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朝代 夏 商 周(西周)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亡国之君
复习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禹
汤
周武王
阳城
亳 殷
镐京
桀(夏桀)
纣(商纣王)
周幽王
灭亡的共同原因:后期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失去民心。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发展生产。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夏商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几个重要、常用的历史名词
社会
经济:(或经济生活) 是历史事件的根源、基础
政治:(或政治管理) 是历史事件的目的、要求
思想:(或思想文化) 是历史事件的反映、表现
我们了解一定时期的社会主要就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几个方面去了解。例如:我们了解夏朝的社会:
①经济上:有手工业作坊,制作精美的玉器、乐器、青铜器等产品;划
分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
②政治上: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神权与王权相结
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组建各级政府,建立了军队,制
定刑法,设置监狱等。
③思想上:制定了夏历(历法);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技术。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
秦统一六国
春秋
公元前475年
战国
东周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476年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因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第5课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室衰微的表现和结果。(历史解释)
2、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认识诸侯争霸的影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知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理解经济
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经济是根源,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问题1:阅读教材P31,回答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成就或表现?
注意:中国古代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几个方面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与此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俗称“铁犁牛耕”。这是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成果、表现);
②农业深耕细作的技术得到提高;
③山林得到开发;
④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地私有制出现;
⑤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
⑥人口不断增加。
①规模不断扩大;
②分工更加细致;
③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④工艺先进。
①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②各诸侯国统治者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
③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第5课
牺 (xī ) 尊
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牛)为畎(quǎn)亩(田间,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河姆渡人使用的耒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笨重,使用不方便
硬度不够,不够锋利,不耐用
造价昂贵,韧性不好,易断
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低廉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材料: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盐铁论·水旱》
思考: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之前相比有何好处?
(1)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第5课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例如“铁犁牛耕”),春秋时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都想扩大土地面积、增加人口,但由于各诸侯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导致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利益,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大国吞并小国,争夺霸主地位,从而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而周王室的地位却在不断下降。
第5课
(1)原因:
①周王室衰落;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目的:
(3)口号:
问题2:诸侯争霸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
追逐自身的利益。
“尊王攘夷”(尊敬王室,排除夷狄)。
(1)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口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2)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保护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1.诸侯争霸概况
二、诸侯争霸
第5课
二、诸侯争霸
2、先后称霸的: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老马识途
一箭之仇
退避三舍
兵不厌诈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兔死狗烹
说法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
说法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记》
“春秋五霸”
第5课
越王勾践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越王勾践即位,被吴军败于夫椒,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卧薪尝胆,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以兵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春秋霸主——越王勾践
勾践剑
第5课
问题3:根据材料分析诸侯争霸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影响):
材料1: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2:诸侯国在争霸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夷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简明春秋史》
材料3:春秋战国期间的混战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各诸侯国为了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来提高自己的国力,著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材料4:据《春秋》记载,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共483次。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盟会实际上是大国对小国的掠夺。……此外,小国人民还得为大国统治者服兵役和劳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积极影响:诸侯国变少,逐渐有统一趋势;
积极影响: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
积极影响: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消极影响: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3、诸侯争霸的影响:
★
积极影响
①诸侯国变少,逐渐有统一趋势;
②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
③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消极影响:
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第5课
诸侯私田出现,
实力增强
铁质农具、
牛耕的出现
设县、郡控制地方,不再分封
分封制瓦解,
“礼崩乐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国有制)
改为土地私有制
周王室衰微
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
三、王室衰微
根本原因
第5课
课堂总结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一、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
商业
二、诸侯争霸
原因
表现
影响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有利也有弊)
三、 王室衰微
原因
表现
结果
礼崩乐坏
1、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对历史的“评价”的是( )
A.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
C.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
D.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政局动荡
课 堂 练 习
A
2、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B
3、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A
4、春秋前期,被称作“三桓”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族世代把持鲁国朝政;春秋晚期,“三桓”的家臣们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甚至越过“三桓”而干预鲁国朝政。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B.诸侯争霸日渐频繁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专制王权受到束缚
C
5. 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对该图所示现象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D
A.春秋战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B.周王室吸取教训,逐渐取消了分封制
C.郡县制普遍实施,诸侯国减少
D.小诸侯国被大国兼并,促进了局部统一