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9 春酒(课件26张PPT+教案+课后反思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9 春酒(课件26张PPT+教案+课后反思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3 21:20:26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本学段的学生对直观材料的感知能力较强,但是对抽象情感的体悟能力尚有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对于思乡之情更没有体悟。学生受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的限制,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多过潜心入文的静读,对问题的认知更多的是凭直觉,获得的认识往往是零碎的、分散的、浅显的。但是本学段的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较重,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更容易跟随教师的引导,学习的主动性更强。
效果分析
课前情景的创设感觉还是很成功的,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作者浓浓的乡愁中,拉近了和作者的距离,便于学生去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几个环节的设计也很合理,由浅层次的感知到深入研读,再到悟读,由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但是在品读细节时 ,问题设置只有大方向的指引,可能要求并不具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教师的主观意识还是太强。另外,作为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急于教学流程的完整操作,自己未能完全融入文本,从而导致感染力不是特别充分。另外,这一次把“醉春酒,悟情浓”这个环节提到“拓展延伸”前面,感觉更加合理。
《春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品读语言,揣摩美点,仔细体会蕴含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3.理解“乡愁”这一文化现象,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
品读语言,仔细体会蕴含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倾听教师的诉说,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家是游子永远的牵绊。琦君曾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里,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家乡,品一品家乡的春酒,感受美丽的乡情。(抓住主旨导入新课。)
首先,让我们走近作家琦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她?(出示幻灯片1:琦君图片)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几年前在好多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橘子红了》的作者就是琦君。(出示幻灯片2:《橘子红了》的电视剧照)
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入教学情境。
多媒体PPT
读春酒,知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词语,思考文章围绕“春酒”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从春酒中读出了什么味道?
教师幻灯片投出:
认一认
枸杞 薏仁 门槛 衣襟 酬谢 两颊 挑剔 家醅 如法炮制 煨炖
想一想:人物、事件
3.议一议: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你从这杯春酒中读出了什么味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设计出酒杯形状的板书。
朗读能够静心,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朗读以及朗读之后能够圈点勾画,主动思考。
多媒体PPT
品春酒,享醇厚
学生品读细节,在课文中分别划出关于母亲、童年、风俗人情的一些细节,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在自己的合作小组里交流,有情有味地读一读。
1、思乡、怀旧是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琦君是怎样把这种内心情感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的呢?课文中有很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在自己小组里交流,有情有味的读一读。
小结
儿时的故乡有家家邀饮的春酒,有热闹喜庆的会酒,有慈爱能干的母亲,有热情善良的阿标叔,更有那纯朴厚道的父老乡亲。而今,一切都已成为记忆。琦君12岁离开温州去了杭州,1949年又从杭州去了台湾,此后50多年再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乡温州。
更为遗憾的是,2006年6月7日凌晨,琦君老人永远的放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可是,她再也没有机会亲眼看看让她魂牵梦绕的故乡了。
寻找解答快速准确,能够结合文本进行深入体悟感知,重视对词语的理解分析,从整体上感知形象。
小组探究积极主动,分工明确,目的清晰。
醉春酒,悟情浓
再一次让学生感受蕴含在春酒中的民风美,人情美,童趣美,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琦君家乡的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拨动着琦君思乡的心弦,这就是民风民俗的魅力之所在。正所谓遥遥回乡路,悠悠思乡情,体验着这份美丽情感的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风民俗。
多媒体PPT展示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欣赏《乡愁》,体味游子的思乡之情。
仿照《乡愁》,创作《春酒》诗。
1、和作家琦君一样,许多身在他乡的游子也因无法回归故里,而把浓浓的思乡之情诉诸笔端,用各种形式的作品表达着他们的思乡情怀,下面,我们来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再一次感受他乡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
(播放《乡愁》flash)
师小结:因为思乡,小小的邮票等平常之物在诗人眼里,都抹上了一层淡淡的乡愁。当有一天我们背上行囊远走他乡时,关于故乡点点滴滴的记忆也会抹上一层这样的愁绪。
2、有一位读者在读过琦君的《春酒》之后,仿照余光中的《乡愁》,改写了一首《春酒》诗,诗意地再现了琦君的美丽乡愁。同学们想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配《月光曲》,朗诵仿写的《春酒》诗)
请同学们也仿写一首。
多媒体播放《乡愁》体会浓郁的思乡之情,多媒体PPT显示改写的《春酒》诗。
布置作业
1、让我们也带着《春酒》的余香,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可以送给琦君,感谢她为我们营造了一方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纪念这颗善良美丽的灵魂;也可以送给自己,纪念远去的那段岁月或对亲情、乡情的眷恋。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多媒体PPT展示
课件26张PPT。 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昨夜梦回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里,拥吻着绿荫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琦 君春 酒
春酒
诗经: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曹操:曾将家乡亳州产的“九坛春酒”进献给汉献帝。关 于 春 酒春节时走家串户用来待客的酒《雒(luò)难县志·民俗》:立春之日,人饮春酒。山西民歌: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喝春酒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为了使春节更加欢庆的一种民俗。正月所酿的酒八宝酒是其中的一种bó走近作者 琦君??(1918~2006?? )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桂花雨》《三更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髻》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橘子红了读春酒,知文意一、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二、说一说文章围绕“春酒”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认一认:枸杞 g?u q? 薏仁 yì rén
门槛 k?n 衣襟 jīn
酬chóu谢 两颊 jiá
挑剔 tī 家醅 pēi
煨炖 wēi dùn
如法炮制páo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我”母亲乡亲怀念春 酒母亲故乡童年阿标叔人物事件泡八宝酒想一想: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你从这杯春酒中读出了什么味道?议一议:品春酒,享醇厚 思乡、怀旧是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琦君是怎样把这种内心情感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的呢?课文中有很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在自己小组里交流,有情有味的读一读。关于童年的细节
(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最甜蜜的怀念。)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我”——童趣运用比喻手法,十分形象的刻画了“我”的活泼、调皮。 写新年对女孩的禁忌是为了突出农历“春酒”、“酒会”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更富有情趣。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我”——童趣动作(细节)描写,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已跃然纸上 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邻里之间的亲密,大人对小孩特有的关爱,“我”的活泼可爱。 动作描写,刻画出活泼可爱天真的小女孩的形象④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关于母亲的细节(母亲是记忆中最深刻、最温柔的惦念。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亲情(1) 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2)“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母亲的得意之情,对乡亲的热情,对子女的疼爱。写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神态描写,表现母亲的热情能干,朴实,快乐。(4)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副词“总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很有灵性,热情慷慨。(3)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 副词“总是”表现母亲的善良、热情大方。 说说作者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妇女?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 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慈爱温柔、性格坚强。
母亲的一言一行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关于风俗人情的细节(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亲——乡情(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点燃了。“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 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家家”写出了乡亲们的热情好客。民风之美(2)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
(3)凡是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4)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都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好客,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人情之美小结:
儿时的故乡有家家邀饮的春酒,有热闹喜庆的会酒,有慈爱能干的母亲,有热情善良的阿标叔,更有那纯朴厚道的父老乡亲。而今,一切都已成为记忆。琦君12岁离开温州去了杭州,1949年又从杭州去了台湾,此后50多年再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乡温州。
更为遗憾的是,2006年6月7日凌晨,琦君老人永远的放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醉春酒,悟情浓 琦君家乡的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 ”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纯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拨动着琦君思乡的心弦,这就是民风民俗的魅力所在。正所谓遥遥回乡路,悠悠思乡情,体验着这份美丽情感的同时,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风民俗。拓展阅读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余光中
拓展阅读春酒小时候
过年是一杯甜甜的春酒
酒中浸润着我的幸福与娇羞
长大后
回忆是一杯苦涩的春酒
酒杯载着我满满的情与愁
而如今
到哪里去找我家乡的春酒
清清的 香香的 沾着母亲味道的
哪怕是一指甲缝的春酒
故乡的酒 过年的酒 游子心中醉人的酒哟朋友 别忘了
出门在外 也给自己斟一杯人生的春酒 作业:
1、让我们也带着《春酒》的余香,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可以送给琦君,感谢她为我们营造了一方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纪念这颗善良美丽的灵魂;也可以送给自己,纪念远去的那段岁月或对亲情、乡情的眷恋。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教材分析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云南的歌会》,或写各地的节日风俗《端午的鸭蛋》,或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俗世奇人》,或描绘街头商贩的吆喝《吆喝》,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的人文精神。学习本单元可以结合“民间采风”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关注我们身边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单元的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了解丰富深远的民俗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进而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乡土文化。
3.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春酒》,在这篇诗化的散文里,作者把对喝春酒这一民俗的描述与思乡之情的表达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弥漫着浓浓的风土人情味。细细品味,这是一篇集民风美、人情美、语言美、构思美、童趣美和情感美于一体的抒情佳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扎实有效的检测学生的自读情况,并利用《乡愁》flash及《春酒》配乐朗诵来创设课堂情境,打开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充分认识“乡愁”这一文化现象,丰富精神世界。
观评记录
孙新国老师:该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并利用多种形式,比如《乡愁》flash、配《月光曲》朗诵仿写的《春酒》诗、《望乡》曲等,使学生充分融入到了“遥遥回乡路,悠悠思乡情”的美好情感之中。同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板块清晰,环节衔接流畅,由浅入深,逐层渐进,体现了教学的梯度和层次性。
高维霞老师:课前情景的创设感觉还是很成功的,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作者浓浓的乡愁中,拉近了和作者的距离,便于学生去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几个环节的设计也很合理,由浅层次的感知到深入研读,再到悟读,由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但是在品读细节时 ,问题设置只有大方向的指引,可能要求并不具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张海芹老师:我认为王老师这样一改,环节非常清晰,情境导入之后,读春酒,知文意——品春酒,享醇厚——醉春酒,悟情浓,并且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遥遥回乡路,悠悠思乡情”,如开始的导入用琦君的话引出“故乡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中间引用琦君在病榻上的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结尾再点“遥遥回乡路,悠悠思乡情”,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会让人的情感浸润其中。
刘艳芳老师:课前情景的创设,优美的语言,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读春酒”这个环节问题的设置很好,两个问题总领全篇,切中要害,并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板书设计成“酒杯”的形式很有创意,很醒目。另外在“品春酒”这个环节,老师注重学生对细节的品味,再加上朗读的指导,应该效果很好。
评测练习
1、让我们也带着《春酒》的余香,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可以送给琦君,感谢她为我们营造了一方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纪念这颗善良美丽的灵魂;也可以送给自己,纪念远去的那段岁月或对亲情、乡情的眷恋。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附学生作业:
那段消极之后的时光
八年级三班 李晓彤
自己跌倒在路旁,
不是不甘,只是沮丧
因为上天不会垂怜我受伤
又能怎样
如果人生只是如此,
我又何必羡慕别人的辉煌
人生
就要自己踉踉跄跄的受伤后
再跌跌撞撞的坚强
人生
就是不断追寻着理想
不断寻找着方向
现在的我
内心激昂
不会再无益彷徨
努力追寻心中的理想
未来一定有耀眼光芒
那段时光
八年级三班 刘飞越
心沉于那段时光
殊不知
泪水早已打湿了眼眶
不是不想再度张开翅膀
只怕自己再度负伤
不是不向往那个美好的地方
只怕自己再也不敢飞翔
不是恐惧自己的伤口被别人打量
只怕自己不争气放在心上
不是不喜欢在自由里徜徉
只怕自己的梦想从此会面对一堵无形的墙
如果真的已迷失方向
又何必伪装勇敢与坚强
人生之路如此漫长
何必只在乎那暂时的悲伤与凄凉
即使以后孤影成双
也绝不改变自己的梦想与取向
就算最后自己满身是伤,也要活得漂亮
那段难忘的时光
八年级三班 张颖
回忆着那段难忘的时光,
眼前的景象早已一改往日的模样,
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
荡漾着忘不了的童声童语。
忆往事,
泪沾衣,
小雨朦胧,
心中惆怅。
跌倒,爬起,
伤口愈合时的痛,
让我铭记,
带着伤痛,希望,
继续飞翔!
那段凄惨的时光
八年级三班 张梦真
秋天,
我淡然地坐在野草边。
眼前,
一片热烈唯有我一人落寞孤单。
虚幻,
在人前我一味的强作欢颜。
平凡,
不知不觉间也稍感疲倦。
想念,
唯有一段忘不掉的心寒。
遇见,
窗前一次又一次的擦肩。
无言,
如今却已渐行渐远。
笔端,
现在只能变得勤勉。
永远,
唯有让厌倦化作习惯。
贪玩,
曾经的那些肆无忌惮。
答案,
探索后才能发现。
黯淡,
天高云淡被泪打湿的双眼。
瞬间,
相伴的只剩归雁……
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8.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
19.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
20.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21.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
2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2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
24.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 ——张先
25.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26.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周邦彦
27.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
28.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
29. 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 ——程垓
30.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
31. 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刘基
32. 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 ——杨慎
3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34. 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柳永
35.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36.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37.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
38.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39.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4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4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甬
42.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43.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44.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
45. 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46.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4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48.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
49.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
50.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51.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
52.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53.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怀。 ——白居易
54.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55.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56. 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57.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8.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59.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60.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
61. 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然似去年。 ——赵嘏
6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63. 天长地久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64. 几时杯重把,昨夜明月行。 ——杜甫
65.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杜甫
66.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
67. 家在万里云外,有沙鸥相识。 ——陆游
68.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69. 身居异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细君
70.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71.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
72.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73.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
74.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温庭筠
75.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白居易
76.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
77.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韦庄
78.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处再逢君! ——韦庄
79.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曹雪芹
80.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袁凯
81.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
82. 我思君处君思我。 ——苏轼
83.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复
84.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李煜
85. 直道相思了无道,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
86.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
87.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
88.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范仲淹
89.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白居易
90. 苍茫去乡回,无事不伤情。 ——吴敬梓
91. 泪中为写相思字,写到相思泪转多。 ——蒲松龄
92. 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 ——孔尚任
93.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94. 日日思君君不见,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
95.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崔颢
96.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
97.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98.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
99.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柳永
100.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101. 静忆家人皆万里,独看帘月三更。 ——张问陶
102.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苏轼
103.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李煜
104. 故园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李煜
105.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
106.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崔涂
107.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108.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至
109. 明鉴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杜牧
110.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111.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温庭筠
112.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李商隐
113. 莫向樽前须尽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韦庄
114. 最怜霜月怀人夜,鸿雁声中独倚楼。 ——恽格
115. 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胡适
116.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晏几道
117.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欧阳修
118.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119.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120.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
121. 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吴敬梓
122.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123.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
124.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
125.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
126.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备课三境界
王国维说,学习有三种境界: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觉得,此次备课的过程我也经历了这三种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面对初中三年的教材,哪一册也有自己的钟爱,拿起这本,另一本也不忍放下,从最初的犹豫,一直到选定了八年级下册的《春酒》才变得坚定,因为我被作者琦君的那份美丽的乡愁所深深打动,我想,作为教师,打动了我们的文本,在教学时我们定然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满怀着期待,我开始了对《春酒》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只是,没有想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想让孩子们在一节课内,对文本有独特的体验和深刻的体悟,这是个很大的挑战。那时,我才清晰地感受到原来教师把自己的感动转化为学生的感动,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首先,要想深入理解文本,我们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进入静心阅读,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要诉说的世界。其次,要想切实感知人物形象和情感,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创设和文本相契合的情境,引导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从而获得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再者,要想完成对文本主题思想的升华,我们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这一切的一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让我感觉到困难重重。面对众多的迷惘,“雾里看花”不行,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头,把身心沉入其中,“眼里都是你”,“心里装的也是你”,“做梦梦见的还是你”。文本读一遍不行,读两遍、三遍,甚至读五遍、十遍,还要大量的查阅资料,和老师们探讨等,这个过程是相当艰苦的,老师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当然最终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路。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次教学设计,由于环节比较多,哪一个也没有做细,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在教研组会议上,各位老师都中肯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受益匪浅,于是就有了最终的设计:情境导入——读春酒,知文意——品春酒,享醇厚——醉春酒,悟情浓——拓展延伸。
上完课后感觉课前情景的创设还是很成功的,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作者浓浓的乡愁中,拉近了和作者的距离,便于学生去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几个环节的设计也很合理,由浅层次的感知到深入研读,再到悟读,由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但是在品读细节时 ,问题设置只有大方向的指引,可能要求并不具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教师的主观意识还是太强。另外,作为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急于教学流程的完整操作,自己未能完全融入文本,从而导致感染力不是很强。
这次教学过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研究的过程永远无止境。
《春酒》课标分析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