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学情分析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赵媛媛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 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端午节、端午的鸭蛋,何尝不是我们历史的根源?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效果分析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赵媛媛
观察内容
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学习效果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文
由作者的特别之处设悬,说到作者的基本信息。
结合白板视听教师的介绍。
学生生疑,对作者产生兴趣,对文章表现出阅读期待。
(二)勺水渐积成大海——读字音,辨字义
白板屏显重难点词语,评价指导学生正确认读。
认读,寻找归纳读准多音字的方法。
学生正确认读,归纳出判断多音字的方法。
(三)读文析辨神思明——知内容,明主次
指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了解高邮鸭蛋的特点。
浏览课文,拟写小标题梳理文章内容,默读课文,了解高邮鸭蛋特点。
学生积极主动迅速读课文,学会使用小标题概括文章内容,根据关键句了解高邮鸭蛋特点。
(四)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快读、慢读、长读、短读、重读、比较读,多种朗读方式点拨、引导学生赏析文章有特色的语言,了解作者语言风格,感悟作者的故乡情和童真趣。
朗读、赏析、感悟、交流,了解作者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故乡情和童真趣。
学生朗读有声有色,身心投入感受作者的情感,做到了以读促悟,以赏促读。
(五)百岁光阴一梦蝶——识“祺”人,悟文风
师生合作读两段助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文风的缘由,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
朗读助读材料,深究作者的文风,参悟他的人生态度。
对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他的人产生了景仰,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更浓厚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作者,关注民俗风情和人生态度。在文本阅读中,他们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对语言的赏析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学生在表现出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态中,既品出了鸭蛋外显的美味,又赏悟出了鸭蛋内隐的各种“味外之味”,做到了读之有情,思之有悟,学之有得。
品尝生活的滋味,从“鸭蛋”开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目录
课前预习单
2. 课堂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单
一、课文直通车
1.请你给每个自然段标出段号。
2.自由地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
3.借助工具书确定字音、理解词义。
4.了解作者汪曾祺的个人资料。
二、字词通关
1.给加横线字注音。
门楣( ) 苋( )菜 腌( )鸭蛋 籍( )贯 囊( )萤映雪 车胤( )
2.辨析多音字读音及意义。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籍贯: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
鸭蛋络子:
三、内容理解
1.全文写了哪些内容,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提炼概括吗?(你可以这样有条理地想,如第 段写了 。)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3.从全文看这些是作者重点要写的吗?重点写的是什么?
4.这是什么样的鸭蛋?请重点默读2—5段,试着用下面的句式找一找、填一填,看谁找得多。
“这是 的鸭蛋,从 (文中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5.请运用圈点勾画写的方式,赏读写鸭蛋的语言,体会其中包含的感情。看谁读得仔细、读得深入。
你可以这样想:“我从 (文中的字或词或短句)中读出了 (情感)”。
6.请你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汪曾祺其人及作品风格。
②提升赏读“平淡而有味”的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性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三、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他,写了很多家乡的美食。在他的笔下,立春的蒌蒿,清明前的荠菜,冬至的炒米,下雪天的咸菜慈姑汤,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粗陋食物,都被写得有滋有味。他,就是——汪曾祺,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名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勺水渐积成大海——读字音,辨字义
1、屏显重难点词语:丝线拧(níng)成的小绳、鸭蛋络(lào)子、用酒和(huò)的雄黄。
2.一生认读,师适时指导评价有关多音字的辨析。
3.生齐读。
(三)读文析辨神思明——知内容,明主次
1.学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梳理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2.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从全文看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内容。
3.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的鸭蛋有哪些特点。
运用“这是 的鸭蛋,从 (文中句子)中读出来”的句式表达。
(四)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1.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赏一赏写鸭蛋的语言,品一品文字中鸭蛋的“味道”。教师教给学生用 “我从 (文中的字或词或短句)中读出了 (情感)”的形式进行细读深思。
2.生生、师生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朗读,适时对内容点拨引导,以读带悟,以析促读。
预设赏析重点:
①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赏析内容:“肃然起敬”意思是十分恭敬的样子,常用在大场合、大人物身上,这里用在“咸鸭蛋”上,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让人感觉淡淡的幽默,表达的是外乡人对鸭蛋的赞叹,和作者的自豪之情。“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自然的文字还原了当时谈话的情景,让惊叹和自豪的感彩更加浓厚了。
朗读体验:“肃然起敬”重读,“哦!”长短读比较,师生模拟对话情景体会人物情感。
②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赏析内容:这句话看似平实,其实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爱乡之情。其实并不是别的地方的鸭蛋不好,只是因为对家乡的强烈热爱的深情,才用别处的鸭蛋比较。这一“文白夹杂”的句子为文章增添了雅俗共有的情趣。其中“确实”“ 完全”“ 实在”三个程度副词连用,写尽了“高邮鸭蛋”独步天下的豪情。
朗读体验:快慢读比较,读出肯定、从容、自信的语气,重读“确实”“ 完全”“ 实在”。
③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赏析内容: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吱——”仿佛能闻其声,再加之“红”对颜色的形容,“油”对形态的描写和“冒”对油多的呈现,让高邮的咸鸭蛋有声有色有形有动,妙趣横生,让人读来垂涎欲滴。“空头”方言,体现地方特色,表现乡土情结。
朗读体验:“吱——”读出声音的延长,“红” 和“冒”重读,读出油多的画面感。
④比较阅读:
原文: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改文: 鸭蛋也要挑。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鸭蛋看似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一头尖尖的。
赏析内容:干净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王安忆语)“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鸭蛋比作人,这样写将鸭蛋的不同生动地描述了出来,一枚枚鸭蛋也像一个个人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惹人怜爱。
朗读体验:师生合作读(师:“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生:“有!”)、高低读比较,体验童真和自豪。
(注:在以上品读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材料:1939年19岁时他离开家乡,直到1981年才第一次重返故乡。阔别故乡42年,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只能通过文字慢慢倾诉,细细流淌。 )
4.师小结板演:
(五)百岁光阴一梦蝶——识“祺”人,悟文风
1.作者为什么能够将故乡的食物和风俗活动写得如此轻松惬意?
2.师生合作阅读有关汪曾祺经历的两段资料。
师:1958年,反右运动中,汪曾祺被错划为“右派”,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他说——
生:“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师:打为右派,汪曾祺被下放农村劳动四年,生活条件艰苦不说,这个中文系的高材生,奉命给马铃薯画图谱,本该感慨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生不逢时,但他却过得有滋有味,画完图谱,把马铃薯丢到牛粪里,烤一烤,吃了,他说——
生:“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3.学生结合两段资料,了解汪老的生活态度,领悟文风由来。
4.教师总结:文如其人,是乐观的态度成就了汪老闲适的文风。原来这一枚小小的鸭蛋中,裹藏着的是汪老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智慧;蕴涵着的是汪老心怀民俗的赤诚和喜爱,呈现着的是汪老书写文章的清雅和真淳。“朝花夕拾童真不改,历尽劫波美存心间”,汪老为中国文坛送来了缕缕清风。当你感到疲倦的时候,捧起汪曾祺的书,朴实的文字会慢慢滋润着你的心灵;当你放下书本时,你会觉得这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欣赏、去享受。这就是汪曾祺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课件28张PPT。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
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
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丝线拧成的小绳
鸭蛋络子
用酒和的雄黄……
勺水渐积成大海——读字音,识字形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一看作
者写了哪些内容?
读文析辨神思明——知内容,明主次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读文析辨神思明——知内容,明主次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一看作
者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一看:
这是 的鸭蛋,从 (文
中句子)中读出来。
寻常小物,但细细地品尝,却常有味外之味。
———《四方食事》 请同学们运用圈点勾画写的方
式,赏一赏写鸭蛋的语言,品一品
文字中鸭蛋的“味道”。“寻常小物,但细细地品尝,却常有味外之味。”
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我从 (文中的字或词或句子)中读出了 (情感)。“寻常小物,但细细地品尝,却常有味外之味。”
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高邮特产鸭蛋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原文: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改文: 鸭蛋也要挑。 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鸭蛋看似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一头尖尖的。百岁光阴一梦蝶——识“祺”人,悟生活 1958年,反右运动中,汪曾祺被错划为“右派” ,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他说: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百岁光阴一梦蝶——识“祺”人,悟生活 汪曾祺被打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四年,生活条件艰苦不说,这个中文系的高材生,奉命给马铃薯画图谱,本该感慨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生不逢时,但他却过得有滋有味,画完图谱,把马铃薯丢到牛粪里,烤一烤,吃了,他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百岁光阴一梦蝶——识“祺”人,悟生活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百岁光阴一梦蝶——识“祺”人,悟生活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教材分析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赵媛媛
一、教材内容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文化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单元所选的这些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体会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汪曾祺其人及作品风格。
②提升赏读“平淡而有味”的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性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三、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观评记录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赵媛媛
毕红梅老师:从整体上说,这是一堂文学味很浓、精致唯美的课。这节课媛媛老师从作者的基本信息导入,首先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有生活的作家,再加上课是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结尾,这样就给我们一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感觉,非常的自然,也非常的亲切。在第二个环节当中,“读字音、识字形”时,媛媛老师对于学生字词的掌握非常的扎实,特别是有一个细节,对于这个“拧”,“níng”还是“nǐng”, 媛媛老师处理得非常机智。我觉得媛媛老师总能从一些看似平常的知识当中找到一些很亮眼的细节,然后把这些细节处理得精致唯美,这好像已经成为她上课的一个特色。就像《爸爸的花儿落了》中“骊歌”,对于“骊歌”也是从意思到出处,介绍得都很好,瞬间让我们感到这些文字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似乎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有它一个独特的故事,特别吸引学生。
张丽丽老师:在学生活动环节设计中,媛媛老师让学生读的内容特别多,特别有效。在透过鸭蛋去体味情感的时候,对语句的分析很到位,引领学生边读边体会,以情促读,自然地把作者的自豪感就读出来了。
赵晓冉老师:这节课各环节设计的都非常合理,层层地深入,并且过渡十分的自然,让学生在不自觉当中看到了作者家乡的事,说好了作者家乡的话,更体会到了作者浓浓的家乡情。课件设计得非常精美,并且板书设计得也很新颖,字写得也很漂亮。
材料目录
1.课堂评测练习 2.课堂学习单 3.课后评测练习
《17.端午的鸭蛋》课堂评测练习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赵媛媛
1.看白板,认读字词
丝线拧(níng)成的小绳
鸭蛋络(lào)子
用酒和(huò)的雄黄。
2.课文可以分几部分,可以用哪几个小标题来概括内容。
3.作者家乡的鸭蛋有哪些特点。
4.你从 (文中的字或词或短句)中读出了 (情感)。
如:①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②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③比较阅读:
原文: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改文: 鸭蛋也要挑。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鸭蛋看似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一头尖尖的。
比较之中,你发现原文划线句有哪些表现力?
《17.端午的鸭蛋》课堂学习单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赵媛媛
一、勺水渐积成大海——读字音,辨字义
1.看白板,认读字词
丝线拧(níng)成的小绳
鸭蛋络(lào)子
用酒和(huò)的雄黄。
2.归纳总结辨析多音字的方法。
3.生齐读。
二、读文析辨神思明——知内容,明主次
1.浏览课文,用小标题梳理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2.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从全文看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内容。
3.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的鸭蛋有哪些特点。
运用“这是 的鸭蛋,从 (文中句子)中读出来”的句式表达。
三、小园香径独徘徊——赏语言,品味道
1.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赏一赏写鸭蛋的语言,品一品文字中鸭蛋的“味道”。运用 “我从 (文中的字或词或短句)中读出了 (情感)”的形式进行细读深思。
2.与同学、老师交流。一边读有特色的文字一边析悟作者的情感。
《17.端午的鸭蛋》课后评测练习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赵媛媛
一、积累运用
1.请你给加横线字注音。
门楣( ) 囊( )萤映雪 拧( )成小绳 鸭蛋络( )子
2.请你用下列词语分别造句。
⑴莫名其妙:
⑵称道:
3.文中引用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请你写一段话,用上这句诗。
答: 4.中国古代留传下来许多苦读书的故事,除车胤“囊萤映雪”之外,请你再简要写出两例:
答: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6.“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句话富有表现力,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答:
7.这段文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课后反思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赵媛媛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并且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笔自然生动、从容闲适。但作者却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汪曾祺其人及作品风格。②提升赏读“平淡而有味”的文学作品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内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性情。
其中,教学重点是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教学难点是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促悟、以析促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文章出发,在读悟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朗读、理解和感悟。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体验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自然地还原对话、生动地情态描写、雅俗共赏的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与对方对话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如果你在外地,对方问起你的籍贯,你告诉他,他想到了你的家乡的特产,他会是什么表情,说话会是什么语调,你听后又会是什么表情?”教学就转入了情景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肃然起敬’是在无声的赞美高邮的鸭蛋,‘哦’是领悟之后的由衷地赞叹,作者听了一定会是无比的自豪。”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把它变化为了白话句,比较之中学生感受到作者眼中的鸭蛋那是独步天下,称霸“鸭蛋”之林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朗读、品味、探究、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读悟能力。
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比如: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因为课堂时间的紧促,也是轻轻点过。同时自己感到缺憾的是未让更多的学生读一读,谈一谈阅读文字的感受。??????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学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八年级语文下册
《17.端午的鸭蛋》课标分析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赵媛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指出: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