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_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_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9 17: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我们通过采集、
狩猎获得食物
我们通过采集、狩猎和捕鱼获得食物。
通过采集和狩猎为生有哪些不足之处?
野兽袭击,
危险危险!
大雪冰封,
不想出门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①社会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Q1:你认为什么是农业?
Q2:原始农业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主要在哪些地区?
壹 农业的起源
结合教材和所学,完成关于原始农业的表格信息
产生时间
主要表现
历史意义
距今约1万年左右



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那么这些农作物是如何分布的?
浙江义乌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
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
(距今约1万年)
南稻北粟
贰 原始农耕生活
贰、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结合教材和地图,完成表格信息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房屋建筑
贰、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结合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说说为什么他们要建造这个样式的房屋?
结合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说说为什么他们要建造这个样式的房屋?
通风防湿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
干栏式建筑
贰、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人的生活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房屋建筑
农业作物
用水情况
农业工具
家畜饲养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
出土的骨耜
出土的狗头骨
出土的
牛头骨
河姆渡遗址的
木结构水井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水井
骨耜[sì]
猪、狗、水牛等
长江流域
水稻
贰、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人的生活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房屋建筑
农业作物
用水情况
农业工具
家畜饲养
手工业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
干栏式建筑
水稻
木结构水井
骨耜[sì]
猪、狗、水牛等
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
猪纹黑陶
象牙雕刻
玉管
骨哨
朱漆碗
贰、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结合教材和地图,完成表格信息
距今约6000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半坡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
贰、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房屋建筑
距今约6000年
黄河流域
结合半坡居民的生活环境,说说为什么他们要建造这个样式的房屋?
防寒保暖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地穴式房屋
贰、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房屋建筑
农业作物
农业工具
家畜饲养
手工业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粟、黍
石刀、石锛
猪、狗等
出土的粟
骨铲
钻孔磨刃石刀
出土的猪下颌骨
出土的狗下颌骨
贰、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房屋建筑
农业作物
农业工具
家畜饲养
手工业
骨鱼钩
弓箭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骨器、角器
猪、狗等
制作鱼钩等、制作磨制石器、纺织、制衣
贰、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
距今时间
生活地点
所处流域
房屋建筑
农业作物
农业工具
家畜饲养
手工业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石锛
猪、狗等
陶罐
陶甑(zèng)
尖底瓶
陶盆
渔猎、制作磨制石器、乐器陶埙、纺织、制衣、
陶器(彩陶是特色)
为何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形式会有差异?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
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既可以抵风挡雨,
又可以保暖。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
居住干栏式房屋
既能通风防潮,、
又可防蛇虫之害。
地理环境对于早期人类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舞阳贾湖遗址
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有一处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
相关史事
绿松石饰
石镰
罐形陶鼎
石磨盘、石磨棒
稻作标本
猪下颌骨
刻符龟甲
叉形骨器
骨笛(目前世界发现年代最早七声音阶笛子)
新石器时期其他古人类生活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河南荥阳汪沟遗址出土的炭化丝织物
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的形象遗物,表面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
叁 原始农业的发展
和氏族社会
距今时间 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
所处流域 长江流域
房屋建筑 干栏式建筑
农业作物 水稻
用水情况 木结构水井
农业工具 骨耜
家畜饲养 猪、狗、水牛
手工业 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
想一想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的生活有什么共同点?
距今时间 距今约6000年
生活地点 陕西西安半坡村
所处流域 黄河流域
房屋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农业作物 粟、黍
农业工具 石锛
家畜饲养 猪、狗
手工业 渔猎、制作磨制石器、乐器陶埙、纺织、制衣、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石锛、石制纺轮
半地穴式房屋
定居生活
骨耜
干栏式建筑
磨制石器②
陶器
陶埙、陶纺轮
制作陶器
饲养猪、狗
饲养猪、狗
饲养家畜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提高
仰韶文化
从事粟作农业,过定居生活
彩陶文化: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
时间:
分布地区:
发现地点:
典型代表:
(1)仰韶文化的由来
距今约7000-5000年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
半坡遗址、双槐树遗址、西坡遗址
(2)文化特征
原始农业的发展与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之氏族社会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
仰韶文化是氏族社会③的兴盛时期。
仰韶文化发现了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差别,
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到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出现了阶级分化
9、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分布: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时间:距今约5900-4400年
原始手工业:晚期制陶技术进步,出现了轮制技术,能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
墓仪:出现成套的器物,期中不乏精美的玉器。
白陶鬶
彩陶背壶
刻画符号陶尊
成套玉器
大汶口文化
9、大汶口文化
野店遗址47号墓
野店遗址88号墓
野店遗址89号小型墓
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
摘编自《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研读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也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摘编自《中国早期人类史研究》
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大汶口文化
四、本课小结
距今约300万年
距今约 1 万年
距今约4000年前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 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原始农业产生
人工栽培农作物
定居生活
饲养家畜
耒耜耕作
长江流域
河姆渡人
稻作农业
干栏式建筑
黄河流域
半坡人
半地穴式房屋
粟作农业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原始农业
农耕生活
氏族社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牛刀小试——真题演练
1.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
2.据考古发现,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其中粟是下列哪一远古先民栽培的作物(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B】
【C】
牛刀小试——真题演练
3.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4.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城,因为( )
A.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D.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C】
【D】
牛刀小试——真题演练
5.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