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8 18: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导入新课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 意义


思考:仔细观察时间轴,概括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呈现出什么样的阶段性特点?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明
明末
19C40S
19C60、70S
1915
1919
佛教传入中国
儒、佛、道三教融合
佛教完成本土化
儒学吸收佛教形成理学
西学东渐
国门洞开
向西方学习思潮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广泛传播
佛教东传
西学东渐
时间轴
时空史观
01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东来,日渐本土化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宋明时期
◎北周石雕佛立像
时空观念
两汉之际
开始传入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日趋兴盛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隋唐
完成本土化
主张顿悟成佛的
禅宗成为主流
宋明
融合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一、佛教传入中国
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这被认为是佛教的传入。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1.过程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宗派 创始人 教义主张
天台宗 一切“皆由心生”,止(坐禅)、观(宗教理论)并重
华严宗 法藏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净土宗 慧远 “念佛往生”
禅宗 达摩 “禅”即“坐禅”或“禅定”,意思是静坐沉思。
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见性成佛”
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
【温故知新】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 蒿里行》
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
——译自《晋书 食货志》
时代背景:
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民众:痛苦无奈,求佛慰藉。
分析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灭佛”?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②影响社会生产
③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①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三教图》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文化接受佛教的原因?
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融合性
佛教实现本土化
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统治
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
阅读课本P8第三小段,梳理佛教传入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不看僧面看佛面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梦幻泡影
皆大欢喜
现身说法
半路出家
天女散花
味同嚼蜡
(2)影响
文学、书法和绘画: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
阅读课本P8第三小段,梳理佛教传入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2)影响
◎ ·赵光辅 番王礼佛图
叹白发
唐·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
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销。
柳公权《金刚经碑》
雕刻
建筑
阅读课本P8第三小段,梳理佛教传入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2)影响
佛说:
“凡事有因果,万事有轮回。”
思想观念
文学艺术
建筑艺术
消极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中化文化的瑰宝。
④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阅读课本P8第三小段,梳理佛教传入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2)影响
明末清初
转型时代
帝国时代
清末民初
(鸦片战争至
五四运动)
利玛窦
“西学东渐”第一人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先进民主主义者
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近代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思考:同样是文化传播,两者有何区别?
《几何原本》
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
利玛窦(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
利玛窦来华后,先后在澳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他还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并指“上帝”概念早已存在中国上古文献中,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利玛窦本人更穿著中国士人服饰。
利玛窦成功地觐见皇帝后,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
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
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他把从国外带来的西洋镜、自鸣钟、三棱镜、圣母像等西洋奇物公开展示给当地民众观看。
【知识拓展】
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跟随他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与徐光启等人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
几何学方面,还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共同翻译了《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较义》等
数 学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先后被十二次刻印。
地 图
利玛窦还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首次将《四书》译为拉丁文;
与郭居静神父一同编修了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问答词意》,首次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传播中国文化
利玛窦所写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收入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等人关于友谊的格言上百则。
文 学
01
04
03
02
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
“西学东渐”的表现
第一次高潮: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中国文化的应对
①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人才。
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
第二次高潮:
19世纪中叶,受两次鸦片战争刺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先后向西方学习
内忧外患下渐醒
——中体西用
舰船利炮下惊醒
——开眼看世界
只关注先进军事科技及器械之术
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
第三次高潮: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更是承上启下,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虽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
民族危亡下觉醒
—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但全盘西化,亦步亦趋,收效甚微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中体西用
全盘西化
文化新生
京师同文馆
天文算学馆
派遣留学生
江南制造总局
《农政全书》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
——摘编自熊月之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器物救国
制度救国
思想救国
侵略与冲击
抗争与探索
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
——中国学习西方的三个层次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主流
P13【问题探究】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7卷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1)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家国情怀
回忆:结合史纲上,梳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阶段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活动 结果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无产阶级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畬
林则徐:①在广州开办译馆【史纲上】
②《四洲志》【史纲上】
魏源:①《海国图志》: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史纲上】
②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史纲上】
徐继畬:福建时,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史纲上】
没有付诸实践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史纲上】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史纲上】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①创办军用与民用企业:详见史纲上【史纲上】
②创建新式海军:北洋舰队【史纲上】
③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开设外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
④派遣留学生:严复、詹天佑等
⑤翻译西方书籍: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付诸实践:洋务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史纲上】
维新改良
君主立宪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史纲上】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史纲上】
③戊戌维新运动【史纲上】
④创办京师大学堂【史纲上】
戊戌变法
孙中山、黄兴等【史纲上】
暴力革命
民主共和
1911.10.10 武昌起义【史纲上】
1912.1.1 建立南京临时国民政府【史纲上】
辛亥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
民主
科学
①拥护“德先生”,反对封建礼教【史纲上】
②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史纲上】
③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史纲上】
④提倡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史纲上】
新文化
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史纲上】
马克思主义
①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史纲上】
②陈独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史纲上】
③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史纲上】
④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史纲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
思考:根据下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有何特点?
(1)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主题:救亡图存)
(3)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从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
明末清初 近代
背景 ①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 ①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
②救亡图存的需要;
传播主体 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
接受群体 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 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内容 西方科技为主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
影响 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开阔眼界但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 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
思考:观察下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晚清民初的有何差异?
02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韩国·景福宫
日本·
五重塔
中国·太和殿
日本·金 堂
东亚
文化圈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政治制度大多来自唐朝。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汉字:
◎韩国谚文
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
◎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
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
◎越南喃字
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思考:以上各国文字形成的原因?有何作用?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①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新罗、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有的留在唐朝考中进士【史纲上】
(2)儒学
思考:下列图片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佛教
◎鉴真与唐招提寺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戒,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
◎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
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中国援助日本物资
上书“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知识链接】传授佛法
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教翻译成汉文【史纲上】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史纲上】
唐朝的玄奘,于贞观年间天竺取经,在天竺那烂陀寺专研佛法【史纲上】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史纲上】
日本、新罗等派学问僧到长安求法【史纲上】
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史纲上】
社会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制度
材料一: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材料二: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思考:中国的制度如何影响到其他周边国家的?
日本京都
【历史纵横】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
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5)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6)移民:
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②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15世纪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韩国首尔景福宫
◎印尼三宝垄
(1)科技: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欧洲
中国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2.对欧洲的影响
如何理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2)欧洲掀起中国热(16-18世纪)
①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思考点P12】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②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学习拓展
审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举例:
科技:青蒿素、杂交水稻
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
②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间的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家国情怀
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冯友兰
文明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
各美其美:当代中国的文化崛起
知识延伸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古代
近代
文字、儒学、佛教、制度、文学、风俗
对亚洲
对欧洲
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
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佛教文化的传入
西学的传入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本课小结
习题精练
1.(2024·潍坊)明代徐光启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因此重视西洋火器的研究、制造和使用。他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期间,曾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这( )
A.反映出边防形势异常严峻
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折射出经世致用理念盛行
D.实践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习题精练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徐光启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曾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可知,明代徐光启为了提高军队的御敌能力,采用了西方的火器军械,这说明西方军事技术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代边防形势异常严峻的信息,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其理念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习题精练
2.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公元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讲授儒家经典“五经”。这主要说明( )
A.朝鲜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B.中国史籍关注周边发展
C.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
D.中国强化对高句丽统治
A
习题精练
[解析] 根据材料“公元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讲授儒家经典‘五经’”可知,高句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中国史籍关注周边发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朝鲜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传播发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统治高句丽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习题精练
3.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A.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B.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A
习题精练
[解析] 根据材料“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可知,18世纪,凡尔赛宫的这场“中国热”(中国特色服饰和八抬大轿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贵族的极大吸引力,A项正确;仅凭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的这场舞会,难以得出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的结论,排除B项;法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排除C项;当时法国尚未侵略中国,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