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流坡坞镇中学 张红霞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 《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有了初步掌握,对于一些浅显的古文也有尝试翻译的强烈愿望。 本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若老师加以正确引导,适时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尽管如此,学生对文言文还是有恐惧心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让学生朗读为主,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尽量当堂背诵。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能够从多角度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效果分析
流坡坞镇中学 张红霞
在“读准下列字的读音”环节中,由于学生预习较充分,孩子们回答很好,只有“卿”有错误,经过老师的纠正,能达到要求。
在根据“文言翻译五字法”,试翻译以下句子环节中,孩子们能根据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比较顺利的疏通文意。但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很难自己完成,需要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你。
在“根据以下人物对话,试分析人物性格形象”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己揣摩,小组交流和展示,能分析出人物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人物心理、性格特点甚至说话的神情,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即落实了文言文的字词教学,又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的效果。
根据“劝学---就学---论议---结友”四个故事情节,在文中勾画相对应的语段并试着背诵课文。这个练习毫无难度可言,只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为后面的背诵做铺垫。孩子们完成的又快又好。
设计“学习了本课,有什么启发,请写一个小片段,把你的感受写下来”这个小练笔,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以致用,不仅学会死知识,更要使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熏陶。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降低要求,按照老师给出的框架(例:跨越千百年的时空,古人劝学的声音还在我们耳边回响……_____(孙权、吕蒙、鲁肃)的______,让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天空即可。这样做,争取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整堂课学生活动不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完全是在在活动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整个课堂充满着师生的灵气,火花的碰撞,鲜活而生动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校名称
流坡坞镇中学
教师姓名
张红霞
授课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教材内容
《孙权劝学》
计划学时
1学时
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清句读,熟读成诵;通过诵读,能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 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进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
课
前
准
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孙权、吕蒙、和鲁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大家对这首歌熟悉吗?对,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三国时期,曹魏、刘汉和孙吴三足鼎立,水火不容,可曹操却用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高度赞美孙权。孙权何德何能能赢得对手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孙权有观的小故事——《孙权劝学》。
? 板书课题
学生跟随老师的引领,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激趣导入
引入教学情境
学
习
新
课
感知课文
教师背诵《孙权劝学》。
学生看书听读。
帮学生树立学习、背诵全文的信心。
字正腔圆的读
(出示多媒体课件)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苏轼
朗读的三个要求:字正腔圆的读
有板有眼的读
有情有味的读
明确朗读要求:字正腔圆的读。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出纠正读错之处。
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并请学生领读。
提示文言文朗读中应特别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生僻词
学生看屏幕,明确朗读要求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做到: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2.随机抽一生朗读,其他听读并做评价。
3.师生齐读。
让学生了解有关朗读的知识。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有板有眼的读
(出示多媒体课件)——已划分好节奏停顿的全文。明确停顿的位置和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朗读时如何停顿,集体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停顿。
让学生了解停顿的位置和方法,做到有板有眼的读。
有情有味的读
(一)读懂文意
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梳理文意,即口头翻译一下课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
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翻译重点语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孰若孤?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二)读出语气
多媒体课件出示: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图片和语言。
鲁肃和吕蒙论议的图片和语言。
揣摩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些对话,表现出说话者什么性格特点。(提示学生根据人物的身份,句中标点符号和语气词。)
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梳理文意,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句子教师点拨(结合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齐读课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学生先自己试读体会,然后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最后选一名代表展示。在读中体会总结出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梳理文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重点语句的翻译,落实重点字词,并进一步复习“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做到“授之以渔”。通过集体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学会用分析人物语言来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以析促读,以读示析。
熟读成诵
多媒体课件出示:
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1.对照课文的四个情节,在课本中勾画出与之相对应的语句,小组展示。2.理解四个情节的逻辑关系,试着背诵全文。
当堂成诵,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体验感悟
多媒体课件出示:
学习了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个小片段,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自由回答
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最后老师想把冰心奶奶的一句话送给同学们: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
?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司马光
? 劝 赞
孙权 ---------〉吕蒙〈---------鲁肃 ?????????
关心部下 听取别人的建议 爱才敬才
好学
善劝?????
课后反思
?
课件18张PPT。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曹操孙权(字仲谋)刘备“生子当如孙仲谋”《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三分诗,
七分读,
并是十分。
——苏轼字正腔圆地读
有板有眼地读
有情有味地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字正腔圆地读? 卿 (qīng) 遂 (suì)
孰 (shú) 邪 (yé)
涉猎 (shè liè)
更(gēng)
读准字音、节奏 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有板有眼地读?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
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孰若孤?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懂文意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有情有味地读熟读成诵劝学---就学---论议---结友宋神宗评《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有资(资:帮助)于治道。”
体验感悟 学习了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个小片段,把你的感受写下来。跨越千百年的时空,
古人劝学的声音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_____(孙权、吕蒙、鲁肃)的______,
让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冰心? 知心话教材分析
流坡坞镇中学 张红霞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整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是培养学生阅读简易文言文能力的好文本。
本文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形象饱满,并把大道理融入到小故事中去。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观课议课
流坡坞镇中学 张红霞
张红霞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一课,以诵读贯穿始终,总共设计了四读一诵一感悟六大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一读,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在生生互相评价,师生互评的活动中,完成了读准字音的教学目标。二读,在教会学生学会划分停顿的基础上,完成了让学生读准节奏的教学目标。三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补充五字文言文翻译法,在师生共同的合作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理解的教学目标。四读,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读出语气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
一诵,教师针对文中劝学——就学——论议——结友四个情节,让学生对照情节找出文中的语句,反复诵读,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在突破重点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背诵的目标。
整堂课充满了各种形式的诵读,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真正落实。另外,这堂课的亮点还在于教学设计的精巧,大家都知道,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基础知识的落实。这堂课,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比如在读懂文意的板块中,教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是上,还注意方法的引导,注意能力的提升,这样,不仅落实了教学重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验完全避免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比如,在四读——读出语气的板块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然后根据人物的性格读出应有的语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试读,小组代表读,其他学生听读评价。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在在活动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整个课堂充满着师生的灵气,火花的碰撞,课堂鲜活起来了,生动起来了。
整堂课可谓是写人叙事文言文教学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随堂练习
流坡坞镇中学 张红霞
一、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卿(qīng) 遂(suì) 孰(shú)
邪(yé) 涉猎(shè liè) 更(gēng)
二、根据“文言翻译五字法”,试翻译以下句子。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孰若孤?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根据以下人物对话,试分析人物性格形象。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根据“劝学---就学---论议---结友”四个故事情节,在文中勾画相对应的语段并试着背诵课文。
五、学习了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个小片段,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例:跨越千百年的时空,
古人劝学的声音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_____(孙权、吕蒙、鲁肃)的______,
让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流坡坞镇中学 张红霞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选入课本在的文言文,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沉淀精髓。学生要与几千年钱的古人沟通,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通过认真反复的诵读课文,才能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感染学生的心灵,获得比较牢固而感性的认识。本节课,我以学生的诵读为舟,以学生的探究合作为桨,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以下两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
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诵读,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无论是在处理字音、句读,还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都以诵读为主线,并伴有师生的评价,既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又关注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的将语文课上成了师生互动的课堂。
在激趣的同时,又注重了基础的落实。文言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章形式存在,字词教学是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毫无疑问的应该将它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的避实就虚,学生只会云里雾里,就不会识得庐山真面目,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来说,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在把诵读贯穿教学始终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指导他们对文章的字面意思进行梳理。比如在读懂文意这一环节中,我不仅落实了重点字句,还引导他们复习了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达到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分析人物语言和性格的过程中用时太多,使得后面体验感悟的环节只能放到课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观课议课
流坡坞镇中学 张红霞
张红霞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一课,以诵读贯穿始终,总共设计了四读一诵一感悟六大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一读,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在生生互相评价,师生互评的活动中,完成了读准字音的教学目标。二读,在教会学生学会划分停顿的基础上,完成了让学生读准节奏的教学目标。三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补充五字文言文翻译法,在师生共同的合作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理解的教学目标。四读,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读出语气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
一诵,教师针对文中劝学——就学——论议——结友四个情节,让学生对照情节找出文中的语句,反复诵读,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在突破重点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背诵的目标。
整堂课充满了各种形式的诵读,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真正落实。另外,这堂课的亮点还在于教学设计的精巧,大家都知道,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基础知识的落实。这堂课,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比如在读懂文意的板块中,教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是上,还注意方法的引导,注意能力的提升,这样,不仅落实了教学重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验完全避免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比如,在四读——读出语气的板块中,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然后根据人物的性格读出应有的语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试读,小组代表读,其他学生听读评价。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在在活动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整个课堂充满着师生的灵气,火花的碰撞,课堂鲜活起来了,生动起来了。
整堂课可谓是写人叙事文言文教学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