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二战中的美苏战士携手相助 胜利时美苏战士举杯相庆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举国欢庆。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乔治·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壹
核心词汇
冷战、两极格局、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战略防御计划”、多极格局、和平演变、东欧剧变
贰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课
重点
冷战是指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方面,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1、冷战含义: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2、冷战爆发原因:
材料一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材料二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材料三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的演说》
材料四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的讲话》
阅读材料,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根本原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丘吉尔铁幕演说 1946年3月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特里亚斯特,一个铁幕降落在欧洲大陆。在铁幕后面,是中欧和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所有这些著名的城市以及居住在这些城市附近的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遭受苏联的影响,而且越来越被莫斯科控制......”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
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
——斯大林就丘吉尔演说答记者问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3、冷战爆发序幕: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4、冷战表现: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
美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
实质:公开地反苏反共,干涉别国内政;
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地位: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9月,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苏联的反击:
(1)政治上:
杜鲁门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4、冷战表现:
(2)经济上
美国——马歇尔计划(1948年)
苏联的反击:
目的: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影响: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4月到1950年,共有16个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美国“慷慨举动”的目的和对西欧的影响。
马歇尔
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4、冷战表现:
苏联的反击:
(3)军事上:
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北大西洋公约》依据材料中分析北约的性质
北约的标志
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1955年5月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标志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华约标志
(4)地缘政治上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4、冷战表现:
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1949年)
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项 目 美国措施 苏联应对
政 治 1947 杜鲁门主义 1947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 济 1948 马歇尔计划 1949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 事 1949 北约 1955 华约
地缘政治 1949 德国分裂
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冷战表现(总结):
5、冷战的特点: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③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1.冷战的发展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 特点: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 表现:
①缓和:美苏开展对话
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请访美
图为赫鲁晓夫与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
1972年在莫斯科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②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2) 表现:
柏林墙全长165公里,分内外两层,两墙之间有100米宽的“无人地带”
美苏坦克在街头对峙
古巴导弹危机
影响: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多极力量的成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美
日
欧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及民族利己主义。
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
中苏关系破裂。
阅读教材,分析归纳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③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两弹一星”发射,国防实力增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
④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万隆会议;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的演变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入侵阿富汗
(1)对抗:
拖垮苏联
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拆毁柏林墙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的演变
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2)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③1991年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④苏联实施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
2.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3.两极格局的瓦解
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外部原因:东欧剧变和西方的“和平演变”。
4.当今世界格局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材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同盟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著,魏凤莲译:《新全球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如何评价冷战?
材料二:当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大的教育改革运动,来培养人才与苏联相竞争。
——陈晓端、闫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启示》
材料三: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这个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
——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
消极: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 际局势的紧张;
积极:(1)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两国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3)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美苏争霸结束了,美俄关系依然紧张;
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
多极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课堂小结
【时间轴】
本课思维导图
课堂检测
1.(2024·长沙)下图所示为1946年1月29日英国《标准晚报》上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描绘的场景是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贝文和苏联负责外交事务的维辛斯基争论伊朗的石油特许权问题。该漫画可用来说明( )
A
A.资源争夺是冷战兴起的重要原因
B.二战结束后世界石油危机加剧
C.美、苏争霸的重点转向争夺西欧
D.英国将冷战的责任推卸给苏联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从战争合作走向对抗,石油资源的争夺也体现了双方的对抗,是冷战兴起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石油危机加剧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美苏争霸的重点一直是欧洲,题干提到的是英国与苏联,排除C项;漫画体现英国与苏联在石油资源方面的对抗,而不是英国将冷战责任推给苏联,排除D项。
2.(2024·阳泉)1950年10月15日民主德国进行选举,在某电台的报道中,用“德国苏占区”来表示民主德国;用“所谓的人民选举”来表示这次选举,用“苏联批准的报纸”来表示民主德国的报刊。在“区域工作日”和“与柏林交谈区”栏目中,苏联扮演着民主德国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和民主德国人民的“伙伴和同盟”的角色。该电台的宣传( )
A.使德国逐步摆脱战败国的国际形象
B.凸显了苏联对民主德国的政治影响
C.渗透了东西方阵营冷战对立的思维
D.有助于民主德国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B
[解析] 据材料中“用‘德国苏占区’来表示民主德国”“用‘苏联批准的报纸’来表示民主德国的报刊”“伙伴和同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背景下德国分裂为东西两德,西德为联邦德国,东德为民主德国,民主德国受苏联控制,材料内容体现了苏联对民主德国的政治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民主德国,强调其受苏联影响较大,和“摆脱战败国的国际形象”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对民主德国的影响,没有涉及西方,排除C项;在冷战和两极格局下,民主德国受到苏联控制,实际上不利于民主德国融入国际社会,排除D项。
3.(2024·云南楚雄)1955年苏联同意给缅甸7项“赠礼工程”,就是用缅甸的大米换取苏联的援建工程项目。1960年,美国总统批准的一项文件宣称“理解柬埔寨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关心柬埔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向老挝提供的援助应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及国家统一”。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B.美苏重视争取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C.两极均势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D.第三世界只能依赖大国实现发展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均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宣传拉拢,说明美苏两国为实现战略意图,积极争取新兴民族独立国家,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宣传,排除A项;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排除C项;第三世界国家在二战后纷纷独立,与大国支持无关,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