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导入新课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聚集了100万以上来自世界各地高科技人才。他们的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异,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现代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时空坐标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概念:指全球范围内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而形成的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
材料: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2、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3、过程:
4、影响: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材料: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1)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战后西欧、北美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
(3)现代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4)跨国公司的推动;
(5)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的变动。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二战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九十年代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劳动力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非洲劳动力涌入中东产油国;
亚非劳动力流入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东欧国家劳动力流入西欧、北美地区。
趋势一: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加强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材料:1945-1973年,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长期繁荣,刺激了欠发达地区的劳工大规模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萎缩,影响了国际人口迁移。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相关统计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以德国为例,1961年,德国(联邦德国)的外来人口(累计)不到68.62万人,占德国总人口的1.2%;到1997年年底,德国的外国人口为730万,占德国总人口的9%。德国最大的移民集团是土耳其人,有197万,来自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移民有92万,意大利人有56万,希腊人有35万,波兰人有29万。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技术移民剧增,并呈膨胀之势。有人这样描述这一股移民潮:“哥伦比亚的知识分子前往美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古巴医生到南非;南非护士去英国和新西兰;新西兰博士后赴加拿大;加拿大科研人员到美国;法国金融交易员去英国,法国年轻科学家去美国;中国香港的工程师赴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印度信息技术专家前往德国和美国。”——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原因 :
(1)经济全球化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2)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三)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2、表现 :
①20世纪50-70年代苦力迁移: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②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精英迁移: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移民发达国家,在跨国公司中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趋势二: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思考点
相关史料
3、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三)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对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岗位的分布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2)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演变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社会分层,因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升形成的移民中的“知识精英”,他们作为技术移民在经济移民中处于高端层次,在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纵横
相关史料
为了管理移民,部分国家允许一些外籍人士在本国长期居留,并享有其他准国民待遇。最初,这种居留许可在护照上体现,后来各国多颁发单独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明。各国颁发的许可证根据其历史传统和证件特色,有各种各样的俗称,如美国的为“绿卡”,加拿大的为“枫叶卡”,等等。2004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对移民的永久居留许可
合作探究
相关史料
1、特点 :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四)现代国际移民特点和影响
(1)规模: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数量低。
(2)方向:分布不平衡,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3)趋势:从体力劳动向知识精英转变。
(4)人口结构: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下降。
材料: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不过到1990年,国际迁移人口也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3%。
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这一比例在大洋洲为18%,西亚为11%,北美为8.6%,欧洲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占6%以上。
国际迁移为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了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
合作探究
相关史料
2、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四)现代国际移民特点和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为迁入国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②有利于迁入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加强了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
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材料: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因此,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但是,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2)消极影响:
①造成了迁出国人才资源的流失,影响经济发展;
②冲击了迁入国原有的劳动力市场;
③对迁入国安全构成挑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难民、非法移民、跨国移民犯罪)。
概念解析
相关史料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1、难民的概念:
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意返回原籍国。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2、难民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
——编译自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
材料二:二战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压迫国内黑人和有色人,使30多万黑人被迫到国外避难……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灾,造成大量居民外流.
材料三:中美洲北三角——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可说是地球上暴力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除了经济混乱、生活困难,社会环境危险更让人恐惧:人们不得不离乡背井,举家出逃。
(1)政治原因和种族迫害;
(2)战争和地区冲突;
(3)宗教或部族矛盾;
(4)自然灾害;
(5)经济恶化等。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3、难民的主要来源:
材料一:“反犹太主义”是仇恨犹太人与犹太教的思想或行为的总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公元前53年至公元135年,罗马帝国镇压了犹太人的三次起义,从此犹太人从巴勒斯坦流散世界各地。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矛盾,在生活和就业问题上对犹太人施加种种限制和迫害。1648年,犹太人在波兰遭到大屠杀。直到法国大革命以后,犹太人才获得解放。但俄国和波兰仍然实行反犹太主义政策。1881年,犹太人在俄国又遭到一场大屠杀,迫使犹太人逃往美国等地。德国法西斯更为狂热地推行反犹太主义政策。希特勒纳粹党人将迫害犹太人列人政治纲领,对犹太人实行野蛮的民族大 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1 000 多万犹太人被希特勒法西斯屠杀了600多万,大批犹太教堂被烧毁,幸存的犹太难民绝大部分离开欧洲各国,向巴勒斯坦迁移。反犹太主义一直受到进步势力的谴责。
(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历史纵横
相关史料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躲避纳粹德国的迫害,大批欧洲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其中,许多人凭借的是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签发的“生命签证”。二战时上海接纳了至少25000名犹太难民。2007年,在当年犹太难民集中居住的虹口区,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纪念馆搜集了大量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物,并建立了犹太难民数据库。馆中还有一面以“拯救”为主题的名单墙,上面刻有目前搜集到的13732个曾经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的名字。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3、难民的主要来源:
(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一)难民的困境
4、难民问题的影响:
难民不仅给流入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安全问题而且影响到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及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在世界局势中增添了动乱因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背景: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二)难民的救助
(1)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2)目的: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
2、措施:
(1)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3)1966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4)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3、难民现状: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二)难民的救助
(1)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2)但是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3)真正解决难民问题任然任重道远。
材料: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是叙利亚,其境外流徙的难民高达630万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苏丹、缅甸等。
——编译自联合国难民署《2017年全球趋势报告》
学习拓展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近年来,欧洲发达国家既面临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又面对日益加剧的来自中东、非洲等地的“难民潮”。面对日益严重的难民问题,如果你是联合国难民署的官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案解决这一问题
(1)建议:
①自愿遣返指难民自主决定愿意回国,或者流离失所者愿意回到他们原来的居住地,这的确是一种值得肯定与推广的方式。
②就地融合是指难民在当地定居并且融入当地,它是解决难民问题的重要方式。
③重新安置是指对不能自愿遣返或就地融合的难民可以选择重新安置,这也是一种能够解决难民问题的方式。
(2)方案:各国政府应当继续坚持以《难民公约》原则为基础,努力拓宽解决难民问题的思路,摒弃“壁垒政策”,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全面加强国际合作,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公正,从根本上铲除难民产生的根源。国际社会需要通过政治、安全、人道主义以及发展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共同应对难民和移徙者被迫流离失所的挑战。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移民社会: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一)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移民文化:
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3、移民社会的特征:
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美国: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二)典型代表
(1)背景:
①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
②在不同历史阶段吸纳世界各地的移民共同建设美国。
(2)显著特征: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具有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
(3)影响:
①积极: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为美国发展带来活力。
②问题: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学思之窗
相关史料
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变化:
①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逐渐上升,70年代上升幅度较大;
②18世纪美国人口基本由欧洲移民组成,其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
③20世纪初欧洲移民仍占大多数;
④20世纪60年代欧洲移民比例下降,拉美移民增多;
⑤20世纪80年代亚洲和拉美移民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欧洲移民。
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特点:美国移民的多源性决定了这种文化在民族认同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多元性特征。
问题探究
相关史料
材料:美国号称“大熔炉”,不论原属于何种民族的移民到了这里,就成了新的“美国人”的一部分。他们在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同时,认同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所有后来的移民都有一个“美国化”的过程,也就是向先来的主流欧洲白人同化。
——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理解:“大熔炉”:反映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
“大拼盘”: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
阐述: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殖民扩张进行,欧洲人移民北美。奴隶贸易将大量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加,欧洲殖民者扩大了对美洲的侵略,大量移民涌入。19世纪中叶后,大量华工赴美,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二战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美国从亚非拉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每个移民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形成多元的美国文化,不同的文化在美国吸收融合,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结论:美国就像一个大熔炉把不同民族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因此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新加坡: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二)典型代表
(1)背景: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2)人口构成: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2、新加坡: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二)典型代表
(3)文化特征: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在融合中重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①语言: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②宗教信仰: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③宗教建筑: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
④传统文化活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合作探究
相关史料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新加坡的移民文化为何实现了高度和谐?
“不论你是华人或印度人,马来人或欧亚裔人,只要你身在新加坡,你的前途就取决于新加坡的繁荣,而非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的繁荣。” ——李显龙
“为避免改变我国社会的本质,我们只引进能够融入新加坡社会,又能做出贡献的人。”
——李显龙
“即使是50年后的今天,维护社区凝聚力仍是重要的任务。我们需继续维持目前的种族及宗教和谐,并且让新公民融入新加坡社会。”
——李显龙
重视公民身份认同;
强调社会责任;
发挥基层作用;
尊重文化差异;
本课小结
“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2019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板书设计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一)难民的困境
(二)难民的救助
(四)现代国际移民特点和影响
(二)典型代表
(一)移民社会和移民文化
(三)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1.(202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名为“多文化伦敦英语”的新特色口语,即西印度群岛、南亚和本土英语的混合体,在伦敦越发普遍,而在其他移民众多的城市也有类似的变体。这反映了英国社会( )
A.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
B.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C.生活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D.移民文化逐渐趋于主流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多文化伦敦英语”是西印度群岛、南亚和本土英语的混合体,西印度群岛、南亚等移民来到伦敦或者其他城市后,移民所说的英语和本土英语融合,就产生了这种“混合体”,反映了英国社会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A项正确;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与材料强调“多文化伦敦英语”不符,排除B项;生活价值观念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及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在英国,主流文化还是英国本土文化,不会是移民文化,排除D项。
2.(2024)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解析] 答案D. 据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大增,德国还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非解决国际难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的需求,而不是“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