母很疼爱她。
师:应该避客的少女,却假装嗅青梅,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
师: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曾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文一经传开,“文士莫不击节”,特别是词中“绿肥红瘦”深的人们的赞赏,她的才情也打动了太学生赵明诚的心。
赵明诚介绍 PPT
赵明诚,重臣赵挺之的小儿子,在当时汴京士大夫圈子里小有声誉,时人写诗赞曰:“茂陵少年白面郎,手携五弦望八荒”,是一位青年才俊。
◆闺妇情愁 悠悠情思
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表现了浓浓的相思之情,我们一起欣赏《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生:(1)听读,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2)跟读,注意读准词的节奏。
生1—生3:展示诵读。  
思考:你从词中哪些地方体会李赵夫妻之间的真情?
生1:我在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看出她们夫妻感情很深。
生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也写出了夫妻情深。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到位,大家注意词中“雁”这一意象的作用?
生3:鸿雁传书,词人这是在思念丈夫,希望有丈夫的来信。
师:小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感情之深。
生:齐读全词,再次感知
师:悲剧的诞生是各种原因的综合,李清照生活在一个诞生悲剧的宋王朝注定她一生不会太平静。
◆晚年凄苦 哀婉悲凉
背景资料PPT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为避兵乱,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后,李清照境遇孤苦。53岁时,历经国破家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历尽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欣赏她此时期的作品《武陵春》PPT。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自由朗读,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愁情。
生1:展示诵读。
师:老师听到你在读“欲语泪先流”时,低缓而沉重,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生1:因为这首词抒发的是作者的凄苦和哀婉,所以语调要低沉,语速要慢。
师:结合诗词的情感来吟诵,很好!谁再来诵读感知词人的愁苦?
生2:再次展示诵读。
生3:配乐诵读。
师:在反复朗诵中,你认为哪句话最强烈、最直接表现愁情?  
生(纷纷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未语泪先流,这是怎样的悲苦凄婉啊!是什么触动了她的丧夫之痛,她看到了什么? 
生4:由“风住尘香花已尽”引起的。
师:作者触景伤情,暮春时节,见到繁华落尽,不仅潸然泪下。她的另一首词《如梦令》,也有赏景,情感却截然不同。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齐读,体会感情。 
师:《如梦令》是作者少女时期的作品,我们见到的是一位活泼,沉醉在大自然怀抱的词人。设想,若作者去了双溪,泛舟赏春时她的心情会如何?
生:讨论,自由展示
生1: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词人浓重的哀愁,去了也是愁。  
生2::作者用了“许多愁”来表现自己的愁苦,寓示着愁的原因有很多。
师:深深的愁苦压在词人的心头,到底词人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使得双溪的舴艋舟也载不动她的愁苦。
时空链接:背景在线
1127年 44岁 金人南侵,北宋崩溃
1128年携15车书籍器物抵南京
1129年 赵明诚病逝
1130年 只身流徙浙东
1131年 赴绍兴, 图书文物大部丧失
1134年51岁,避乱金华
师:在作者的时代表中,我们再次感知什么是颠沛流离,什么是凄苦无依,什么是哀婉凄凉。李清照,这位无夫、无子、无家的女子,在国破家亡的风雨中如一叶扁舟飘摇。
师生:欣赏视频《武陵春》改编的歌曲,再次感知作者的愁苦。
师:李清照,她经历了年少的繁华无忧,中年的相思孤独,晚年的凄凉悲苦。在一个皑皑白雪的严冬,词人将此生的乐于悲,吟诵了一首《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生:自由诵读词,自由展示。
生1—3:一起合作诵读。
生:齐读。
师:这首词写了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心境?
生4:我从“常插梅花醉,”,看出作者年少时醉心赏梅。
生5:“萧萧两鬓生华”说的是晚年,现在的她再也没有心思赏梅了。
师: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垂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明确:识尽离愁别苦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生:再次齐读全词。
结束语:
李清照,这一亘古才女,经历了年少的繁华无忧,中年的相思孤独,晚年的凄凉悲苦,国愁、家愁、情愁如一根绳索将她紧紧的缠绕,她在乱世中争渡,在秋风中悲歌,而那弥漫着芬芳,诉说着悲喜的文字,伴着她蹒跚地走过千年!
课件20张PPT。宋词李清照婉约派一代词宗欢歌悲词
易安情愁山东省无棣县第二实验学校 张凤华学习目标:
1.品味词的意境与情感。
2、体会李清照词中 的风格,及时代和生活对她词风的影响。
3.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婉约 李清照 (1084—1155), 号 ,
(朝代)女词人,今 (籍贯)人。兼工诗文,著有《词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了解作者易安居士宋代山东济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填词杂说》沈去矜名家评论李格非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宋神宗九年中进士,以文章受知于礼部尚书苏轼,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是典型的洒脱俊逸型文人,他不执拗于世风俗见,不仅不为女儿的舞文弄墨而烦恼,反而颇以“中郎有女能传业”而自豪。
《宋史·李格非传》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赵明诚赵明诚(1081——1129)北宋金石学家。
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茂陵少年白面郎,手携五弦望八荒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初读悟情再读析情 探究:你认为那句话最强烈、最直接表现出这份愁情?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为避兵乱,流落南方,丈夫病死后,李清照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作本词时年53岁,历经国破家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历尽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写作背景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对比链接1127年 44岁
金人南侵,北宋崩溃
1128年
携15车书籍器物抵南京
1129年 赵明诚病逝
1130年 只身流徙浙东
1131年 赴绍兴,
图书文物大部丧失
1134年51岁,
避乱金华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
永夜恹恹(yān)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蝶恋花》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清平乐》
年少无忧奔放晚年流离悲苦中年离别相思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岁月风雨聆听心曲感悟情愁《欢歌悲词 易安情愁》 教材分析
一、《武陵春》教材分析:
《武陵春》是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当中的第四首,其作者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该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以后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水平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二、本单元的内容特点: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另外,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统一编排。单元中五首词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能力,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本节课的整合安排:
本节课以《武陵春》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此外还补充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一剪梅》、《清平乐》等,在诵读、感悟、提升中感受作者的词风变化,快乐与悲喜。
《欢歌悲词 易安情愁》观课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我在设计该课时,结合诗词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重视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教学的重难点适时地补充相关内容,从而丰富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凝聚与升华的情感。但是,我也深知,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从来没有一节完美的课,现将老师们的观课记录整理如下:
1、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学生在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词人词风的不同,体味到了词人早年无忧、中年相思和晚年的孤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词的创作背景放在了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词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是什么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何启发学生从诗词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词的意境,词人的情感,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4.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
5、学生读得比较充分,诵读方式比较多,赏析也较为积极,只是小组交流不够充分深入,小组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欢歌悲词 易安情愁》评测练习
1、李清照号 ,山东济南人,宋词 的代表人物。
2、阅读《武陵春》完成下列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②双溪:浙江金华县的江名。???? ?③ 舴艋:小船】
?
①、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 ??????????????????
②、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
?????????????????????????????????????????????????????????????????????
答案:1、易安居士;婉约派。
2、①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②、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欢歌悲词 易安情愁》教学反思
语文是人文学科,诗词是诗人情感思想的凝聚与升华,它凭借简洁的语言,多变的句式,优美的节奏,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世界,白居易指出:“白居易“感人者,莫乎于情。”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品味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诗词吟咏悟意境。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活动,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二、资料助读,诗词补充,感知意境。
大宋王朝的江山马蹄声凌乱,这注定了李清照的一生不会平静。国家的沦丧、个人境遇的巨变,使李清照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变化,授课的过程中我及时补充时代背景和课外古诗词,更好的感知其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感知李清照的悲与喜,领悟诗词中情、景。
三、反思不足
回顾本节课教学虽注重了 “语言的感悟、品味”这一主旨,忽略了语言的实践性,也就是说学生读得比较多多,但写的很少,所以对语言提升受到了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始终是老师在牵引学生学习,学生在被动接受学习。
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但我力求将其凝练成最绚丽的诗行!
《欢歌悲词 易安情愁》课标分析
一、新课标对古诗词阅读的要求: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更是指出:“白居易“感人者,莫乎于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中通过灵活地吟咏诵读,感知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二、新课标中对诗词理解力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将诗词的情感、美感、韵感相结合。
在授课中,结合李清照思念丈夫所作《一剪梅》一词中亦借雁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写出了思夫的迫切心情,凭栏望眺,月已西斜,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诵读、领悟,词中雁的形象,感知意象的作用。
三、结合新课标确定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b、初步学会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c、在感悟中使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增强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