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选择性必修 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 4 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拓展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及变迁,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古代史上就有以贸易为途径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注: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是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
图1 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
15世纪以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特点:(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时空观念
1947
1870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基本形成
1840
1500
1918
1939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78
1991
1995
世界贸易受挫
世界贸易虽有曲折但迅猛发展
1945
1765
1914
据教材第一子目“全球贸易网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成世界贸易网形成及演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关贸总协定签署
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
世贸组织成立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1.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发展原因:
(2)贸易发展表现:
(3)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开辟新航路(15世纪后期-16世纪早期)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早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中期)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两次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冷战结束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贸易
(1)原因: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出现
(2)表现:①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被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世界贸易额快速增长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设问: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概述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阶段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
①关贸总协定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发展。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③冷战的结束
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跨国公司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3.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
表现:①世界贸易虽有曲折但迅猛发展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
思考点: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殖民扩张和掠夺;
③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世界各州之间贸易扩大
全球贸易网
直接原因是世界各州之间贸易的扩大,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85年 4.77% 20.02% 30.30%
1990年 6.27% 23.56% 26.41%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2010年 10.24% 39.98% 33.04%
198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P57学思之窗)
——根据卢进勇、杨国亮、杨立强等编著《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编制
特征:①规模大;②发展迅速;③经济实力强;
思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历史解释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发展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2)表现: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2.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贸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表现:①形成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被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世界贸易额快速增长。
(2)原因: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出现
3.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虽有曲折但迅猛发展
(1)原因: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③冷战的结束
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2)表现:①世界贸易突飞猛进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知识巩固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82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项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并选取表格中任一时段用史实进行说明。(注意:必须用同一时段的史实对三因素进行分析说明。)
课堂探究
因素:科技的进步(世界工业生产状况);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
国际贸易政策;世界市场。
1860—1870年世界贸易增长迅速。
说明:工业革命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完成,世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新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资产阶级大力开拓市场,抢占殖民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因素:世界工业生产状况;国际贸易政策和世界市场;国际局势。
1929—1938年世界贸易出现负增长
说明:经济大危机,使得世界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为应对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法西斯上台,国际局势紧张动荡,世界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阅读教材p57第二子目第一段,归纳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的关系。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文化交流的国际化的表现
1、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2、各国服饰
的变化:
3、钟表的传播:
4、文化产品:
(1)表现:①16世纪前,中国茶主要中国周边传播。
②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西洋等地区。
(2)影响: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荷兰的家庭设有“茶室”,
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
②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孔子,采用了东方(中、日)女装的样式。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约16世纪中期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大。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 销世界各地。
知识梳理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英国诗人沃勒作诗赞美这位饮茶王后: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
——[美]梅维恒、[瑞典]郝也麟著, 高文海译《茶的真实历史》
史料阅读
你从这则材料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1)茶及茶文化影响深远。茶作为宫廷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很受社会上层的欢迎。
(2)出现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
(3) 抒发自己对茶叶的感情和对王后的歌颂与祝福。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同时也融合了各国特色,出现茶文化交流下的创新。
中俄“万里茶道”
英国“下午茶”
荷兰“茶室”
日本“茶道”
茶文化的国际交流
英式“下午茶”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想此时距离穿着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Party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以果腹。
后来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名媛仕女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到了爱德华时代(1901—1910年),随着人们旅行欲望的不断增加,“在家”的茶派对逐渐消失。下午茶改成每日下午四点钟在高级酒店和高档商店的新茶室里进行的活动,而且经常伴随着轻音乐,有时人们甚至还会跳一些舞。(英式探戈舞)
——摘编自夏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腹部勒紧,使纤腰更细
裙撑使臀部夸大
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不同之点,在于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它。——林语堂
特色:夸张性地体现人的外形轮廓,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型上的性别特征,如男装用填充物加强肩部和胸部的“雄健”来展示男性的肌肉,而女性则以紧身胸衣把纤腰勒得更细,把双乳拖得更高,用裙撑或臀垫把臀部夸张得更加丰满。
文化背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人的个性,反对宗教对人的束缚,中世纪那种把人的形体层层掩盖的服装,在人文主义的光辉下黯然失色,人们开始通过服装表现人体的形体美、曲线美。
中国人讲求对道德和人的本性的控制,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甚至模糊性别的差异——长袍(男女都着长袍)中国人讲求中庸,和谐,顺应自然
15世纪末16世纪初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意大利罗马中央国家图书馆藏
20世纪初
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保罗 波烈(1879——1944)
我对传统的束身衣已有成熟的看法,那就是从颈到膝都被束缚的女性身体,必须要求解脱。
——保罗 波烈(法国)
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交领
偏襟
长袍
大袖
简洁大气的围裹式外衣
整体上纵向感
(法)保罗 波烈设计“孔子”服装
深度挖掘
思考:“孔子”服装蕴含了那些文化特色?
服饰的中西融合
中国服装
日本和服
法国孔子服装
……
追求女性的解放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旗袍
旗袍摆长至地,收腰显胸,
高领短袖,摆衩高开。
“s”形曲线设计借鉴西方传统裙子人体美
裙子开衩借鉴了波烈的设计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路易十四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
这火热的场景,恰恰缩影了另一个历史真相:十八世纪欧洲的进步,恰恰来自他们对于中华文明的火热崇拜,以及满怀崇拜之心,不遗余力的学习。
路易十四身穿中国服饰,坐着四人大轿出行。
18世纪时,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了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法国画家华托作品中的中国风
法国画家布歇作品中展现的中国风
法国宫廷服饰上的中式花纹
中国中山装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其五,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其六,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试结合材料说说民国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中山装
服饰的中西融合
西服在日本流行: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人穿洋衣、说洋话、行洋礼。此后,西服在日本流行开来。1887年,时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了约400人参加的大型化妆舞会,可以说是把欧化之风气推向了高潮。
钟表的国际化
钟表诞生于欧洲,作为礼品和商品的西洋钟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时,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装有钟表。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铜镀金葫芦式转花钟(清)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清)
史料实证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①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表达各国文化交流的理念。
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
体会: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何变化
①时间观念逐渐精准化;②逐渐适应工业文明。
钟表折射的观念变迁(P59问题探究)
(1)原因: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除了传统商品,电影、音乐、电视、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八十年代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
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脑
手拿大哥大,腰跨BP机
七八十年代,穿着牛仔喇叭裤,提着录音机到处蹦迪自娱自乐的青年
1981年,百人围观一台电视机
观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交流
小结:学完本课后,你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有什么认识?
关系:
①世界贸易下的商品流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
②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各国商品流动。
商品流动
文化交流
世界贸易
1.(2024·南京)如图是18世纪法国画家布歇的《中国花园》,是法国人对自由与享乐生活的向往和中国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描绘个人趣味的画作在法国引起轰动,传统的历史和宗教题材画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说明了( )
A.欧洲人对中国的生活充满向往
B.中国产品积极开辟海外市场
C.东方文化开始对欧洲产生影响
D.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解析] 根据材料“是法国人对自由与享乐生活的向往和中国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沟通联系的加强,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影响了欧洲的绘画内容,故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所述只能代表部分欧洲人,A项表述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未体现中国产品对海外市场的态度,排除B项;“开始”表述错误,清朝以前东方文化就已经对欧洲产生影响,排除C项。
2.(2024·济南)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A
[解析] 根据题干“1947年”“美国新到OK咖啡”及所学可知,近代西方餐饮文化对中国民众产生显著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仅是一则美国咖啡的广告,无法得出西方大国对中国文化侵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出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的结论,排除D项。
6.(2022·湖北·14)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髻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
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871、1872年,日本明治维新已经开始,岩仓具视出访欧美,由传统发式与和式礼服转变到全身西式装扮,这反映了维新官员学习西方文化、习俗,积极践行“文明开化”,A项正确;B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反映明治维新促进社会习俗的转变,C项前后颠倒,排除;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