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美国人宣传中的那三天
感恩“屠”报
真实的那三天
感恩节是美国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为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而设。感恩节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早期。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载着102人到达美洲。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饥寒交迫,仅有50多人活了下来。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友好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作物。最后,移民们获得了丰收,为感谢上天,感谢印第安人。移民们举行庆祝活动。之后,庆祝丰收的纪念日逐渐成为美国重要的全国性节日。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1941年,
感恩节的时间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美国学者
思考: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旧世界”和“新世界”分别指的是什么?
欧洲白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印第安人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印第安人
非洲黑奴
一、文化融合:独立战争对美国文化和拉美文化的影响
1492 1607 1619 1620 1733
哥伦布
到达美洲
英国伦敦公司,建立弗吉尼亚州
19名黑奴被荷兰人贩卖到弗吉利亚州
载有35名清教徒,14名白人契约奴和众多贫困者的“五月花号”来到美洲
英国共在北美建立十三个殖民地
(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文化
思考:阅读课本P67,梳理美国独立战争前美国文化的背景?
①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②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
③殖民地不断开拓,文化融合。
思考:阅读课本P67,梳理美国独立战争前美国文化的表现和局限性?
地区 美国
独立前 文化表现 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
②语言:
③生活:
④精神:
⑤族群:
局限性
多源性和多样性
美式英语
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
“美利坚人”;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融合印第安语言、非洲黑人语言
清教精神
◎2020年,美国“白人警察跪杀黑人”事件及所引发的暴动
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拨鼠)、mose(麋),cauchy(橡胶)、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voodoo(巫术)、jazz(爵士)、banana(香蕉)。
①北美居民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
②美式英语以英语为主,反映了白人在北美殖民地占主导地位。
③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生活的反映,是不断发展的。
【学思之窗】P68 思考:美式英语能够反映出哪些信息?
1620年“五月花号”
①清教因素(“契约思想”、“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历史纵横】P68 思考: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独立战争后的北美文化
北美独立战争
北美独立战争
时间:
性质:
原因:
导火线:
开始标志:
结束标志:
根本目的:
1775年-1783年
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发展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种植园中的黑奴
地区 美国
独立后 背景 独立战争(1775-1783)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文化表现 ①政治文化:
②精神追求(文化符号):
③发展障碍:
特征
(各种族趋于认同的文化)
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建立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由女神像
发展种植园经济和实行奴隶制
①政治上:权力制衡;
②精神上:追求自由;
③经济上:种植园经济、奴隶制。
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
1787年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材料1 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成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材料2 在这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由一个荒无人烟土地贫瘠的蛮荒地带发展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农、工、商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兴经济区。而且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统一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也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了不满,一部分先进的人们开始起来进行反抗。……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希望能够重夺霸权。
——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①移民后代对北美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增强。
②清教徒思想的影响。
③在与印第安及英国人的对抗中走向联合。
④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⑤经济发展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⑦国际因素:法国援助客观上助推了北美的反英斗争。
探究:据材料及所学,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
⑥统一民族形成促进民族意识的滋长。
2、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文化
思考:阅读教材,梳理拉美独立前拉美文化的背景。
阿兹特克文明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拉丁美洲的主要语言。
③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美洲古代文明
①族群:
②政治:
③经济:
④语言:
⑤文化:
思考:阅读P68,指出美洲独立前拉美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西、葡封建性的殖民统治。
农奴制、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
偏远的内陆地区(山区、高原):
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原生文化)。
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内(城市):
①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②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为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主要语言。
特点:以西班牙、葡萄牙文化为主,具有多元性。
(2)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多元文化
①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拉美独立运动,进一步传播了自由、独立、平等的观念。
事件 时间 结果
法属海地
西属拉美
葡属巴西
1791-1804
1810-1826
1822
建立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
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取得独立运动的胜利
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建立君主制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形势图
1821年,墨西哥独立
海地革命领袖
杜桑·卢维杜尔
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1822独立;1889建立共和国
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国父”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回顾:纲要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政治文化:
思考:结合教材P69,指出美洲独立运动后拉美文化的表现?
①追求法治、自由:颁布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及印第安人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存在问题: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考迪罗(制度):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大庄园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独裁制度。19世纪初,拉美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斗争时期,那时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为拉美各国的独立做出了贡献。独立后,他们实行专制统治,成为第一代“考迪罗”。
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受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比较项 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相同点 背景
特点
影响
不同点 种族
血统
语言
文化符号
政治文化
宗教
都受到殖民侵略、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的影响
多元性;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对美洲印第安文化造成破坏;种族压迫和歧视长期存在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
多源,但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源,已形成混血社会
自由女神
民主法治、权力制衡原则
拉丁舞
独立后具有“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多信奉新教(清教徒)
宗教文化多信奉天主教,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
美式英语为主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印第安语
【思考点】P68: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格局
材料:拿破仑战争(1803-1815)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
思考:拿破仑战争前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基本情况如何?
政治:封建统治,分散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5C后期封建王权加强。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
宗教信仰:基督教。
1、拿破仑战争
(1)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文化
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14C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化重构:拿破仑战争(1803-1815)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战后文化特征:
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
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
①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
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
③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在反抗法国征服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民族独立运动兴起高涨)
◎ 《拿破仑法典》(民法典)
A、解放者(革命性)
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
B、侵略者(侵略性)
(2)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材料:拿破仑每征服一个国家,便开始着手革除它们的旧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宣布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按照法国的模式制定宪法、成立政府和议会。
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
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
1825年爆发“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1830年民族解放斗争
德意志农奴制改革
1848年要求统一国家,制定宪法
2、文化重构的表现
思考:请举例史实说明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文化重构。
表现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事业”:“十二月党人”能接触启蒙思想,成立秘密革命组织,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
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
“十二月党人”是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缺乏群众基础,因此起义最终失败。
“没有落空”: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冲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对后世农奴制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1905年革命是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继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思考:(1)如何理解“圈子狭小,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
(2)“事业”指的是什么?
(3)该如何理解“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表现2:波兰民族起义(1830年)
材料1 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1830年11月,华沙的波兰军事学院发动了起义,反抗俄国。
——约翰·梅丽曼《欧洲现代史》
材料2:尼古拉一世不能容忍波兰独立,遂于1831年2月派12万大军镇压起义。9月8日,华沙被俄军攻陷。
——《教师教学用书》
思考:据材料及所学,请指出波兰起义者、原因、目的、结果和影响。
原因:受沙俄的专制统治
目的:争取民族独立
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结果:1831年2月被俄军镇压而最终失败
起义者:贵族军官和学生
表现3:德意志1848年革命
(1)背景:
①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②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2)目标: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3)结果:革命失败,但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思考: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概括德国1848革命的背景、目标、结果。
【思考点】P70:拿破仑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因素?
材料:拿破仑战争将法国的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到了波兰、荷兰和西班牙等附属国,而且为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此外,《拿破仑法典》不仅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而且法典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契约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充分保障了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拿破仑将此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这不仅对欧洲封建秩序起到了瓦解作用,更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丹《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1)政治制度:冲破封建秩序,加速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思想观念:①对内:传播民主、独立、自由、法治观念;②对外:反专制、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国家统一,民族民主意识高涨。
(3)阶级力量: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要求扫除发展障碍。
1、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
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思考:结合教材P70,指出欧洲殖民侵略的内容、目的、结果?
三、文化侵略:欧洲殖民战争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影响
含义: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保留的传统文化 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
印度
埃及
①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印度教、伊斯兰教是主要宗教;
②种姓制度虽被废,但仍扮演重要角色。
①伊斯兰教是主要宗教;②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①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②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新器物。
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新制度;④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新思想传入中国。
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2、亚非拉的文化重构的表现
②挽救国家独立、反洋教运动。
总结提升:请根据所学概括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侵略方式具有多样性。(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
③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④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⑤影响具有两面性。
表现形式:
①通过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动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②强行改造被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
③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
◎天津望海楼教堂
◎近代上海圣约翰大学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
问题探究: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看待其客观影响?
影响:
积极:传播一些新技术、新思想;同时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过程,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消极: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
近代战争
美
洲
欧
洲
亚
非
北美独立战争
拉美独立运动
拿破仑战争
欧洲的殖民侵略
拉丁舞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拿破仑法典》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同文馆
论战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民主
自由
法治
人权
……
西方文化的扩张
手段
内涵
认知外来文化
反思本土文化
课堂小结
典题试练·课堂评价
1.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而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
A.完全摆脱宗主国影响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D.独立过程中留有隐患
C
[解析] 材料“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体现的是受历史因素影响,这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C项正确;从语言上来看,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并未完全摆脱宗主国的影响,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24·青岛)有学者研究认为,15、16世纪,殖民者为在拉美站稳脚跟,巩固其殖民统治,不得不熟悉土著语言,并把一些语言总结成文字。这就是拉美迄今拥有诸多土著语言的原因。该学者强调( )
A.殖民侵略对拉美文化的建设性作用
B.传统印第安文化的逐渐消失
C.殖民战争促进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
D.拉美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入侵拉美的殖民者为了维护统治利益,把一些土著语言总结成文字,这有利于土著语言文化的传承,体现了殖民侵略对拉美文化的建设性作用,A项正确;学者强调土著语言文化的传承,而不是传统印第安文化的消失,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排除B项;据材料,殖民者是对原土著语言进行总结,不能体现促进文化多元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殖民侵略对拉美文化的影响,而非拉美种族融合,排除D项。
3.(2024·咸阳)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由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 )
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
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A
[解析] 据材料“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可知,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势,而普鲁士开启民主改革有利于普鲁士的崛起,从而领导德意志的统一,所以,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A项正确;宗教改革前,德意志民族意识就已兴起,排除B项;罗马帝国在395年后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时间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项;“铲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