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8 17: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唯物史观】 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的大概过程;
【时空观念】 了解一战的过程,相关的战役。同时理解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相关史料,了解一战的基本情况,以及战后的国际秩序变化的趋势
【历史解释】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培养学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原同盟国成员国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认识到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原本可说完全是意外的星星之火,因希腊悲剧式的命运而燃烧为燎原之火。由于大公的夫人非贵族出身,欧洲各王国没有一位国君参加丧礼。假使各国国王曾聚集一堂,有机会交换意见,或许就不至于在数天后轻言宣战,毕竟引起战端的仅是一桩恐怖分子的阴谋。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前)
工厂制度
(中小企业为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大企业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组织形式
重大变革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870年 1913年
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1913)
其他
29%
德国
16%
法国
6%
英国
14%
美国
35%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会产生什么影响?
倒挂现象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重新分割殖民地
3、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材料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火药桶”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巴尔干问题
突尼斯问题





世界市场 、殖民地问题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后果
1879
1904
1907
协约国
1892
同盟国
1882
1882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879年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国协

4、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5、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谈谈你的看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5、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3、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1)材料一中,德国要求的“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别的国家” 是指哪些国家?
(2)反映当时德国要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它对当时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 德国外长毕洛夫1899年末的讲话
漫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殖民地 英、法
推行侵略扩张,称霸世界的政策。
影响:加剧了德国与英国、法国的矛盾,导致一战的爆发。
【课堂探究】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二、性质、进程和影响: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2005年高考全国卷第37题
材料一“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 德国外长毕洛夫1899年末的讲话
1、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二、性质、进程和影响:
时间 战线与交战双方
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
1914.7-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战,同盟国战败
西线
英法←→德
东线
俄←→德奥
南线
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
局势图
1914年和1916年重点是西线
1915年重点是东线
二、
性质
进程
影响
施利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
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个月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
准备近10年的“施利芬计划”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 德皇威廉二世信心百倍对出征的士兵宣布
二、
性质
进程
影响
人体磨坊
——凡尔登战役
我们的方针就是以猛烈的火力进攻凡尔登,把法军的精锐部队全部吸引过来,这样方能给他们以歼灭性的打击。我要使凡尔登成为碾碎法军的磨盘,这样才能争取西线的胜利。
——德国总参谋长法汉金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二、
性质
进程
影响
马恩河
凡尔登
索姆河
时间:1916年7月至11月
兵力:153个师
伤亡:130余万人
结果:西线再度转入阵地战
巴黎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短短数月,英军损失40万人,法军损失20万人,德军损失约55万人,双方伤亡人数大大超过凡尔登战役。
二、
性质
进程
影响
德国为打败英国的海上封锁发动日德兰海战(1916.5.31--6.1),日德兰海战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双方参战兵力:英舰151艘,德舰110艘。战斗中双方主力并未进行决战。英国损失较大,被击毁战舰14艘,15.5万吨,伤亡6800人。德国损失战舰11艘,6.1万吨,伤亡近3100人。但德国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牢牢的控制着制海权。
二、
性质
进程
影响
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阶 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 响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
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
1918年)
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同盟
国失败告终
二、
性质
进程
影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二、性质、进程和影响:
【课堂探究】
美国一战中态度变化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中立”政策
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二、性质、进程和影响:
【课堂探究】
美国一战中态度变化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3)威尔逊宣称的参战目的是什么 你怎么看 (4)美国参战有何影响?
美国的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
(2)美国对战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中立——参战
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在军事上、财政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 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青岛,中国劳工营准备前往法国,他们将在法国战线的后方从事工作
二、
性质
进程
影响
中国的劳工在欧洲战场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二、
性质
进程
影响
德国政府代表在
福煦车厢签署了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1918年11月11日
  用来签订停战协定的火车车厢内部,这是法国人专门运来的普法战争结束时签订和约的车厢。
协约国取得胜利:
美日成为最大的赢家,
英法意遭到削弱,
俄国十月革命。
同盟国战败:
奥匈帝国垮台分裂为奥、匈两国,
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垮台,
战败国面临被宰割的命运。
(1)一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材料一
“凡尔登绞肉机”
德国一战中阵亡将士陵园
一战的影响
二、性质、进程和影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材料二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 损失严重。 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2)改变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美日实力增强,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一战的影响
二、性质、进程和影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一战的影响
二、性质、进程和影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材料 四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兴起。
一战的影响
二、性质、进程和影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
摧毁四大帝国:德、俄、奥斯曼、奥匈
削弱英法意三强
美日力量壮大
最大特点是英国的衰落和美国实力的膨胀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宰割·掠夺·分赃









1、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
⑴表面上:是战胜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谋求
战后世界和平
⑵实际上:是战胜国为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
关系新秩序
2、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国家和会议的操纵者
分别是什么
时间: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 地点:法国巴黎凡赛宫
参与国:27国(不包战败国和苏俄)
会议的操纵者: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
劳合 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左起: 劳合·乔治、克里孟梭、威尔逊
在山东问题问题上相互勾结
在德国问题问题上激烈争夺
《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1919.6.28
1.德国承担发动大战的罪责。
2.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萨斯 和洛林
萨尔区
莱茵地区
归还波兰的地区
但泽
归还丹麦
奥地利
德 国
1919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波兰走廊”
减少13 %领土和10 %人口 !
波 兰
《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
2、评价 :
⑴性质:
战胜国对德国的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
⑵影响: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
②宰割德国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
史料精读:
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也有人认为“凡尔赛体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和平体系。”
这幅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将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福煦
一战后的亚太局势
材料一: 到大战结束时,日本对华出口已居各国之首,而英国则落后于美国屈居第三;在对华投资方面,双方已不相上下。这一切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威胁。—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日本在台湾、琉球、南库页岛、千岛群岛拥有很多的海军基地,且占有原德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使日本在西太平洋居于相当稳固的战略地位,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属地菲律宾、关岛、夏威夷的安全造成威胁。
——徐天新、梁志明主编《世界现代史》
1、英美日争夺亚太
材料三: 美国国会批准,扩充海军计划,1924年将拥有38艘主力舰。
日本每8年内增加8艘主力舰和8艘新式巡洋舰 ——八八舰队计划。
英国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使海军优于美国或任何国家 —— 劳合乔治
2、海军军备竞赛
材料四:中国五四运动
3、中国人民掀起反帝运动
矛盾重重,局势紧张
2、华盛顿会议的背景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美英日法中意葡荷比(《辛丑条约》的签署国)
目的:重新确立帝国主义统治亚太的新秩序
(美国倡议下 1921.11. 12)
(左至右)驻英公使顾维钧、驻美公使施肇基、大理院长王宠惠
议题一、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问题
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确定五国主力舰比例
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
对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
对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对英:开始丧失海上优势。
影响:
性质: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材料一
1.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2. 为适用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
等原则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
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利
—— 《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毛泽东选集》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九国公约》的实质和影响?
《九国公约》签定1922、2、6
实质:以“门户开放”的名义,使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
影响:美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原则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议题二: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结合课本85—86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思考这一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课堂探究】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首倡者及意图 :
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2、国联宗旨
3、“全体一致”原则 :
4、评价 :
⑴性质:
实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⑵积极:
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
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⑶局限:
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3、国际联盟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不稳定性 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反而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1.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2.作用 构成一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宰割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分 赃 不 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奴役弱小民族——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敌视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火山口上的和平”
材料 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速战速决取得胜利
——旷日持久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参战国 目的 结果
德国 取代英国的位置,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
奥匈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英国 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
法国 为普法战争雪耻,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沙俄 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到限制
帝国解体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自身走向没落和毁灭。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速战速决赢得胜利
——旷日持久旷日持久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
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自身走向没落和毁灭。
一战走向了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
战争的不可控性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在德国
一军人:“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斗。”
一政府官员:“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屈辱和约。”
一工人:“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和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灭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在中国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在美国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四、对一战的总结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总书记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好战,不惧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色当战役中,法军遭到惨败,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完成了统一。
在一战中,德国成为战败国。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这次会议签订了制裁和限制德国的《凡尔赛和约》。
历史巧合?
刻意安排!
or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大国的打算
国家
战后实力
参加会议的目标
美国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大发战争横财; 最大债权国
经济衰退; 仍为第一军事强国
损失惨重;陆军强国
十分虚弱
实力上升;尚难与列强抗衡
夺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保持世界霸权
维持殖民及海军优势,欧陆均势
彻底削弱德国,重建欧陆霸权
称霸地中海
战时从德手中夺取的利益合法化











观察下列《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思考:
图1
图2
3、20世纪初,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怎样改变?为什么?
英国与俄、法结盟。原因是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
2、长久以来,英国对欧洲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为什么?
大陆均势。希望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便于英国插手欧洲事务。
1、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光荣孤立” (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
阅读思考
1战争爆发前,美国同德国关系十分紧张
2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
3直接: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4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5防止社会主义革命的扩散
6捞取战利品、夺取霸权
美国参战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 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到20亿美元,而德国的贷款则只有2700万美元
阅读下列材料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中立政策”。美洲远离欧洲战场。
(2)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什么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矛盾:材料一宣称不偏不倚的态度,材料二则反映出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做军火生意,并表现出了倾向和支持协约国的态度。 实质:说明美国不甘心置身事外,同时暴露了美帝国主义的本质。
结果:美国在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参战。
拓展
1、暂时放松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2、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
3、中国参战
4、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东问题
5、对西方资本主义怀疑,学习转向苏俄。
一战与中国关系有关史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