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是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与形成的阶段,但有时还需借助形象的思维。因此,《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说理性质课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借助形象比喻,达到理解领悟。 初中生精力旺盛,心情不宁而缺乏耐心,这篇课文虽短小,却通篇现实的长江大河和抽象的历史、史路,现实的崎岖险路与抽象的艰难险境不断交叉变换,容易使缺乏耐心的学生云里雾里,绕来绕去,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思路。 有利之处在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黄河颂》,奠定了学生把黄河象征民族精神的手法的认识,对本课的学习是有铺垫作用的。 初中生对已知的知识容易疲倦,而对未知的知识充满期待和兴趣。因此适当地增加作者的介绍对保持学生学习热心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有必要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练习
1、下列词有四个错别字,请把正确的字写出来:
逼侠( ) 骑岖 ( ) 阻仰 ( ) 回环屈折 ( )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3.仿照例句写一段话: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4.
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再展示学习成果。
①长江大河——
②扬子江、黄河——
③浩浩荡荡——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效果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1和3,有近三成的学生完不成习题4和2,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能够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爱国之情。深入理解了文中比喻句的含义,特别是能够紧扣文章中心去深入分析。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谈从文章的阅读中得到的启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都已达成。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小泊头中学 杨同滨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品味作者的豪情壮志。
2、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的含义,把握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把握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雄健的精神的含义,把握文中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感受作者的救国救民,再造神洲的伟大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国人,国歌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师生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正如歌词中所唱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
先来了解下李大钊。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老师赠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和意思不懂的词语。作好标注。(生字看投影,两个生词“亦复如是”和“老于”)
请一位同学来说下,刚才读了课文了,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语气来读呢,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气呢?(表现的是一种豪迈的气概。明快、雄健、节奏要鲜明、洪亮、磅礴激越的情感,铿锵有力。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
我们一齐来读一段试下,大家说读哪了段。注意评价。
请同学们自选一段,甚至是一句话,认真读出感情,读给你的同位听。让你的同位帮你把把关。
请一位同学读下课文,注意指导。(语速,语气,重音)第五段可做重点。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
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语速由慢到快,语气由轻到重,感情由低沉到激昂)
下面我们听下录音是怎么读的,男同学齐读文章。
三、赏读课文品味含义 老师赠语:行动成就人生
学会了读,我们还要学会理解内容。题目是艰难的国运,那你读出艰难了吗?看下课文中哪些词能表现这种艰难。学生找出词语。这是用了比喻手法。
艰难的国运到底指什么。大家想知道这时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结合背景明确:“艰难的国运”是指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封建势力死灰复燃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
雄健的精神是什么。
靠什么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呢,雄健的国民,那雄健的精神又是什么,到文中去找,集中在第五段中,再读。明确:“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教师语:有了雄健的精神的国民,便是雄健的国民,其实啊,同学们,中国历来就不缺少这种雄健的国民,从忧国忧民的屈原到抗金明将岳飞,从明末抗倭英雄戚继光到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以救国救民,再造神洲为己任的李大钊,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困境之时,他们以自己的铮铮铁骨托起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重担,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间大义。他们是中华的国魂,是民族的脊梁,(此处板书)正是有了这民族的脊梁,雄健的国民,中华民族的大车才能走出泥泞,驰上康庄大道。而有了这雄健的精神,当我们再回首曾经,那经历的的艰难竟变成了另一个词,趣味。
③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这种趣味是怎么得来的,怎样之后才得来的,战胜崎岖险阻。
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④通读全文,你从文中读到了李大钊先生怎么样的人格风范,通过一首小诗来体会。
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献身祖国、民族的事业视为人生至上的幸福。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李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理想,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生命。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教师赠语:知识是载体 思想才是灵魂
在艰难的国运中,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那么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是否还需要继续发扬这种雄健的精神呢?
展示从98年洪水到10年舟曲泥石流中华民族所经历的灾难……,但是,我们挺过来了,历史从未像今天如此频繁地考验一个民族,当一个个巨大的灾难袭来时,我们没有退缩。中华民族凭着这勇往直前的雄健精神和固有的坚强度过了一个个难关,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当温家宝总理挥笔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时,我们也坚信历经劫难的华夏儿女必能驱散心中的阴霾,重新展露笑颜,淬火历练之后的中华发族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曾经,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信念挺起中华的脊梁,但那只是过去,(后二者选其一)
中华民族的未来的历史还要靠你们书写,你们也必将成为我们民族未来的脊梁。让我们带着这份巨大的责任重读课文,再次聆听李大钊跨越时空的谆谆教诲和热情的鼓励。
中华民族的未来的历史还要靠你们书写,你们也必将成为我们民族未来的脊梁。让我们带着这份巨大的责任唱响国歌,去感受时代对我们的召唤。
下课
附:板书
民族的脊梁
革命必胜 民族必兴
课件15张PPT。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学者、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李大钊一 (xiè )千里 险 (jùn)
丛山 (dié)岭 阻 ( yì )
逼 (xiá) 奇趣横 生
(qíqū) 浊 流滚滚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赏读课文品味含义 行动成就人生“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
这篇小品文写作的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帝国主义加紧了文化侵略。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赏读课文品味含义 行动成就人生“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
“艰难的国运”是指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封建势力死灰复燃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
赏读课文品味含义 行动成就人生“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赏读课文品味含义 行动成就人生屈原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李大钊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赏读课文品味含义 行动成就人生 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赏读课文品味含义 行动成就人生李大钊留学日本时(一九一六年)作的《口占一绝》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在艰难的国运中,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那么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是否还需要继续发扬这种雄健的精神呢?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知识是载体 思想才是灵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本文写于五四运动之后,由于本文年代久远,距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特别注意到遵循学生的接受规律,先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再通过多读几遍课文进一步从文中的小细节处体会。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把握这些比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学生自读找出喜欢的比喻句进行批注交流,旨在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的比喻,在此基础上,思考“雄健的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写于特定的时代,在学生搜集相关知识,师提示交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补充阅读李大钊的《口占一绝》,旨在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在当今时代,许多人认为已经不需要“雄健的精神”了,针对这种认识,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旨在引导学生明确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服务于文章中心。
观评记录
听课教师大部分认为我对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深刻,对教材的处理把握较好,能针对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看法设计出较好的延伸问题,使学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且在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教师上课较投入,有激情,容易感染学生。
听课教师都是本着促进开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的目的,提出了更多恰如其分的建设性意见。
第一,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较少,大家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开动脑筋、交流的时间不多,学生的发言机会(指全体)不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在上课时的体现是一种形式和流程,因为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回答,教师就把答案和盘托出。这或许是上课的内容较多,面面俱到,因时间的限制而导致的。第二,对学生的鼓励较少,教师的激励措施并不到位。对回答好的同学没有进行鼓励,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板书不规范,授课内容没有在黑板的主板面上体现,板书设计不好,没有体现主次。第四,对本文的难点──比喻修辞的讲解没有完全突破,在这一部分所花的时间不多。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练习
1、下列词有四个错别字,请把正确的字写出来:
逼侠( ) 骑岖 ( ) 阻仰 ( ) 回环屈折 ( )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3.仿照例句写一段话: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4.
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再展示学习成果。
①长江大河——
②扬子江、黄河——
③浩浩荡荡——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效果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1和3,有近三成的学生完不成习题4和2,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能够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爱国之情。深入理解了文中比喻句的含义,特别是能够紧扣文章中心去深入分析。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谈从文章的阅读中得到的启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都已达成。
教学反思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是李大钊先生创作于1923年,当时国运艰辛,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很多革命志士看不到光明的前途,找不到出路,特别是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茫之中,革命前驱的李大钊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预见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此文被李正西称为“一篇振奋民族精神的雄文”。因此,我在本次的教学中就紧扣营造爱国氛围,激发雄健精神进行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讲,甚至以读代讲,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 首先,让学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搞清楚作者行文思路。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思考讨论,理解两者的关系,比喻的作用,“趣味”的含义,让学进一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是品读课文,把握情感,让学生明白朗读本课的要求: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体味课文的情感,共产党人的那种豪迈,慷慨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抽学生起来说用什么语气来读全文,当学生说到,要情感饱满,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时,我让他示范一下。之后让四位同学来开展朗读比赛,听后让同学们思考讨论,派代表发言评价。
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带着不同问题去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雄健的国民精神。
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的讲的过多,学生相对活动较少了。学生的反应是教学进度快了点,老师留给我们的思考时间不够。
课标解读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第一条就明确的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以看出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放在了首位,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中也提到“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所以本文恰当地实现了这一培养目标。因此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作者的豪情壮志。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的含义,把握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分析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