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课前预习及知识归纳 阅读课文(P102-114)完成下列填空:
一、分析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1、人类乱砍滥伐森林后对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动植物生活的影响。(动植物大量减少)
2、沙尘暴的起因——人类的乱砍滥伐。
3、人类的乱捕滥杀,鸟类日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食物链遭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4、水域污染的原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5、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如:薇甘菊、地中海实蝇、水葫芦
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1、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等)引起的。酸雨的pH值<5.6。
酸雨的危害:酸雨被称为“ ”。它会酸化土壤,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酸化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们的健康;酸雨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植物成片死亡等
酸雨的防治: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的工作
2、探究废电池多生物的影响(废电池含汞或镉等重金属)
重金属的危害,引起水俣病或痛痛病
3、温室效应:是指由于 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4、臭氧层破坏:氟里昂和含氮废气的大量排出,导致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
5、全球大气污染问题包括: 、 和 。
三、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
2、退耕还林、还草。
3、制定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
4、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如节约用水纸、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乱砍滥伐、不乱捕滥杀等等。。
1、“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是指 ( )
A.三峡工程 B.三北防护林工程 C.黄河清淤工程 D.开发大西北工程
2、黄土高原由原本森林密布,草原茂盛变为今天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荒山野岭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 B、森林草原被人为破坏 C、洪水泛滥 D、由野生动物破坏
3、提倡“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
A、减少经济开支 B、节约木材,保护环境 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
4、电池内的重金属有 ( )
A、汞 B、银 C、镉 D、上述三者都是
5、废电池最好怎样处理?( )
A、埋入土里 B、丢入垃圾箱 C、烧掉 D、收集起来交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处理
6、下例污染物中,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的是 ( )
A、沙尘暴 B、二氧化硫 C、汞镉等有毒物质 D、氟利昂
7、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臭氧层可以吸收和过滤太阳光中大量的( )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A、红外线 B、宇宙射线 C、可见光 D、紫外线
8、目前有三项被公认为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该三大环境问题( )
A.酸雨 B.臭氧层破坏 C.水污染 D.温室效应
9、引起酸雨和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分别是( )
A.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B.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C.盐酸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氮气
10、臭氧层破坏会导致____辐射到地面,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健康
A.太阳光 B.X射线 C.紫外线 D.红外线
11、海域发生“赤潮”会使大批鱼类及海产动物死亡,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受化学物质污染 B.海洋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
C.原油泄漏污染了海水 D.水土流失,大量红壤流失到海洋
12、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导致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恶化,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给捕捞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的养殖业数亿元的损失。发生赤潮的人为因素有:( )
A、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 B、农业化肥流失进入水域
C、含磷洗涤剂的大量使用 D、以上各项都是
13、酸雨的危害表现在( )
A、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 B、使农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C、使土壤、河流、湖泊酸化 D、以上三项都是
14、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1)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
(2)在4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
(3)在4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4)在四只鱼缸中分别加入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400毫升废电池浸出液;
(5)再向各鱼缸中分别放入三条金鱼,定时喂养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见下表: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毫升 50 100 200 400
金鱼成活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以上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第5步中,放入各缸的金鱼必须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_________。该如何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